- 教出樂觀的孩子: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經典(珍藏版)
- (美)馬丁·塞利格曼 卡倫·萊維奇等
- 4806字
- 2019-01-05 02:23:01
第1章 悲觀在流行
悲觀是一種心理防御習慣,這種習慣會帶來多方面的惡果,包括情緒抑郁、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一個悲觀的國家難以把握21世紀提供的機會,對外會被更樂觀的國家搶去經濟優勢,對內會因缺乏主動而無法實現正義。
我曾是盧勝湖道奇棒球隊的接球手,天分不高,十分崇拜丹尼和泰德。丹尼是壘手,泰德則是教練的兒子,擔任左外野手。他們都是天生的運動員,可以打出快速球(我從來就做不到這種眼手合作的奇跡),并且滑壘姿勢優美。對一個成功擊打率只有11%的10歲男孩來說,他們代表的是美、夏天及健康。每晚入睡前,我腦中最后一個影像總是丹尼沖刺跑壘,或是泰德把一個只能上一壘的安打變成可以偷跑上二壘的滑壘的情景。
北紐約州8月的一個清晨,父親把我搖醒,他說:“丹尼得了小兒麻痹癥。”一個星期之后,泰德也被傳染了。父母把我關在家里,與其他小孩隔離。兒童棒球賽被取消,賽季也被終止了。當我再次看到丹尼時,他投球的手臂已經萎縮,右腿也不能動了。我也再沒有見過泰德,因為他于當年的初秋就去世了。
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1954年的夏天,索爾克疫苗上市了。所有的小孩都打了預防針,小棒球隊也開始繼續比賽,盧勝湖道奇隊第一場就輸給了漢得利巨人隊。那種被關在屋里的恐懼感已不復存在,社區生活也重新開始了。這種流行病已經結束,我再也沒有聽到任何我認識的人得了小兒麻痹癥的消息。
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是我兒時最崇拜的偶像,一直到我成為心理學家,他都是我的楷模。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本身,而是為治療服務。為兒童的體內注射極少量的小兒麻痹癥菌體,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更有力地抵抗外來的細菌,索爾克成功地將純科學的免疫學應用于我們那個時代最嚴重的傳染病。
30年后,在1984年,我終于與索爾克見面了,這次會面改變了我的一生。這是心理學家與免疫學家展開激烈爭論的一次會面,爭議的焦點是如何對待一個新興的科學學科——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簡稱PNI)。我以心理學家的身份受邀參加,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我開創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研究領域。
發現“習得性無助”
1964年,當我剛剛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實驗心理學博士時,我胸懷盧勝湖時期的雄心壯志,而這種關懷社會的心態被認為過分天真而落伍。我當時是想要了解人為什么會痛苦,為什么會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我選擇了實驗心理學作為我的終身職業,因為我相信實驗是找出心理折磨根源的最佳方法,即在實驗室情境下研究并發現治療與預防的方法。我選擇在學習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理查德·所羅門(Richard L.Solomon)負責的動物實驗室工作。我用動物做實驗對象,用人做這種實驗是不道德的。
我剛到實驗室時,動物們都不聽話,實驗室里一團糟,所羅門的研究生們正試圖找出恐懼是如何強化適應行為的。他們先讓狗學會一種經驗,也就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即將信號與電擊相匹配)。之后他們又將狗放進一個實驗箱中,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邊就關掉電擊。讓研究生們十分發愁的是,這些狗并不通過跑到箱子的另一邊來逃避電擊。它們只是消極地坐在通電的地板上,動也不動。這個實驗最終只好停止,因為沒有出現實驗者預期的行為,即逃避電擊。
對我來說,動物被動的行為并沒使我愁眉緊鎖,反而成為我后來研究的現象,這就是人類面對許多無法控制的事件時的反應:經常試都不試就放棄了。如果心理學能夠了解這一點,那人類無助感的治療(甚至預防)就有可能了。
接下來的5年中,我的同事史蒂夫·梅爾(Steve Maier)和布魯斯·奧維米爾(Bruce Overmier)與我一同致力于研究無助感形成的原因、治療與預防。我們發現狗的癥狀并非由電擊引起,而是因為對事件無能為力而致。我們發現可以通過教導動物知曉它們行為的影響來治療無助感,并且可以提供通過早期已習得的各種經驗來預防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的發現引起了一陣轟動,學習心理學家為此十分不悅,這些行為主義者認為動物(包括人類)都是刺激—反應的機器,不可能學習抽象意義,而習得性無助則必須學習“我所做的事都沒有效果”這一抽象意義。這種抽象過于認知化以致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無法被接受。臨床心理學家卻對此十分感興趣,因為習得性無助與抑郁看起來十分相近。在實驗室里,無助的動物和人呈現出同樣的被動、緩慢、悲傷、無食欲、失去氣憤的能力,看起來與抑郁的病人完全相同。所以,我提議習得性無助是抑郁的一種模式,我們在實驗室中發現的減少無助感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現實的抑郁癥。
20世紀70年代,在測驗抑郁的習得性無助感模式時,我們發現某些人(比如悲觀者)更容易向無助感屈服。同時,這些人患抑郁癥的風險性也較高。另一方面,樂觀者會抵抗無助感,并且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及無法逃避的噪音時也不會放棄。就是這項計劃——鑒別出易放棄及易患抑郁癥的特定風險性的人,增強他們的力量并使他們可以抵御無助感——使我日夜思考,直到我遇到索爾克為止。
美國的學術界會議一向都是十分友好、彼此稱贊恭維的,但在這次會議上大家卻不是很客氣。雙方為自己的見解激烈爭吵,因為這決定著誰可以得到大批的研究經費。擺在桌上的是一份最有錢的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MacArthur Foundation)的資助計劃,多數心理學家都贊成這種見解:人們在壓力之下更容易得癌癥,無助的動物有不良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抗腫瘤細胞的生長,這似乎說明了情緒問題會加重生理疾病。這種說法其實早就被牧師、病人以及一些醫生采用,但是它從未經過實驗的證明。事實上,只有從實驗中才能將這種現象分解,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新的治療方法。
“當然,”心理學家說,“我們應該探討情緒如何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而導致疾病,然后我們就可以找出心理上的治療方法來增強免疫系統。”
“我們還無法確認從某一方面的免疫可以帶來另一方面的免疫的假設,更不用說影響免疫系統或癌癥,”免疫學家反駁說,“想要從心理壓力方面一路追蹤到免疫系統,然后再到癌癥,也許只會浪費無數的金錢,麥克阿瑟基金應該花在別處。”當然,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猜出所謂別處是何處。
心理可以免疫嗎
索爾克是個瘦削、沉默的人,似乎置身于紛爭之外,當辯論過于火爆時,他會溫和地鼓勵雙方尋找共同之處。可是共同之處一再地轉變成戰場。當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說免疫學才是“真正”的科學時,索爾克仍然不受影響地鼓勵“生物學詩人”的重要性。他想維持和平的努力基本沒有達到任何效果。令我驚訝的是,這些與會的免疫學家似乎不將索爾克放在眼里。
第二天索爾克邀我聊天,問到我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目標時,我向他講述了習得性無助,并且告訴他悲觀會如何降低人們抵抗抑郁的能力。我還告訴他悲觀甚至會降低對生理疾病的抵抗力。湊巧,那天正是索爾克疫苗成功使用30周年的紀念日。“你就是我所說的生物學詩人,”他笑得很開心地說,“如果今天我還是個年輕的科學家,我仍然會走免疫學之路,但不是在兒童的身上種疫苗,我會應用你的方法,對他們的心理進行免疫。我要看看這些心理上免疫的兒童是否能更有力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
“心理免疫”這個名詞不停地在我腦中徘徊。在我的早期實驗中,我們曾嘗試過做心理免疫,也取得過一定的成效。首先,我們控制動物對電擊的反應,以此來教會它們“掌控”電擊。只有在動物主動做出反應時,電擊才會被取消。在動物尚未有任何無法逃避電擊的經驗之前,讓它們先學會控制電擊。無論是在早期或成年期得到“掌控”經驗,這些“免疫”過的動物都不會向無助屈服,即使后來遇到不可逃避的電擊,它們也不會變得被動。因為想到索爾克疫苗,我們稱此現象為“免疫”,這就是我從未兌現的一張遠期支票。我感到這張支票終于可以兌現了。掌控的經驗或是心理上的樂觀,能使兒童遠離精神疾病及生理疾病嗎?
現在正流行一種與小兒麻痹癥類似的流行病,而且患者每年都在增加,這就是抑郁癥。抑郁癥的病例已經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10倍以上。一個人患了抑郁癥,他會覺得很抑郁,這并非病人唯一的損失,抑郁癥還會嚴重損害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學習能力,甚至危害他的身體健康。從更大范圍來說,抑郁癥的流行還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如果索爾克的看法是正確的話,那心理學家就可以通過心理免疫來對抗這種流行疾病了。
悲觀正在流行
我們不僅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體,還希望他們的生活充滿友誼、愛情及高尚的行為。我們希望孩子熱愛學習,并且勇于面對挑戰。我們希望孩子對他們從父母那兒得到的東西心存感恩,對自己的成就引以為榮。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對未來的信心,喜歡創新,并且具有正義感以及相應的行為。我們希望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并且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稱職的父親或母親。我們最終的希望就是他們的生活品質會比我們的好,并兼具我們所有的優點,而不再有我們的缺點。
以上這些期望應該都可以達到。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們自信、主動、熱心、和善與自豪。多數美國孩子生長在一個幸福的時代,生活在一個強大富裕的國家。因此,假設我們是好父母,假設當今的世界對兒童有利,那么我們有理由預期孩子們的生活會在各方面都超越我們。
但是有一項很嚴重的障礙威脅了我們的期望,它侵蝕孩子們活動與樂觀的天性,這就是悲觀。悲觀的定義就是,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目前悲觀已經快速成為孩子們對世界的一種典型看法。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止孩子們對世界的悲觀認識的盛行。這本書的目的也在于教導你如何撫養孩子,使他們享受樂觀的人生。
為什么你希望你的孩子樂觀呢?你也許會想,樂觀只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可以脫去的精神戲服而已。從本質上說,悲觀是一種心理防御方式,這種方式會產生巨大的毀滅性后果,包括情緒抑郁、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生活的自然改變也無法使悲觀動搖,反而在每一次挫折之后,悲觀會變得更加堅固,并且很快成為生活的寫照。美國正處于悲觀的流行病潮流中,這一潮流所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抑郁癥的襲來。
當索爾克提到“心理免疫”時,我的思想就開始轉向流行在青少年中的抑郁癥。我知道新近發現的認知及行為上的解決方法,可以有效地減輕成年人的抑郁及悲觀。那么以同樣的方法教育健康的兒童,就可以讓他們以后成功地抵御抑郁嗎?這種免疫方法是否可以控制抑郁的流行呢?
如果將成年人克服抑郁的方法教給健康兒童,是否可以幫助他們在學業、工作及運動上獲得更好的成績呢?是否會減少這些兒童身體的疾病呢?所有這些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不停地在我腦中翻騰。
本書的目的在于教導父母、老師及整個教育系統如何教會兒童習得樂觀。我會把過去30年內對樂觀及無助所做的研究,以及悲觀的來源及其潛在的后果告訴你們;我會解釋如何判斷你的孩子是否出現風險的信號,以及如何將他的悲觀轉變成樂觀,將無助轉變成自主。
這本書與其他育兒及自我提升書籍不同的是,它不僅敘述理論與實驗,還有一些關于育兒問題的重要建議,例如母乳與牛乳、限制與自由、托兒所與全職母親陪伴、不參加學校的教育(在家由父母教)、男女性激素、離婚的影響、性虐待所導致的不幸后果以及兄弟姐妹間的敵對情緒等。一些自稱專家的人,早已輕率地向大眾發表了以上這些方面的意見。更糟的是,許多父母抓著他們的這些建議,基于脆弱的證明、原理和臨床的假設,來改變自己撫養孩子的方式。
當兒童教育的資料缺乏時,這種未經檢驗的建議很容易被采納,幸好,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了。過去10年,大規模的謹慎研究已經改變了父母的一些育兒觀念。本書提出的建議、計劃、有關樂觀及自主的原理以及測驗,都是根據30年來對千百個成人及兒童所做的仔細研究而得出。如果我的建議僅是猜測或根據本人臨床或家庭經驗而來(我有5個孩子),那么我會加以注明。
本書針對所有父母,從最富有到最貧窮;也針對所有兒童,從搖籃期到青春期。我還有更大膽的想法,如果不能改變美國的悲觀,那么我們的自由、財富以及權利都毫無用處。一個悲觀的國家難以把握21世紀所提供的機會,對外會被較樂觀的國家搶去經濟優勢,對內會因缺乏主動而無法實現正義,而我們的孩子終將深陷消極與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