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醫針灸“申遺”大事記
依據有關文化遺產保護專門機構制定的規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文本是必須由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自愿提出的、由有關部門接受并按規定程序進行評審、確認的全部文件和資料。《申報指南》對申報文本的撰寫規則和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每份申報材料必須由以下5個構件組成:①項目申報書標準范本的書面材料,即ICH-02表格。②用以評估該項目所需的文件,特別是地圖、帶有底片的照片或幻燈片、錄音帶或錄像帶。該文件應伴有1份授權書,即ICH-07表格(權利讓與聲明及文件清單),同意以推廣為目的而對所有這些資料進行傳播等。③專業質量的錄像帶(數碼Betacam帶,Betacam SP帶或DDV),播放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反映申報項目最有意義的方面。在評委審議項目時,為之放映。④1份書面文件,1盤錄像帶或錄音帶或其他任何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該群體或擁有人同意申報書所述內容,即知情同意證明。⑤1份預備清單,列出其他5個文化遺產名字,該成員國在未來10年中可能就其做出申報,以期列入“代表作名錄”。
以上構件中ICH-02申報表、代表性圖片和宣傳片是其主要資料,其中ICH-02申報表的編寫至關重要,要求申報國在申報文件中證明推薦的項目符合列入“代表作名錄”的所有標準:①屬于《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②列入“名錄”將有助于確保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提升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對話,從而反映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見證人類的創造力;③已制訂了一些保護措施,可保護并宣傳該遺產;④該遺產的申報是有關社區、群體或個人盡可能廣泛參與下提名的,是他們在知情的情況下事先自主認可的;⑤該項目已列入申報締約國領土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在申報工作中申報的項目如未獲批準列入“名錄”,4年內不得再次申報。
一、針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6年6月,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和藏醫藥等9個中國傳統醫藥項目位列其中,由中國針灸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聯合申報的針灸項目列為其中之一。中國針灸學會會長李維衡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的朱兵、楊金生等組織調研,確立了“針灸”非遺內容包括:經絡學說、腧穴理論、子午流注、毫針刺法、艾灸、刮痧、拔罐、氣功。這為中醫針灸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中醫”申報世界“代表作名錄”
2006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關于成立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通知》(國中醫藥辦發〔2006〕37號),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組及辦公室,開始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申報委員會是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工作的領導機構,對申報工作進行規劃、管理和監督,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李大寧為主任,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田小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王志勇、沈志祥為副主任;以蔣勤、蒲通、孫塑倫、高思華、王明來、桑濱生、蔣健、曹洪欣為委員。專家組為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提供咨詢,組織研究方案申報內容、保護措施,對在申報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專業方面的建議,主要包括王新陸、史常永、左玉河、朱建平、呂玉波、吳鴻洲、張其成、李零、和中浚、武景文、柳長華、趙世瑜、柴鐵劬、康興軍、梁峻、黃龍祥、程偉、雷菊芳等。辦公室在申報委員會領導下,負責制定申報計劃和具體組織實施,并向申報委員會報告批準,以沈志祥為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王笑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柳長華為副主任,辦公室成員主要有趙文華、林超岱、張恒有、吳凱、朱海東、李亞嬋、王鳳蘭。
2008年9月,中國第一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提交了“中醫”申請列入200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文本,定名為“中醫生命疾病認知與實踐”。
由于中醫藥不僅歷史悠久,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哲理極為豐富,而且體系龐大,流派眾多,臨床防治疾病的技術應用又極為廣泛。如果以“中醫”整體進行申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很難用簡短、通俗的語言在200字的定義、1000字的說明內把博大精深的中醫藥表述明白,因為定義描述不清楚,傳承群體不明確,保護針對性不強會增加申遺成功的難度。2009年6月,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附屬機構評審會的評審決議:申報的“中醫”是一個傳承群體不明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定義不明確,導致保護針對性不強,建議修改后重新申報。
2009年8月中醫申遺項目組修改資料后再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遞交,申請列入2010年“代表作名錄”。
三、“中醫針灸”入選“代表作名錄”
2009年10月18日和22日,中國常駐UNESCO代表團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征求關于我國申報的2010年“代表作名錄”中醫項目的意見后,建議中醫申報項目“收窄申報的內容和范圍,只將中醫最主要的部分和精華進行申報”。
2009年10月26日,文化部組織文化遺產行業和中醫藥行業專家討論,決定在中醫藥這個大的領域中選取一個最能體現中醫傳統文化的具體門類——針灸進行申報。在針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蘊含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將中醫針灸進行申報,既可顧及其作為醫術的實踐性,又能顧及其文化內涵;既可顧及中醫層面的代表性,又能顧及中醫體系的全面性。
2009年10月28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宣武中醫醫院、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鄧良月、沈志祥、麻穎、李維衡、黃龍祥、楊金生、劉偉宏、王振瑞、王旭東、賈春生、羅微、鄭長鈴、楊光、李亞嬋、譚源生等20多位專家在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召開了申報工作布置會,在李大寧副局長主持下,討論了針灸申遺的主題和原則,統一了思路,明確了分工,決定由參加會議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王笑頻司長與文化部對接,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朱兵所長整體負責申報工作。同時要求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立即成立“中醫針灸申遺工作組”,具體工作由參加會議的黃龍祥、楊金生負責,分為申報文本起草組和視頻片拍攝組,兩組配合,同步進行。
2009年10月28~30日,“中醫針灸申遺工作組”組織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河北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全國范圍內的專家撰寫ICH-02表。
2009年10月31日下午和11月2日下午,在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工作組組織文化研究院、文化部外聯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電視臺、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等單位的20位專家召開兩輪討論會,進一步確定申報名稱、范圍、群體等關鍵問題,初定申報名稱為“中國針灸”。
2009年11月3日上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討論會,由王國強副部長(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主持,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務會討論決定將申報名稱定為“中醫針灸”,以中醫的修訂補充資料重新提交給UNESCO。王國強副部長指示初擬中醫針灸申報文本得到了局務會的肯定,繼續征求文化行業專家意見,修改完善申報文本,充分表達傳統針灸的文化內涵。
2009年11月4~5日,文本起草組黃龍祥、楊金生、王瑩瑩等撰寫人員在李大寧副局長親自帶隊下,與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羅微、鄭長鈴共同討論,經過2次專家咨詢會后,申報文本最終定稿。
2009年11月5~16日進行申報表的翻譯。ICH-02表經過英文和法文的初翻、校對翻譯、審定各3次,共6次會議后,最終定稿。保證將用文化語言表達的中醫針灸這種傳統知識與實踐準確地轉化為外文成為翻譯工作的關鍵。工作組采取的翻譯途徑是先由國內和國外翻譯人員結合進行翻譯,中間起草專家與翻譯人員隨時溝通,解釋文本語言。
2009年11月5~27日進行申報宣傳片的拍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材料的主要組成部分,用于評委審議項目時為之放映的宣傳片在實際申報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宣傳片的制作包括兩個主要環節:腳本的寫作和鏡頭語言的轉換。即用文化性的語言表達出中醫針灸符合列入“代表作名錄”的所有標準,撰寫拍攝腳本,如針灸的概念、內容、理論、器具、技術、操作、源流、傳承方式、現代認知和實踐及以往和即將采取的保護措施,以證明中醫針灸是中國古代智慧和文明的傳奇。根據拍攝腳本,收集和選取相關圖像資料,通過真實與形象的結合,用鏡頭語言來傳播信息、表達思想,實現申報材料文字向圖像、語言和向通俗的轉化。ICH-02表定稿后,在楊金生的負責下拍攝組馬上根據申報文本撰寫電視片腳本,搜集素材,工作組保證每天都有專業人員跟班拍攝,以聯系拍攝地點、拍攝專家和模特等。經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針灸博物館、針灸醫院、大誠中醫、同仁堂、賀氏診所等相關地點8天的拍攝后,2009年11月13日電視片初編完成。于2009年11月14日在北京會議中心由文化研究院、文化部等文化行業的專家、針灸行業的專家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相關領導對宣傳片進行初審。根據專家意見,2009年11月15~16日補拍了傳統拜師、針灸手法臨床操作等相關鏡頭。2009年11月17~26日經過宣傳片語言的翻譯、配音及中醫行業、文化行業、傳媒行業和國外相關人員的多次審定后,2009年11月27日上午申報電視片最終定稿,實現申報材料文字向圖像、語言和向通俗的轉化,同時申報宣傳中、英、法文片最終定稿。
2009年11月5~16日進行代表性傳承社區、團體、傳承人的資料收集和知情同意聲明征集工作。工作組考察中醫針灸傳承現狀后,經討論決定,依據2009年首屆“國醫大師”針灸學術界的推薦人選,將程莘農、賀普仁、郭誠杰、張縉4人定為傳承人代表,中國針灸學會為主要相關社區,收集傳承人和相關社區的書籍、圖片及知情同意聲明等資料。
2009年11月17~25日進行申報圖片的篩選、圖注說明及權利轉讓聲明ICH-07表的撰寫和翻譯。為了能夠全面地表達中醫針灸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經多次論證,工作組從80張圖片中篩選出40張,進而篩選出20張,最終選定了《靈樞經》、針灸經脈穴位圖、現代針具、賀普仁向弟子們講解火針操作、賀普仁弟子演示火針操作、程莘農應用其改良的“三才針法”為病人治療、程莘農指導國外學員學習針灸、針刺與艾灸治療膝關節疼痛、針灸博物館講解員向公眾講解針灸銅人、針灸進社區10張圖片。
經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中國針灸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部外聯局、中央電視臺、河北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單位多位專家30多次各種形式的討論會和征求意見會,工作組圓滿完成了與申報有關的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文本、代表性圖片及3種語言電視宣傳片的制作,確保在規定的最后一次提交補充修訂材料期限(2010年1月15日)之前完成全部申報文檔及相關材料。2009年11月27日中醫針灸申遺項目組將“中醫針灸”作為中醫的修訂文本遞交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
2009年12月24日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的書面反饋意見,認為調整后的修訂稿“中醫針灸”已經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的建議,申報文本中闡述的許多方面較前2次提交的申報材料完善,并提出了列入“名錄”的價值和作用,相關社區、群體或個人的承諾,締約國承諾,對于限制享用遺產的習俗做法的尊重4條細節方面的修訂意見。
2009年12月28日~2010年1月11日,工作組經過了4次專家討論會和2輪電郵征求意見后完成修訂工作,并順利翻譯成英、法文本。其中,于2010年1月9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組織召開了補充文本修訂審稿會,并向我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進行了匯報以再次征求修改意見。
2010年1月13日申報組將修改后的文本遞交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并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的2010年代表作評審日程安排告知函。
2010年4月21~30日,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中醫文化與養生巴黎展”。雖然初步實現“中醫”向“中醫針灸”申報的成功轉換,然而,影響“中醫針灸”申遺項目成功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由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文化部外聯局商討確定,在附屬機構投票之前到UNESCO所在地巴黎舉辦中醫文化與養生展覽。本次活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長負責,王笑頻司長具體實施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文化部外聯局組織協調工作。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托,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承擔了本次的展覽工作。在朱兵所長的帶領下,分別由黃龍祥及楊金生兩位副所長分頭準備展板、展品及禮品的制作,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抽調精兵強將,突擊攻關,抽調8人投入該項工作,并從上海中醫藥大學借調1位法語翻譯。本次展覽通過圖文展覽、義診咨詢和保健講座等活動,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官員及部分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人員近距離了解中醫針灸,對中醫針灸有了更多的認識,對中醫針灸的成功申遺具有積極意義。
2010年5月17~20日,通過附屬機構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附屬機構在UNESCO總部召開會議,評審各申報項目,認為中醫針灸申報文本滿足了《公約》對列入“代表作名錄”的全部5項標準,并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做出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代表作名錄”的建議。
2010年6月25日,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確認函。告知關于附屬機構對中國提交的申報項目“中醫針灸”的《評審報告》,認為該申報文本滿足了《公約》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全部5項標準,建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0年11月16日,通過審議列入“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0年11月13~19日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醫針灸”通過審議,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項工作歷時近4年,從申報中醫開始,到中醫針灸成功申遺,凝聚著所有參與者的心血,圓了中醫人的夢想。相信這次申遺的成功,必將更進一步地推動中醫針灸的保護和傳承,使中醫針灸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中醫針灸“非遺”保護工作
《公約》指出:“各締約國應竭力采取種種必要的手段,以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不斷向公眾宣傳對這種遺產造成的威脅及根據本公約所開展的活動。促進保護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自然場所和紀念地點的教育。”《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各地中醫藥院校、針灸研究機構一起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傳承和保護針灸。
1.中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為展示和宣揚中國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5月23日~6月10日,中國在第2個“文化遺產日”舉辦了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活動。其中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承辦的“中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為本次盛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中國和世界各國民眾展示了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醫藥項目。
展覽期間,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一屆特別會議也在成都舉行。2007年5月28日,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24個委員國、30余個締約國及部分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70余名成員國代表參觀了“中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欣賞了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制技術、針灸、正骨等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駐足觀賞了傳統養生運動——八段錦、針灸推拿、中醫診病、古法炮制藥丸等現場演示,并對針灸、推拿、拔罐、脈診等中醫藥技法表現出濃厚興趣。此次活動對于宣傳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中國傳統醫藥保護展
在“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活動期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承辦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展——中國傳統醫藥保護,也于2007年6月6日在北京開幕。該展覽以“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以進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為主要內容。
首批國家級5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包含了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胡慶余堂中醫藥文化、藏醫藥9個傳統醫藥項目,前6項均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及所屬機構提出申報。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中國針灸學會、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藥研究所、望京醫院分別被文化部授予“項目保護單位”標牌。
3.中醫文化與養生巴黎展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的領導下,在文化部外聯局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中醫文化與養生巴黎展”。2010年4月21~30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閆樹江、王笑頻、李亞嬋,文化部外聯局鄒啟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楊金生、吳中朝、榮培晶、王瑩瑩、崗衛娟、徐文彬,上海中醫藥大學周雪芬組成的代表團一行12人,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閆樹江帶領下,在巴黎進行訪問交流,并舉辦中醫文化與養生展。展覽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研究員從中醫歷史、診法治法、中醫養生、中醫傳承4個方面,針對展板與展品就中醫文化與養生理念做了精彩的講解。楊金生研究員進行“中醫傳統文化與養生之道”講座,以簡潔的語言、形象的圖片及刮痧、拔罐的現場演示,展示了中醫文化的天人合一整體觀、陰陽五行動態觀、三因制宜辨證觀,以及順應自然、形神兼調、動靜結合、體質調養、藥食同養、內外結合的養生之道。吳中朝主任醫師進行了“中醫養生的智慧與實踐”講座,運用大量的圖景或場景展示中醫養生的智慧與方法,闡釋了中醫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養生法寶;介紹了運動、飲食飲茶與外治養生方法,并運用互動、體驗的方式,現場演示了艾灸、針刺的具體方法。有近百名對中醫感興趣的中外人士到展覽現場,感受中醫診療的奇特。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一位法國工作人員對中醫很感興趣,他患有頸椎病,希望體驗針灸。扎針后,他表示感覺很好,表示要將感覺及其照片寫進自己的博客,讓更多人了解中醫。期間,還開展了“中醫傳統文化與養生之道”及“中醫養生的智慧與實踐”系列講座,在容納150人的報告廳內,兩場講座均座無虛席,演講人以生動的語言、圖文并茂的演講PPT、現場觀眾體驗相結合的形式,向觀眾展示了中醫傳統文化及養生方法。
此外,代表團還接受了《歐洲時報》、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的采訪,拜訪了當地中醫藥界人士,就中醫藥在法國的發展與傳播進行了交流。
4.中醫針灸傳承保護與發展專家座談會
如何抓住針灸“申遺”契機,促進中醫針灸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是在申報成功后需要我們首先思考的問題。因此,2011年1月1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與中國針灸學會共同組織了“中醫針灸傳承保護與發展專家座談會”。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的相關領導和學者及來自全國各大中醫院校的30多位專家出席了座談會。經過討論,就針灸申遺后的下一步工作達成基本的共識,提出以下5年工作計劃的建議:
第一,落實相關政策,出臺保護辦法,制定保護規劃。
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文化部等相關部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框架內,出臺《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保護辦法》,結合申報時對UNESCO做出的承諾,制定保護規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醫針灸傳承保護發展工作。
第二,提供財政支持,設立專項經費,兌現承諾。
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提供財政支持,設立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專項經費,保證各項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進行中醫針灸保護內容、保護模式、傳承機制等研究,兌現對UNESCO所做的承諾,履行《公約》締約國的責任和義務。
第三,設立傳承保護機構和單位,開展戰略研究。
建議成立中醫針灸傳承和發展管理、研究機構,設立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負責單位,如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中國針灸學會,開展中醫針灸、中醫藥文化戰略方案研究,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保護辦法和條例提供方案支持,同時也有助于在《公約》框架下,落實各種保護與宣傳措施,為中醫針灸營造一個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
第四,加強宣傳,提升國內外認知度。
加強針灸宣傳和國際交流是提高針灸認知度的有效方法。在國內主要開展兩個層面的宣傳:一是公眾層面的宣傳,如在全國范圍內舉辦針灸展覽、建立國家級針灸博物館、拍攝針灸影視劇、開設針灸信息咨詢網站等,以宣傳針灸的醫療價值和文化內涵,提高針灸的社會地位,使針灸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中,增強針灸的民族自信;二是開展業內層面的宣傳,通過宣講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的意義等相關問題,在業內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有利于中醫針灸保護規劃的貫徹和執行。
5.相約北京——中醫針灸展
為擴大中醫針灸列入“代表作名錄”后的宣傳推廣工作,2011年5月8~18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單位承辦的“相約北京——中醫針灸展”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舉行,開展了專題展覽、健康講座和義診咨詢等系列活動,并邀請甘肅省大型秦腔歷史劇《針灸鼻祖——皇甫謐》劇組進京匯報演出,用鮮活的歷史事跡,直觀形象地展示針灸的文化內涵。
展覽期間,以最受關注的健康問題及養生保健方法為主題,舉辦了經絡保健、針灸保健技巧、穴位按摩技巧、針灸止痛、刮痧拔罐保健、耳穴與健康、心理與健康、漫話冬病夏治、艾灸與健康、飲食與健康10個專題講座,并進行現場演示與互動,讓大家了解中醫治未病、健康靠自己的科學道理。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和針灸醫院等5家醫療機構還舉行中醫針灸義診咨詢活動,讓廣大民眾親身感受中醫針灸養生保健的神奇魅力。
6.中醫針灸澳洲展
2013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召開之際,同時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和中國針灸學會共同舉辦的“中醫針灸展”也隆重開幕。本次活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保護專項計劃,由中國文化部資助。展覽為時3天,從不同的視角和以不同的專題展示了中醫針灸的早期歷史、經絡腧穴、診療技術、養生保健及現代發展,讓參會代表們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領略中醫針灸的奧妙。展覽期間還向部分參觀者贈送了《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和《針灸在世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25年圖史》,對中醫針灸在國際上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7.世界針灸周暨紀念中醫針灸申遺成功3周年活動
在2013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召開期間,大韓針灸學會會長申泰鎬提議將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日期11月22日定為“世界針灸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針灸學會秘書長楊金生提議將每年11月16~22日定為“世界針灸周”,以紀念“中醫針灸”2010年11月16日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1987年11月22日成立,此提議立即得到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鄧良月、劉保延的認可,并獲得了大會一致通過,將每年11月16~22日定為“世界針灸周”,由各國針灸界組織義診、咨詢和展覽等相關活動以紀念。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和中國針灸學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項目和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項目的傳承保護單位,于2013年11月16~22日舉辦專家座談、展覽宣傳、校園講座、義診咨詢等系列活動,以慶祝“世界針灸周”確立暨紀念中醫針灸申遺成功3周年。
中國針灸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專家座談會暨中醫針灸展剪彩開幕于2013年11月18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召開,來自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外聯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及辦公室、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單位的30位專家和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主持。會議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及傳承人認定要點、中醫針灸學術流派的傳承、中醫針灸傳承與保護內容等問題展開討論,并舉行了中醫針灸展剪彩開幕,拉開了慶祝世界針灸周確立暨紀念中醫針灸申遺成功3周年系列活動的帷幕。
8.中國針灸學會學術流派研究與傳承專業委員會成立
面對針灸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挑戰,如何保持針灸的特色及多樣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針灸流派的總結與傳承顯得非常重要。學術流派研究是中醫藥傳承和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問題,解決好流派傳承問題對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中醫學術發展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11月16日,在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周年之際,中國針灸學會學術流派研究與傳承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南京舉行。中國針灸學會學術流派研究與傳承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為全國針灸學術流派的研究與傳承提供了有效的經驗交流和工作學習平臺。本次大會將促進針灸流派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的傳承與創新,對中醫針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會后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中國針灸學會秘書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保護項目課題組負責人楊金生分別以“擦亮針灸這塊中醫金字招牌”“針灸流派傳承有五個關鍵”為題目在《中國中醫藥報》進行了專版的報道。專版還報道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雪苔、張縉、賀普仁、郭誠杰、程莘農,以及他們的繼承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