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作者名: 陸銘本章字數: 3168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5:04:17
版權信息
書名: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
作者:陸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7
ISBN:9787208138636
本書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制作與發行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越是將歷史拉長了看,
我越是相信,
決定人類發展軌跡的是普遍規律,
每個國家的特色只會在普遍規律下開花結果。

圖1 夜晚的地球
在國家間,亮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在國家內部,亮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人口密度。由圖可見,全球人口分布是非常不均勻的。(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拍攝時間:2002年8月11日)

圖2

圖3
圖2-3 西部某山區的鮮花種植園。
不要一想到農業的規模經營,就以為一定要有大型的農業機械。在西部某山區,這樣的鮮花規模經營也可以幫農民致富。一方面,資本下鄉,一方面,農民轉成了農業工人。
(攝影:陸銘)

圖4 湖南一處農村的牛棚
不同的是,以前的牛吃草,現在的“?!背杂汀^r村勞動力少了,機器替代勞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攝影:陸銘)

圖5 西部某山區一處建有六車道的工業園
不是所有工業園都有廠,也不是所有基礎設施投資都有回報。投資要看投在哪兒,投什么,投多少。如果盲目投資于地理條件不好的地區,發展缺乏競爭優勢的產業,甚至負債發展,結果就可能是過度投資,且負債嚴重。(攝影:陸銘)

圖6 美國GDP分布圖
橙色的區域占有美國經濟半壁江山,但在人均GDP的意義上卻實現了“平衡發展”。(圖片來源:gizmodo.com/u-s-economic-activity-split-in-half-and-mapped-1524966661)

圖7 美國經濟地理地圖
圖中錐形的高度表示每單位面積上的GDP產出。這是美國經濟高度集聚在少數地區的另一種表述形式,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產出,不同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圖7-12來源:gecon.yale.edu/country-listing)

圖8 日本、英國、法國的經濟地理地圖
發達國家的經濟高度集中在少數都市圈。法國經濟像埃菲爾鐵塔。

圖9 印度等國的經濟地理地圖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同樣高度集聚。

圖10 澳大利亞的經濟地理地圖
澳大利亞雖然地廣人稀,經濟卻仍然集中在沿海少數城市。

圖11 德國的經濟地理地圖
德國經濟相對分散,但扣除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分裂的幾十年,德國統一的歷史僅僅百年。

圖12 中國大陸的經濟地理地圖
胡煥庸線(愛輝—騰沖線)以西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欠佳,如果僅看此線以東,中國經濟的地理集中度并不高。

圖13 2005-2009年挪威人口流向圖
全世界范圍內都在出現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現象,即使在挪威這樣的小國,也不例外。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4-18 皖南,呈坎。
農村的老齡化、空心化是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有旅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會被重新開發,獲得新生。人流出來,錢流進去。市場經濟會引導資源流向最有回報的地方,甚至對文化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攝影:陸銘)

圖19 “太陽花”進城務工人員子弟助學項目
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大約有6100萬的留守兒童。同時,有超過3000萬的“流動兒童”和在城市務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流動兒童”仍然無法獲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的同時,民間的“太陽花”項目的志愿者正在為放學后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做課后的輔導。(攝影:陸銘)

圖20 上海市人口密度圖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之間,上海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市中心的人口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圖片來源:上海復旦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院郭斌亮、湯舸、高路拓繪制)

圖21 上海市地鐵通勤圖
上海居民在市中心和市郊之間借助于地鐵長途通勤是人口疏散和職住分離的必然結果。(圖片來源:上海復旦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院郭斌亮、湯舸、高路拓繪制)
松茸產地的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摩托車出發。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讓各種野生菌瘋長,但每一個藏民都有識別松茸的慧眼……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一般來說,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弊楷斦f。松茸是一種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還遠銷日本。在香格里拉的一個小村,村民在雨季的每天凌晨3點出門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別人挖走了。
這是央視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的一個故事。兩個月,兩個人,5000元,這樣采松茸的季節每年只有兩個月。與此同時,2015年最讓人揪心的事件,就要數發生在全國多地的留守兒童自殺、意外死亡、遭受性侵、集體犯罪了。甚至《舌尖上的中國》這樣一部反映美食的節目,也意外地引起了人們對一個與美食毫不相關的數字的關注,那就是,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全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100萬。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容易會對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和留守兒童心生同情,但人們很少意識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可能在于千里之外。
如果從中國的中西部出發,千里之外便是中國的沿海地區。這里有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廠和樓群,每天有無數的船只從繁忙的港口進進出出,連接起這個世界工廠和地球的每個角落。
與工業的繁榮一同發生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感覺到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操著各種口音的外鄉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農民工”群體數量超過2.7億,其中,跨地區遷移的“外出農民工”數量超過1.6億。全部農民工中,有超過1.6億人在東部地區務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接近60%。
在這個樂于安守故土的國家,同時也在這個長期以來由政府決定人們在哪兒工作和居住的國家,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帶來了人們的恐慌。在外來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人們不斷抱怨交通的擁擠,比如地鐵的大客流,甚至把霧霾也歸結為人太多。在一次有關城市人口問題的討論會上,有一位來自政府的官員說,我們今天先不討論是不是應該控制城市人口的問題,先來看看我們是怎么做的。在被列舉的工作成績中,包括了這樣一條: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通過提高各種門檻,減少了2萬外來人口子女在本地上學。
有人口流入地,就一定有人口流出地。根據媒體的報道,東北這個“共和國長子”,從之前的人口流入地變成了人口流出地——根據人口普查資料,在2000—2010年期間,東北三省的人口凈流出為200萬人。一時間,“東北經濟告急”的聲音不絕于耳。不僅東北,安徽、四川、湖北……人口凈流出的省份還可以列出一串。在大部分人的想像中,這都是因為經濟發達地區吸引了青壯年勞動力,于是,人們一邊抒發鄉愁,一邊列舉出農村獨居老人的生活窘境,仿佛認為是城市化抽干了農村的血脈所致。果真如此嗎?
在涉及公共政策問題的討論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阻礙社會福利改善的就是我們自己。
于是,我決定和我們自己談談。
于是,我決定說說國家和城市,以及它們與我們的關系。
于是,我決定出發。
這時,我想俯視一下我們這個寧靜而美麗的星球。感謝現代科技,這件事非常容易。
根據美國的衛星數據制作而成的世界夜晚燈光地圖(見書前彩圖1),從世界范圍來看,燈光亮度高的地方,總是集中在全球陸地的一小部分。從圖上可以看到,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燈光亮度基本上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這一點,我們的鄰居韓國和朝鮮對比非常強烈。而如果看一個國家內部,例如看美國,夜晚燈光亮度主要取決于經濟和人口的集中程度,人口高度集中的東海岸連成片的都市帶和西海岸的狹長地帶比較亮。同樣,歐洲比較亮的地方是西歐的一些大城市附近。
借助這樣一張圖,我們看到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全球的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在少數地區,這種現象叫做“空間集聚”。世界銀行發布的《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在開篇即指出,全球有半數的經濟活動位于1.5%的陸地區域——開羅以埃及總面積的0.5%創造了整個國家一半以上的GDP,巴西中南部三個州的生產活動也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但這三個州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中國的人口空間分布會不會走出一條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道路?特別是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周圍的種種問題、矛盾、沖突與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有什么關系?
為了說清楚這些問題,不妨讓我們先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生了什么事。我們先從表面上不相干的歐債危機開始。從城市人口的分布,跳到歐債危機,是不是閃得太快了?別急,跟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