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 幣緣論:貨幣政治的演化
- 王湘穗
- 1553字
- 2017-05-18 16:21:33
2003年4月,我與幾位友人一道研討伊拉克戰爭及戰后國際形勢,在討論中提出了“幣緣”概念。當時我們的判斷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絕不是為了其宣稱的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只是爭奪石油利益或中東的地緣政治,而更多的是為了鞏固世界貨幣體系的控制權。因此,應該用“幣緣”的新框架去觀察和研究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大格局。[1]其后,我們還就虛擬資本主義階段的種種現象和規律做過多次研討,正是這些討論推動了我對幣緣問題的研究。
2004年,我退役離開軍隊,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李未院士的邀請,到該校組建戰略問題研究中心。學校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使我可以集中精力對幣緣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其后幾年里,作為初步成果,我陸續發表了幾篇研究幣緣的論文,在學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2]這一切,堅定了我撰寫有關幣緣專著的決心。
貨幣原本是人類創造出來造福自身的工具,它與從貨幣中演化出的資本一樣曾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3],然而它們卻漸漸異化為人類社會的主宰。作為以貨幣為中介的等價交換中生成的互利合作關系,幣緣也隨之演變成為階級乃至國家之間的支配性關系。研究幣緣,不是趨炎附勢、做掉進錢眼兒里的文章,而是針對金錢與資本帶來的問題,探索能夠幫助人類社會擺脫其控制的思路與方法,找到讓惡之花轉結善果的條件。
幣緣與貨幣是伴生現象,人們對貨幣有大量的研究,而對由貨幣產生的社會關系——幣緣,卻缺乏系統的認識。這種現象在學術領域并不是孤例,比如地理和地緣就是如此,人們對地理現象早就有豐富而深入的認知和研究,而提出地緣政治學說則是近代的事。這種狀況,讓我對幣緣的研究過程既艱辛又愉悅。艱辛在于,有許多著作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幣緣現象,而專門探討貨幣社會性、貨幣與政治的著作卻很難找到,這使我像在品位不定的礦脈里作業的礦工。愉悅則在于,我心里清楚地知道,每一點心得和每一篇文章都在填補人們對此認知的空白。
回首十余年的研究與寫作歷程,我內心對許多人充滿感激之情。首先要感謝的是李未院士,他推薦我到北航做戰略研究,使我在退役后能夠享有自己所喜歡的學者生涯。王建是我國最早把虛擬經濟問題與國際政治聯系在一起研究的學者,與他交流讓我深受啟發,他的研究成果總是慷慨地供我使用,每念及此我都深懷謝意與敬意。張文木教授向我推薦了他學術寫作的“織毛衣法”,即專著的寫作要像織毛衣一樣,天天要織卻不必趕工。這一方法幫助我順利完成了本書的寫作,也避免了案牘勞形之傷。為此,還要特別感謝我的中醫朋友姜維民大夫,在這十年中我曾多次為病痛所困,經他妙手醫治,不僅使我恢復了健康,更保持了旺盛的精力。學術創新,難在發表。在此我要感謝《現代國際關系》的林利民主編,他最早為我刊發了幣緣研究的系列文章。我還要感謝中國戰略思想庫的同仁,多年來與他們對虛擬資本主義現象的跨界討論,使我獲益良多。初稿完成后,丁寧寧和張文木通讀了書稿,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對此我心懷感激。我還要感謝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的資助,感謝孔丹理事長以培養中國學派為己任的宏愿與努力;也感謝季紅女士的大力推薦,使《幣緣論》一書得以忝列《中國道路叢書》之中。感謝所有關注此書寫作的朋友們,你們的鼓勵使我備感溫暖,并能在馬拉松式的寫作過程中堅持到終點。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妻子鄭怡榕全程參與了《幣緣論》的寫作,她要對我隨時隨地提出的各種問題做出即問即答式的反饋,因而成為我的思想回音板和第一討論人。此外,她還照顧了我的日常生活,分擔了創作的艱辛。可以說,她是這本書最重要卻沒有署名的合作者。
無論此書引起什么樣的反響,我相信它都開啟了幣緣研究的大門,所有對此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深入研究。重要的是,人們不會再對幣緣視而不見了。在人類由不知道到知道的漫長探索道路上,能夠向前推進一小步,寫作此書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