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天使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莊子·外篇·秋水》
立場決定思維
自2001年踏入職場以來,我聽到的對我的人生改變最大的一句話竟然是一句非常粗糙的話:“屁股決定腦袋。”
這句話實在是搬不上臺面,卻解釋了職場中絕大部分沖突的根源,也反映了人性的重要弱點。踏入職場之前,我從來沒聽說過這句話,換成文明的說法,我想應該是“立場決定思維”的意思。人的思維和決策其實是被“立場”引導的,一旦我們由于各種主動或者被動的原因選擇了一個“立場”,接下來我們的言行舉止就會為這個“立場”服務。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部門,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行為。生在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立場;加入不同的團體(球隊等)會有不同的立場;哪怕選擇了不同的戀人也會有不同的立場,因為在那之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會處處維護這個戀人;婚后的夫妻對待娘家人和婆家人自然有不同的立場和思維。自以為聰明的人類,其實早已在潛移默化中被自己主動或被動的“立場選擇”引導了。可惜,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我看過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叫《影響力》,這本書提到了“承諾和一致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我們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作出選擇之后,堅信自己做的沒錯”。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總是試圖找出各種理由自圓其說,維護之前的判斷。“承諾和一致理論”與我提到的“立場決定思維”,這兩個概念非常相近,都是關于對人性和決策的思考。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意識到“決策”對人生的重要,也就不可能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優化自己的人生決策以及投資決策。表面上,我們面對重大決策的時候,仿佛是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前思后慮了一番,但那只是表面而已。若沒有對思維方式進行過刻意的練習,是不可能“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99%的人類思考都是為他所處的“立場”服務的。在一個項目進入投資人會議室的30秒鐘之內,99%的天使投資人的“快思考系統”都會迅速選擇一個立場——喜歡這個人或者不喜歡這個人。一旦這個立場在不知不覺中被選擇,之后的“慢思考系統”都不過是在圍繞這個立場尋找證據和論點而已。在我們的生活和職場中,這種快思考系統(直覺)先選擇立場,然后慢思考系統(理智)尋找證據和論點去自圓其說的場景無處不在——擇偶、面試、購物、買股票等,甚至閱讀這種行為本身。
腦科學領域進行過一個非常令人“開腦洞”的實驗。
科學家剪開腦裂患者的腦胼胝體后發現,當左右腦完全獨立時,會經常做出矛盾的決策,比如左手開窗右手關。給受試者展示兩幅圖片,一幅是雪景,一幅是雞爪。讓受試者的右腦(左眼)看到雪景,左腦(右眼)看到雞爪,這時,受試者左腦控制的嘴巴會回答說看到了雞爪,右腦控制的左手通過拼字的方式會回答看到了雪景。然后,實驗升級,讓他們選擇跟前述看到的圖匹配的圖片:一幅是鐵鏟,一幅是雞。這時他們的左手(右腦控制)會選擇鐵鏟,因為右腦(左眼)看到過雪景;右手(左腦控制)會選擇雞,因為左腦(右眼)看到過雞爪。當研究人員問受試者為什么左手會拿著鐵鏟時,沒看到過雪景只看到過雞和雞爪的左腦會控制嘴巴回答說:因為要給雞舍清理垃圾。這個實驗說明,不管做出了什么樣的決策和行為,左腦都會給出看似邏輯合理的解釋。
那么,一個人的直覺(立場)是如何產生的?如果層層剝開真相,我們會發現,直覺是由基因、成長環境和社會文化等一系列隨機偶然事件綜合導致的。試問,每一個重大決策背后有多少因素是受不可控的運氣所主導的?答案是99%。毫無疑問,隨機偶然事件的本質就是運氣。據我觀察,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的命運完全是被運氣主導的,即便他們中有一小部分人一生都有好運相伴。人類的天性又決定了我們會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掌握權,尤其是那些運氣并不是很好的人,出身平凡的人,總是希望自我意識可以真正地引導自己、改變命運。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只有意識到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思考和行為,運氣主導了決策的99%,我們才能重新審視人生,重新定義“理性抉擇”,才能用自我意識重新把握命運的選擇權。拋開立場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對我們自身的思維進行思考,找到每個傳統認知的元認知。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武器、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樂趣——掌握自身命運的樂趣。
閱讀的過程中,同樣的話從權威人士嘴里說出來就更可信,哪怕他的權威是在另一個領域建立的。這就是直覺選擇立場,然后影響了思維和選擇的過程。其實信息和文字本身并無立場,就像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所有的善惡念頭和選擇都是我們的意識產生的。我并非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知名人士,也非已故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等偉人,所以沒有什么權威性,但即便如此,卻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立場。所以,提醒各位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盡量不要被我的立場誤導,盡可能獨立、辯證地思考。
最偉大的創新是死亡本身
從事天使投資以來,我經常跟創新者和創業者打交道,見證了很多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也有了很多脫離立場的理智思考,最終發現,世間最偉大的創新,是死亡本身。如果生物界沒有死亡,那是極其可怕的。如果沒有前人的死亡,自然也不會有后人的問世。動物之所以要繁衍,是因為它們自己不能永生。人類醫學如果真的實現了所謂的永生,那么死亡將會以另一種方式降臨。
死亡限定了每個人的生命長度,有了限定,我們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以生命時間的稀缺性來迎接世界萬物的無限性,用有限的生命探索無限的可能,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研究過人類個體的基因不同、家庭不同以及每個人出生的年代和社會背景不同,我們發現,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所有的競爭本質上都是不公平的,連生命的長短都是不公平的,但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那就是“我們都會死去”這個設定。
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可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了“殺時間”的事物上,那不就等于“殺生命”嗎?
有一部美國科幻電影《時間規劃局》(In Time)對我啟發很大。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當一個人成長到25歲以后,他的生命就會進入倒計時,所剩的時間會顯示在胳膊上。那個世界里沒有其他貨幣,胳膊上顯示的時間,既是生命的長度,也是唯一的流通貨幣。人們通過勞動可以賺取延長生命的時間,而消費則需要支付相應的時間。當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刷一下胳膊上的生命計時器就完成了支付,生命的長度也會相應地減少。不同人之間的貨幣(時間)可以通過握手轉讓。富人和窮人分屬于不同的時區,也有不同的賺錢方式。窮人出賣體力勞動換取時間貨幣,富人則通過向窮人收取“時間鑄幣稅”來獲得幾乎無限長的時間。窮人世界的時間貨幣通貨膨脹嚴重,每天只能為了一日三餐疲于奔波。
男主角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他每天拼命工作、不斷兼差來獲得時間(貨幣),回到家里再轉讓一部分時間給母親,這樣剛剛勉強夠他們兩個維持生計。終于有一天,母親因為公交車票價上漲,自己的余額不夠支付而只能走路回家。男主角下班打卡獲得時間后,在公交車站等母親回來,可車到了并沒有看到母親,他才意識到母親所剩的時間貨幣不夠付回家的交通費了。于是他趕緊奔向母親回家的方向,在見到母親的那一刻,還沒來得及轉讓給她一點時間,母親就因時間清零而死在了男主角的懷里。這部電影形象地演繹了一個“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就是時間”的世界,窮人越用時間換錢就越窮,越窮就越不敢有任何目標。
人的一生只是一場電化學反應的體驗合集,各種各樣的經歷都可以解釋為內部的電化學反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可以留下點兒東西,比如我們的思想和作品。那些體驗本身被分為被動式體驗和主動式體驗。一切能用金錢買來的都是被動式體驗;一切必須要刻意練習、不斷進階、不斷提高的體驗就是主動式體驗。看電影、做按摩、買名牌皮包或豪車都是被動式體驗;彈鋼琴、滑雪、做奧數、下圍棋、開賽車、創辦企業、做公益等都是主動式體驗。被動式體驗的愉悅感衰減非常快,哪怕是買了私人飛機,興奮感也會很快衰減到正常值;主動式體驗的愉悅感卻可以無止盡地提升。比如,從跆拳道初級選手一路升級到黑帶,要經過多年的刻意練習,但每升一個臺階都是一次愉悅的體驗。就算跆拳道的體驗達到了頂點,我們還可以選擇吹薩克斯、駕駛飛機、攀登珠峰等其他主動式體驗去征服。買名茶本身是被動式體驗,但學習茶道、用心品茶又是主動式體驗。品紅酒也一樣,儀式感可以增加主動式體驗的愉悅感。如果沒有儀式感,沒有認知層面的提高,名酒名茶喝下去并不會給我們帶來超預期的化學反應。
主動式體驗還有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受益終生。比如,我們在童年時通過刻意練習達到了跆拳道黑帶、鋼琴九級或者圍棋九段,這樣的成就和技能是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每一次向他人展示這種技能或者因為這種技能得到別人的贊揚和羨慕,都是一次嶄新的、愉悅的體驗。這是任何被動式體驗都無法比擬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放在主動式體驗上,那才是對每個個體最有意義的事。
其實,工作和事業本身也是一場主動式體驗,產生的金錢收益還可以用來為更多的主動式體驗繳費,比如彈鋼琴、登山、滑雪、賽車等所需的費用;也可以用來購買更多的被動式體驗,比如私人飛機和游艇、豪宅等。時間有限而壯志無限,我們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這才是生而為人,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時間是每個人唯一稀缺的資產,要學會關注重要的問題。人和人的差距正是由“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拉開的,比如鍛煉身體和認知升級。做投資決策,同樣也要關注那些重要的問題,找到那些決定企業成敗的最關鍵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要不斷思考和反思,同時又不能執迷于細節,否則就看不見整體。
都說投資人和企業家要洞見未來,選擇正確的方向,所以成功的秘訣在于智慧,而不是盲目地吃苦(這里的智慧就是選擇方向的智慧、決策的智慧)。但是,如何才能識別出哪個方向更正確呢?在方向的選擇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點點偏差就會導致人生軌跡呈天壤之別。我會在本書與大家分享經驗和心得。
都說投資就是投人,即便看不清方向,但是賭對了人也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但人才是最大的變量,人心最不可測,人的未來最難預料。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但并不是每一個異類都會成功。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我要找的異類,但仔細深究,他只不過是個顯得另類的失敗者而已。另類還是異類,界限極其模糊,該怎么選?我會在本書與大家分享經驗和教訓。
創業和創新,總是被我們混在一起。投資人就是要將資金投給那些有創新能力的創業者,挑選各種各樣的創意想法,看看哪個更靠譜,哪個更讓你感到有可能成功。新想法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可以提升“甄別優劣的技能”,從而避免將賭注投在那些糟糕的想法上。那么該如何提升甄別優劣的技能呢?我會在本書與大家分享經驗和體會。
時間是有限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與其預測未來,不如參與創造未來。既然最偉大的創新是死亡,那我們就要遵循物競天擇法則,勇于試錯。讓好的想法從有計劃、有規則的試錯中被用戶選擇出來,讓優秀的團隊從慘烈的競爭中踏著“尸體”走出來,讓正確的方向從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反思和決策迭代中浮現出來。
天使投資的布道者
我是一名天使投資人,但我更偉大的理想是成為天使投資的布道者,我也正在努力踐行我的夢想。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和毫無保留的分享,可以邀請和激勵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天使投資人這個行列中。中國的天使投資人比美國少很多,大約只是美國的幾千分之一,但中國的創業者卻比美國創業者多出很多。雖然我們目前感到,越來越多的天使投資人入場給我們這些較早入行的投資人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講,這說明國家經濟正處于上升期,而只有這樣,我們大家才有更大的獲益機會。我們所有的投資,都是基于一個簡單的前提,就是國家經濟在未來50年依然強勁。如果沒有美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的上升走勢,我相信巴菲特也不會取得連續50年的高速穩定增長。中國的經濟會越來越依賴百花齊放的中小企業,而我們這些天使投資人,正是這些中小企業啟動的點火器。
成為一名優秀的天使投資人雖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而做一名優秀的天使投資布道者,挑戰更大——不光要努力讓自己成功,還要幫助更多的人一起成功。任重而道遠,但此生以此為己任,一切努力都不會浪費,功不唐捐。要想實現目標,光有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方向、方式、方法都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我努力的第一個方向是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通過六年的廣泛撒網,大量投資,我深刻認識到了天使投資的一些本質。有了六年的基礎,我才敢提筆總結這些經驗和教訓,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避免少走一些彎路,少損失一些本金,增加投中優秀項目的可能,減小提前誤賣掉好項目的概率。
《易經》中說,“決勝利器,不可示人”,可我偏偏要把我所有的認知拿來分享。投資是門藝術,往細了說,應該是一門行為藝術。知易行難,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很多跤還是要自己摔了才知道疼,光看書未必管用。我有個“百分之一法則”,就是說,每個領域的佼佼者只能是最頂端的1%,剩下的99%都是平庸的。我希望更多的天使投資人能跟我一起努力,尤其是那些初生牛犢們,一起為了進入那頂端的1%而奮斗不止。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說過: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我們必須認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貴的,而我們和所有的生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認知指引了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系。多發展一些“競爭對手”對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喜歡充分競爭的環境,甚至喜歡逆境,因為那才是孕育偉大的溫床。
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在一開始的時候像個無頭蒼蠅似的亂飛亂撞,沒有方向、沒有指引,差點迷失在天使投資的叢林里。我在網上看過一段話:“我們不能在叢林里面的羊腸小道上奔跑,而要找到穿越叢林的陽關大道。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便像烏龜一樣爬,也能爬到終點,而在無方向的叢林里奔走,卻很可能會一直迷失。”我們要做時間的朋友,做趨勢的朋友。選擇了正確的趨勢和路徑后,持續努力和積累才會發揮出非常強大的力量。這樣的努力和積累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對得起自己生命的人,才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類。
撒切爾夫人說過一段名言,對我影響很大,在此分享給大家: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
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本書從天使投資的想法和認知說起,希望最終能改變讀者的性格和命運。這是一本關于投資哲學的書,也是一本關于人生哲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