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三畫(4)

  • 成語故事
  • 佚名
  • 3390字
  • 2017-06-21 16:50:43

這時,從前線回長安來匯報軍情的校尉鄧公來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前線回來,聽說晁錯已死,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謀反,已經準備幾十年了,為削他的封地而發怒,要求誅晁錯,不過是個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對晁錯一個人。現在殺了晁錯,我恐怕天下之士從此閉口,再也不敢說話了。”景帝問:“為什么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王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奪他們的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地位,這是對萬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計劃剛剛開始施行,竟全家被殺,這樣對內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聽了鄧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殺了晁錯吳楚仍不退兵的事實后,景帝長嘆一口氣,說:“你說得很對,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經晚了。于是,晁錯得以平反。不過,這對晁錯來說己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景帝看到用犧牲晁錯和恢復被削封地的妥協辦法不能使吳楚七國退兵,就只有堅決使用軍事手段,來平定叛亂。在周亞夫等路軍隊的攻擊下,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其他六個叛王有的畏罪自殺,有的被處死。劉濞經過長期準備發動的叛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徹底粉碎了。枚乘的話應驗了。后來,人們將枚乘《諫吳王書》中的“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縮成“一發千鈞”,又作“千鈞一發”,來比喻形勢非常危急或極其危險。

——《諫吳王書》

【故事啟示】對于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來說,怎么會不明白誰是誰非?他腰斬晁錯不過是丟車保帥的行為罷了。只是在丟掉了晁錯這顆棋子后,并沒有起到扭轉危局的作用。盡管漢景帝在這件事上辦得稀里糊涂,但最起碼他還是把錯殺晁錯的責任攬在了自己頭上,盡管有些輕描淡寫。但是后來在平反錯案時,往往是第二元兇的身敗名裂,而罪魁卻與此毫無瓜葛。試問,沒有罪魁的默許甚至授意,第二元兇怎敢擅自行事?

【成語釋義】一根頭發上拴著千鈞重物,形容萬分危急的情形。鈞,古時的計量單位,以三十斤為一鈞。

【活用例句】就在一輛小車即將撞到小女孩這~的時刻,一個青年沖上去避免了一場悲劇。

【近義】危在旦夕

【接龍游戲】千鈞一發→發揚光大→大顯身手→手到擒來→來日方長→長吁短嘆→嘆為觀止

上下其手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強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麇,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他見楚軍遠道而來,人困馬疲,便率領軍隊出城偷襲,準備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楚軍將領穿封戌英勇善戰,自己竟然不是他的對手。穿封戌帶領楚軍頑強抵抗。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穿封戌滿心歡喜:“回去領個頭等功是不成問題了。”不料,在回國后,楚康王要對將士們論功行賞時,公子圍卻硬說穿封戍是他俘虜到的。兩個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有人提議他們二人到大宰伯州犁那里去評理。公子圍倒覺得無所謂,反正已經賴上了,而穿封戍心里早已窩著悶氣,很想事情早點有個結果。于是他就主動跟公子圍說:“要不,我們就請太宰伯州犁來評斷一下。”公子圍說:“那也好。反正這個俘虜是我抓住的。”

二人口中所說的伯州犁,原來是晉國大夫伯宗之子,后奔楚,被任命為太宰,專門掌管皇家的內外事務。公子圍與穿封戍爭功一事,他已有所聞。現在,雙方來讓他判斷是非曲折,他感到這是一個討好楚王室的頂好機會,于是就耍了一個小小的陰謀。

他先聽了雙方的陳述后,對他們說:“這件事很好辦,只要問一下俘虜就清楚了。”于是,命人將俘虜皇頡拉出來,當庭進行審問。審問前,伯州犁當著皇頡的面,對公子圍和穿封戌說:“二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說這場爭論是君子之爭。”然后,伯州犁走到皇頡跟前,先向皇頡介紹了公子圍。在介紹時,伯州犁有意把手舉得高高的,說:“這位是公子圍,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我同他已相處了很久了。”然后,又把手放得很低很低,向皇頡介紹穿封戍時說:“這個人名叫穿封戍,是城外的縣官。”說著說著,又故意把手壓得再低一些。

等伯州犁介紹完后,便問皇頡:“你看究竟是誰俘虜了你呀?”皇頡明明知道是穿封戍那個可惡的家伙俘虜了自己,本想一說了之。但再想想剛才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和在用語稱呼人時尊卑之別,當然心領神會,心想:“我若說真話,日后弄不好就要被長期生活在朝廷的公子圍整死;若說假話,不僅可以贏來公子圍的開心,更可以使太宰伯州犁對我產生好感,這樣,也許我很快就會被釋放回國。”

于是,皇頡對伯州犁說:“我是讓公子圍打敗的。”一錘定音,這可樂壞了公子圍,氣壞了穿封戍。只見穿封戍拿起鐵戈就向公子圍擲去,可惜沒打著。然后,他又狠狠地瞪了伯州犁一眼,罵了聲“卑鄙!”就憤憤不平地走了。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故事啟示】陰險是什么?伯州犁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詮釋。伯州犁這個仲裁者表面上裝作很公正,實則暗中為自己謀取好處,可又不留下任何徇私舞弊的把柄。像伯州犁這樣的人如同隱藏在陰暗之隅的敵人,其危害性比公開拿槍站出來的敵人要大得多,更讓人氣不打一處來。“上下其手”的故事啟示我們,在為利益發生紛爭的場合,仲裁者是否公允,是否盤算私利,直接影響到紛爭的判決結果。

【成語釋義】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活用例句】這位仲裁者畏于權勢,~,軟硬兼施,將是非黑白顛倒,早就該撤職查辦了。

【近義】營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義】兩袖清風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將軍叫呂蒙。他帶兵打仗非常勇敢,跟著孫權南征北戰,為東吳的建國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位英勇的戰將自小沒有讀過書,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較粗魯,又不怎么懂禮儀。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吳下阿蒙”。

有一天,吳主孫權把呂蒙請來,對他說:“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權勢的人,不能沒有知識呀,只講武戰是不夠的,應該多讀點書,增加一些見識,才能不負眾望喲!”呂蒙說:“我整天在軍營里忙忙碌碌的,有處理不完的軍務,哪里還有空看書呢?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取得勝利嗎?”

“不對呀,”孫權耐心地開導他,“以軍務忙為借口就不讀書說不過去,我難道不忙嗎?朝廷上下,哪一項不讓我操心哪,但我還是抽出時間來讀書。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當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書,不問軍務,只是想讓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經驗,擴大些眼界,充實一下自己,這樣對你日后領導軍隊是非常有幫助的……”

“您說得對,我突然想起光武帝也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兵荒馬亂的軍旅生活中,手一直沒有離開過書本……我要以他為榜樣,下苦功夫讀書呀!”

于是,孫權就給他拉了一串書名,讓他有系統地讀些書。呂蒙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將軍,從那以后果然堅持天天讀書,有時讀到深夜。甚至還會利用戰爭停息的階段,認真讀書學習。書讀得多了,見識也提高了許多。

后來,都督周瑜去世了,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有天,魯肅來看望呂蒙,跟他討論起軍事來。呂蒙問魯肅:“您受朝廷重任,駐防陸口,跟關羽為鄰,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測呢?”魯肅隨便答道:“哦,到時候再說吧!”呂蒙站起身,一本正經地說:“關羽如同熊虎,厲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這里有五條妙計,愿意奉獻給您……”

魯肅聽完呂蒙的五條妙計,驚奇又高興地說:“以前你只有武功,現在你又有廣博的學識。你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阿蒙嘍!”呂蒙答道:“讀書人離別后三天,就應該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由于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后人就常常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時隔不久,進步很快。

打這以后,魯肅再也不敢小看呂蒙了,兩人還成了好朋友。魯肅去世前,向孫權推薦了呂蒙,接替了他的職務。呂蒙當上統帥后,一面采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合魏國,終于打敗了一代名將關羽,奪回了荊州。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故事啟示】孫權讓呂蒙讀書學習,呂蒙推說自己忙于軍務,沒時間,還說自己不讀書照樣能帶兵打勝仗。后來,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開始抽時間認真讀書,不僅增長了見識,還提出對付關羽的妙計,讓平日里瞧不起他的魯肅大吃一驚。他靠著真才實學當上統帥后,果然打敗了關羽。由此可見,堅持讀書是有益的,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給自己找借口而放棄學習。

【成語釋義】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活用例句】與張玉泉不期而遇,他侃侃而談,與之前判若兩人,當真是~啊。

【近義】另眼相看

【反義】等閑視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原阳县| 巨鹿县| 宜丰县| 凭祥市| 太仓市| 武城县| 栾川县| 通州区| 乌恰县| 永兴县| 藁城市| 宜州市| 老河口市| 武宁县| 沙河市| 南投市| 固始县| 闻喜县| 衡阳市| 靖安县| 聂拉木县| 长治县| 南江县| 怀安县| 慈溪市| 柳江县| 东阿县| 玉田县| 三门峡市| 白水县| 西丰县| 武乡县| 雷山县| 金阳县| 牙克石市| 双鸭山市| 淮北市| 井冈山市| 万安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