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3485字
- 2019-04-24 11:17:41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明
中石器時代的人們以漁獵為生。當中國人的祖先定居下來,開始建筑村寨,學習農藝、蔬菜種植和制陶時,“新石器革命”如期而至。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的新石器文化起源于冀南、豫北一帶的“核心地區”,并從此擴散開去。但是隨著更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圖景變得越來越復雜,但可以篤定的是新石器時代社會幾乎同時出現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技術。
在現在的中國境內,最早的聚落是湖南玉蟾巖和內蒙古的敖漢旗,其年代早至前8000年。居民們居住在狹小的房屋或草棚之中,聚落周遭環繞壕溝。年代稍晚的是洛陽附近的一個村落遺址——裴李崗。遺址中發現了房屋地面、馴養動物的證據,并有裝飾簡單紋飾的粗糙陶器(圖1.1)。通過碳14測年,考古學家將裴李崗文化的年代推定在前6000—前5000年。在年代稍晚的其他遺址中,我們發現了更大的房屋、排屋、稻作農業的起始、用于裝飾和禮制目的的精細打磨的石器和玉器,以及最早的防御城墻——最終導致防御性城市的出現。盡管最早的個案尚未可知,但是湖南澧縣城址年代早到前4000年。

圖1.1 紅陶小耳罐,高17.8厘米,出自河南省長葛縣,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的一個早期階段最初是偶然發現的。中國政府雇用安特生在華北尋找煤礦和油田。1921年,安特生在一個名叫仰韶的村落中發現了隨葬精美彩繪陶器的簡單墓葬,并命名為“仰韶文化”,以此標識前5000—前3000年中國史前史的重要階段。1923年,安特生注意到仰韶陶器和古代近東地區陶器的相似性,于是西行至甘肅,試圖發現與之相關的遺址,并在半山發現了包含非常近似的陶器的墓葬。然而,中國考古學家隨后在華北不同地點也發現了大量的“彩陶”遺址,因此,現今很少有人再提及其與西亞的關聯了。
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發現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脊艑W家在西安以東的半坡和更偏東的姜寨發現了一群新石器時代村落和墓地(圖1.2)。半坡村落群覆蓋面積多達1公頃,在深達3米的文化堆積中發現了四個不同時代的房屋居住層面,這表明在前6000—前5000年間,人類頻繁地居住于這個地點。最早的居民居住在用枝條和泥土搭建的圓形草棚中,屋頂覆蓋著蘆葦,地面涂抹灰泥,房屋中間裝置一個火塘,這種設計很可能是模仿早期的帳篷或蒙古包。他們的后代建起了木骨栽樁的長方形、圓形或正方形房子,屋內地面比地平面低一米多,通過一連串臺階才可進入(圖1.3)。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民居的進一步進展以在鄭州附近大河村發掘的三聯式房屋為代表,泥墻經過烘烤形成堅硬又耐久的墻面。

圖1.2 陜西半坡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村落局部,現為遺址博物館。

圖1.3 陜西半坡新石器時代房屋,據《西安半坡》(1963年)復制。
半坡陶工們既生產粗糙的灰陶或紅陶,也生產一種細膩的紅陶,拋光后涂抹黑彩,紋飾多為幾何形紋飾,偶爾也有魚形和人面紋飾(圖1.4)??雌饋硭麄冞€不會使用陶輪,而是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陶器。他們也用泥土制作紡輪甚至發簪,但是更精致的器物,比如針、魚鉤和箭頭都是骨制的。部分半坡和大河村村莊已搭建屋頂,保存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博物館。

圖1.4 人面網紋盆,直徑44.5厘米,出自陜西省半坡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安特生率先發現的那些彩陶以及隨后出土于河南和甘肅多個地點的彩陶,無論在質量還是美感上,都是其他新石器時代用具無法媲美的。其種類主要包括墓葬用陶罐(圖1.5)、敞口深腹盆、高領帶耳罐。盡管陶器器壁非常薄,形體卻很粗壯,大方的輪廓往往通過用粗糙的毛筆施加黑色顏料形成的紋飾得到巧妙的強化。有的設計紋樣為幾何紋飾,包括平行帶狀紋,或者包含了平行四邊形、十字或鉆石狀的菱形紋飾。器身下部常常不帶裝飾,可能為了防止側傾,陶器是栽埋在沙地中的。很多陶器上裝飾了水波狀紋飾帶,并集合形成一種漩渦狀紋飾;其他陶器上則出現了高度抽象的人物、青蛙、魚和鳥等形象。甘肅馬家窯發現的碎片上甚至顯示出一種非常復雜的用筆技巧,即在描繪植物時,葉子的頂端往往形成一個尖鉤,乃是提筆畫成的。這種技法與三千年后宋代畫家畫竹子時的筆法如出一轍。自然主義的母題比較罕見,紋飾以幾何圖案或者高度抽象化的紋飾為主流,其意義至今還不甚明了。

圖1.5 紅黑彩繪陶罐,高40厘米,出自甘肅省半山,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現藏于瑞典遠東古物館。
直到相當晚近的時期,學者們都認為,以彩陶為特色的仰韶文化大體是被以山東為中心,以拋光龍山黑陶為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文化替代的。但是,受到一系列新發現的影響,簡單的場景被更復雜而有趣的模式替代。首先,通過碳14測年分析,馬家窯和半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彩繪陶器(約前2400年)比半坡的仰韶文化村落的彩陶要晚兩千年,而后者的碳14年代可以早到前4865±110年。這證明華北平原的仰韶中心的確向西推移。
多年前,日本考古學家在遼寧地區發現了紅山文化的遺存,紅山文化與仰韶相關,但也有顯著的自身特點。紅山遺址的近期發掘揭示出一種石板墓葬,墓葬周圍有一圈由圓柱體陶土制品形成的圍墻,這些陶土制品近同于日本古墳時期墳丘周圍的埴輪,但在中國尚無類似的發現。這里也發現了巨石平臺,看起來像是用作祭壇,而最令人驚訝的是發現了體態豐腴、用于豐產儀式的陶制女神像(圖1.6)和兩眼填充玉石的彩繪陶制人臉形象(圖1.7)。這里還發現了一些雕刻的玉質動物形象,中國考古學家稱之為“玉豬龍”(圖1.8)。紅山文化被推斷在前3500年前后。

圖1.6 裸體女性人體陶塑,高7.8厘米和5厘米,出自遼寧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1.7 雙眼鑲玉陶面具,出自遼寧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1.8 玉豬龍,高11厘米,出自遼寧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繼續向南,我們來到山東和江蘇北部的新石器文明(約公元前4300—前2400年),正如張光直所說,當地的新石器文明“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或大汶口文化,完全取決于是由江蘇考古學家還是由山東考古學家命名”。在古代,這個地區比現在要溫暖,湖泊和沼澤中遍布鱷魚。早期大汶口文化就已經出現了裝飾紅白兩色卷云紋飾的陶器,這顯然和仰韶文化有關,圖1.9中的高柄杯就是明證。

圖1.9 彩繪豆,高26厘米,出自山東,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
再向南就到了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相關,年代在前5000—前3000年。當地居民是瀕水而居、種植水稻的農民,他們馴養了豬和水牛,獵殺鱷魚、象和鹿。他們的工具和武器由木、骨和石等材料制成。盡管他們豐衣足食,陶器形態和紋飾變化多樣,某些陶器上甚至刻畫了原始符號或“文字”,但是他們的陶器工藝仍然相當原始,因為看起來他們還沒有陶窯,所有陶器都是露天燒制而成的。
跨過杭州灣就到達余姚市的河姆渡,這里在歷史晚近時期是陶瓷工業的重要中心之一。在這里,我們發現了一個至少和半坡一樣年代久遠、由水面上構筑的木板房屋組成的大型村落。房屋梁柱通過榫卯結構精巧地結合在一起。當地的居民也種植水稻。他們制作一種器壁很厚的磨光黑陶,有些陶器在烘烤之前裝飾了精美的花草或植物的紋樣(圖1.10)。尤其引人注意的是,1977—1978年在河姆渡發現了一個紅色髹漆木碗,這是中國所發現的漆器工藝的最早例證。

圖1.10 象牙和黑陶裝飾,出自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時代。
吳金鼎博士(1901—1948)于1928年在山東發現的龍山文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華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最晚段,其測年為前2600—前1900年。龍山居民使用的陶器中,最著名的是由磨光黑陶制成的精致的蛋殼陶器。這種陶器呈現出不可思議的脆弱感,常常被刮削到只有半毫米厚的薄薄一層。其形狀非常優美,而紋飾主要為弦紋,使陶器具有一種金屬感和機械化生產的氣息(圖1.11)??梢韵胍姡皻ぬ掌鞯闹谱鲬敺浅@щy,更不用說使用了。在隨后的青銅時代里,這種器物完全消失了。山東濰坊的發現表明“黑陶文化”也制作一種充滿活力和原創精神的白陶陶器,圖1.12的白陶鬶可以作為例證。陶鬶看起來像是模仿由藤條綁縛的獸皮制品。龍山居民有占卜習俗,即解釋動物的肩胛骨加熱之后形成的裂縫的占卜方法,長期以來這種習俗被認為晚至商代才出現。

圖1.11 黑陶高柄杯,高19.2厘米,出自山東濰坊,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

圖1.12 白陶鬶,高29.7厘米,出自山東濰坊,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
地處更南方,與龍山文化相關的文化始見于良渚,隨后也見于長江下游的其他遺址。就像年代較早的河姆渡文化一樣,良渚文化居民的房屋和工具也多是木質的,他們生產一種精心拋光的黑陶,以及玉質禮器和工具。玉器在中國文化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良渚的喪葬習俗迥異于簡樸的仰韶文化墓葬。比如,在匯觀山的高臺上有一處墓地,墓前有臺階,四周有散水溝。莫角山的大型墓葬平臺高達10米,平臺正中是可能用于墓祭的木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