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景德鎮陶瓷與“一帶一路”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作者名: 郭杰忠本章字數: 3647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21:39:40
景德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
一 景德鎮“海上絲綢之路”的概況
景德鎮瓷器從宋代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元代以后,景德鎮瓷器統領中國瓷器江山近700年,在“陶瓷之路”上成為中國瓷器貿易的最主要資源。就有關的文獻與遺物來看,明代以后朱元璋從元蒙政權手中接管了元官窯——浮梁瓷局之后,于洪武二年(1369)設陶廠開始了燒造,同時有外銷瓷的生產,明御廠遺址曾出土有與元青花風格相似的大盤、大碗等,這與《明史》記載洪武十六年(1383)曾贈予占城、暹羅和真臘瓷器相印證,應屬明代早期對各國的“賞賜”或外銷瓷。朱棣從其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之后,便“銳意通四夷”,向往在臨御之年大明王朝出現一個前代未曾有過的太平天下、萬國咸賓的盛世,于是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鄭和的龐大艦隊不僅發揮了溝通域外的作用,也促成了東西方文明交流高潮的到來,永樂二十一年(1423),明朝出現南浡利、蘇門答臘、阿魯及滿剌加等16國派遣使節1200多人到北京朝貢的盛況。伴隨著東西方交流的頻繁,通過禮品交換與貿易,當時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非洲等地進行了廣泛交流,景德鎮明初官窯青花瓷成為這一交流中的主要載體。
航海技術的發展為瓷器運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明初景德鎮青花瓷在海外大量的出現,便是明初活躍的對外交往的反映。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隨行人員馬歡在《瀛涯勝覽》、費信在《星槎勝覽》,以及《鄭和航海圖》等史籍中,對此有較為充分的反映。
日本學者三上次男的調查研究顯示,在伊朗東北部的大城市馬什哈德(麥什特)的博物館、德黑蘭考古博物館、大不里士的阿塞拜疆博物館、阿富汗喀布爾的商店、印度孟買和海德拉巴的博物館以及斯里蘭卡科倫坡博物館、馬來西亞沙撈越古晉博物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立博物館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普博物館,都有約15世紀初的中國青花瓷收藏,這些瓷器都是明初外銷瓷的遺物。
根據中國學者馬文寬、孟凡人《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一書統計,在非洲約有17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地點發現中國古瓷,散布的地域廣闊,數量驚人,瓷器種類豐富,成品時間跨度很大。而非洲出土中國古陶瓷各遺址中,幾乎都發現有明代青花瓷。
2010—2012年北京大學對肯尼亞沿海地區以往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21處古代遺址和7個其他單位出土的中國瓷器進行了調硏,對肯尼亞格迪古城出土的580件中國瓷器進行了年代與產地分析,其中有景德鎮元末明初、明代早期及中后期瓷器,研究者根據大量遺物認為,早在鄭和下西洋以前的明代初期實際上是中國瓷器外銷的一個高峰。
根據以上文獻和實物可見,明代初期景德鎮外銷瓷,已經逐步取代了中國其他窯場的傳統青瓷、白瓷外銷,成為中國外銷瓷的主流。這些瓷器陸續流布到中東、歐洲、北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最早的全球化商品,標志著早期全球化的開始。從世界各地考古調查的情況看,無論是直接與景德鎮有過瓷器貿易的還是沒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收藏有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瓷器通達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邁克爾·狄龍在《景德鎮是明代一個工業中心》一文中估算,在1602—1657年,大約有300萬件瓷器運往歐洲。近幾年發現的沉船出水景德鎮瓷器更是驚人:華光礁一號南宋沉船遺存出水的青白瓷有景德鎮窯生產的;西沙北礁三號沉船遺存出水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碗、盤等;廣東南海一號沉船遺存出土有景德鎮窯青白瓷碗、盤、盞等;2005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平潭一號沉船遺存出水17000件景德鎮窯康熙早、中期的青花、青花釉里紅以及青花色釉瓷器,器形有碗、盞、盤、葫蘆瓶等。這些瓷器都是東南亞、非洲、歐洲各國博物館常見的。1990—1992年越南頭頓省沿海水下考古發掘的康熙時期沉船,出水景德鎮瓷器6萬件;1998—1999年越南金甌省沿海發掘雍正時期沉船,出水景德鎮瓷器5萬件。這些沉船遺存都位于中國瓷器外運歐洲的航線上,以大量的實物證明了這條航線的存在,同時也說明了這條航線的繁榮。
二 景德鎮“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線路
景德鎮古陶瓷以贛江、鄱陽湖水系為樞紐,運出江西,與國內各地商路相銜接,融入全國商路,大致有向東入浙江線路、向東南入福建線路、向南入廣東線路和向北入長江與全國各大水系聯網四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向東走,從景德鎮出發,經昌江、鄱陽湖、信江至鉛山河口鎮,由陸路過衢州、金華,再入富春江順流而下直達寧波港。這條線路既可以輻射浙江各地,又可以與浙江寧波對外貿易港口的海上瓷器之路相銜接,融入全球陶瓷貿易網絡。
第二條線路向東南走,從景德鎮出發,經昌江,進入鄱陽湖,再溯信江而上至鉛山河口鎮,經陸路進入閩江,順江而下出閩江口入東海。這條線路既可以輻射福建各地,又可以與福建沿海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對外貿易港口的海上瓷器之路相銜接,融入全球陶瓷貿易網絡。
第三條線路向南走,從景德鎮出發,經昌江、鄱陽湖、贛江,在大余南安碼頭上岸,翻越梅關后進入廣東北江水系,到達佛山。這條線路既可以輻射廣東各地,又可以與廣州對外貿易港口的海上瓷器之路相銜接,融入全球陶瓷貿易網絡。
第四條線路向北走,從景德鎮出發,經昌江,從鄱陽湖出湖口進入長江,溯江而上,可以到達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順江而下,可以到達安徽、江蘇、上海等地;進入京杭大運河,可以到達淮河、黃河、海河流域各地。向東可以與揚州、南京等港口相接,有一段時間,歐洲人稱中國瓷器為南京貨;向西可以與陸上絲綢之路相接;向北可以與草原皮毛之路相接,融入全球陶瓷貿易網絡。
三 景德鎮“海上絲綢之路”的海外線路
宋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外銷,除了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外,主要是依靠海上瓷器之路,主要外銷港口有廣州、泉州、漳州、寧波等,以廣州最為重要。廣州是通向西洋的最大港口;泉州是與東南亞,尤其是菲律賓之間貿易的港口;寧波主要從事與朝鮮、日本、琉球之間的貿易。
明中期廣州是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出口港,葡萄牙傳教士克魯士曾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訪問廣州,他在《中國志》里記述了當時廣州市場出售瓷器的情景。英國、法國分別于1685年、1698年在廣州設立商館。隨后,荷蘭、丹麥、瑞典等國家也于清雍正年間紛紛在廣州設立商館,經營瓷器、絲織品、茶葉等中國商品。廣州以環中國海第一港市的地位長期壟斷西洋、南洋與亞歐航路貿易,直到鴉片戰爭后的五口通商。各國商館均設在廣州西城外郊區的河邊,緊鄰十三行,以便雙方商貿活動順利展開。眾多外國商館的設立,為中國瓷器外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廣州口岸在明清時期絕大多數時段是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自然也成為景德鎮瓷器外銷最為重要的黃金口岸。
宋元時期泉州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大港,甚至成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馬可·波羅看到泉州,“應知刺桐即是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元代通過泉州與中國進行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就有99個之多,瓷器輸出的番國有44處,輸出到這些地區的瓷器按品種有“瓷器”5處、“青瓷”(包括“處州瓷”)20處、“青白瓷”3處、“青白花瓷”16處,主要是江西、福建窯廠的產品,尤其是青白花瓷,即青花瓷,是江西景德鎮的產品,銷售地區遍及東洋、西洋16國。
寧波是中國瓷器向東運銷日本、朝鮮的重要港口,承擔東海航路進出口貿易的門戶。從寧波港出發,沿中國近海航行至山東,橫過渤海,到達朝鮮西海岸各港口;再沿朝鮮西海岸南行,則可達日本九州,在九州博多古港出土的許多景德鎮瓷器可證明文獻記載中的這條航路的確存在。裝載有大量景德鎮瓷器的韓國新安海底沉船,據考證其出發港口也是寧波港。
四 景德鎮“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的影響
景德鎮瓷器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到輸入地人群的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這是世界陶瓷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它的制造技術最早傳到朝鮮,朝鮮甚至模仿景德鎮御窯,也設置了李朝官窯。同時其技術傳到越南、泰國等國,東至日本,西至波斯,再經西亞、東非,傳入歐洲。從中國五代時起,東南亞等國就相繼效法景德鎮的制瓷技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加滕四郎來中國六年,將景德鎮陶瓷制作技藝帶回日本。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日本人伊勢松板五郎在景德鎮居住了五年,學習制作青花瓷,歸國后在有田設窯燒制陶瓷。17世紀荷蘭代爾夫特模仿景德鎮克拉克青花瓷,生產出代爾夫特藍,使代爾夫特成為歐洲的“瓷都”。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于1712年來到景德鎮傳教,同時將制瓷的重要原料“高嶺土”介紹給西方,開創了歐洲陶瓷新時代。近代歐洲瓷器是在景德鎮瓷器的直接影響下逐漸發展變化的,早期,德國、英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瓷器的裝飾風格都具有中國的藝術風格,制作工藝幾乎與中國相同,有的還在瓷器上描繪中國的風景畫。17、18世紀,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曾風靡法國的上層社會。在法國風行纖巧華美裝飾風格的所謂“羅可可”運動,就是受中國瓷器裝飾的影響。18世紀中葉法國人成功燒造出真正的硬質瓷器。隨后英國、瑞典、荷蘭都模仿中國制瓷技法,開辟了歐洲制瓷歷史的新紀元,景德鎮制瓷技術對世界的影響,是其他任何窯場都無法比擬的。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都印證了景德鎮是“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起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