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487字
  • 2019-04-24 11:17:41

第一章 歷史文明的曙光

對于中國藝術的仰慕者而言,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是一個充滿動蕩和挫折的時代,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中國人公然否認甚至毀壞自身的文化遺產。多年來,伴隨著巨大的社會和政治革命,中國幾乎完全閉鎖大門,僅對徹底唯唯諾諾的追隨者開放。當大多數中國人逐漸擺脫信仰的控制,藝術和藝術家卻深受挫折,特別是在從“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的十年浩劫之中。

然而,即使在藝術家和學者被囚禁,或者發配到農村和工廠的最困苦的時代,考古活動也從來沒有停止。事實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在發掘、保護、研究和展示其文化遺產方面,做得比過去更多。與其說這是毛澤東提出的“古為今用”的政治需要,因為實現“古為今用”必須讓“古”能為“今”所見,還不如說,它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能夠時時感知,即使“文化大革命”也無法消磨的歷史感。中國人常常回顧他們的歷史,將其當成獲取力量的豐沛源泉。對于他們的文化的活力而言,這是必不可少,而絕非可有可無的。

古老的傳說也從未被遺忘。其中一個是關于世界的起源的。在遙遠的過去,宇宙混沌一團。一天,混沌初開,上面變成了天,下面變成了地,兩者之間出現了最早的人——盤古。每天,盤古都在長高,而天向上升十尺,地向下降十尺。一萬八千年后,盤古死去。他的頭裂成日月,血匯滿江海,毛發變成森林和草地,汗水化作雨,呼吸化作風,聲音變成雷電——他就是人類的祖先。事實上,這并非一個非常古老的傳說。早期中國人信仰宇宙自衍,而沒有創世神話。牟復禮(Frederick Mote)的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China(New York,1971), 17-19采納卜德(Derk Bodde)的觀點,甚至認為這個故事自境外傳入中國。但是,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的事實說明它至少滿足了普通民眾的某些需要。

一個民族的起源傳說往往暗示在他們看來什么才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故事也不例外,它表達了中國人一個亙古的觀點:人不是創造的終極成就,人在世間萬物的規則中只占據了一個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位置。事實上,這只是一個歷史記憶。與壯觀瑰麗的世界和作為“道”的表現形式的山川、風云、樹木、花草相比,人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其他任何文明都沒有如此強調自然的形態和模式,以及人類的恭順回應。

我們可以將這種認知的根源追溯到遙遠的過去,當時,華北的自然條件比現在要溫和得多。50萬年前,即北京人的時代,這個地區相對來說溫暖而濕潤。大象和犀牛在茂盛草地上逡巡,全然不是近代所見的荒山禿嶺、寒風掠過的平原景象。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陜西一帶,產生了獨特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式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哲學、詩歌和繪畫中得到極致發揮。和諧感并不僅僅局限于哲學和美學,它同樣也有實用價值,因為農夫的富足,乃至社會的繁榮,都依賴于他知曉四季和順應天意。農業最終成為一種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禮儀。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他禮儀性地在第一壟田地中耕耘,不僅希望保佑來年的好收成,也借此表明與自然力的親和,鞏固其法統地位。

和諧感是中國思想的基礎。人類不僅要順應天意,也要調和與周圍其他人的關系。按照逐步擴散的圓圈模式,這種和諧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開始,向外推廣。因此,歷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往往是發現萬物的秩序并與之相和諧。隨著本書逐步展開中國藝術史,我們將發現,其特性和獨具之美就在于和諧感的表達。這是否就是那些對中國文明其他方面興趣寡然的西方人也會如此狂熱地收集和推崇中國藝術的原因之一呢?也許,他們也能感覺到中國藝術家和工匠所創造的形式乃是“自然”的形式——借助藝術家的手表達的對自然韻律的本能回應?中國藝術既沒有像印度藝術一樣,要求我們致力于溝通物質形態和暗喻內容這兩個看起來無法溝通的極端,也沒有像西方藝術一樣,包含不被亞洲人所接受的形式和思想等預設觀念。中國藝術的形式因為身處最廣泛、最深刻的和諧感之中而極度妍美,我們之所以能欣賞它們是因為我們也能感覺到自身周圍的韻律,并且能夠本能地回應它們。這些韻律——即線條和輪廓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生命的感覺——在中國藝術的萌蘗階段就已表露無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龙门县| 兴安县| 阿图什市| 井冈山市| 隆子县| 靖西县| 宣武区| 张家界市| 临西县| 武陟县| 湾仔区| 十堰市| 泸定县| 侯马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天津市| 大庆市| 孟州市| 郯城县| 中江县| 永靖县| 南开区| 白水县| 山丹县| 易门县| 巫溪县| 宾川县| 社会| 北辰区| 图们市| 长治县| 花莲市| 宣武区| 呈贡县| 大竹县| 瑞丽市| 招远市| 阳泉市| 会同县|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