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圖文精華版)
- 呂佳寧
- 1559字
- 2019-01-05 01:51:00
3 你對小人得志的憤慨從何而來
雨后,一只蜘蛛艱難地向墻上那張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于墻壁潮濕,每當它爬到一定高度,就會從高高的墻上掉下來。它一次次不停地往上爬,一次次地掉下來……
這時正好有三個人經過這里。
第一個人看到了,他說:“這只蜘蛛真蠢,從旁邊干燥的地方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庇谑?,他開始聰明起來。
第二個人看了,他立刻被蜘蛛這種不屈不撓、屢敗屢戰的精神打動了,并從中得到啟發,對自己說:“我要像蜘蛛那樣?!庇谑牵兊妙B強起來。
第三個人看見了,他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我一生不正如這只蜘蛛嗎?忙忙碌碌而一無所得,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變得日漸消沉。
為什么這只蜘蛛會不斷地往上爬?為什么三個人對蜘蛛的態度有這么大的差距?
假如我們對人的一生中所說的頻率最高的話做一個總結,那么“為什么”一定是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原因是人類天生就有追求事物發展精確性的需求,這是我們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誰也無法擺脫。
在心理學中,關于“為什么”的問題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作“歸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找出問題的原因”。對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一定有很多疑問,比如為什么我沒有像某個大學同學一樣成功?為什么至今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為什么某個同事似乎比我更能討取上級的歡心?
人們在產生疑問后,總是試圖去分析導致發生某些行動、事件或后果的可能原因,歸因理論便是一種關于知覺者推斷和解釋他人和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先提出歸因理論。
關于歸因理論,協變原理指出,如果某個因素一旦出現就會看到某個行為,該因素不出現就看不到這個行為,那么人們就會把該因素歸結為該行為的原因。比如,你與你的朋友一起出游,迎面走過來了一匹馬,你的朋友指著馬大聲尖叫,你便要確定是朋友精神出現了問題,還是因為危險正在臨近。
當人們試圖解釋某個人的行為時,人們要就三方面的有關信息來評估協變:區別性、一貫性和一致性。
區別性:該行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體行為——你的朋友是否對所有的馬都大喊大叫?
一貫性:指行為是否反復出現以回應這一情境——這匹馬過去是否讓你的朋友大喊大叫?
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樣情境下也產生同樣的行為——每個人都指著馬并大喊大叫嗎?
歸因一般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內部歸因,指存在于個體內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外部歸因,是指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
試想一下,在某一個交通擁堵的早晨,當你發現一輛小車是造成擁堵的罪魁禍首時,你通常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恐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抑制心中的憤怒,都會傾向于認為,小車的司機有問題,因為他的某種不恰當的行為,使得大家忍受著上班遲到而被扣獎金的可能,這個人會在瞬間被我們定義成一個自私的、冷漠的、不為別人考慮的家伙。
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對別人的問題進行歸因時,外部的因素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如前面提到的小車中的司機,很有可能他是遇到了主觀所無法克服的情況,不得已才造成了堵塞。
有意思的是,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情況可能就恰恰相反了。被降薪的人大多會認為公司“過河拆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總是拿員工開刀,而很少立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因為當人的自尊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采取自利歸因的方式,也就是把降薪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比如經濟不景氣),因為承認自己的能力遜于其他的同事,對我們的自尊是一種打擊。但是,當我們獲得加薪的獎勵后,我們又會本能地將加薪的原因歸結為是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
這種區別對待的歸因方式直接導致我們產生“小人得志”的憤慨,當看到某個人比我們成功后,我們便會將其所獲得的成就歸結為好運氣,不知不覺地做出外部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