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80年:過渡和改組之年

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和他的黨羽陳寧和涂節以及幾千名忠實的追隨者都一起被處死。關于此案文獻的研究,見吳晗《胡惟庸黨案考》[588],載《燕京學報》,15(1934年6月),第163—205頁。中書省被廢除,同時被廢除的還有御史臺和大都督府。權力和責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他現在既是首輔,又是主要的軍官了。胡惟庸的所謂的政變企圖的細節仍然是不清楚的,因為圍繞著這事件的故事和神秘傳說是不可信的和矛盾百出的。皇帝本人承認,在處死胡惟庸以后所發生的可怕的清洗中總共處死了約1.5萬人。

除了說胡惟庸想搞政變之外,有人舉出了各種不同的理由來解釋這次大清洗。一個理由是經濟方面的。在1380年后的14年中,有4萬多人可能喪失了生命。大多數人是有產者,他們的田地可被國家輕易地沒收。大清洗還使皇帝削弱了南方人在政府中所施加的影響。檀上寬:《明王朝成立期之軌跡》[132],第6頁。但是,搞這種大清洗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皇帝的脾性所致。從空印案可知,他深深地厭惡哪怕是不忠和貪污的表現;胡惟庸一案在這方面顯示得更清楚不過了。

在17世紀所編的“官方”版明王朝的歷史中概括了明初的這樣一種觀點,即胡惟庸等人意在弒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派遣明州(今寧波)衛指揮與日本人勾結。與此同時,有個名叫封績的人——學者們對于到底有無此人甚表懷疑——據說曾被派到元朝統治者脫忽思帖木兒處傳遞消息,要求元君出兵支持政變。可是,正是由于胡惟庸本人傲慢自大,陰謀敗露。有一天,胡惟庸的兒子在南京墜馬,死于路過的馬車輪下。胡惟庸殺了馬車夫以泄憤。當此事上聞于皇帝時,他大怒,命胡惟庸賠償馬車夫的家屬。可是,當胡惟庸請求向馬車夫的家屬賠償黃金和綢緞時,皇帝又不許他這樣做。這使得胡惟庸害怕起來,因此他和御史大夫陳寧以及中丞涂節陰謀發動兵變。

1379年末,占城國派使來南京進貢。但是胡惟庸沒有將使節的到來奏聞,作為丞相這是失職行為。當皇帝最后終于得知占城國使團抵達南京時,他被激怒了,訓斥了胡惟庸及其同僚左都御史汪廣洋。胡惟庸和汪廣洋諉過于中書省。皇帝此時大為震怒,命令處死汪廣洋,并囚禁了其他有責任的官員。1380年初,涂節把胡惟庸的陰謀上報給皇帝。經過了一番調查,皇帝命令處死胡惟庸、陳寧和涂節,哪怕涂節曾稟奏了這個陰謀案件也未被免于一死。這一調查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十來年;最后,甚至連皇帝最信任的安徽籍顧問李善長也被牽連了進去。

還有一些材料說,胡惟庸以觀賞他家中的醴泉為借口,曾約請皇帝駕臨他家。胡惟庸準備刺殺君主,但是他的計劃受挫,因為宦者云奇跳出來阻擋皇帝臨幸與皇宮相距不遠的胡惟庸的宅第。這名宦官風聞這個陰謀,以致他激動得講不出話來,皇帝發了脾氣,命人當場痛加責打,但是縱然他被打得幾乎臂折,他也拼死地指著胡家住處。這使得洪武帝警覺起來,他登上宮墻看望胡家的地面。他隱隱地看見了胡惟庸暗藏的準備行刺的軍隊,于是他認識到幾乎踏進了陷阱。在這以后不久,胡惟庸便被公開處死了。

盡管這些故事矛盾百出,但最有可能的是,胡惟庸曾經利用權力把自己的黨羽安插進官僚體制中,而且實際上已從內部接管了行政大權。明太祖:《御制文集》[392](明版日期不詳;重印于《中國史學叢書》,臺北,1965年),2,第13頁;山根幸夫:《“元末之反亂”與明朝支配之確立》[601],載《巖波講座世界歷史》,12(東京,1971年),第50頁。胡惟庸究竟是否超越了他的合法權力而要糾集一個聽命于他的文官死黨集團并實際上想謀逆,像日益猜疑的皇帝所指稱的那樣,這一點至今還是不清楚的。皇帝對這一覺察到的威脅的反應是撤銷了曾經是胡惟庸權力基地的中書省,同時也撤銷了其他一些最高行政機構。這些機構包括大都督府和御史臺。所剩下的就是它們下面的一些支離破碎的行政統治機構。軍事方面現在改歸較低級的五軍都督府領導,它們均直接向皇帝負責。御史制度在1382年設立都察院以前一直缺乏統一領導。另外,皇帝在1380年一度撤銷過按察司。經過這些改動之后,監察工作中有些未動部分便由新設立的諫院擔當起來,但是我們對這個機構知之甚少;它在1382年又被取消了。關于這些變化的討論,見賀凱《明王朝的起源及其制度的演變》[267],第42—43頁;賀凱:《明王朝的政府組織》[265],載《哈佛亞洲研究學報》,21(1958年),第27—29、48—49、57—58頁;以及他在《劍橋中國史》第8卷中的一章,即將出書。

取消了中書省之后,皇帝變成了他自己的宰相。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這種情況對充滿干勁的洪武帝來說也許是合意的,但對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諸帝來說則并非如此。皇帝被這種所謂的陰謀所震動,于是命令他的兒子燕王朱棣住在從前元朝的京師(今北京)。朱棣是一個很能干的人,因此皇帝希望這樣安排可以保證帝國北部邊疆的安全。為了減少官員和地主之間可能的互相勾結,他采用了一項政策,即讓南方人在北方做官,又讓北方人去當南方的官。《明通鑒》[210],1,第373頁。

后來他顯然是對以前的歷次清洗感到內疚,就發布大赦詔令,同時為以前使用過壞人、最后別無選擇而不得不處死他們的事承擔責任。《國榷》[498],7,第588頁。可是不久以后,他又編撰了一系列皇諭欽訓,以使官員對他的憤怒知所畏懼。它們包括:《臣誡錄》,它記錄了212名違背君命的親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國榷》[498],7,第591頁;《明通鑒》[210],1,第378頁。見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320], 《哈佛—燕京國學引得從書補編》,3(北平,1932年),第12頁。《臣誡錄》[382]原為10卷。不全的5卷本照相平版印刷本見于明太祖:《明朝開國文獻》[388](明初本;重印本見《中國史學叢書》,34,吳相湘編,臺北,1996年),1,第415—524頁。《相鑒》,上面有82名歷史上的“賢”相和26名“奸”相。見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320],12;明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387](1535年編), 15,第13—15頁,見有關序言;又見明太祖《明朝開國文獻》[388], Ⅱ,第585—1218頁和Ⅲ,第1219—1278頁,見洪武版重印本。這兩部書在1380年印出并頒行全國。在后來的年代中,皇帝又費了很大的勁出版他關于1380年事件的看法的著作。1388年出的《昭示奸黨錄》公布了皇帝對付據說與胡惟庸有牽連的官員的真情。《清教錄》則公布了他對付64名與這一陰謀有牽扯的和尚的真情。《明人傳記辭典》[191],第640頁;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320],第12頁。

為了取代被清洗的官員,皇帝在1380年下令要地方官員推薦碩德重望之人來供職。到了這一年的年底,860名人員被推舉和委以官職。與此同時,在官僚的最上層皇帝任命了幾名官員特別組成他所謂的“四輔官”。關于四輔官,見《明紀》[53],4,第18頁;黃章健:《論明初的四輔官》[239],重印于他的《明清史研究叢稿》[242](臺北,1977年),第57—119頁。

這個“四”字指四季,這是古代《周禮》上的組織成規,即每一季得任用三名官員。但是,他只為春官和夏官任命了六名官員,這六個人同時兼管余下的秋官和冬官之責。按照皇帝的說法,他們的職責是“協調四時[的工作]”。但是,他們也幫助處理他作為國家首腦的司法工作,并處理一般行政上的文牘事務。當設立這些職位的兩年所任命的9名官員中,除一人外都是些年長而無任何重要政治和行政經驗的學者;有幾個人出身于卑微的農家。這使日益感到不安全的皇帝無受威脅之感。此外,關于司法的奏章都直接上達宸聽而不必經過此六名官員之手。因此在這個重要方面,這個特別的“內閣”并無多大實權,它絕不能等同于中書省。

總而言之,這六名官員權力只限于給刑事判決翻案,在儒家所講究的治國平天下方面向皇帝提出建議,對政府各機關所薦舉的人的前程作出評價。在一件案子中,當官員們真的推翻了司法判決時,其中四個人迅速被迫辭職,這四個人的某一個人還最終被處了死刑。四輔官于1382年8月取消。見《明紀》[53],4,第22頁。1380年取消中書省之后的大改組完全是急不暇擇之舉,它是通過頒發未考慮行政細節的詔令而逐步實行的。滿足平時行政需要的取代辦法只能逐步地找到,而且這些辦法從來沒有完全而合理地形成過。

雖然明朝中央政府有這些實際的問題,但在14世紀80年代之初皇帝還是能夠勝利地結束西南的多次戰役。1372年,皇帝派學者王祎(1323—1374年)傳記見《明人傳記辭典》[91],第1444—1447頁;《明史》[41],289,第7414—7415頁。出使云南招降統治云南的蒙古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死于1382年)。這個地區主要住的是非漢人的土著——藏緬語系的諸民族,現在仍是忠于元朝的一個行省。王祎1374年在這里被殺,這種想用和平手段兼并此地區的外交努力后來被用另一種方式取代,但它在1375年也同樣沒有取得成功。因此在1381年皇帝改組了政府之后,他想訴諸兵力來降服云南諸民族,消滅蒙古人對他們西南根據地區的控制。那時,云南的主要城市一為昆明,即梁王宮廷所在地;一為大理,即古代大理王國遺址。雖然它名義上是一個行省并且有血族梁王坐鎮于此,但云南地區不像元朝其他行省那樣由元朝統一的文武官署統治,而是由梁王松散地統一起來的一些部落組織治理。除了梁王自己的一套統治機構外,還有一個以大理段氏為首的土著的統治機構。必須得戰勝這兩套組織,才能使云南歸并于明帝國。

1381年9月,傅友德被任命為征南將軍,藍玉和沐英兩人為副將軍。和北伐之戰一樣,這一次也是皇帝指授征討的大政方略,而把細節留給將軍們自己處理。討伐軍人數達30萬。皇帝命令主力軍應通過湖廣省之辰州和沅州(分別為今湖南之沅陵和芷江)接近云南,并指向普定(在貴州省安順附近)。他們從普定準備直下“云南咽喉”而趨曲靖,此地在云南省昆明之東北約125公里。另一支小部隊則要從永寧(今四川敘永縣附近)前往烏撒(今貴州西部之威寧)。據皇帝計算,當北面的小部隊在吸引防軍的注意力時,主力軍會輕易地攻克昆明。昆明拿下以后,主力軍應派兵立即馳援烏撒方面的小部隊,但主力軍的主體仍應直趨西北150英里處的大理。見《明通鑒》[210],1,第396頁。

計劃實現了。他親自給將軍們在京師城外的龍江送行。傅友德的軍隊在10月份抵達湖廣。12月,他派遣一支小部隊前往永寧和烏撒,他本人則親統大軍按計劃開進云南。把匝剌瓦爾密以10萬人守曲靖,但傅友德和沐英生擒敵將,俘獲其眾2萬人。傅友德于是馬上率領一支偏師去烏撒,同時,藍玉和沐英急趨昆明。1382年1月6日,把匝剌瓦爾密已逃離昆明城,焚毀了他的龍衣,把他的妻子趕入湖中淹死,他自己和大臣們也都自殺身亡。藍玉和沐英再移師大理,此城于1382年4月歸降。段氏王朝的頭目和他的親屬均被押至南京。

與此同時,麓川(今云南西南部騰沖附近)撣邦土著酋長思倫發(死于1399年或1400年)被立為平緬宣威司土司。關于思倫發,見《明人傳記辭典》[19]中他兒子思任發(1400—1445年)的傳記,第1208—1214頁。“土司”是元、明兩代在中國南部和西部任命的本地酋長,他們在那些漢民農業人口尚少而不足以為地方政府提供稅收基礎的地區實施土著人的行政權力。思倫發于1386年叛變,因此必須用武力平叛。云南歷洪武朝一直是一個軍事難題。事實上,沐英以其余年不斷舉兵征伐撣族和那里的其他少數民族,特別是征討漢—藏人種的羅羅族(即彝族的舊稱——譯者)。1383年4月,傅友德和藍玉從云南被召還,只留沐英在那里鎮守,讓他做世襲的軍事長官,以監督與其他地方省級政府平行的文職行政機構。

1382年,皇帝顯然偏施恩寵于佛教,但受到高級官員李仕魯本傳見《明史》[41],139,第3988—3989頁。的攻擊。李仕魯,山東人,是一位朱熹(1130—1200年)學派的學者。1382年他被任命為大理寺卿。大理寺自1368年以來第一次又開始辦公。李仕魯強烈地認為,皇帝對佛教僧徒尊崇過當。許多和尚被授予政府中的重要職位,還有一些和尚則享有宮中特權。1382年,皇帝改組了監督全國佛教和道教活動的帝國的兩個機構,給它們命以不那么刺眼的新名稱——僧錄司和道錄司。

1382年,皇帝命令全帝國崇祀孔子——或許他是把這當做對付儒士批評的—個打狗的肉包子。1369年的政策是只準山東曲阜孔府族長祭孔,現在皇帝一改前轍,要全帝國的一切孔廟都在秋、春兩季祀孔。《明通鑒》[210],1,第396頁。1382年6月,在他向孔子致敬以后,據說他又親往國子監講《尚書》三篇。《國榷》[498],7,第620頁。后來在9月份,他又重開在前10年已經停止舉行的科舉。《明通鑒》[210],1,第402頁。

不僅是李仕魯一個人反對皇帝偏愛佛教。他的大理寺下屬、學者陳文輝也正式上疏責備皇帝把佛教徒提升到關鍵職位上。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批評,陳文輝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個橋頭跳水自殺了。同上書,第398頁。李仕魯攻擊皇帝棄“圣賢之學而崇外夷之教”。他當著皇帝的面指責他親近佛教道教;目中無人地擲笏于殿階的地下,請求退隱。皇帝果然大怒,立命軍官們徒手把李仕魯捶打致死。李仕魯死于殿陛之下。

李仕魯和陳文輝的觀點是對的,皇帝確實是偏寵佛教僧徒。但是,皇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有一個把三教(釋、道、儒三教)合為一個倫理教義的觀點。1382年,福建學者沈世榮被招來南京。他給皇帝講了許多關于三教合一的道理。《明通鑒》[210],1,第405—406頁。關于沈世榮,見明太祖《諭翰林待詔沈世榮》,載《御制文集》[392], (臺北重印本,1965年),8,第17—18頁。沈世榮著有《續原教論》[467],其序為1385年(出版地點不詳,1875年木刻本)。1375年,沈世榮曾經請皇帝給《道德經》作注疏,現在做了翰林待詔。皇帝在撤銷中書省之后因為急需一些文人學士做顧問,所以翰林院重新充實了起來。

洪武帝的馬皇后于1382年9月17日去世。她死之后,皇帝和諸王子更加依賴和尚們參加意見。這些親骨肉王子都奉旨來南京奔喪。葬禮在10月31日舉行,這時她的遺體被埋葬在孝陵,即皇帝命令在京師東郊興建的陵墓。皇帝指示每一個王子須選擇一個和尚做宗教事務上的顧問,并在返回各自王國時把和尚隨身帶走。剛從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禮的細節給皇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紹一些有學問的高僧來唪經。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衍參加這些活動。道衍的傳記可見之于《明人傳記辭典》[191]中的姚廣孝條,第1561—1565頁;《明史》[41],145,第4079—4082頁。當燕王在喪禮過后返回北京時,道衍作為宗教顧問也跟著來到北京。他卜居在一個廟內,不管在燕王奪權以前或以后,他都在各種問題上出謀獻計。《明紀》[53],4,第23頁;《明通鑒》[210],1,第405頁。朱棣后來在叫他還俗和從政時給他賜名為“廣孝”。

洪武帝的第一次內閣制試驗在1382年8月結束,那時他廢除了四輔官。但是,他馬上設立了另外的組織來更加專業化地實施內閣的職責。11月,在廢除了統一的御史臺之后,緊接著他又廢除了他在1380年7月建立起來的諫院。然后又設立了都察院,有監察御史8人,分巡12道。第一批監察御史中有一個學者名叫詹徽(1393年死),安徽婺源人,是安徽著名文人詹同之子。關于詹同的傳記,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43—44頁,及《明史》[41],136,第3927—3929頁;詹徽的傳記見《明人傳記辭典》,第35—36頁,及《明史》,136,第3929頁。在幾個月以前的1382年10月,南京吏部曾舉行特科考試,詹徽被推薦來應試。通過這次考試,約3700名秀才進政府做了官。許多人被任以極其重要的行政職務,其中也有人做了尚書。這次特科選拔的士子論其才干有以下6個方面:(1)經明而行修者;(2)擅長書法者;(3)對經書意義有深入了解者;(4)人品俊秀者;(5)有治國才具者;(6)語言有條理者。

但是在關于日常行政的咨詢方面,洪武帝沒有切實可行的其他途徑,而不得不又來依靠特殊的學者一顧問集團——這些人最終組成了非正式的內閣。1382年12月,他設置了大學士之職,其職責是提出建議和批閱國家的公文。大學士們被任命為紫禁城內各宮殿中隨時應召的官員:最典型的一個職稱便是文華殿大學士。1382年,皇帝從翰林學士中提升了四名大學士。由于大學士分散在各宮各殿,不聚集在一處,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統一的挑戰。《國榷》[498],7,第6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子洲县| 德庆县| 阳原县| 霍城县| 襄城县| 芜湖县| 磴口县| 桑日县| 前郭尔| 徐水县| 黑河市| 湘乡市| 通州区| 滨州市| 青川县| 资中县| 仲巴县| 贞丰县| 玉门市| 图木舒克市| 顺义区| 澎湖县| 阳城县| 涞源县| 山西省| 盖州市| 满城县| 纳雍县| 东明县| 旌德县| 利辛县| 河间市| 华坪县| 襄樊市| 鹤壁市| 张掖市| 石嘴山市| 开江县| 长沙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