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節 魏并北方

宋武帝既棄關中,其明年,遂受晉禪,受禪后三年而崩。子少帝立,為徐羨之等所廢。文帝繼位,初則謀誅永平逆黨,繼又因彭城王專權,盡力謀誅劉湛等,經略之事,匪皇顧慮;而其時北魏大武帝繼立,剽悍之氣,非復如明元之僅圖自守,北方諸國,遂悉為所并,欲圖恢復益難矣。

自晉義熙十四年棄關中,至宋元嘉十六年魏滅北涼,盡并北方,其間凡二十二年,中國實坐失一不易再得之機會也。今略述北方諸國及其為魏所并之事,以終晉世北方分裂之局。

禿發傉檀既得姑臧,征集戎夏之兵五萬余人,大閱于方亭。地屬顯美。顯美,漢縣,在今甘肅永昌縣東。遂伐沮渠蒙遜,入西陜。蒙遜率眾來距。戰于均石,為蒙遜所敗。蒙遜攻西郡,陷之。胡三省曰:均石,在張掖之東,西陜之西,蓋西郡界。赫連勃勃初僭號,求昏于傉檀,傉檀勿許。勃勃怒,率騎二萬伐之。自陽非至于支陽,三百余里,殺傷萬余人,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而還。陽非亭,在今甘肅永登縣西。支陽,漢縣。胡三省引劉朐曰:唐蘭州廣武縣,杜佑曰:唐會州會寧縣。會寧,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北。

傉檀率眾追之。戰于陽武,峽名,在靖遠縣境。為勃勃所敗。將佐死者十余人。傉檀與數騎奔南山,胡三省曰:支陽之南山,《本紀》事在義熙三年十一月。幾為追騎所得。

傉檀懼東西寇至,徙三百里內百姓,入于姑臧。國中駭怨。屠谷成七兒,因百姓之擾,率其屬三百人叛。軍諮祭酒梁裒,輔國司馬邊憲等七人謀反,傉檀悉誅之。

姚興乘機,遣其子弼及斂成等率步騎三萬來伐,又使姚顯為弼等后繼。遺傉檀書,云遣齊難討勃勃,懼其西逸,故令弼等于河西邀之。傉檀以為然,遂不設備。弼陷昌松,至姑臧,屯于西苑。姑臧有東西苑城。州人王鐘、宋鐘、王娥等密為內應。候人執其使送之。

傉檀欲誅其元首。前軍伊力延侯曰:“今強敵在外,內有奸豎,兵交勢踧,禍難不輕,宜悉坑之,以安內外。”傉檀從之,殺五千余人,以婦女為軍賞。命諸郡縣,悉驅牛羊于野。斂成縱兵虜掠。傉檀遣十將率騎分擊,大敗之。姚弼固壘不出。姚顯聞弼敗,兼道赴之。委罪斂成,遣使謝傉檀,引師而歸。傉檀于是僭即涼王位。《紀》在義熙四年十一月。遣其左將軍枯木、駙馬都尉胡康伐沮渠蒙遜,掠臨松人千余戶而還。蒙遜大怒,率騎五千,至于顯美方亭,徙數千戶而還。傉檀大尉俱延伐蒙遜,又大敗歸。傉檀將親伐之。

尚書左仆射趙晁及大史令景保諫。傉檀曰:“吾以輕騎五萬伐之。蒙遜若以騎兵距我,則眾寡不敵;兼步而來,則舒疾不同。救右則擊其左,赴前則攻其后,終不與之交兵接戰,卿何懼乎?”既而戰于窮泉,《十六國疆域志》云:在昌松。傉檀大敗,單馬奔還。《紀》義熙六年三月。蒙遜進圍姑臧。

百姓懲東苑之戮,即王鐘等之誅。悉皆驚散。傉檀遣使請和,以司隸校尉敬歸及子他為質。歸至胡坑逃還,他為追兵所執。胡坑,胡三省曰:在姑臧西。蒙遜徙八千余戶而歸。右衛折掘奇鎮據石驢山以叛。胡三省曰:石驢山,在姑臧西南,屬晉昌郡界。案晉昌,晉郡,在今甘肅安西縣東。傉檀懼為蒙遜所滅,又慮奇鎮克嶺南,乃遷于樂都。今青海樂都縣。留大司農成公緒守姑臧。

焦諶等閉門作難,推焦朗為大都督,諶為涼州刺史。蒙遜攻克之。《通鑒》在義熙七年二月。《晉書》云宥朗。《宋書·蒙遜傳》云:義熙八年,蒙遜攻焦朗,殺之,據姑臧。蓋因蒙遜遷居姑臧而追敘其攻克之事。遂伐傉檀。圍樂都,三旬不克。傉檀以子安周為質,蒙遜引歸。傉檀又將伐蒙遜。邯川護軍孟愷諫,不從。邯川城,在今青海巴燕縣黃河北岸。五道俱進。

至番和、苕藋,掠五千余戶。番和,漢縣,后涼置郡,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苕藋,在張掖東。其將屈右,勸其倍道還師,早度峻險。衛尉伊力延曰:“彼徒我騎,勢不相及。若倍道還師,必捐棄資財,示人以弱,非計也。”俄而昏霧風雨,蒙遜軍大至,傉檀敗績而還。蒙遜進圍樂都。

傉檀嬰城固守,以子染干為質,蒙遜乃歸。久之,蒙遜又攻樂都,二旬不克。蒙遜遷于姑臧。義熙八年,僭即河西王位。傉檀弟湟河大守文支降蒙遜,蒙遜又來伐。傉檀以大尉俱延為質,蒙遜引還。《通鑒》在義熙九年四月。傉檀議欲西征乙弗。孟愷諫曰:“連年不收,上下饑弊,遠征雖克,后患必深。不如結盟熾磐,通糴濟難;慰喻雜部,以廣軍資。畜力繕兵,相時而動。”

傉檀謂其大子虎臺曰:虎臺從《魏書》。《晉書》作武臺,乃唐人避諱改。“今不種多年,內外俱窘,事宜西行。以拯此弊。蒙遜近去,不能卒來。旦夕所慮,惟在熾磐,彼名微眾寡,易以討御。吾不過一月,自足周旋。汝謹守樂都,無使失墜。”乃率騎七千襲乙弗,大破之,獲牛、馬四十余萬。

熾磐果率步騎二萬,乘虛來襲。撫軍從事中郎尉肅言于虎臺曰:“外城廣大,難以固守,宜聚國人于內城,肅等率諸晉人,距戰于外。如或不捷,猶有萬全。”虎臺懼晉人有貳心也,乃召豪望有謀勇者,閉之于內。孟愷泣曰:“愷等進則荷恩重遷,退顧妻子之累,豈有二乎?今事已急矣,人思自效,有何猜邪?”一旬而城潰。

烏孤子樊尼,自西平奔告傉檀。傉檀謂眾曰:“今樂都為熾磐所陷,男夫盡殺,女婦賞軍,雖欲歸還,無所赴也。卿等能與吾借乙弗之資,取契汗以贖妻子,是所望也。不爾即歸熾磐,便為奴仆矣,豈忍見妻子在他人抱中?”遂引師而西。眾多逃返。

遣鎮北段茍追之,茍亦不還。于是將士皆散。惟中軍紇勃、后軍洛肱、安西樊尼、散騎侍郎陰利鹿在焉。傉檀曰:“蒙遜與吾,名齊年比,熾磐姻好少年,俱其所忌,勢皆不濟。與其聚而同死,不如分而或全。樊尼長兄之子,宗部所寄,吾眾在北者,戶垂二萬,蒙遜方招懷遐邇,存亡繼絕,汝其西也。紇勃、洛肱,亦與尼俱。吾年老矣,所適不容,寧見妻子而死。”遂歸熾磐。惟陰利鹿隨之。歲余,為熾磐所鴆。案好戰者必亡,其傉檀之謂乎?

《晉書·載記》云:“烏孤以安帝隆安元年僭立,至傉檀之世,凡十九年,以安帝義熙十年滅。”

《本紀》亦系傉檀之亡于義熙十年六月。案自隆安元年至義熙十年,止十八年。

《乞伏熾磐載記》云:“熾磐以義熙六年襲偽位。”《本紀》在八年。又云:“僭立十年而入樂都。”則當為元熙元年,年歲相距大遠矣。疑僭立二字衍,而《禿發氏載記》之“凡十九年”,當作十八也。

《通鑒》云:傉檀之死也,沮渠蒙遜遣人誘虎臺,許以番禾、西安二郡處之;西安,后涼郡,在張掖東南。且借之兵,使伐秦,報其父仇,復取故地。虎臺陰許之。事泄而止。熾磐后,虎臺妹也,熾磐待之如初。后密與虎臺謀曰:“秦本我之仇讎,雖以昏姻待之,蓋時宜耳。先王之薨,又非天命,遺令不治者,欲全濟子孫故也。胡三省曰:不治,謂被鴆而不解也。為人子者,豈可臣妾于仇讎,而不思報復乎?”乃與武衛將軍越質洛成謀弒熾磐。后妹為熾磐左夫人,知其謀而告之。熾磐殺后及虎臺等十余人。事在宋景平元年。

乞伏熾磐既兼禿發傉檀,兵強地廣。沮渠蒙遜遣其將運糧于湟河,自率眾攻克熾磐之廣武郡。以運糧不繼,自廣武如湟河,度浩亹。熾磐遣將距之,皆為蒙遜所敗。蒙遜以弟漢平為湟河大守,乃引還。熾磐率眾三萬襲湟河,漢平降。義熙十一年。

熾磐攻漒川,西秦郡,在今青海東南境。師次沓中。在今甘肅臨潭縣西。蒙遜攻石泉以救之,石泉,縣名,《十六國疆域志》云:屬漒川。熾磐引還。蒙遜亦歸。遣使聘于熾磐,遂結和親。

西涼立國酒泉,與蒙遜形勢甚逼。《晉書》本傳云:“蒙遜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撫其境內,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尋而蒙遜背盟來侵,玄盛遣世子士業要擊,敗之,暠世子譚早卒,立次子歆為世子,歆字士業。獲其將沮渠百年。《本紀》在義熙七年十月。玄盛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禿發傉檀入據姑臧,且渠蒙遜基宇稍廣,于是慨然,著《述志賦》焉。”蓋其勢實最弱也。

義熙十三年,二月,暠卒,子歆嗣。此據《晉書·本紀》。《宋書·且渠蒙遜傳》云五月。蒙遜遣其張掖大守且渠廣宗詐降誘歆。歆遣武衛溫宜等赴之,親勒大軍,為之后繼。

蒙遜帥眾三萬,伏于蓼泉。胡三省曰:《新唐書·地理志》:張掖郡西北百九十里有祁連山,山北有建康軍,軍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歆聞之,引兵還,為蒙遜所逼,歆親貫甲先登,大敗之。《宋書·蒙遜傳》云:歆伐蒙遜,至建康。蒙遜拒之。歆退走。追到西支澗,蒙遜大敗,死者四千余人。乃收余眾,增筑建康城,置兵戍而還。《晉書·蒙遜載記》云:蒙遜為李士業敗于解支澗,復收散卒欲戰,前將軍成都諫,蒙遜從之,城建康而歸。解支澗,胡三省曰:“《晉書》作鮮支澗,當從之。”然今《晉書》作解支澗,《十六國疆域志》亦同。

明年,蒙遜大伐歆。歆將出距之。左長史張體順固諫,乃止。蒙遜大芟禾稼而還。《通鑒》在義熙十四年。歆用刑頗峻,又繕筑不止。從事中郎張顯,主簿氾稱疏諫,并不納。

永初元年,七月,據《宋書·且渠蒙遜傳》。蒙遜東略浩亹,歆承虛攻張掖。其母尹氏及宋繇固諫,并不從。繇,暠臣,受顧命者。遂率步騎三萬東伐,次于都瀆澗。《十六國疆域志》引《通志》云:在蓼泉西。蒙遜自浩亹來距。戰于壞城,《十六國疆域志》云:在福祿縣。為蒙遜所敗。勒眾復戰,又敗于蓼泉,被害。蒙遜遂入酒泉。歆弟敦煌大守恂,據郡自稱大將軍。十月,蒙遜遣世子正德攻之,不下。

明年,正月,蒙遜自往,筑長堤,引水灌城,數十日,又不下。三月,恂武衛將軍宋丞,廣武將軍弘舉城降。恂自殺。李氏亡。歆之亡在永初元年。本傳云:士業立年而宋受禪,誤。故又云,其滅在永平元年,皆誤多三年。

赫連勃勃既陷長安,遂僭稱皇帝。《魏書》在泰常三年,即晉義熙十四年。《北史》在泰常四年,即晉元熙元年。群臣勸都長安。勃勃曰:“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東魏與我同境,去北京裁數百余里。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諸卿適未見此耳。”乃于長安置南臺,以其大子領雍州牧,錄南臺尚書事,而還統萬。《魏書》云:以長安為南都。案云荊吳不足為患,姚泓之滅,豈特殷鑒不遠?知東魏為心腹之憂,則終勃勃之世,何不聞以一矢東向相加遺邪?知此等皆史家附會之辭,非其實也。

勃勃性兇暴好殺。其在長安也,嘗征隱士韋祖思,既至,恭懼過禮,勃勃怒曰:“吾以國士征汝,奈何以非類處吾?汝昔不拜姚興,何獨拜我?我今未死,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之后,汝輩弄筆,當置吾何地?”遂殺之。其猜忌漢人如此。常居城上,置弓劍于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諫者謂之誹謗,先截其舌而后斬之。夷夏囂然,人無生賴。議廢其長子,自長安起兵攻勃勃。勃勃中子昌破,殺之。勃勃以昌為大子。《通鑒》元嘉元年。

元嘉二年,勃勃死,昌僭立。三年,九月,魏遣奚斤襲蒲阪,周幾襲陜城。十月,魏大武帝西伐,臨君子津。十一月,以輕騎一萬八千濟河襲昌,略居民,徙萬余家而還。奚斤東至蒲阪,昌守將赫連乙升棄城西走。昌弟助興守長安,乙升復與助興西走安定。奚斤遂入蒲阪,西據長安。

四年,正月,昌遣其弟平原公定率眾二萬向長安。五月,魏大武帝乘虛西伐。濟君子津,輕騎三萬,倍道兼行。群臣咸諫曰:“統萬城堅,非十日可拔。今輕軍討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不若步兵攻具,一時俱往。”

大武曰:“夫用兵之術,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如其攻具一時俱往,賊必懼而堅守。若攻不時拔,則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非上策也。朕以輕騎至其城下,彼先聞有步兵,而徒見騎至,必當心閑。朕且羸師以誘之,若得一戰,禽之必矣。所以然者,軍士去家二千里,復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也。”遂行。

次于黑水。去統萬三十余里。分軍伏于深谷,而以少眾至其城下。昌將狄子玉來降,說“昌使人追定,定曰:城既堅峻,未可攻拔,待禽斤等,然后徐往,內外擊之,何有不濟?昌以為然”。大武惡之。退軍城北,示昌以弱。

會軍士負罪,亡入昌城,言“魏軍糧盡,士卒食菜,輜重在后,步兵未至,擊之為便”。昌信其言,引眾出城。大武收軍偽北,分騎為左右以犄之,昌軍大潰。不及入城,奔于上邽。遂克其城。《魏書·本紀》在六月。

是役也,昌雖寡謀,魏亦幸勝。其時魏兵不足二萬,而昌眾步騎三萬;大武引而疲之,行五六里,沖其陣,尚不動;及戰,大武墜馬,流矢中掌,其不敗者亦幸耳。娥清以五千騎攻赫連定,定亦走上邽。奚斤追之,至雍,不及而還。大武詔斤班師。斤請益鎧馬平昌,不許。抗表固請,乃許之。給斤萬人,遣將軍劉拔送馬三千匹與斤。

五年,魏神元年。二月,昌退屯平涼。斤進軍安定。馬多疫死,士眾乏糧,乃深壘自固。遣大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間,為昌所敗。昌日來侵掠,芻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監軍侍御史安頡請募壯勇出擊。斤言“以步擊騎,終無捷理”,欲須救騎至。頡曰:“今兵雖無馬,將帥所乘,足得二百騎,就不能破,可折其銳。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眾皆識之,若伏兵掩擊,昌可禽也。”斤猶難之。

頡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昌來攻壘,頡出應之。昌于陣前自接戰,軍士識昌,爭往赴之。會天大風,揚塵,晝昏,眾亂。昌退。頡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遂禽昌。《通鑒考異》曰:“《十六國春秋鈔》云:承光三年,五月,戰于黑渠,為魏所敗。昌與數千騎奔還,魏追騎亦至。昌河內公費連烏提守高平,徙諸城民七萬戶于安定以都之。四年,二月,魏軍至安定。三城潰。昌奔秦州。魏東平公娥青追禽之,送于魏。與《后魏紀傳》不同,今從《后魏書》。”案承光赫連昌年號,承光三年,宋元嘉四年也。

觀此,彌知魏大武之克統萬為幸勝,當時設與之堅持,未有不以乏糧為患者也。昌余眾立定,走還平涼。奚斤恥功不在己,輕三日糧,追定于平涼。娥清欲尋水而往,斤不從。定知其軍無糧乏水,邀其前后。斤眾大潰。與娥清、劉跋,俱為定所禽,士卒死者六七千人。丘堆先守輜重在安定,聞斤敗,棄甲東走蒲阪。定復入長安,魏大武詔安頡鎮蒲阪以拒之。又詔頡斬丘堆。

六年,五月,定侵統萬,至侯尼城而還。胡三省曰:侯尼城,在平涼東。

七年,九月,定遣弟謂以代攻鄜城,魏始平公隗歸擊破之。定又將數萬人東擊歸。十一月,魏大武帝親率輕騎襲平涼。定救平涼。登鶉觚原,鶉觚,漢縣,在今甘肅靈臺縣東北。方陣自固。大武四面圍之,斷其水草。定引眾下原。擊之,眾潰。定被創單騎走,收余眾西保上邽。諸將乘勝進軍,遂取安定。十二月,定弟社干、度洛孤出降。長安、臨晉、武功守將皆奔走。關中遂入于魏。

當劉裕伐秦之際,乞伏熾磐嘗遣使詣裕求效力,拜為西平將軍河南公。《宋書·武帝本紀》。及魏伐夏之歲,熾磐又遣使于魏,請伐赫連昌。《魏書·本紀》始光三年正月。蓋皆欲乘時以徼利也。及魏克統萬,熾磐乃遣其叔泥頭、弟度質于平城。

元嘉五年,熾磐死,子暮末嗣偽位。暮末依《晉書》。《宋》《魏書》及《十六國春秋》皆作茂蔓。熾磐之死,《晉書》在元嘉四年。下文云:暮末在位三年,為赫連定所殺,在元嘉七年。又云:始國仁以孝武大元十年僭位,至暮末四世,凡四十有六載,數亦相合。然據《魏書·本紀》:暮末之滅,在神四年正月,則當為元嘉八年,《宋書·大沮渠蒙遜傳》亦同。考《魏書·本紀》,赫連定之奔上邽,在神三年十一月,似其年內未必能亡暮末,疑《晉書》紀事,誤移前一年也。

明年,沮渠蒙遜攻枹罕。暮末大破之,禽其世子興國。暮末政刑酷濫,內外崩離。為赫連定所逼,遣使請迎于魏。魏大武許以安定以西、平涼以東封之。

暮末乃焚城邑,毀寶器,率戶萬五千至高田谷。胡三省曰:當在南安郡界。為赫連定所拒,遂保南安。魏大武遣使迎之。暮末衛將軍吉毗固諫,以為不宜內徙,暮末從之。赫連定遣其北平公韋代當即謂以代。率眾一萬攻南安。城內大饑,人相食。暮末及宗族五百余人出降,送于上邽。時元嘉八年正月也。從《魏書》,《通鑒》同。

是歲,六月,赫連定北襲沮渠蒙遜,為吐谷渾慕所執。明年,二月,送于魏,魏殺之。《宋書·沮渠蒙遜傳》:元嘉七年,四月,定奔上邽。十一月,茂蔓聞定敗,將家戶及興國東征,欲移居上邽。八年,正月,至南安。定率眾御茂蔓,大破之。殺茂蔓,執興國而還。四月,定避拓跋燾,欲渡河西擊蒙遜。五月,率部曲至治城峽口。渡河,濟未半,為吐谷渾慕所邀,見獲。興國被剄,數日死。其事跡與《魏書》多牴牾,似不甚審。治城,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涼州東陘郡有治城縣,其地當在黃河南。又涼州有建昌郡,亦有治城縣。”案東陘郡之治城,當在舊涼州府境,建昌郡之治城,當在舊蘭州府境。胡《注》見元嘉六年。赫連昌尚魏始平公主,封為秦王。元嘉十一年,叛魏,西走河西,為候將所格殺。魏人并殺其群弟。

馮跋在僭偽諸國中,頗稱有道。嘗下書除前朝苛政,命守宰當垂仁惠,無得侵害百姓。蘭臺都官,明加澄察。分遣使者,巡行郡國。孤老久病,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孝弟力田,閨門和順者,皆褒顯之。

又下書省徭薄賦。墮農者戮之,力田者褒賞。命尚書紀達,為之條制。每遣守宰,必親見東堂,問為政事之要。令極言無隱,以觀其志。又下書,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禁厚于送終,貴而改葬。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偽樂浪公主,群下議前代舊事,皆以宗女妻六夷,樂浪公主不宜下降非類,跋不聽。庫莫奚虞出庫真獻馬請交市,許之。

契丹庫莫奚降,署其大人為歸善王。凡茲厚撫四夷,亦皆欲以息民也。史稱馮氏出自中州,有殊異類。雖舊史稱其信惑妖祀,斥黜諫臣,然能育黎萌,保守疆宇二十余年,實人事而非天意。信不誣也。跋于夷夏之際,亦深有抉擇。晉青州刺史申永遣使浮海來聘,跋使其中書郎李扶報之。

魏明元帝遣謁者于什門往使,為跋所留。明元帝使長孫道生率眾二萬攻之,以其有備,不克而還。魏泰常三年,即晉義熙十四年。可謂明于去就矣。惜亦以內亂不終,是則當上下交征、不奪不饜之世,積習不易挽也。

跋長弟素弗,任俠放蕩,惟交結時豪為務。當世俠士,莫不歸之。史稱跋之偽業,實素弗所建。故高云死時,眾推跋為主,跋曾以讓素弗,而素弗不可。跋僭位,以為宰輔。素弗謙虛恭慎,雖廝養之賤,皆與之抗禮。車服務于儉約。修己率下,百僚憚之。惜跋之七年即死。義熙十一年。

元嘉七年,跋有疾。跋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翼勒兵以備非常。跋妾宋氏,規立其子,謂之曰:“主上疾將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宋氏矯絕內外,遣閹人傳問。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

跋疾甚,福慮宋氏將成其計,乃言于跋季弟弘。弘勒兵而入。跋驚怖死。弘襲位。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跋有男百余人悉為弘所殺,亦可謂甚矣。然弘仍不肯屈志于魏。

九年,魏延和元年。六月,魏大武伐之。七月,圍之。弘嬰城固守。其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六郡皆降。胡三省曰:燕自慕容已來,分置郡縣于遼西,其后或省或并,為郡為縣,皆不可考。大武徙其三萬余戶于幽州。

弘先廢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令鎮肥如,漢縣,在今河北盧龍縣北。以后妻慕容氏子王仁為世子。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出奔遼西,勸崇降魏。崇納之。遣邈入魏。魏大武拜崇為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弘遣其將封羽圍崇。

十年,魏延和二年。正月,魏遣其永昌王健救崇。封羽以凡城降魏。凡城,在今熱河平泉縣境。徙三千余家而還。六月,健又往攻和龍。十一年,魏延和三年。閏三月,弘上表稱藩于魏,乞進女。魏大武帝許之,而征王仁入朝。弘不遣。魏又屢遣兵往攻。弘密求迎于高句麗。十三年,魏大延二年,句麗遣將葛盧等率眾迎之。五月,弘擁其城內士女,入于句麗。句麗處之于平郭。尋徙北豐。在今遼寧沈陽縣西北。魏使散騎常侍封撥如句麗征送弘。句麗不聽。

大武議欲擊之,納樂平王丕計而止。弘素侮句麗,政刑賞罰,猶如其國。句麗乃奪其侍人,質任王仁。初弘于宋歲獻方物。及是,表求迎接。文帝遣王白駒、趙次興迎之,并令句麗料理資遣。

句麗王璉不欲使弘南,而魏又征弘于句麗,句麗乃遣將孫漱、高仇等襲殺之。時元嘉十五年三月也。魏大延四年。白駒等率所領七千余人掩討,禽漱,殺高仇等二人。璉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送之。

上以遠國,不欲違其意,白駒等下獄見原。其明年,文帝北討,詔璉送馬,璉獻馬八百匹,蓋帝方有事于索虜,不欲以一人傷一國之好也,然于北燕,則有違字小之仁矣。

《沮渠蒙遜載記》云:晉益州刺史朱齡石遣使來聘,蒙遜遣舍人黃迅報聘,因表曰:“承車騎將軍劉裕,秣馬揮戈,以中原為事,可謂天贊大晉,篤生英輔。若六軍北軫,克復有期,臣請率河西戎為晉右翼前驅。”

蓋齡石遣使,喻以夾攻后秦也。及劉裕滅姚泓,蒙遜聞之,怒甚。其門下校郎劉祚言事,蒙遜曰:“汝聞劉裕入關,敢研研然也?”遂殺之。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矣。然蒙遜既據河西之地,故其文明程度究較高。

義熙十四年,遣使奉表稱藩。晉以為涼州刺史。宋世亦累受爵命。蒙遜之滅西涼,以唐瑤之子契為晉昌大守。契,李暠孫寶之舅也。叛蒙遜。蒙遜遣其世子正德攻契。

景平元年,三月,克之。契奔伊吾。八月,芮芮來抄。蒙遜遣正德拒之。軍敗,見殺。乃以次子興國為世子。又為乞伏暮末所禽。蒙遜送谷三十萬斛以贖之,暮末不遣。蒙遜乃立興國弟菩提為世子。

元嘉十年,四月,蒙遜死。眾議以菩提年幼,推立其弟三子茂虔。《宋書》及《十六國春秋》同。《魏書》作牧犍。十一年,上表告私謚蒙遜為武宣王。詔仍加封授。十四年,表獻方物,并獻書百五十四卷,求書數十件。文帝賜之。

《魏書·本紀》:蒙遜以始光三年內附。元嘉三年。其后神元年、三年,元嘉五年、七年。皆書蒙遜遣使朝貢。而《蒙遜傳》載神中蒙遜表辭曰:“前后奉表,貢使相望,去者杳然,寂無還反,未審津途寇險,竟不仰連?為天朝高遠,未蒙齒錄?往年侍郎郭祇等還,奉被詔書,三接之恩始隆,萬里之心有賴。”又云“商胡后至,奉公卿書,援引歷數安危之機,厲以竇融知命之美”云云。則當赫連氏敗亡之時,蒙遜求通于魏頗切,而魏初不甚省錄。

后蒙遜又遣子安周入侍于魏,魏大武乃于神四年元嘉八年。九月,遣使冊為涼州牧涼王。及茂虔立,自稱河西王,大武即如所稱冊之。

先是大武遣李順迎蒙遜女為夫人,會蒙遜死。茂虔受蒙遜遺意,送妹于平城,拜右昭儀。而茂虔取大武妹武威公主。

《魏書》本傳言:牧犍淫嫂李氏,兄弟三人傳嬖之。李與牧犍姊共毒公主。上遣解毒醫乘傳救公主,得愈。上征李氏,牧犍不遣,厚送,居于酒泉。

然《外戚傳》言:世祖平涼州,頗以公主通密計。《西域傳》言:初世祖每遣使西域嘗詔牧犍令護送。至姑臧,牧犍恒發使導路,出于流沙。后使者自西域還,至武威,牧犍左右謂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吳提妄說,云去歲魏天子自來伐我,士馬疫死,大敗而還,我禽其長弟樂平王丕。我君大喜,宣言國中。又聞吳提遣使告西域諸國,稱魏已削弱,今天下惟我為強,若更有魏使,勿復恭奉。諸國亦有貳者。牧犍事主,稍以慢惰。使還,具以狀聞。世祖遂議討牧犍。此亦可見武威遠嫁,實為內間。不然,世豈有河西中毒,聞于代北,遣醫往救,猶獲全濟者邪?蒙遜猾虜,更事頗多,其于索虜,未嘗不心焉鄙之,然強弱不敵,蒙遜知之甚明,故其事魏頗謹,魏人欲伐之而無由,乃為是陰謀詭計,終則其所據為口實者,仍支離不可究詰也。

元嘉十六年,魏大延五年。六月,大武自將攻茂虔。茂虔嬰城自守。九月,城陷,乃降。時茂虔弟儀德守張掖,儀德從《宋書》,《魏書》作宜得。無諱守酒泉,從子豐周守樂都,從《宋書》,《魏書》作弟安周。從弟唐兒守敦煌。儀德燒倉庫,西奔酒泉,豐周南奔吐谷渾。魏奚眷討張掖,遂至酒泉。

無諱、儀德復奔晉昌,西就唐兒。初禿發傉檀亡,其子保周奔蒙遜,后奔魏,魏以為張掖公。延和元年,宋元嘉九年。及是,進其爵為王,遣諭諸部鮮卑。保周因率諸部叛于張掖。

十七年,魏大平真君元年。正月,無諱、儀德圍酒泉。三月,克之。四月,攻張掖,不克。保周屯于刪丹,漢縣,今甘肅山丹縣。魏永昌王健攻之。七月,保周遁走,自殺。八月,無諱降。

十八年,魏大平真君二年。正月,拜為涼州牧、酒泉王。三月,復封沮渠萬年為張掖王。萬年,牧犍兄子。五月,唐兒反無諱。無諱留從弟天周守酒泉,與儀德討唐兒,殺之,復據敦煌。七月,魏奚眷圍酒泉。十月,城中饑,萬余口皆餓死。天周殺妻以食戰士。食盡,城乃陷。執天周至平城,殺之。《魏書·本紀》:四月,詔奚眷征酒泉,獲沮渠天周,乃終言之。

于是虜兵甚盛,無諱眾饑饉不自立。十一月,遣弟安周五千人伐鄯善。鄯善王恐懼,欲降,魏使者勸令拒守。安周連戰不能克,退保東城。蓋鄯善之東城,為安周所據者。

十九年,魏大平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龍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從安周。

四月,無諱渡流沙,據鄯善。士卒渡流沙,渴死者大半。初李寶隨唐契奔伊吾,臣于芮芮。其遣民歸附者,稍至二千。至是,自伊吾歸敦煌,遣弟懷遠奉表于魏。魏拜懷遠敦煌大守,授寶沙州牧、敦煌公。真君五年,即元嘉二十一年,因其入朝留之。唐契攻高昌。高昌城主闞爽告急。

八月,無諱留豐周守鄯善,自將家戶赴之。未至,芮芮遣部帥阿若救高昌,殺唐契。其部曲奔無諱。

九月,無諱遣將衛尞襲高昌,闞爽奔芮芮。無諱復據高昌。遣常侍氾俊奉表京師,獻方物。宋文帝以為涼州刺史、河西王。《本紀》在六月,則其遣使在據高昌之前。

《魏書·西域傳》云:無諱兄弟渡流沙,鳩集遺人,破車師國。真君十一年,元嘉二十七年。車師王車夷落遣使琢進、薛直上書,言臣國自為無諱所攻擊,經今八歲。人民饑荒,無以存活。賊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國東奔。三分免一。即日已到焉耆東界。思歸天闕,幸垂振救。于是下詔撫慰,開焉耆倉給之。

自真君十一年上溯八年,則元嘉十九、二十年間也。二十一年,魏真君五年。無諱病死,安周代立。宋仍以無諱官爵授之。《魏書·車伊洛傳》曰:焉耆胡也。世為東境部落帥,恒修職貢。世祖錄其誠款,延和中,授伊洛平西將軍,封前部王。《通鑒》作車師前部王。伊洛大悅。規欲歸闕。

沮渠無諱斷路,伊洛與無諱連戰,破之。時無諱卒,其弟天周,奪無諱子干壽兵,規領部曲。伊洛前后遣使招諭干壽等,率戶五百余家來奔,伊洛送之京師。又招諭李寶弟欽等五十余人,送詣敦煌。伊洛又率部眾二千余人伐高昌,討破焉耆東關七城。伊洛征焉耆,留其子歇守城。安周乘虛,引蠕蠕三道圍歇。歇固守,連戰,久之,外無救援,為安周所陷,走奔伊洛。伊洛收集遺散一千余家,歸焉耆鎮。

《唐和傳》言:和契之弟。契與阿若戰歿,和收余眾奔前部王。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斬安周兄子樹。又克高寧、白力二城,斬其戍主。后與前部王車伊洛擊破安周,斬首三百。此為無諱末年,安周初年之事。

大平真君六年,宋元嘉二十二年也,魏大武詔萬度歸發涼州以西兵襲鄯善。

《鄯善傳》言:其王真達面縛出降,度歸釋其縛,留軍屯守,與真達詣京都。是歲,拜韓牧為鄯善王以鎮之,賦役其人,比之郡縣。豐周亡于此時,抑已先亡,則不可考矣。

《魏書·高昌傳》云:和平元年,宋大明四年。安周為蠕蠕所并,蠕蠕以闞伯周為高昌王。《宋書·氐胡傳》言:世祖大明三年,安周奉獻方物,實其滅亡前之一歲也,亦可哀矣。茂虔亦為魏所害,事別見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仪征市| 平顶山市| 建阳市| 灯塔市| 高陵县| 曲阳县| 平南县| 弥勒县| 镇坪县| 建宁县| 阳山县| 清原| 福泉市| 九台市| 临桂县| 义马市| 辰溪县| 恩施市| 芦溪县| 漳浦县| 溧水县| 高尔夫| 郸城县| 桃江县| 苍南县| 白河县| 略阳县| 淅川县| 隆尧县| 孟村| 海丰县| 灵川县| 白沙| 杭州市| 云霄县| 余干县| 江达县| 鹤山市| 吉林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