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綜合應用能力·B類(2017-2018視頻版)
- 華圖教育編著 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研究院審定
- 18679字
- 2019-01-04 19:17:25
二、必備基礎知識
本部分主要介紹病句及歧義句辨析、錯別字辨析、詞語辨析、修辭辨析、標點符號辨析等常考必備的基礎知識,以擴展考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儲備,提高考生在言語表達上的規范性與準確性,從而有效應對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的校閱改錯題。
(一)病句及歧義句辨析
病句辨析主要測查考生對句法結構正確掌握與詞語正確使用的能力,需要考生在言語表達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上具有較高水平。病句一般包括句子成分搭配不當、句子成分殘缺或贅余、語序不當、邏輯矛盾、用詞不當五個主要語病類型,考生應當對病句的主要類型十分熟悉,并通過不斷練習使自身的語感和做題技巧得到提高,以達到考試的要求。如果一句話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理解,那么這句話就是歧義句。歧義句屬于語病的一種,因在校閱改錯題中歧義句辨析考查較少,故本書中只對歧義句辨析作簡單介紹。
1.句子成分搭配不當
(1)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
主謂句是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句型,句子的主語和謂語所用詞語不能夠搭配,便形成了主語、謂語搭配不當類型的病句。這一類型的語病經常出現,是校閱改錯題考查的重點。其語病通常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主語和謂語使用的詞語語義范圍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謂或一謂多主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審題過程中要著重注意這兩方面問題。
例1 機關考勤制度改革后,“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現象不見了,全勤的人數驟然增多,出勤率較前三個月有很大增加。
該句中“出勤率”與“增加”搭配不當,屬于典型的主謂語搭配有誤,應該將“增加”改為“提高”。
例2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隱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該句中“大火”和“消防隱患”為兩個并列的名詞性成分,均做主語,“得到控制”為謂語,其中“隱患”與“控制”搭配不當,屬于典型的多主一謂。
(2)謂語和賓語(包括補語)搭配不當
句子的謂語和賓語(包括補語)所用詞語不能夠搭配,便形成了謂語和賓語(包括補語)搭配不當類型的病句。這一類型的語病在搭配不當類型的語病中也屬于數量較多的一類。其語病通常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謂語和賓語(包括補語)使用的詞語語義范圍不能相容;二是一謂多賓(補)或一賓(補)多謂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審題過程中要著重注意這兩方面問題。
例1 法制的漏洞、體制的弊端和政策的不完善,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到世界公認的警戒線,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影響。
該句中,謂語“導致”和賓語“社會影響”搭配不當,應改為“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影響”。
例2 為了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我們必須不斷地充實和提高師資水平。
該句中出現兩個并列的謂語動詞,其中謂語“充實”與賓語“師資水平”搭配不當,應該刪去,該句屬于典型的多謂一賓。
(3)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
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所用詞語不能夠搭配,便形成了主語、賓語搭配不當類型的病句。這一類型的語病時有出現,考生在復習中應該熟練掌握。其語病通常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主語和賓語使用的詞語語義范圍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賓或一賓多主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審題過程中要著重注意這兩方面問題。
例 應對公共應急事件處置是基層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句可將句子主干進行提煉,提煉之后為“應對處置是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知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應改為“應對公共應急事件的處置能力是基層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中心語和修飾語搭配不當
修飾語是指句中的定語、狀語和補語成分,中心語是指受到修飾語修飾和限定的句子主要成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修飾語和中心語所使用的詞語不能夠搭配,便形成了中心語和修飾語搭配不當類型的病句。這一類型的語病多有出現,考生在復習中應該不斷積累這方面的搭配知識,通過練習查漏補遺,使解題能力得以提高。這類語病通常由中心語和修飾語的詞語語義范圍不能相容造成,因此在審題過程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例 這家乒乓球館設施齊全,可為乒乓球愛好者提供不同檔次的球臺、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該句中“球臺、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分類有誤,“球衣、球鞋”不屬于“乒乓器材”,造成了中心語和修飾語搭配不當。
(5)兩面對一面搭配不當
句子中使用“能否”“是否”等類似的表示正反兩面的詞語時,與之搭配的狀況也必須包含正反兩方面的情況,否則就造成了正反兩方面只與一種正反情況相關,與句子原意發生沖突,也就產生了兩面對一面搭配不當的語病。這一類型的語病較為典型,考生在復習中應當對其特征熟練地把握,在審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種類型的語句尤其容易出現在字數較多的句子中,造成考生閱讀上的忽略和障礙,因此考生要有意識地觀察長句中是否存在兩面對一面的語病。
例1 能否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聯網,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該句中,“能否”一詞含正反兩個方面,與之搭配的狀況也必須包含正反兩方面的情況,句中與“是……的有力保障”搭配,屬于兩面對一面搭配不當,若要消除語病需將“能否”刪去。
例2 投資環境的好壞,服務質量的優劣,政府公務人員素質的高低,這些都是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該句中前三個分句中“好壞”“優劣”“高低”均表達了兩面的含義,后一個分句則為一種肯定語氣,造成了兩面對一面的搭配不當。
2.句子成分殘缺或贅余
(1)句子成分殘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但省略是有條件的,即語義必須明確。因此省去的詞語都可以補出,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則就會造成句子成分殘缺。句子成分殘缺包括缺主語、缺謂語、缺賓語、缺定語、缺狀語和缺中心語。
例1 通過考察美國幾所中學,使這些中國校長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悄然地發生著變化。
該句中主語殘缺,應該刪去“使”字,使后半句中“這些中國校長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成為該句主語。
例2 娃哈哈AD鈣奶,運用高科技手段,解決了維生素A易氧化,不穩定,確保維生素被充分吸收,發揮保護視力之功效。
該句中缺少賓語,應在“解決了維生素A易氧化,不穩定”之后加上“的問題”。
(2)句子成分贅余
成分贅余是指句子成分累贅造成語義重復啰唆、表意不清或意義相反,影響和改變了表達效果的一種語病。這種類型的語病通常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否定詞語反復疊加,最后句子與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反;二是相同相近意義的詞語組合連接,造成句子啰唆,表達不清。最常見的有主語、謂語、定語等成分的贅余。
例1 要是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不堅定,那么他即使工作能力很強,也不應該被委以重任,因為他遲早會出大問題。
該句中“他”出現了兩次,并且都與前文中“一個共產黨員”語義重復,為成分贅余,應刪掉“他即使工作能力很強”中的“他”。
例2 江邊垂柳,裊娜多姿,令許多游人不禁停下腳步駐足觀賞。
該句中,“停下腳步”與“駐足”意思相同,在這里重復使用,應該刪去其中一個。
3.語序不當
(1)修飾語語序不當
句子中的修飾語如果不止一項,就應按先后次序排列。如果次序安排得不恰當,往往會造成語法錯誤,引起意義上的混亂,即產生語序不當的語病。這種類型通常考查定語語序不當和狀語語序不當兩個方面。
①定語語序不當。句子定語有其自身固定的順序,不能隨意變更,否則就會使句子意義混亂。
多項定語的排列順序為(從離中心詞最遠的算起):表示領屬或時間處所的定語—表示名稱或數量的短語—動詞或動詞短語—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名詞或名詞短語(帶“的”的定語要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通過背誦以下例句可以幫助考生更牢固地記憶上述知識點:“他是家鄉學校的(表領屬)一位(數量)有30多年教學經驗的(動詞短語)優秀的(形容詞)數學(名詞)男(名詞)老師。”
例 發言人公布的材料,改變了南北朝鮮當初的說法。
該句中存在定語語序不當的語病,應改為“改變了當初南北朝鮮的說法”。
②狀語語序不當。句子狀語有自身固定的順序,不能隨意變更,否則就會使句子意義混亂。常考查的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多項狀語的排列順序,其正確的順序應為:表示目的、方式或原因的介賓短語—表示時間的名詞或介賓短語—表示處所的名詞或介賓短語—表示范圍或頻率的副詞—表示情態的形容詞或動詞—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通過背誦以下例句可以幫助考生更牢固地記憶上述知識點:“那位失主為了表達謝意(表目的)昨天(時間)在電視臺(表地點)又(副詞)誠摯地(形容詞)為他(表對象)點了一首歌。”
例 正午時分,經過幾個小時的攀爬,我們終于登上了山的最高峰,不禁茍延殘喘。
該句中狀語順序不當,應該將方式狀語“經過幾個小時的攀爬”放在句首,然后是時間狀語“正午時分”,這樣的語序才符合語法規范。此外,句中“茍延殘喘”一詞為貶義詞,不適合用在本句中,屬于用詞不當。
另一方面是辨析狀語和定語的區別:在考查的句子中有時會將狀語副詞用于定語位置,或將定語修飾詞用于狀語位置,這些都是錯誤的,考生需注意。
(2)中心語語序不當
與上面所講的修飾語語序相對,同一語法位置的多個中心語共同存在時,其順序也不是隨意的,中心語的順序安排反映了一定的邏輯關系,語序不當就會造成表達混亂。中心語之間存在先后順序、輕重緩急、大小因果等關系,如果不能呈現這樣的順序,就會使人理解時產生偏差,不知想表達的重點意義是什么,也就產生了中心語語序不當的語病。
例 我們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關注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發點。
該句中,中心語“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關注民生”的邏輯順序排列不當,造成邏輯混亂,應改為“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3)句式雜糅
把兩種不同的句法結構混雜在一個句子中,就會造成語句結構混亂、語義不清,這種類型的語病就叫句式雜糅。其特征是在組織語言時,先選擇一種表達方式,中途又提到另一種,于是轉而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去組織語言。這樣就會造成句子的前半句屬于一種結構,后半句屬于另一種結構。句式雜糅的分析較為困難,是病句中較為復雜的一類,需要厘清語法關系才能發現其錯誤所在,因此這類語病需要考生將語感與理論相結合,從而提高答題速度。
常見句式雜糅類型

例1 不同民族對“龍”的認識和聯想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環境、民情風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的。
該句中,“受……的影響造成的”為句式雜糅。
例2 一部影視作品,要想有高的收視率或票房價值,作品本身要有質量和必要的包裝宣傳缺一不可。
該句中“要有……和……”與“……和……缺一不可”句式雜糅,表達混亂,應該刪去“缺一不可”。
4.邏輯矛盾
(1)時態矛盾
句子中出現動作發生的時態矛盾的現象,導致整個句意時態不明,這種語病就是時態矛盾。如果對表達時態的副詞沒有清晰的認識,常會發生這種錯誤。因此考生要注意加強對時態副詞表達含義的了解和把握。
例 大會閉幕時,運動員們遲遲不肯離開會場。
該句中時態表述有誤,“大會閉幕時”表示正在發生的時態,“運動員遲遲不肯離開會場”表示大會結束后的狀態,因此應該將“大會閉幕時”改為“大會閉幕后”。
(2)肯否矛盾
句中出現前后句肯定與否定之間表達關系不一致,導致整個句意前后矛盾,這種語病就是肯否矛盾。如果句中對多個否定詞的表達含義含糊不清,常會發生這種錯誤。因此考生要注意加強對否定詞表達含義的了解和把握:注意句中否定詞的個數,奇數個否定詞則該句為否定,偶數個否定詞則該句為肯定;反問相當于一次否定。
例 為了遏制官員子女腐敗的現象不再發生,中央政府新近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定。
該句中,“遏制”與“不再發生”同時出現,造成了肯否矛盾,意為“一定要發生”,顯然與句子要表達的含義矛盾。
(3)因果倒置
事物的發展是存在著因果關系的,語言表達需要體現這種關系以使語句表意明確,因此在語言表達中如果把原因和結果位置互換了,就造成了因果倒置的語病。發現因果倒置語病需要對句意充分理解,找到其中的原因和結果,然后判定其前后關系。
例 這部小說剛一出版就在文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所以這部小說的文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并且這部小說反映社會現實非常深刻。
該句為因果倒置。“這部小說的文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并且這部小說反映社會現實非常深刻”是“在文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的原因,該句則正好顛倒了兩者的關系。
(4)主客倒置
在正確的語言表達中,動作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確定的,不能隨意變換,否則就會產生邏輯混亂,表現在句子中則是主語與謂語的關系必須與客觀相一致。
例 焦裕祿這個名字對青年人可能還有些陌生,可對四十歲以上的人卻是很熟悉的。
該句屬于典型的主客倒置,“有些陌生”的主體應該是“青年人”而不是“焦裕祿”,所以應該改成“青年人可能對焦裕祿這個名字還有些陌生,可四十歲以上的人卻很熟悉”。考生要分清“對”和“對于”之間的關系,“焦裕祿這個名字對于青年人=青年人對焦裕祿這個名字”。
5.用詞不當
(1)成語用詞不當
在考查病句時,成語的使用不當是經常出現的情況,考生需要對此心中有數,掌握成語的正確含義,才能快速地解決這類問題。
例 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在海戰戰績上乏善可陳,立下了赫赫戰功。
該句中,“乏善可陳”指說不出有什么優點,沒有什么好稱道的,在此句中與“立下了赫赫戰功”相矛盾,屬于成語用詞不當。
(2)實詞用詞不當
實詞用詞不當包括:名詞用詞不當、動詞用詞不當、形容詞用詞不當、代詞用詞不當、數量詞用詞不當等。這些實詞被誤用通常都是由于不能精確地把握詞語的意義,因此考生平時要多多積累詞匯表達的準確含義,避免模棱兩可,從而在考試中應用自如,迅速判別。
例 新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高等院校在未來的5到10年左右,畢業生人數在達到歷史最高峰后將逐年回落。
該句中“左右”表示約數,而句中“5到10年”本身就是一個時間跨度,已經表達了約數的含義,因此應將“左右”改為“里”,使句意清晰完整。
在用詞不當的病句中,對于數量詞的使用也是考查重點,考生應準確掌握。其中關于數量詞的誤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不合事理。句中出現“減少、縮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詞語時,要考慮倍數、分數、百分比的運用與具體語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數;下降、減少要用分數;升幅、增長率要用百分比。
例1 今年以來,全廠工人干勁十足,生產熱情高漲,產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該句中“提高到”表示增長后的總量,應改為“提高了”。
例2 該企業狠抓技術革新,今年比去年產量翻了一番,成本卻下降了一倍。
該句中“下降了一倍”存在語病,“下降”應該用分數,不能用倍數,否則該句中的“成本”則為零,不合事理。
②使用累贅。一些句子常用“大約”“超過”“將近”后面跟整數來表示約數,再跟約數只會造成表意贅余,因而“大約”“超過”“將近”之后接“左右”“上下”“多”等這樣的表述就存在語病。
例 潘杰寫了一封超過三千字以上的檢舉信。
該句中“超過”和“以上”用詞重復,使用累贅,應刪去“超過”或“以上”。
③范圍失當。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約”“超過”一類詞語時,要注意之后的搭配應是確數,而不能是概數。
例 這個單位職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資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該句中“至少”一詞與表示約數的“以上”連用造成范圍失當的語病。
④量詞誤用。漢語的量詞大量且豐富,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準確對應,否則就會造成量詞誤用,引起語病。
例1 他那身汗漬的勞動布單帽和半新的家做黃布褂都早已濕透了。
該句中量詞“身”雖可修飾“黃布褂”,但不能修飾“單帽”,應將“身”改為“頂”,并在“半新”之前加“那件”。
例2 想起過去500多個歲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淚。
該句中“500多個”不能修飾集體概念的名詞“歲月”,應將“歲月”改為“日子”。
⑤位置不當。在復雜的定語成分中,弄錯數量短語的修飾對象會造成位置不當的語病。
例 11個市人大常委會檢查團的人員到該廠檢查工作。
該句中數量短語“11個”位置不當,應改為“市人大常委會檢查團的11位成員到該廠檢查工作”。
(3)虛詞使用不當
①關聯詞語使用不當。關聯詞語是病句中經常考查的內容,考生需重點學習。關聯詞語使用不當的情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關聯詞語的選擇和使用錯誤,包括選擇了不恰當的關聯詞和關聯詞的搭配不當;二是關聯詞語使用的位置不當,有時不能將所統攝的對象全部置于關聯詞后。
例1 當下,大量新型社區的出現,同時改變了國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也促使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該句中“同時……也……”搭配有誤,根據句意應該改為表示遞進關系的“不僅……也……”。
例2 “電荒”隱憂的背后不是表現供求關系,而是煤電價格形成機制的反應。
該句中并非表達“不是……而是……”的反義并列關系,而應該是表示“不只是……更是……”的遞進關系。
②其他虛詞使用不當。其他虛詞使用不當包括:介詞使用不當、連詞使用不當等。出現的錯誤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用詞錯誤,不能表達句子所需要表達的意思;二是位置不當,不能將所統攝的內容全部置于其后。
例 雅琪將士用不屈的斗志和協作的團隊精神化作戰斗力,使得勁旅申花怏怏而歸。
該句中介詞用詞不當,“用……化作戰斗力”搭配不當,應該將“用”改為“把”。
6.歧義句辨析
歧義句通常有詞匯歧義、語法歧義和語音歧義三種類型。
(1)詞匯歧義
由于漢語表達意義豐富,存在大量的多義詞及多義短語。如果這些多義詞或多義短語出現在句子中,并且能夠使句子成立,就會造成詞匯歧義。
例 “依我看,這個考點最需要引起重視。”張老師補充道。
該句中“考點”一詞有兩種詞義,既可以理解為“考試的知識點”,又可以理解為“考場”,從而造成了詞匯歧義。
(2)語法歧義
語法歧義通常有以下四種類型:
①定語修飾指代不清。作為定語的短語,在語法結構上可以有不同的劃分,相互間的修飾關系也就不同,這樣就會產生定語修飾上的歧義。
例 本屆大冬會男子冰球比賽先進行小組單循環比賽,然后根據積分排出小組名次,獲得兩個小組前兩名隊伍進行半決賽,勝者爭奪冠亞軍。
該句中“兩個小組前兩名隊伍”存在定語修飾指代不清的問題,既可以理解為“每一組的前兩名隊伍”,又可以理解為“兩個小組的前兩名隊伍”。
②主謂賓搭配不當。主、謂、賓語共存于同一個語言格式內,其內部之間的結構關系根據搭配的不同可能有多種理解,不同的結構關系表達的意義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歧義。
例 董事長看到總經理非常高興,不由分說地把他拉到了辦公室里。
該句中“非常高興”的主語存在歧義,既可以理解為“董事長非常高興”,也可以理解為“總經理非常高興”。
③語義關系含糊。相同的詞語組合,由于缺失了具體語境,造成詞語間存在不同的語義關系,便導致了句意產生不同的理解,這種類型被稱為語義關系含糊歧義。
例 他是剛到這里來工作的大學生,很多人還不了解。
該句中“很多人還不了解”語義關系含糊不清,既可以理解為“他對很多人不了解”,也可以理解為“很多人不了解他”。
④代詞指代不明。由于有時同一代詞或其他詞語可以指稱多個指代對象,這就造成了對句子意義產生不同理解的情況,也就是指代不明歧義。
例 小王回到了宿舍,發現老朱和他的朋友仍然坐在那里聊天。
該句中“他”指代不明,既可以理解為“老朱和老朱的朋友”,也可以理解為“老朱和小王的朋友”。
(3)語音歧義
語音歧義包括語調歧義和輕重音歧義兩種類型。語調是一種特殊的語音形式,在書面語中通常是通過句號、嘆號和問號來區分語調,但在某些句子中,同一個標點符號卻可以表示不同的語調,從而使句子表現出不同的意義。語法重音是每個句子都具有的,但是由于句子中可以成為重音的并不只是一個詞,所以有時不同的輕重音就會造成不同的語義,也就造成了歧義。
例1 我能說嗎?
該句如果是正常語調則表示一般性的疑問,如果是以強調式的口氣來問,就屬于反問,帶有否定的意味。
例2 他一個晚上就做出三道題。
該句中如果“就”字重讀則表示量少,如果“就”字輕讀“三”字重讀時,則表示量多。
(二)錯別字辨析
錯別字辨析是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校閱改錯題的必考考點。辨析錯別字,主要從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三個方面來入手。
1.字形方面
有些形近字是聲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聲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義。如“桶、捅、涌”這幾個字的聲旁是相同的,但是形旁不同,“桶”的形旁是“木”,意義跟木頭有關,如“木桶”“水桶”;“捅”的形旁是“手(扌)”,意義跟手發出的動作有關,如“捅馬蜂窩”;“涌”的形旁是“水(氵)”,意義跟“水”有關,如“洶涌澎湃”。知道了這幾個形旁的意義,這幾個字就不會用錯了。下面再看幾組常見的錯別字:
(1)“目”“月”作形旁的字
“目”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跟眼睛有關聯;現代漢語中“月”作形旁的字有一部分是從“肉”變來的,用“月”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跟肉體有關聯。如:“盲”和“肓”,“盲”指看不見東西,瞎;而“肓”指我國古代醫學上所稱心臟和隔膜之間的部位。
(2)“木”“禾”作形旁的字
“木”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跟樹木有關系;“禾”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跟莊稼有關系。如:“枇”和“秕”,“枇”指枇杷(常綠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花小,白色);“秕”指秕子(空的或不飽滿的籽粒)。
此外,有些形近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要抓住特點,進行比較。舉例如下:
灸:形聲字,從火,久聲。如:針灸。
炙:會意字,上面是“月”,是“肉”字的變形,下面是“火”,像火烤肉。如:膾炙人口、炙手可熱。
還有些錯別字可能受到所在詞語中另一個字偏旁的影響而寫錯,舉例如下(括號里是正確的字):
燈炮(泡)
清淅(晰)
忘(妄)想
按(安)排
編緝(輯)
2.字音方面
有些聲旁相同的形聲字讀音相同或相近,可以通過聲旁來辨析一些錯別字。如用“段”作聲旁的字,一般讀“duàn”,如“鍛”“緞”“煆”“塅”等。與“假”聲旁相同的字,韻母一般有“ia”,如“葭”“暇”“霞”“瑕”等。下面看幾組聲旁相同的易錯字:
(1)“未”“末”作聲旁的字
用“未”作聲旁的字,韻母一般含有“ei”,如:味,妹,魅,寐,昧。
用“末”作聲旁的字,讀音里面一般含有“mo”,如:抹,沫,秣,茉。
(2)“艮”“良”作聲旁的字
用“艮”作聲旁的字,韻母一般含有“en”,如:跟,很,狠,恨,根,哏,懇,墾。
用“良”作聲旁的字,韻母一般含有“ang”,如:糧,莨,悢,朗,狼,浪。
3.字義方面
了解字義對于辨析錯別字也是很有幫助的,如“顆粒無收”中的“顆”會誤寫成“棵”,就是由于對這兩個字的意義分辨不清。“顆”是形聲字,從頁,果聲,原義是小頭,引申作量詞用,指顆粒狀的東西,如“一顆子彈”“一顆牙齒”。“棵”也是形聲字,從木,果聲,作量詞用,多指植物,如“一棵樹”“一棵草”“兩棵白菜”。糧食是粒狀的,所以“一顆糧食”用“顆”而不用“棵”。
再如“提綱”會誤寫成“題綱”,是因為不了解“綱”的原義,“綱”的本義是提網的總繩,引申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了解了“綱”的原義,就不會把“提綱”寫成“題綱”了。
此外,有些成語來自古代的寓言或典故,如果不了解它的出處,也容易寫錯。如知道“班門弄斧”的“班”指魯班,就不會寫成“搬門弄斧”。
對于錯別字辨析這一考點,最終還是要以積累記憶為本,在積累過程中要講究一些記憶方法:(1)逐步“縮小包圍圈”,即每次復習時都動筆將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復習時再集中“火力”對準自己未掌握的。(2)科學安排復習時間,分散反復記憶。漢字量很大,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長期識記的準備。(3)建議根據個人實際,建立復習卡片,集中近似字詞。如“要—耍”“盲—肓—育”“哀—衰—衷”“拆—析—柝”“戊—戌—戍”“己—已—巳”“拙—絀—茁”等,平時注意歸納區分,肯定會有好的效果。這樣在考試中就能應對自如。
名師點睛
100例易錯詞語、成語(括號內為正確寫法)
1.按(安)裝
2.甘敗(拜)下風
3.自抱(暴)自棄
4.針貶(砭)
5.泊(舶)來品
6.脈博(搏)
7.松馳(弛)
8.一愁(籌)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疊)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礙
14.幅(輻)射
15.一幅(副)對聯
16.天翻地復(覆)
17.言簡意駭(賅)
18.氣慨(概)
19.一股(鼓)作氣
20.懸梁刺骨(股)
21.粗曠(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湊和(合)
25.侯(候)車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繼(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嬌(矯)揉造作
31.挖墻角(腳)
32.一諾千斤(金)
33.不徑(脛)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燴(膾)炙人口
37.打臘(蠟)
38.死皮癩(賴)臉
39.蘭(藍)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勵(厲)
42.老倆(兩)口
43.黃梁(粱)美夢
44.了(瞭)望
45.水籠(龍)頭
46.殺戳(戮)
47.痙孿(攣)
48.美侖(輪)美奐
49.羅(啰)嗦
50.蛛絲螞(馬)跡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緬(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規
55.大姆(拇)指
56.漚(嘔)心瀝血
57.憑(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親(青)睞
61.磬(罄)竹難書
62.入場卷(券)
63.聲名雀(鵲)起
64.發韌(軔)
65.搔(瘙)癢病
66.欣嘗(賞)
67.談笑風聲(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無恐
70.額首(手)稱慶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題)名
74.走頭(投)無路
75.趨之若騖(鶩)
76.遷徒(徙)
77.潔白無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贗)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猶)如猛虎下山
85.竭澤而魚(漁)
86.濫芋(竽)充數
87.世外桃園(源)
88.臟(贓)款
89.醮(蘸)水
90.蜇(蟄)伏
91.裝禎(幀)
92.飲鳩(鴆)止渴
93.坐陣(鎮)
94.旁證(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熱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為
99.編篡(纂)
100.做(坐)月子
(三)詞語辨析
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校閱改錯題涉及的詞語辨析考點,主要包括近義詞辨析、成語辨析、關聯詞辨析以及詞語語境辨析幾種類型。
1.近義詞辨析
辨析近義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辨析近義詞的確切含義
有些詞語看起來意思比較接近,但所表達的內容常有細微的差別,因此一定要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比較其異同。
例 “截止”和“截至”
這是兩個意義相近但有所區別的詞,也是比較容易用錯的詞。“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強調的是行動的停止,不再發展;“截至”強調的是到某個時間,事件仍可能會發展。
(2)辨析近義詞詞義的輕重
有些近義詞表達的內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現程度上卻有輕重的不同。
例 “違反”和“違犯”
這兩個詞都有“違背”的意思,但是,“違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法則、規程等”,詞義較輕;“違犯”的意思是“違背和觸犯法律、法規等”,詞義較重。
(3)辨析近義詞的適用對象與范圍
有些詞盡管意義相近,但是,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對象有一定的差異。
例 “贍養”和“撫養”
“贍養”指供給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上和生活上進行幫助;而“撫養”指愛護并教養,多用于長輩對晚輩。
(4)辨析近義詞的感情色彩
從感情色彩的角度來說,詞語可分為褒義詞、中性詞和貶義詞。在校閱改錯題中遇到這類考點時,應仔細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
例 “果斷”“決斷”“武斷”。
這三個詞都有“做出決定”的意思,表示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態度,但它們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斷”表示處理問題時能及時堅定地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定,是褒義詞;“決斷”指做決定,是中性詞;“武斷”表示處理問題時不顧客觀實際,憑個人主觀見解輕下結論或做出決定,是貶義詞。
(5)辨析近義詞的不同搭配
有些詞語雖然語義相近,但是在使用時,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例 “充足”“充分”“充沛”“充裕”
這四個詞都有“足夠”的意思,但一般來講,“充足”多與自然界或物質方面的比較具體的東西如陽光、水源等搭配;“充分”多與比較抽象的事物如條件、理由等搭配;“充沛”多與體力、精神等搭配;“充裕”一般與時間、資金、物資、經濟等搭配。
(6)辨析近義詞的語法功能
有的近義詞詞性不同,因此它們在造句時表現的語法功能就不同。在辨析近義詞時,要善于抓住這個因素。
例 “勇氣”和“勇敢”
這兩個詞都有“有膽量”的意思,“勇氣”是名詞,可以做賓語或主語;“勇敢”是形容詞,可以做謂語或定語。
2.成語辨析
辨析成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看成語運用是否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指根據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當然的錯誤解釋。
例 走進山的懷抱,目觀壯麗山色,耳聞風聲鶴唳,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
“風聲鶴唳”是指潰逃的士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懷疑是追兵,形容驚慌疑懼,顯然與句意不符。
(2)看成語是否褒貶誤用
褒貶誤用即對成語的感情色彩把握不準,如本來是貶義詞,卻用到褒義的語境中去。
例 這些軍人為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竭盡全力,無所不為,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無所不為”是貶義詞,不能用在對軍人的贊頌中。
(3)看成語適用的對象、范圍和場合,看是否張冠李戴
如某一成語是用來描繪甲類事物的,卻被張冠李戴地用到乙類事物上去。
例 您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蓬蓽生輝”是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里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顯然與句意不符。
還有些成語專指特定對象,比如,“鱗次櫛比”形容房屋等密集;“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多;“相敬如賓”用于夫妻;“天倫之樂”用于一家人,等等。
(4)看成語運用是否符合語境
例 據專家測算,在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沖,竟占污染總量的45%。
“首當其沖”指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明顯不合語境。
(5)看成語運用是否因畫蛇添足造成前后重復
如果語句中已含有成語里的含義,再用成語,則造成重復。
例 聽到這個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
“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與后面“笑了起來”重復。
3.關聯詞辨析
在校閱改錯題中,關聯詞辨析是考查頻率較高的一類考點。遇到句中有關聯詞出現時,通常采用如下步驟辨析:第一,通讀了解句子內容;第二,根據句式結構和陳述內容,確定兩分句的關系類型;第三,根據類型辨別所用關聯詞是否正確,若使用不當,選擇恰當的關聯詞連接分句;第四,通讀檢查——看句子意思是否通順,看關聯詞搭配是否恰當,看是否重復累贅,看成分是否缺失。
常見分句關系一覽表

4.詞語語境辨析
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的校閱改錯題給出的是一篇短文,因此結合語境進行詞語辨析顯得尤為重要。把握詞語的語境含義,要本著“詞不離句”的原則加以分析推敲。語境含義的類型主要有:
(1)比喻生成的語境含義,是指詞語的比喻義在特定語境中生成了新的含義。如“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中的“福音書”一詞,就應該理解為“好消息”。
(2)感情色彩轉換后的語境含義,常見的有褒義詞貶用和貶義詞褒用兩種情況。如“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中的“狡猾”一詞為貶義詞褒用,應理解為“調皮、可愛”。
(3)反語表達的語境含義。如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用“實在標致極了”來形容中國留日學生的丑態,“標致”一詞實際上是表達了作者的諷刺之意。
(4)舊詞新用的語境含義,指一些詞在特殊語境中被賦予了新的詞義。如網絡用語中的“頂”表示“支持”,“汗”表示“不同意、不認可”等。
(四)修辭辨析
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作答校閱改錯題要求掌握的常見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考生首先應弄清楚各種修辭手法的概念,能辨析明喻和暗喻、借喻和借代、設問和反問的區別;其次,要準確把握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應結合具體句子分析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
(1)明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似的”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
例 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 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2.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
例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花白胡子坐在墻角里吸旱煙。(“花白胡子”代老人)
3.比擬
比擬是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手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
例 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夸張
夸張是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夸張)
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夸張)
5.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
對偶是指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 滿招損,謙受益。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7.排比
排比是指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乎我的意料。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
反復是指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修辭手法。反復可以連續出現,也可間隔出現。
例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9.反語
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即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例 “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
反問是指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其特點是問中有答。
例 誰曾因為太陽本身有黑點就否認它的燦爛光輝呢?
11.設問
設問是指為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其特點是自問自答。
例 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
(五)標點符號辨析
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考試中校閱改錯題常考的標點符號包括句號、逗號、冒號、分號、頓號、嘆號、引號、省略號、問號、破折號、書名號等。考生在復習的時候,要在對標點符號使用的知識有了整體的了解后,再進行綜合性的練習。
1.句號(。)的用法
句號表示陳述句句末的停頓,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句后有括號時:括號內的內容若是補充說明前面內容的,句號加在括號后;如果句子是一句完整的引文,后面是引文的出處,句號加在引號內。
例 這是我國現存古建筑中最早的盤龍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
“菱很小,但很嫩,味道十分鮮美。”(茹志鵑《靜靜的產院》)
(2)引號后的句號:若是全引的,即引文是獨立的,句號加在引號內;若引文是行文中的一部分,即不是獨立引用的,句號加在引號外(引文放句子中間不需要停頓的,不加標點)。
例 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
2.逗號(,)的用法
逗號表示句子或語段內部的一般性停頓,其用法如下:
(1)因語氣的關系,用在句子里可以停頓的地方。
例 許多年來,老鼠的天敵就是貓。
(2)用在稱呼之后。
例 親愛的老師,明年再見!親愛的同學,多多保重!
3.冒號(:)的用法
冒號表示提示性語句后邊或總括性語句前邊的停頓,其用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用在提示語的后面或總括語的前面,表示提起下文或總括上文。這里要注意:①提示的內容不是句子的全部,不能用冒號;②提示的內容不一致,不能用冒號;③不想強調提示語的,不用冒號。例 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用在被注釋的詞句的后面。
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
(3)“××說”在引語前,用冒號;在引語中或引語后,則不用冒號。
例 媽媽對我說:“你今天抓緊寫完作業,明天爸爸要帶你去旅游。”(引語前)
“你是誰?”我不禁一愣,回頭問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啊?”(引語中)
(4)一個句子內部一般不應套用冒號。在列舉式或條文式的表述中,如果不得不套用冒號,宜另起段落來分清層次。
例 出席今天會議的有:
山東:張華、陳蕓
河北:余新、郭坤
(5)冒號不能用于非提示性話語。
例 呂氏春秋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ye)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據《呂氏春秋》記載,先民們“舉重”謂“勸力之歌”,原始歌謠便由此產生。
(6)冒號的提示范圍應與提示性話語保持一致。
例 艾滋病有三個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這里不用逗號,用句號,表示冒號的提示到此結束)日常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
(7)冒號不能用在無停頓處。
例 中國政府再次發出“釣魚島自古以來是我國神圣的領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發出”后不能加冒號)
(8)冒號不能和提示語并用。
例 章魚有一個最大的本領:就是被敵人咬住不放時,……(句中冒號和“就是”不能同時使用)
4.分號(;)的用法
分號主要表示復句中并列成分之間的停頓,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總結語前面不用分號,應用冒號。
例 證券交易所內那些穿紅馬甲的人便是經紀人,穿黃馬甲的人則是管理和服務人員: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
(2)分句之間沒有逗號,不可以直接用分號。
例 成才的關鍵有三條:一是身體健康,二是作風踏實,三是耐得住寂寞。(不能用分號的情形)
山是靜的,海是動的;山是莊嚴的,海是活潑的。(使用分號的情形)
5.頓號(、)的用法
頓號表示句中并列詞語之間小的停頓,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并列詞語后綴語氣助詞“啊”“呀”等,不能用頓號,應該用逗號。
例 這里的山、水、樹、草,都是我從小就非常熟悉的。
遠遠望去,大橋啊,輪船啊,碼頭啊,賓館啊,歷歷在目。
(2)同一層次的簡單的名詞性詞語的并列,應用頓號,不用層次的用逗號。
例 上海的越劇、滬劇、淮劇,湖北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在這次會演中,都帶來了新劇目。
(3)相鄰或相近兩數字連用表示概數時,兩個數字之間不用頓號;表示確數時,兩個數字之間用頓號。
例 這瓷器有五六百年歷史了。
今天第三、四組的同學去打掃餐廳。
(4)并列性的謂語、補語之間不用頓號,只用逗號。
例 這個省今年的水利建設,任務重,工程難,規模大。
(5)頓號與“和”“及”“與”等連詞連用,“和”“及”“與”等詞用在最后一個并列成分前,且沒有標點,其他并列成分間依然用頓號。
例 “春雨驚春清谷天”,點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谷雨的節氣。
(6)標有引號或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若有其他成分插入,宜用頓號。
例 “偉大”“壯烈”“崇高”都是形容詞。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子夜》(矛盾)、《駱駝祥子》(老舍)、《倪煥之》(葉圣陶),都是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品。
6.嘆號(!)的用法
嘆號主要表示感嘆句句末的停頓,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兩個感嘆句連用,后一句加嘆號。
例 啊,啊!春天來了。
(2)局部引用含有“警告或鼓勵”的句子時加嘆號。
例 墻上貼著“嚴禁吸煙!”的標語。
(3)倒裝句中,嘆號只能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助詞之后只能用逗號。
例 歌唱吧,為了祖國的勝利!
(4)帶有語氣助詞的主語后面不用嘆號,用逗號。因為主語之后的語氣助詞,只是用來強調主語,使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停頓延長,并沒有強烈的感嘆語氣。
例 祖國壯麗的大自然啊,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游子的心。
(5)語氣很弱的祈使句中,語氣助詞后用句號,不用嘆號。
例 你躺著吧。現在時間還早,你休息一會兒。
(6)表示聲音巨大或聲音不斷加大時,可疊用嘆號;表達強烈語氣時也可疊用嘆號,最多疊用三個。
例 轟!!在這天崩地塌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
我要揭露!我要控訴!!我要以死抗爭!!!
(7)當句子包含疑問、感嘆兩種語氣且都比較強烈時,可在問號后再加嘆號。
例 他連這點起碼的常識都不懂,還敢說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7.引號(“”和‘')的用法
引號用來標明文中的引用部分或具有特別意義的詞語,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獨立引用,即把引用的話獨立使用時,末尾的標點放在引號的里邊,且引號前用冒號。
例 陸游詩云:“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2)部分引用,即把引用的話作為作者自己的話的一部分時,標點放在引號外,且前面不用冒號。
例 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許多評論家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3)引文之內又有引文時,外面的一層用雙引號,里面的一層用單引號;如果單引號之內又有引文,則又用雙引號,以此類推。
例 他走上前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別人的話的大意說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號。
例 她跑過來告訴我說,會議改在下午四點鐘召開。
(5)一般的專有名詞不用引號,但具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義的名詞要加上引號。
例 三峽工程、京廣鐵路
“三個代表”“一國兩制”“四化”建設
(6)獨立成段的引文,如果不止一段,每段開頭僅用前引號,只在最后一段的末尾加上后引號。
例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有人這樣談幸福:
“幸福是自己喜歡什么和不喜歡什么。……
“幸福是自己擅長什么和不擅長什么。……
“幸福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選擇。……”
8.省略號(……)的用法
省略號用于表示語段中某些內容的省略及意義的斷續等,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省略號不能與“等、等等”連用。
例 第二代無繩電話采用了數字技術,主要有泛歐數字無繩電話、個人便攜式電話、個人接入通信系統……等,具有雙向互呼和越區切換性能。(該句中要刪去省略號)
(2)一般情況下,省略號后不用點號。
例 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醫藥……,這些新興產業在中國的“硅谷”勃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該句中逗號應刪去)
(3)省略號前是完整句子的,句號照用;省略號前不是完整句子的,不用點號。
例 風,更猛了。雪,更大了。……
他走進教室,拿起書包……
(4)兩句可能會發生粘連,省略號后需加標點。
例 春節后,我去過北京、天津、上海……,北京雄偉,上海時尚。
(5)省略號前通常不加標點,但后句省略的內容與前句無關系時,前句后要加標點。
9.問號(?)的用法
問號是句末點號的一種,主要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問句中,一般情況下中間用逗號,只在句末用問號。
例 你喜歡吃蘋果,還是香蕉呢?
(2)連續問句中,各句后均用問號。
例 這個問題該由誰解決呢?該怎么解決呢?
(3)非問句句末標點不用問號。有些句子,形似疑問句,但整個句子不是疑問語氣,句末不能用問號。
例 我不知道她到底姓什么。
(4)倒裝問句中,語氣助詞之后不用問號。主謂倒裝句,問號用在全句的末尾,句中表疑問的語氣助詞后應用逗號。
例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們?
(5)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可疊用問號。通常應先單用,再疊用,最多疊用三個。
例 這就是你的做法嗎?像你這個經理是怎么當的??你怎么竟敢這樣欺騙消費者???
(6)問號有標號的作用,可以表示存疑或者不詳。
例 馬致遠(1250?—1321),元戲曲作家。
10.破折號(——)的用法
破折號是標號的一種,標示語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釋、補充說明或語音、意義的變化。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用在文中表注釋的部分之前,與括號的作用相近。通常比較重要的注釋用破折號,不很重要的注釋用括號。
例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2)表語意的轉折、轉換、遞進,說話的延長、中斷、省略,提示和總結上文等。
例 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表轉折)
“要說出身名門,——”芍藥端莊地頷首微笑。(表省略)
(3)破折號前是問號或嘆號的,可保留。
例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4)破折號表示解釋時,不能和與它功能相同的文字同時使用。
例 船上的人告訴他,船所經過的海槽——即“中外之界”。(該句中破折號與“即”重復,可刪去破折號)
名師點睛
冒號和破折號的區別
(1)如果分說部分是總說部分的分項敘述,應用冒號;如果分說部分是對總說部分的注釋,則應用破折號。
【例】這次職工代表大會有三項議程:審議獎懲條例,通過三年規劃,選舉職工代表大會理事。
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2)凡是用破折號表示注釋的,可以把注釋刪去,句子的內容與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號的則不行。
如上面的第二個例句可以說成:我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而第一個例句中冒號后的內容則不能省去。
(3)冒號的提示作用必須發揮到句末,而破折號則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例】胡適的學術活動的終極目的,就是在替中國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買辦資產階級起幫兇作用。
11.書名號(《》和< >)的用法
書名號是標號的一種,標示語段中出現的各種作品的名稱。其基本用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標示書名、卷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
例 《紅樓夢》(書名)
《史記·項羽本紀》(卷名)
《論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每周關注》(刊物名)
《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文件名)
(2)標示電影、電視、音樂、詩歌、雕塑等各類用文字、聲音、圖像等表現的作品的名稱及簡稱。
例 《漁光曲》(電影名)
《追夢錄》(電視劇名)
《勿忘我》(歌曲名)
《莊子研究文獻數據庫》(光盤名)
《植物生理學系列掛圖》(圖片名)
(3)標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稱中占主導地位的軟件名。
例 科研人員正在研制《電腦衛士》殺毒軟件。
(4)不能視為作品的課程、課題、獎品獎狀、商標、證照、組織機構、會議、活動等名詞,不應用書名號。
例 下學期本中心將開設《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兩門課程。(書名號誤用)
《文史雜志社》編輯力量比較雄厚。(書名號誤用)
(5)當書名號中還需要書名號時,里面一層用單書名號,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
例 《教育部關于提請審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的報告》
(6)書名和篇名連用,或詞牌名、曲牌名與標題名連用時,中間用間隔號隔開,外面用書名號。
例 《荀子·勸學》《念奴嬌·赤壁懷古》
-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常識判斷模塊寶典(第10版)(2016)
- 2020年北京市“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江西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青海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廣東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山東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云南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公務員錄用考試名師微魔塊III教材:言語命題點1眼看穿
- 2016公務員錄用考試通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公務員錄用考試沖刺提分系列:申論高分技巧手冊(2016最新版)
- 公務員錄用考試快速提分系列:面試精彩作答101例(2016移動互聯版)
-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上海市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圖教你贏面試系列叢書:面試通關金句必背(2016最新版)
- 2020年江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