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慢慢來,反而快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說,“若所以詔小子者,則今之教科書,固弗如《三字經(jīng)》遠甚。”意思是現(xiàn)今的兒童教科書都遠不如《三字經(jīng)》,可見大師對《三字經(jīng)》推崇很高。然而他又說,《三字經(jīng)》與《千字文》比較,有兩個不足,即“字有重復、辭無藻采”。也就是在暗示,《千字文》文字不重復,詞藻斐然。
時至今日,國家大力倡導國學,我們對知識詞藻俱佳的《千字文》一定不陌生。但現(xiàn)在有一位李振灃老師,秉持傳統(tǒng)的《千字文》的特色,獨創(chuàng)出一版新的“三千字文”,讓人耳目一新。
我是因為學圍棋的緣故認識了李振灃老師。因為《千字文》無一字重復,他的“三千字文”想要做到這一點,難度必然大于《千字文》。所以,我對“三千字文”非常好奇,也非常懷疑。
可是拜讀之后,疑竇頓解。
“三千字文”的體裁是五言的,有點打油詩的味道,詼諧幽默,小巧有趣。寫打油詩的難度不高,誰都可以提筆來一兩句。但如果有人把打油詩寫出了三千個字,還一字不重,那就太不容易了,因為事情達到一個量級以后想要把它做好是很困難的。
而且“三千字文”的知識含量不輸于千字文,包含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領(lǐng)域的知識,最難得的是,每個領(lǐng)域的行文既要押韻,又不能太生僻,關(guān)鍵還得不重復。能做到所有這些,“三千字文”真的就難能可貴了。
文字之妙,在于寫照內(nèi)心,記錄過往,它能夠營造情境,感染人心。“三千字文”五字一句,通俗易懂,指東喻西,由淺入深。但在記憶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困難。比如說,逐字逐句進行解讀的話,就可能把原本有一點晦澀的東西變得生澀難懂。詩里說東的時候可能指的是西,前一句和后一句看上去不同但其實表達的是一個意思,甚至有時候并列的字或詞可能說的是同一個事情,同一個人物,同一個物品。漢字有趣也有趣在這里。所以,我在解讀的時候就慢慢變成了在講一個故事,或是在描繪一個情境。
就以“三千字文”中天文地理部分和人間百態(tài)部分來說,每個人心目中的山川河流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一個心境在。心境不同則情境有異,就算站在同一岸上,觀感也必定不同。正如“船舶”和“扁舟”說得都是船,但是傳達出來的意境完全不同。所以,這兩個部分我們做了一些斟酌和推敲,為的是能把意思表達得更精準。
現(xiàn)在“三千字文”要成書,書上有我們的名字,這就意味著做這件事情是帶著責任的。李老師當時寫“三千字文”可能是覺得好玩,但是寫到后面一定是有責任感的。我在解讀的時候一開始可以是好奇,但是當筆尖觸碰到紙張的時候一定是認真的,我們都認真在做這件事。
此外,本書穿插了不少繪畫和花鳥魚蟲的圖片。都市生活中有太多的“毒”,花鳥魚蟲這些最自然的東西是城市的解毒劑。我生活在城市,但這些東西教我學會放慢腳步,它們自己本身很美,也讓我在慢中感受到了美。所以,我畫的題材大部分都是這些自然的東西,用最簡單、最寫實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些美好。美好的東西配上美好的文字,當它們一個一個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特別和諧,特別美好。
尋找到美的東西是急不來的,我對生活的理解是“慢慢來,反而快”。希望讀者能整句整句,或者整段整段地去感受“三千字文”,真正讓文字和圖片把你帶到它們描繪出的情境中去。
最后,我要感謝為這本書付出過的所有人,謝謝大家能把這本美好的“三千字文”分享給更多的人。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