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醫針灸“申遺”

中醫針灸是在中國起源、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帶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質并代代相傳的中醫學知識體系,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貢獻,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一部分。從2006年起,針灸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簡稱“申遺”)。2010年11月16日由中國申報的“中醫針灸”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5次會議審議,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簡稱“代表作名錄”)。

第一節 中醫針灸的文化屬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的根本與源頭,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文化命脈。中醫藥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十分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不僅得到了中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重、熱愛并延續,而且已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服務于生命健康的寶貴資源。針灸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診療技術為民眾所耳熟能詳,包括經絡、腧穴、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氣功等。作為一種醫療手段,針灸之于中華民族防治疾病作用巨大;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針灸不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枝奇葩。

一、中醫藥承載并豐富了中華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縱觀綿延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華民族曾經創造過飲譽世界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歷代民眾長期傳續下來的實踐經驗和知識體系,這是中華民族生存狀態、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知識體系,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的中醫藥學,是華夏祖先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藥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長的,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地理、天文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而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門兼備人文與自然科學雙重屬性的醫學。中醫藥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思維方式,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一致性,如氣、陰陽、五行等學說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共生體中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中醫理論體系,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沒有現有形態的中醫理論。

中醫藥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指導,將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人體自身視為一個整體,以陰陽平衡理論解釋生命與疾病,認為人體自身的臟腑、氣血、經絡等陰陽平衡,并與自然界、社會環境保持協調,身體就會健康,反之就會發生疾病,這基本上是中醫的整體觀念和陰陽平衡理論。經過長期實踐,人們發現并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富有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理論體系和診斷、防治疾病的方法。中醫認為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失常和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失調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外因和內因,即中醫的六淫學說和七情致病理論。中醫重視個體化治療,采用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辨證論治方法,運用望、聞、問、切收集疾病信息,分析判斷病情,確定治療方案,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及調整陰陽等為重要的治療原則,這基本上是中醫學的三因制宜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中醫把自然界的天然草藥經過獨特的“炮制”工藝,制成飲片及膏、丹、丸、散等各種劑型,利用藥物寒、熱、溫、涼的偏性和歸經,以糾正人體的偏性和調節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同時還使用各種體表刺激療法,如針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外治方法,以調動人體自身機能;另外,倡導健體怡神、養生防病的太極拳、氣功等養生方法,以防治疾病。中醫在預防疾病方面強調“既病防變,未病先防”及起居有時、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恬淡虛無,以及根據自然界四季的變化來指導養生與康復的養生保健思想等。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對生命及其與自然關系認知智慧的典型代表,為中華民族防治疾病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已成為中國具有世界影響的中華文化標志之一。如中醫藥古籍《本草綱目》,在18~20世紀期間,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全球廣泛流傳,被許多領域的學者關注和研究。總之,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獨特的醫療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而且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和優秀的文化資源。中醫藥以其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包容性和認同感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向導,是推進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力量。

二、中醫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人類曾經擁有的文明成果、生存環境、寶貴的經濟資源、文明和文化意識,均是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各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對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工作,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第32屆大會,表決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分類、保護模式,強調保護傳統文化,以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國際準則。中國于2004年12月正式加入《公約》,成為締約國之一。《公約》的宗旨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有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意識,開展國際合作及提供國際援助。《公約》特別要求對各國和各地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點,列出急需搶救的重點遺產項目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遺產項目,并要求建立一個由專家和各會員代表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協調有關工作。

《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公約》設立了兩個“名錄”,一個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是指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的文化遺產,是一種榮譽性的稱號,把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上升為全人類的遺產,彰顯遺產的地位;另一個是“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則更多地強調了搶救、保護申報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2010年11月16日,由中國申報的“中醫針灸”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的是“有關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及實踐”領域。

中國政府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2005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出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傳統醫藥列入第一批第九大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已經有95項傳統醫藥代表作入選。中國各地、各行業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重視起來。

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土壤而產生的中國傳統醫藥,世代傳承,歷史悠久。在現代醫學之前,很多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例如中國的中醫藥、印度的壽命吠陀醫學、希臘和阿拉伯的優那尼醫學等。世界衛生組織將傳統醫學定義為:利用基于植物、動物、礦物的藥物及精神療法、肢體療法和實踐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方法來進行治療、診斷和防止疾病或者維持健康的醫學。在當今世界上有些國家的傳統醫學已經衰落,而中國的傳統醫學在回歸自然的大潮流中日趨興旺,獨樹一幟,這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WHO目前在亞洲設立的15個“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中有13個和中醫藥有關,其中7個設在中國。中醫藥承載并豐富了中華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三、針灸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先導

在世界科學文化的園圃里,中醫藥堪稱古樸蒼勁、枝繁葉茂的一枝奇葩。雖歷經二三千年的風霜雪雨,仍然芬芳馥郁。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中醫藥正在融入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針灸是中醫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起源、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帶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質并代代相傳的中醫學知識體系。據史料記載,從南北朝開始,中國的針灸開始走向鄰國、走向世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8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醫藥和針灸,針灸已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先導。

中醫針灸起源于中國,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針灸。針灸在其形成與發展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針灸認為經絡是聯系人體上下內外的通路,《黃帝內經》記載人體共有12條經脈,“12”是具有特殊文化涵義的數字,是天人相應思想在經絡理論中的反映,人體經脈變化與天時地理對應,如十二經脈與十二月、十二時、十二節氣具有一定對應關系,《黃帝內經》中還將人體的12條經脈與自然界的12條大的河流一一對應。腧穴是人體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溝通體表與臟腑的聯系,通過刺激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臟腑氣血功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具有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腧穴不僅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證,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

針灸主要包括針刺法和灸法。針刺是針對人體不同狀態選擇適宜的穴位進行刺激,采用“提”“插”“捻”“轉”或組合的復式手法,疏通經絡,防治疾病。針刺的工具從最早的特定石質,經過銅、鐵、金、銀,演變為當代不銹鋼的針具材料。灸法主要分為直接灸與間接灸兩種,用艾炷或艾條接觸穴位灸灼,或保持一定距離熱熏穴位,以調節陰陽獲得人體的健康或平衡。艾炷和艾條由艾葉曬干碾碎成絨制成,具有易燃、恒溫、持久等特性。艾是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生長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自古便被中國人視為具有驅除病邪功效的植物,一直為灸法的主要材料。

針灸通過非藥物的物理刺激激發人體自我調節功能而促進健康,是人類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是不斷獨自創造的中國古代智慧體和文明傳奇。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醫藥對外交流和合作將不斷深入,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使用度將不斷提升,中醫藥將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咸宁市| 新和县| 枣阳市| 灵丘县| 丰城市| 武穴市| 永平县| 图木舒克市| 册亨县| 林西县| 沁源县| 镇沅| 黑山县| 闻喜县| 观塘区| 申扎县| 玛沁县| 拉萨市| 西畴县| 罗田县| 卓资县| 榆中县| 砚山县| 新邵县| 于都县| 呼图壁县| 灵山县| 建湖县| 延津县| 博乐市| 虞城县| 肃宁县| 江永县| 大埔区| 稷山县| 宜春市| 丹寨县| 漠河县| 濮阳市|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