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軍隊與邊疆,1368—1372年

1368年元大都的被攻占和明帝國的宣布成立,標志著朱元璋從1352年作戰以來又一個重大的戰爭變化。他不再是要為爭取政治生存和個人性命而戰爭了(像在1363年以前那樣),也不再需要拼全力來征服中國本部的土地了。戰事雖然仍舊很重要,但它越來越多地限于在邊境作戰,而其他與軍事有關的問題都突出起來了。它們包括這樣一些問題: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軍隊的完全承認;建立一個允許經濟運轉的和平時期的軍事體制,但要避免大規模復員所帶來的社會緊張。自然,新皇帝這個時期最關心組織一個有效的文官政府的許多復雜的問題(像第三章所討論的那樣)。

盡管有這些要關心的其他事情,可是在1368—1372年之間仍有軍事行動,它將大大地影響明朝未來歷史的進程。有三個省已被征服:山西、陜西(包括甘肅走廊)和四川。在反對蒙古人的斗爭中,明朝在被打敗之后被迫接受軍事對峙和接受建立一個永久的邊境衛戍制度的必要性。的確出現了軍人們在和平時期的姿態:軍事貴族和軍官階級開始向日益增長的文官體系發揮他們的文職作用。

山西和陜西的征服(1368—1370年)

攻占北京以后,明軍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清除元人在山西、陜西及其附近地區的存在。新登極的明朝皇帝在1368年9月命令明軍進軍山西。為了保證后方的安全,常遇春首先攻克了保定和真定(在今河北省,北京的西南),馮勝和湯和則拿下了懷慶(開封之西),從南方進軍山西。1369年1月,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在3月間攻取了太原。4月份,明朝的將軍們橫掃了渭水流域。擴廓帖木兒沒有能夠有效地抵抗明軍對山西的進犯,于是帶領他的軍隊退入了甘肅北部。山西的軍人們至死拒絕與擴廓合作,因此他們一個個地被徐達殲滅。大多數陜西的府城都在年底以前被徐達所攻破。

明軍的戰斗行動又一次得天之助,因為名義上都是元朝的軍隊此時仍然不能彼此協同作戰。擴廓帖木兒在秋冬之時猛烈地進犯明朝的邊境,但是盡管如此努力,明軍對山西和陜西的征服使得逃亡去內蒙應昌路(在達來諾爾附近,位于北京正北230英里處)的元朝廷更加容易受到攻擊。它也使得元朝的殘余分子更難增援四川和云南的獨立政權,如果明軍一旦想要來征服它們的話。

1370年,明軍從兩個方向對元軍發動了大攻勢。李文忠(1369年8月常遇春死后他接手了常遇春軍隊的指揮權)和馮勝率領一支軍隊從北京經過長城上的居庸關去攻打元帝,另一支由徐達、鄧俞和湯和帶領的軍隊則從西安攻打擴廓帖木兒。

李文忠的軍隊占領了興和并由此奔察罕湖,他們又在此打敗并俘虜了大量的蒙古軍隊。元帝妥懽貼睦爾在1370年5月23日死于應昌路,他的兒子愛猷識里達臘繼位。正在這時,李文忠率軍以他通常的速度和戰術抵達應昌,給它以突襲,并在6月10日發起猛攻。愛猷識里達臘逃掉,經過戈壁逃往外蒙古,僅有一小股隨從陪侍。他的兒子買的里八剌和5000多勇士一起被俘。李文忠在捷報奏折中的驕慢語氣使他做皇帝的舅舅很不痛快,但是李文忠對自己的勝利的高度評價是對的,因為它使明朝因此在內蒙古東部占有30多年的軍事優勢。

徐達的軍隊在搜尋擴廓帖木兒,并于5月3日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鞏昌附近的定西發現了他。蒙古軍隊的人數比預料的多,明軍采取了守勢,即他們的陣地一部分以河流作屏障,一部分則有士兵構筑的野戰工事做掩護。蒙古人猛烈進攻,并包圍了明軍的西南翼。那里的明軍左丞相胡德濟失去了控制人馬的能力。在徐達個人干預之后才制止了士兵的恐懼和混亂:他免去了胡德濟的指揮職務,還給他戴上了鐐銬。次日,明軍反攻得手,大獲全勝。擴廓逃跑了,但據說損失了8.6萬名士兵。正像徐達在1372年所惋惜地意識到的那樣,擴廓后來成了沙漠上的霸王,但定西之戰確立了明朝對陜西和甘肅走廊農業地區的統治。徐達利用那一季的其余時間打掃戰場。

四川的征服(1370—1371年)

1370年的勝利使明軍能在第二年征服四川,而不怕蒙古人的干擾。明玉珍控制了四川之后未能如愿地擴張新領土——特別是進犯云南,因此也就心甘情愿地坐守四川了。他曾在1360年拒絕擁戴陳友諒為帝,反而拒陳友諒之兵于三峽之外;后來他又自己稱帝,國號夏。朱元璋1363年鄱陽湖之戰勝利以后,兩個政權之間曾互派使節,他們兩人在信函中必然把自己比做3世紀的劉備和孫權。這位四川領袖以此為喻是又一次證明,他沒有能夠看清明軍的勝利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

1366年明玉珍死了——也可能是被殺害的,他的幼子明昇繼位,充當夏國的傀儡皇帝,而由母后聽政。搖搖欲墜的夏國開始分崩離析,因為各地方的將領試圖自治。與此同時,朱元璋的明軍正把蒙古人趕出華北,所以他在1370年才計劃既從北面、又從東面的天險三峽侵入四川。明朝皇帝派了自從1365年起就做湖廣行省平章的楊璟入川,并隨身攜帶了一道有優厚條件的招降詔書,但是夏政府一直未答復。

朱元璋在部署1371年戰役的時候,命令徐達本人留駐北京,指揮所留下的部隊以守衛北方邊境。鄧俞被派往襄陽辦理沿漢水而上進入陜西的軍需運輸問題;在陜西,傅友德正調兵準備從北面進入四川。湯和和廖永忠則計劃率領水軍通過長江三峽進入四川。

北面的入侵事實上進行得比較容易,但是,長江地區的進軍受挫。夏初,傅友德進軍迅速;他拿下了階州(今甘肅東南)和幾處地方,然后南下至嘉陵江流域。夏軍大部分集中在長江前線,他們希望會在這里打主力戰。盡管他們在最后一分鐘還在重新部署兵力,傅友德的軍隊在7月13日攻下了漢州(成都以北25英里處)。在長江方面,夏軍在四川東部邊境的瞿塘峽上安了吊橋,吊橋上又裝了石弩,可以攻打企圖通過的船只(以及拉纖的水手)。夏軍的抵抗如此激烈,以致湯和在頭一次攻擊不順利的情況下就拒絕再發動攻擊了。廖永忠最后終于用炮火摧毀了吊橋,然后強攻瞿塘峽陣地,再西上攻占了附近的夔州。當明朝的聯合水軍于8月3日到達重慶時,明昇的政府便投降了。一個月以后,傅友德完成了北路作戰任務,占領了成都。四川變成了明王朝的一個省。明昇則被送往南京,和陳友諒的幼子陳理一起同過寓公生活,他們兩人后來都被放逐到朝鮮。

和蒙古人的戰爭(1370—1372年)

平定四川后,明軍便能轉過身來重新對付蒙古人了。明軍在1370年對蒙古人的勝利特別具有決定性意義,它使中國人自10世紀初以來第一次恢復了直至長城的統治。此后,明政府即對蒙古的元軍殘余勢力采取外交攻勢。其目標是要蒙古人承認明朝繼承了天命,言外之意是元朝曾經合法地承受過天命。在這方面的最初步驟是馬上準備編纂《元史》(1369年),它對察罕帖木兒的阿諛之辭顯然是說給仍然強大的擴廓聽的。俘獲愛猷識里達臘的嗣子買的里八剌之舉,使得明政府有可能把他當作反對元朝新帝的有用的杠桿。明朝廷在1370年有兩次送信給愛猷識里達臘勸他歸順新皇朝,并威脅說,如果他不聽話就要侵入蒙古。這兩次外交活動都沒有取得成效。擴廓過去就瞧不起愛猷識里達臘,但是他不想背棄對元王朝本身的忠誠,因此愛猷識里達臘甚至沒有給予答復。在拿下四川以后,明帝于1372年發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以期摧毀蒙古人。

號稱有10萬人的擴廓帖木兒的軍隊這一次成了主要的攻擊目標。令人望而生畏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徐達調集了15萬騎兵,并且奉皇帝之命出山西之雁門關,再向西北行軍750英里跨越戈壁沙漠徑趨哈爾和林。另有兩支較小的軍隊交給了馮勝和李文忠帶領。馮勝的任務是去平息至今尚未歸順的甘肅走廊西部諸府。李文忠則是從應昌前去降服還留在內蒙古和滿洲的更多的蒙古人。為了支持李文忠的軍事行動,吳禛被派負責經海路運給養到遼東半島。

徐達的軍隊在初春季節橫穿了戈壁,在外蒙古搜尋擴廓帖木兒的部隊。1372年4月23日,青年英俊的都督藍玉的部隊在土剌河附近找到了一部分蒙古軍隊,并打敗了他們。擴廓在以后一個多月避免作戰。當兩軍在6月7日相遇決戰時,徐達遭到慘敗,損失軍隊“無慮數千萬”。史料未細談這次戰斗或準備這次戰斗的部隊調動情況,但是按情況可以知道,蒙古人的取勝是照他們的傳統打法打的:即讓敵人搞無效果的行軍來消耗敵人,然后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打響戰斗。徐達匆匆忙忙地從外蒙古撤退了他的殘余軍隊。

李文忠的遠征也進行得不順利,雖然不那么引人注意。李文忠在7月初到達外蒙古。明軍在土剌河附近與蠻子哈剌章的蒙古軍遭遇,明軍追至鄂爾渾河時,蒙古人突然掉頭抗擊,并且出奇兵迎戰。明軍士兵屠宰了他們帶來作為口糧的牲口,在臨時筑起的防御工事中抵抗了三天。后來蒙古人撤退了,李文忠才把他的部隊撤回中國。李文忠照樣大言不慚地吹噓他的勝利,但他舅父對他甚至比1370年時更不感興趣了。到8月份,作為李文忠部下的湯和也被打敗了。

在甘肅,馮勝進軍遠至敦煌,打了許多勝仗,俘獲了許多牲口。甘肅走廊從此一直歸明王朝統治。

雖然在永樂時期,明帝曾率領規模大得多的遠征軍進入外蒙古,但1372年的這次失敗的戰役在明朝這方面的努力中實在是最重要的一次。從外交意義上看很明顯的是,朱元璋在1372年企圖使自己成為整個元朝政治傳統的繼承人,即他既要繼承游牧區,也要繼承漢人聚居地區。可以這樣認為,這是保護中國本部不受草原攻擊的唯一辦法。后來的清王朝諸帝便很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目標。1372年的失敗使朱元璋的雄心受到抑制,放棄了吞并外蒙古的目標。在后來的15年中,明朝對北方邊境的政策是在當地取守勢,偶爾在長城附近搞點報復活動。甚至在1387年重新挑起大規模戰斗時,也并無跡象表明它要永久統治外蒙古。1374年,朱元璋把買的里八剌王子從他備受優遇的南京遣回到了他父親身邊。可是,當愛猷識里達臘1378年死去以后,繼承人卻是他的兄弟脫忽思帖木兒,而不是這位頗具親明傾向的年輕王子。元朝統治者一直堅持他們是中國蒙塵的皇帝,但是在此期間,他們對外蒙古部落社會的實際控制正在不斷地削弱。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71—76頁。

軍事體制的穩定

盡管14世紀70年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持續不斷,但這10年明朝軍事制度卻出現了很明顯的“草創后”的態勢;這時軍隊事實上不再是與明政權平起平坐的結構,而是變成了它的組成部分,雖然它仍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分析,可以說這個過程有三個突出的方面。在基層的衛所方面,由于精心地興辦了軍屯制,軍隊越來越能自給自足了。在行省一級和地方政府方面,隨著文官職能的擴大,軍隊支配一切的狀況走到了盡頭。在最高層方面,軍事指揮精英階層因建立了貴族繼承制而正式形成。

在王朝的建國戰爭時期,明軍因吸收戰敗敵人的軍隊而得到擴大。1364年改編軍隊時建立了衛所制度,這是因為需要建立一種正常的制度來處理這種來源的大量軍隊。由于明軍吞并的領土越來越多,新軍事單位的建立是為了戍守的目的,所以衛所的總數據稱在1393年有326個衛和65個獨立所。1368年以后明帝國可能擁有超過需要的士兵,但是,要復員這么大量喪失了原來生計的士兵從社會意義上說是不適宜的。朱元璋在整個內戰的危急時期曾經試驗過用屯田來解決兵食的問題。城市的戍守部隊甚至在戰爭進行時也能用部分時間經營屯田,有些部隊能夠既供應自己的需要,也生產些剩余糧食。

1364年改編以后,每一個新衛所在建制時都分配有軍用農田。在正常情況下,每支軍隊約70%的士兵應該搞耕種,其余30%則執行軍事任務。在漢唐時代,士兵耕種的軍屯是邊防的重要因素,但在遼、金、元時代,被一般農民耕種的國有農地則為其成員一般是非漢人的軍事部隊提供給養。明代的軍事體制借鑒了這兩種傳統,但又大大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種。在14世紀70年代及其以后的時期,軍隊是由服現役的各種不同的衛所部隊組成,讓其余的部隊放手耕種。士兵有世襲的服兵役義務。他們單獨立軍籍,其中每家每戶必須由每一代出一個壯丁服兵役。這種把世襲軍官、世襲士兵和軍事管理下的農田結合起來的辦法是不適合中國社會的性質的,而且在軍事上也是無效率的。它到頭來摧毀了這整個制度的軍事性質,但它在15世紀30年代以前一直運行得相當好。

今天中國本部的省區地圖仍然保持著14世紀60年代明王朝建國時的模樣。它以元代為范本,每一次重大征服之后就建一個行省,并將其置于高級將領的控制之下。從理論上說,每一個行省擁有全省的軍事指揮機構,稱為行樞密院,它在1369年改名為都衛。可是在實際上,軍人在整個明王朝建國時期的省政府內都擁有最高級的名義上的文職職務。這種情況在14世紀70年代有了變化,那時正常的辦法是把南京六部的尚書提升到行省政府的領導職務。這就讓都衛指揮使變成了每一省的最高軍職,他們的時間就越來越多地用來處理衛所的行政工作,而不是用來指揮實際的野戰。1380年,都衛改名為都指揮使司,但職能方面毫無變動。

1370年,明政權的34名主要將領被授予世襲的公爵或侯爵,這些爵位都在正制九品之上,擁有這些爵位的人有在戰時指揮軍隊的專門任務。這些人之所以這樣受尊崇是因為他們是朱元璋在內戰時期的主要合作者。名次最高的6公和14侯都是朱元璋最初24名兵士中的幸存者,或者是在這第一批人之后不久的歸附者。它下面的5侯是巢湖海盜集團的領袖,由于他們在1355年的投順才使得明軍有渡江的可能。剩下的9侯原來都是敵方將領,他們投降于關鍵時刻,因此有助于明王朝的事業。1380年以前又加封了14名侯爵,其出身與上面所敘述的相同。公爵和侯爵都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當的土地(但不實際控制)和俸祿,但不像漢代初期那樣擁有分封的采邑。當命將出征時,以一名貴族統領全軍而以其余諸人協助,通常還要另派一人來負責給養的運輸事宜。打了勝仗的將軍們都指望能以戰功躋身于貴族之林。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76—87頁。

1372年雖然不是明代歷史上最有戲劇性轉折的一年,但是確切地說,它標志著王朝建立時期軍事階段的結束。在北方邊境上尤其如此。在1372年的戰敗以前,朱元璋似乎要進而征服整個元帝國,其中包括長城以北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1372年以后,明王朝對內蒙古主要是在其變化不大的邊境取守勢,而以新整修的長城為依托。中國人的優越火器技術使得明朝永遠地利刃在手——至少在防守方面是這樣——來對付還在拘守13世紀騎兵戰術的蒙古軍隊。在長城的北面,邊境防御體系還輔之以境外的戍守部隊和外交活動:這兩者都是為了防止蒙古人結成敵對的聯盟。1387年恢復對蒙古人的進攻并不意味著又打算達到把蒙古置于明王朝統治之下的目的,永樂初期撤銷了境外的指揮所,結果是大大地縮小了中國人在那里的勢力。

在中國的南部和西部,征服四川使明朝獲得最后一塊領土,此事可以正確地理解為收回了中國文化地區的一部分。對四川的征服并沒有在南部和西部開創一個新的和平時代,相反的,明軍馬上對該地區的非漢族諸民族發動了一系列綏靖戰役。云南在1381—1382年被明軍攻占時的人口主要是非漢族,但明朝統治下的廣大漢人殖民區是把云南永久并入中國的重要因素。反之,越南在永樂時期被征服以后又于1427年最終予以放棄。這兩件事,再加上在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方性小規模戰爭應該看作是確定與東南亞諸非漢族民族接壤的中國邊疆的過程的一部分努力,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如果加以分析,它與明王朝的建立是不同的。

1372年以后,軍事問題已不是朱元璋主要關心的所在,而吸收和擴大文職官員就為發揮政策的主動性創建了一個新的主要制度。在創建明王朝階段中曾經推動明政權工作的軍事領袖們逐漸降低了作用,雖然還處于重要的地位。很久以后,明王朝可能變成中國歷史上文官最占統治地位的政權之一。這一發展和其他的發展之所以成為可能,是由于1355—1372年朱元璋和他的將軍們在戰勝他們的對手們和建立鞏固的邊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仪征市| 新和县| 禹州市| 迁西县| 象山县| 五原县| 宝兴县| 武强县| 安义县| 大埔县| 剑川县| 准格尔旗| 获嘉县| 仪陇县| 富宁县| 怀仁县| 华安县| 安福县| 六安市| 宜良县| 台南市| 额敏县| 黑河市| 延边| 讷河市| 揭西县| 仁寿县| 汨罗市| 峡江县| 东山县| 康平县| 温宿县| 博野县| 抚宁县| 乌海市| 河源市| 九台市| 澄江县| 卓资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