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要想了解孩子是什么性格,就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下面的小測試是專門針對紅色性格的孩子而設計的,家長們不妨認真回憶,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家的孩子是否屬于紅色性格。
1.總是積極地回答老師的提問。
A.是
B.偶爾
C.不是
2.受到表揚后會很開心,并且更加努力。
A.是
B.偶爾
C.不是
3.喜歡同時做幾件事,但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干擾,偏離主題。
A.是
B.偶爾
C.不是
4.討厭在做作業時旁邊有人看著。
A.是
B.偶爾
C.不是
5.非常樂意幫助爸爸媽媽分擔家務。
A.是
B.偶爾
C.不是
6.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時,總是比別人說的話多。
A.是
B.偶爾
C.不是
7.喜歡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問題。
A.是
B.偶爾
C.不是
8.愿意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
A.是
B.偶爾
C.不是
9.喜歡表現自己,在意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美。
A.是
B.偶爾
C.不是
10.樂于承諾,但是說過就忘。
A.是
B.偶爾
C.不是
統計結果
ABC三個選項中,選擇A為3分,B為2分,C為1分,請根據選擇結果為孩子統計出最后得分。
分數闡釋
本測試可以知曉你的孩子是否屬于紅色性格。根據分數結果判斷,分值大于等于20分即為紅色性格,15分至20分之間即為偏紅色性格,分值小于15分,那么你的孩子則不屬于紅色性格。孩子的核心性格主色只有一種,但有的孩子的性格可能是一種,也可能是兩種或多種性格的組合。要想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需要進行其他測試,同時還需要對孩子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
結果分析
紅色性格的孩子——熱情又充滿活力,對各種情況都保持熱情,很難老老實實地去做一件事,或者把精力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任務上。
培養紅色性格的孩子,家長可以
鼓勵孩子堅持自我:紅色性格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善意和熱情,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保護和維持孩子的這種積極和熱情。熱情和快樂是他難能可貴的天性,在他眼中,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要讓外界的人或物影響孩子的心態和性格,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堅持自我的重要性。
強調規則:制定清晰的制度規范,并且反復跟他強調。紅色性格的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很容易就偏離主題,所以家長要反復對他強調規則,而且要看著他的眼睛,把話說到他的心里去。
布置任務:疏導他過剩的精力,加強他對某一件事的專注力。比如:假期帶他到動物園的時候,不要隨著他的性子來胡走亂逛,而是要讓他定下心來,讓他觀察假山上總共有幾只猴子,小猴子之間有什么不同,并讓他嘗試為它們歸類,等等,培養他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力。
彌補錯誤:如果他弄壞了其他孩子的玩具,就讓他把自己的玩具“賠”給人家。打碎了碗怎么辦?讓他在飯后擦桌子、掃地,以做家務的形式進行“賠償”。彌補錯誤能夠讓紅色性格的孩子找到承擔責任的正確方法。
善良:自帶溫暖他人的力量
周六的下午,媽媽接上舞蹈班的欣欣回家。十二月的天氣很冷,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般,媽媽拉著欣欣的手,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等一下,媽媽。”欣欣突然停了下來,指著馬路對面說,“你看,那里有個討飯的老爺爺,我們過去給他點錢吧!”
對于是否施舍乞討者,媽媽和欣欣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一致決定在三種情況下要給予施舍:一是年老體弱者,因為他們無法自食其力;二是年幼殘疾者,因為他們身世可憐;三是沿街賣藝者,因為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值得鼓勵。但是今天這么冷,時間也不早了,媽媽實在不愿意走過去。
“算了吧,欣欣。”媽媽猶豫了一下,說,“你看馬路對面那么多人在老爺爺跟前走過來走過去,大家也會給他錢的,少你那一塊兩塊錢也沒什么,沒人會在乎的。”
“可是老爺爺在乎啊!”欣欣很認真地說,“天氣這么冷,我們過去多給他點錢,他就可以早點回家了,否則他說不定會感冒的。”
一句“老爺爺在乎啊”擊中了媽媽的心。她想起來以前給欣欣講的一個故事。暴風雨后的沙灘形成了一個個小淺水洼,很多被風浪沖到岸上的小魚兒被困在淺水洼里,而一個少年則很認真地將每一條被困的小魚兒撿起來,用力地扔回大海。一個游客看見他重復了幾百次這樣的動作后,終于忍不住問:“大海這樣大,誰會在乎你扔進去的一兩條小魚兒啊?”少年回答:“我知道,可是小魚兒在乎啊!這條小魚兒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小魚兒都在乎!”
媽媽為自己的冷漠感到羞愧,同時也為孩子的善良感到欣慰。她緊緊地拉著欣欣的手,堅定地說:“走,媽媽和你一起過馬路!”
善良是每一位孩子應該具備的美好品質,很多表現型的孩子身上都有這一特性。因為他們本身就像一團火,熱情地照亮、溫暖著周圍的人。
對于天性熱情的孩子來說,幫助他人是讓他們最快樂的事。雖然他們愛表現,渴望聽到大人的表揚和贊美也是動力之一,但是發自內心的善良是最值得肯定的。善良是這世界上彌足珍貴的品質之一,善良的孩子長大后人品絕不會差。因此,讓我們認真呵護并鼓勵孩子保持一顆善良的心,給予他們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或許愛子心切的家長會說:“這世界太險惡,人善被人欺,孩子要是受欺負怎么辦?”那就加強孩子預防危險、保護自己的意識,但絕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害怕孩子吃虧而澆滅了孩子的熱情之火,傷害了孩子的善良之心。
自信:自告奮勇地參加活動
第一次見到甜甜,周老師就被這個瘦瘦小小的女孩感動了:雖然跛著一條腿,但渾身上下散發的開朗和自信令她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太陽,那么明亮,那么溫暖。
一開始,周老師有些擔心她會受不了周圍小朋友的目光,但不料甜甜對每一個詢問她的小朋友都解釋得那么坦然:“這條腿是我三歲的時候不小心被汽車撞壞的,那時候我可調皮了,奶奶帶我去買菜,叫我乖乖地不要亂動,可我趁她不注意跑開了。這時,一輛小汽車開過來,‘砰’,就把我撞了。”
“疼嗎?”有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摸摸甜甜的腿,甜甜笑起來:“現在不疼啦!不過媽媽說我那時候疼得哭了幾天幾夜呢!所以大家以后過馬路一定要小心哦!”
小學一年級的生活,甜甜適應得很快。雖然腿腳不方便,但甜甜似乎從來都沒有為此而煩惱過。最令周老師感動的是元旦文藝演出,老師幫學生們排了一個情景短劇,甜甜主動找到老師要求參演。
“你想演什么角色呢?”周老師有意不看甜甜的腿。
“我想演老婆婆。老婆婆腿腳不方便,我演起來肯定最像。”
這樣的要求周老師實在不忍心拒絕,但是她還是有些擔心,悄悄打電話跟甜甜的媽媽溝通。媽媽在電話里爽朗地笑著說:“周老師,請您像我一樣,選擇相信甜甜,她一定能演得很棒!”
周老師似乎有些明白為什么甜甜這樣自信開朗了,原來媽媽一直都選擇信任甜甜。這樣的孩子,怎么會沒有自信呢?
果然,甜甜認真賣力、惟妙惟肖的表演獲得了所有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在如雷的掌聲中,周老師緊緊地抱著下臺的甜甜,望著她微微出汗、如蘋果一般的小臉,輕聲而堅定地說:“甜甜,你真的很棒!很棒!”
如果說表現型的孩子像一團火,那么他們身上的自信就是最耀眼的光芒。
表現型的孩子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對他們來說,最開心的莫過于得到大家的肯定與贊美。每一次的贊美與肯定都能讓孩子更加自信、快樂;同樣,每一次的指責和挖苦都會讓孩子沮喪、失落,甚至喪失信心。因此,聰明的父母都會極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毫不吝惜地將贊美之詞奉上。即便對于孩子的不足和缺點,他們也都采取鼓勵的態度:“相信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相信你一定會越來越棒!”這些話就猶如魔法棒一樣,孩子們會變得越來越出色:優秀的更加優秀,不足之處也漸漸在改進。
孩子的自信更多來自周圍人的尊重和信任,尤其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父母。像甜甜的媽媽一樣,做一個完全信任孩子、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吧,你會發現,在愛和信任中成長的孩子永遠都是那么開朗,那么自信!
熱情:什么都想參與和幫忙
快到春節了,媽媽帶球球回老家,幫助外公外婆打掃屋子。由于灰塵大,媽媽找了個噴水壺,在地面上、走廊上細細地灑了一層水,然后再掃地。
球球一看到灑水壺,立刻來勁了,一把從媽媽手中搶過去:“媽媽,我來幫你!”
“你輕點啊!不要到處亂灑……”
媽媽話還沒說完,球球就跑進了屋子,頭也不回地說:“我知道了!”
過了一會兒,外公從外面散步回來,一進房間,就大叫一聲:“我的畫啊!怎么都濕了?”
媽媽心里“咯噔”一下:“壞了,肯定是球球闖禍了。”于是趕緊跑到書房,發現書房里幾乎是“水漫金山”:地上到處都是水,桌子上、書架上也都濕漉漉的,就連墻上,也到處灑了水,墻上掛著的外公最喜歡的《梅》《蘭》《竹》《菊》四幅畫也全都濕了。外公氣得白胡子直翹,可球球還滿不在乎地說:“我是在幫你打掃房間啊,媽媽都是這么做的,媽媽說這樣就不會有灰塵了。你看你的桌子上、書上、畫上到處都是灰塵呢!”
媽媽心中暗暗叫苦、哭笑不得,一把揪住球球,拉出房間:“叫你別搗蛋,你偏不聽,這下好了,闖禍了吧?”
“我沒闖禍,我是在幫忙!”球球大聲說。
“你這幫忙啊?這叫越幫越忙!”媽媽沒好氣地說。
孩子從兩三歲時起,就開始喜歡幫大人“忙”了,尤其是活潑好動、性格開朗的孩子。當然,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和球球一樣,越幫越忙,最后弄得滿地狼藉。
大人洗碗,他要來“幫忙”,最后洗干凈的碗不如打碎的碗多;大人洗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小手放在洗衣盆里一陣亂攪,弄得泡沫飛濺,滿地都是;如果家里包餃子,那他就更來勁了,不把自己弄成個“大花臉”,絕不停下來……
面對一片狼藉,很多家長直接叫停,把孩子趕到一邊去:“你就乖乖地待著吧,爸爸媽媽來做就行了。”更有些脾氣不好的父母揪過孩子就一頓訓斥:“大人越忙,你越添亂,真不讓人省心!”要知道,孩子高漲的熱情被打擊的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也受到了極大的挫傷。長此以往,孩子不是變得唯唯諾諾、四體不勤,就是會產生對抗情緒,凡事喜歡和家長對著干。
從兩三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發展起來,尤其外向型的孩子,自我意識、自我表現的欲望更加強烈。在這一階段,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熱情,即便他們的能力有限,也盡力為他們提供施展的舞臺,這才是明智的父母應該盡的責任。大不了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點精力收拾殘局而已,但這一點時間、一點精力和孩子的健康成長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呢?
主動:敢于爭取表現自己的機會
吃晚飯的時候,萱萱說:“媽媽,元旦我們班級要演出英語短劇《豌豆公主》,我想演公主。”
一旁的小姨“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萱萱立刻不高興地問:“你笑什么呀?”
“公主可沒有大板牙。”小姨故意逗她。
萱萱立刻把嘴巴抿緊,想了一下,說:“媽媽說了,這是乳牙,等過段時間就掉了。我會好好保護牙齒,再也不往外舔了,保證長出來的新牙齒比你的還好看。”
媽媽用筷子輕輕在小姨頭上敲了一下:“不許跟小孩子亂開玩笑。”然后問萱萱:“你覺得老師會同意讓你演豌豆公主嗎?”
“會啊!”萱萱自信地回答。
“說說你的理由!”
“因為我英語好啊,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表揚我,說我的發音是最標準的。”這或許跟媽媽從小教萱萱學習英語有關。
“嗯,這是你最大的優勢,還有別的嗎?”媽媽又問。
萱萱想了一下,說:“有啊,我的記憶力特別好,你和爸爸不是常說我很久之前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嗎?豌豆公主是主角,主角的臺詞很長,我一定能記得又快又好。”
“還有呢?”媽媽再問。
“還有……對了,我身子又小又輕,豌豆公主也是這樣啊!”
“哈哈,挑食也成優點了?”小姨又忍不住調侃萱萱。媽媽制止了她,繼續問萱萱:“你打算自己去跟老師說嗎?”
“要不……媽媽,你幫我說?”萱萱遲疑地回答。
“這可不行,是你要演豌豆公主,又不是媽媽演,得你自己去說。”媽媽立刻回絕。
“我自己去就自己去!”萱萱大聲回答。
果然不出所料,在萱萱的主動爭取下,她如愿以償地獲得了豌豆公主的角色。
主動、積極是紅色性格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很符合他們表現型的性格特征。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們不夠謙虛、不懂謙讓,甚至會說他們愛出風頭。但事實上,機會總是偏愛主動出擊的人,被動等待的人就如同守株待兔一般,成功的概率要比主動爭取的孩子小得多。
主動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這和爸爸媽媽平時的民主與鼓勵大有關系。要讓孩子學會主動展示自己、爭取機會,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長處和優點,這樣才能積極、勇敢地表現自己。雖然孩子還小,聽不懂“機會永遠垂青主動爭取的人”之類的話,但是作為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主動性至關重要。
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會有初步的榮辱感和自尊心。當孩子勇敢地提出意見時,父母一定要采取尊重的態度,不能以“孩子還小,懂什么呀”的理由拒絕聆聽。要知道,再三否定和推翻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造成致命的傷害,今后他就再也不敢,也不愿意主動為自己爭取權益了。那么,在他長大后,他也很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爭取生活和事業上的機會。
責任心:對分配的任務很認真地完成
一周一次的大掃除又開始了,一天下來,媽媽累得腰酸背痛,忍不住向爸爸抱怨:“你說你,作為一個男人,家務事就一點不能插手了?好像家務事就應該女人做似的,我也是要上班的人啊,在單位里工作也累得要死,一日三餐還要伺候你們兩個大小爺們。你倒好,看我忙得累死累活的,一點也不幫忙……”
媽媽越說越生氣,最后索性宣布:“不行,今后家務要分工,不能什么事都我一個人干。我也不要跟你五五平分,但最起碼你自己的書房得自己打掃,陽臺也歸你……”
“媽媽,媽媽,還有我呢!我干什么?”四歲的沛沛著急舉手。媽媽看看還沒桌子高的沛沛,笑著說:“你啊,人最小,分給你的房間也最小好不好?”
“好啊!”沛沛拍著手說。
“那好,那以后廁所歸你管了!”
“媽媽,我現在就去打掃廁所。”
沛沛一轉身跑進廁所,爸爸責備媽媽:“孩子才四歲,能干什么?還不夠添亂的。”
“誰生下來就什么都會啊?不會可以學啊,我可以教他。沛沛雖然小,但他也是家里的一分子,出一份力也是應該的嘛!”媽媽不以為然地說。
從此后,廁所就成了沛沛管轄的“領地”。媽媽洗頭時滴落的水沒擦干凈會受到“批評”,爸爸上完廁所馬桶蓋沒放下來也會受到“批評”。剛開始的時候,沛沛有時也會忘記自己的職責,媽媽跟他“約法三章”:第一,廁所臟了要及時打掃;第二,如果哪天忘記打掃,就要減少當天看動畫片的時間;第三,假如沛沛生病了或者在某些特殊情況時不能打掃廁所,請爸爸或者媽媽幫忙,作為回報,沛沛以后也要幫助爸爸或者媽媽打掃一次房間。
“爸爸!你還沒有把馬桶蓋好!”沛沛大叫一聲。
剛走出衛生間的爸爸苦笑著對媽媽說:“我怎么感覺上廁所的時候都有雙小眼睛盯著我呢!”
孩子從兩三歲時就開始渴望參與到家庭活動中來,尤其是表現型的孩子更加積極主動。作為家長,應該及時抓住這個教育的好時機,不僅要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更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家務分工,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小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孩子在家庭管理、分擔家務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分子的重要性,還可以切身體會到爸爸媽媽為家庭所付出的心血和辛苦,從而為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在的父母大都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卻不怎么上心。不要讓孩子產生“這個家是爸爸媽媽的,家務也是他們的,跟我沒關系”之類的想法,要知道,一個從小肯為家庭承擔責任的孩子,長大后才會為社會、為國家承擔責任。
頑強不屈:遇到挫折不哭鼻子
麥麥家搬進新房子里了。
媽媽帶著麥麥在新小區里轉悠,走到公共活動區域時,麥麥被兩塊大石頭吸引住了。這兩塊大石頭有一人多高,一塊稍微矮一些,一塊稍微高一些,緊緊地挨在一起。石頭沒有什么棱角,很平整,尤其是石頭的頂端,很寬闊,像兩把天然的大椅子。石頭下是一片厚厚的草坪,沒有什么危險性,所以家長們也就放任孩子們在石頭上爬上爬下。
麥麥一看也來勁了,松開媽媽的手就朝兩塊大石頭跑去。
“麥麥,等一下!”媽媽趕緊跟上去拉住麥麥,“你太小了,爬不上去的。”
“不,我要爬!”麥麥掙脫媽媽的手,跑向大石頭。可是他實在是太矮了,力氣又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爬上去。
“麥麥,我們回家吧,你看,爬上去的都是大哥哥大姐姐,等你長大了,個子長高了,再來爬好不好?”
“不好!”麥麥很清脆地回答。
他歪著腦袋,仔細打量了一番大石頭,然后退后幾步,再突然往前一沖。隨著慣性,麥麥沖到了大石頭上,可是還沒爬到一半就滑落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一旁的大孩子們發出了笑聲。
“麥麥,別爬了,你爬不上去的。”媽媽心疼地扶起麥麥。麥麥用力地搖著頭說:“不!我一定要爬上去!”
“那……媽媽把你抱上去好不好?”
“不要!我要自己爬!”麥麥有些著急了,推開媽媽,又朝大石頭沖過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滑落在草坪上。最后一次,媽媽靈機一動,當麥麥爬到一半,又要滑下來時,媽媽輕輕托住了他的屁股,往上一送,麥麥終于爬到了大石頭的頂部。
“噢耶!我成功啦!”麥麥氣喘吁吁地坐在大石頭上,張開雙臂歡呼。大哥哥和大姐姐們也都伸出了大拇指。
不屈不撓、堅定不移是很多表現型孩子的可貴品質,這也是由他們熱情、外向、開朗的性格所決定的。因為有熱情,所以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因為開朗,所以對遇到的困難能微笑著面對;因為外向,所以他們愿意向他人傾訴苦惱、尋求幫助,因而也更容易攀上成功的頂峰。
孩子身上這種堅定不移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但有的時候卻會被愛子心切的父母所吞沒。我們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苦受難,所以,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險境時,就會像護崽的母雞一樣,張開翅膀,恨不得把所有的困難和辛苦都一力承擔。殊不知正如溫室里的樹苗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一樣,沒有經過風雨洗禮的孩子也是無法成為棟梁之材的。因此,不要給孩子過度的保護,更不要因為心疼孩子遭挫折、受辛苦而越俎代庖,自作主張為孩子解決難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鼓勵和信任,家長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助一臂之力,就足夠了。
樂觀:在他心里沒什么大不了的事
樂樂今年剛上一年級,媽媽第一次到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就微笑著對媽媽說:“你家孩子的名字起得真好,樂樂真是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我發現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有什么大不了的’。”
媽媽也笑了起來,說:“這也是他爺爺的口頭禪。”
樂樂一歲多,爸爸媽媽因為工作需要,被調派到國外工作。由于去的地方條件比較艱苦,樂樂就留在國內由爺爺奶奶照顧。五年來,媽媽一直擔心在老人的照料下,樂樂是否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回國一看,才發現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樂樂開朗、熱情、積極向上,尤其是他的樂觀精神,能夠輕易地感染每一個走近他的人。他最愛說的話是“有什么大不了的”。媽媽第一次看見他摔跤,摔得膝蓋破了個大口子,流了很多血。媽媽一邊給他擦藥,一邊心疼得都哭了,樂樂也疼得齜牙咧嘴,但還咬著牙對媽媽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以前摔得比這個還慘呢,都沒哭。你看,我身上還有疤呢!”他挽起袖子給媽媽看以前摔跤時留下的疤:“看,是不是像一條小花蛇?還挺好看呢!”媽媽都被他逗笑了。
爸爸答應周末陪他去公園,可臨出門的時候接到電話,公司有緊急事情要他去處理。爸爸感到很抱歉,樂樂卻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陪你一起去公司好了,正好我也想參觀一下爸爸工作的地方呢!這比去公園有意義多啦!”
文藝演出時,樂樂上臺朗誦了一首爺爺寫的詩,可臺下鼓掌的人寥寥無幾。老師怕他難過,樂樂卻開玩笑地說:“老師,肯定不是我朗誦得不好,是爺爺寫的詩不好。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換一首我自己寫的詩,肯定會大受歡迎。”
樂樂的爺爺是一個很開朗、很有趣的老頭兒,雖然吃過很多苦,但一直都是樂呵呵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樂樂的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或許正是耳濡目染,受爺爺的影響。
有人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也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也對著你哭。而生活不可能總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和磨難,而樂觀,正是對付這一切不如意的最好的武器。
一般而言,外向型性格的孩子都比較積極樂觀。他們對人對事的熱情、充沛豐盈的精力會讓他們在面對挫折和磨難的時候更加坦然,而開朗的性格也會令他們比較容易忘記不愉快的經歷,這些都是表現型孩子更具有樂觀精神的原因。但是,與其說樂觀是一種性格,不如說是一種品質,而所有的品質都是“三分靠天生,七分靠培養”,只要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就能更加快樂地面對生活。
懂分享:從小就有分享意識
“開飯嘍!”媽媽一聲令下,琳琳第一個跑過去攙奶奶走到餐桌旁:“奶奶,您坐這兒!”
奶奶腿腳不靈便,除了琳琳出生時來過一趟,這是第二次到琳琳家。
“奶奶,您吃排骨,媽媽說吃排骨長得高!”“奶奶,您吃魚,媽媽說吃魚聰明!”“奶奶,您吃青菜,媽媽說蔬菜也得吃,才叫不挑食!”
不一會兒,奶奶的碗里就堆滿了菜。奶奶連聲說:“好了,好了,琳琳真是個乖孩子,奶奶自己夾菜。”
這時,媽媽端上來一碗燉蛋,放在琳琳面前:“琳琳的燉蛋來嘍!快吃吧!”
“奶奶,您先吃。”琳琳把碗推給奶奶,奶奶連忙說:“這是給琳琳做的,奶奶不吃。”
“不行,奶奶,您一定要嘗一嘗,這相當美味呢!”
這是琳琳專屬的營養蛋羹,為了讓她的飲食營養均衡,媽媽在里面放了魚、蝦和青菜碎末,奶奶怎么可能吃呢?
可是琳琳卻非要奶奶吃一口,用勺子舀起滿滿一勺,遞到奶奶嘴邊,像哄小孩子一樣說:“奶奶,您嘗一嘗,就吃一口,我沒騙您,真的可好吃啦!”
“奶奶吃排骨、魚、青菜,這個留給琳琳吃。”奶奶頭一偏,不小心碰掉了勺子。琳琳小嘴一抿,馬上就要哭了。
媽媽笑著對奶奶說:“媽,您就嘗一口,這孩子就這樣,什么好吃的都要讓我們嘗一嘗。”
奶奶終于吃了一口琳琳的蛋羹,琳琳破涕為笑:“奶奶,我沒騙您吧?是不是非常美味呀?”
奶奶連連點頭,眼睛里卻滿含淚光。
在“小皇帝”、“小公主”被寵得唯我獨尊的時代,像琳琳這樣懂得體貼、關愛長輩的孩子真是很少見了。而且,在琳琳熱情體貼的背后隱藏著一種更為寶貴的品質,那就是樂于分享。
分享是一種快樂,表現型的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更樂意將美好的事物與大家共同分享。他們天性大方、爽朗,喜歡結交朋友。觀察3—6歲的小朋友,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孩子們大多都是通過分享一份美味的食物、一個新奇的玩具,甚至一個簡單的游戲來開始他們的友誼的。熱情、外向的孩子尤其如此。他們渴望與人交往,通常是提供食物、玩具或者游戲的一方,而且非常享受這個分享的過程。
可以說,一個不懂分享的孩子是無法體會到世界的美好,也無法獲得更多的快樂的。所以對于表現型孩子這種寶貴的品質,我們家長應該像呵護珍寶一樣呵護它,并用鼓勵和贊美讓它更加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