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計決定生計——千萬別做“老實”人

醒醒吧,還在為“大好人”的夸獎傻笑么
智慧典藏:沒有誰可以讓所有人都滿意,過于照顧別人的想法,總當“老好人”,只會讓自己越活越累。
現代社會里的“好人”真是“珍稀動物”了,因此大家都很喜歡“好人”,也歡迎“好人”。因為“好人”不具侵略性,也不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有時還會為了別人而讓自己吃虧!
但是,有句古話說得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對此,你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好人,不是好利用的人
老實是好事,人人都喜歡與老實人交往。但是老實也要學會掌握尺度。
做“好人”是由性格決定的,想不做都不行,并且做“好人”也有待人處世大獲成功的先例。不過,雖然做好人是值得肯定的,但絕不能做“無原則的好人”!
當你能力有限的時候,別人并不能得到你的幫助,所以一定不要勉強自己,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
所謂沒有原則的“好人”、就是沒有主見,什么事都不能堅持的那種“好人”,這種人不知道到底是性格因素,還是有意以“好”去討別人的歡喜,也不管該不該這樣做。有時也想堅持一下自己的獨立,可是當別人聲音稍大一些,馬上就軟下來。因為缺乏原則與堅持,導致了是非難分,甚至用“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
這種“無原則的好人”得到的效應和“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則的,所以他人在頌贊“好人”的好時,會帶著幾分尊敬甚至“畏懼”。但“濫好人”則不然,他在待人處世中獲得的評語多是“不能擔大任”,而且別人因為深知他的弱點,甚至會不敢信任和重用他。
晶晶是名大學教師,住在學校的教工單身宿舍里,平時學校的教學任務不是很重。晶晶就利用業余時間給出版社或期刊編書、寫稿子,所以每當接到一個任務后,她就有段時間忙得不可開交。她的朋友姍姍正在讀在職研究生,因為學校離家很遠,上課的時候回家不方便,所以有課的時候她就住在晶晶那里。姍姍平時的工作也很忙,遇到功課多、作業堆積如山的時候,她總是求晶晶幫她完成作業,晶晶為了朋友就算熬夜也會幫姍姍完成。但有一次,晶晶過兩天就要交出版社約寫的稿子,姍姍又來求救了。晶晶望著朋友無助的眼神,聽著她哀求的話語,實在不忍心拒絕,可自己的事又實在是迫在眉睫,這令晶晶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女作家三毛曾經的處境或許會對晶晶以及有類似煩惱的朋友具有參考價值。
看過三毛小說的人都知道,三毛到美國留學時,帶著東方女性的美德與其他膚色的人共住一個宿舍。三毛初來乍到,為了能早日融入這個集體,每天都早早起床,堅持處理“寢務”。西洋女也真散漫,回到寢室,衣服鞋襪亂放亂扔,每天起床,被子掀在一邊,黑的紅的在臉上抹完便揚長而去。于是三毛便成了她們的“女傭”,一段時間內,她將寢室收拾得井井有條,“碧眼高鼻”看著一室整潔也都著實稱贊不已。
可是有一次,三毛病了,一身疲憊也懶得整理清掃。一群西洋女輕歌曼舞回來,看著房間紛亂的樣子,紛紛指責起三毛來。
“我憑什么要為你們收拾房間”,三毛一下火了,她哭叫著撕扯著東西,亂扔著一些整齊的物件,“我也是來上學,不是你們的傭人,我為你們付出那么多,就是應該的嗎?你們為什么不能動手自己整理?”
一群“碧眼高鼻”呆了……
是啊,三毛憑什么要為她們收拾房間,三毛帶著東方女性的美德,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汗水,使得她們適應了享受,一旦沒有替她們收拾,內心就不平衡,這幫西洋女真夠自私的。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這故事:美德使她們心安理得。人,對于別人給予的恩賜和付出一開始會感到不安和感動,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就會莫名其妙地形成潛在依賴感,認為你是應該這么做的,這是你的責任。人性的行為慣性縱容這些“寄生蟲們”,三毛不明其中道理,當然大為委屈了。
不敢說“不”的人常常害怕不順著對方的意思,自己肯定會吃虧。可他不知道越想討好所有人,結果往往是一個也討好不了,反而還會受到責備。越是想對得起每一個人,越可能每個人都對不起,因為精力、時間、財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顧及,結果雖然幫了別人,卻沒能討到。
因此,當你能力有限的時候,一定不要勉強自己,應該學會說一聲“不”,學會拒絕,不做沒有原則的好人。
說個“不”字,不是不近人情,不是自私冷酷。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你既然無力幫助,如果過于勉強,也許反而會耽誤了別人獲得有效幫助的機會,因此不如事前讓對方知道你的苦衷,讓他可以另請高明。只要你真誠地道出你的苦衷、堅持你的原則,一定可以得到朋友的諒解和對方的尊重。
就像歌里唱的“該出手時就出手”,同樣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也要“該出口時就出口”。只有敢于說不、勇于說不的人,才能真正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沒有你,地球照樣轉
也許你也是這樣一個標準的辦公室好人:在工作上全身心投入,領導交給你的任務,你從來都是一絲不茍,即使要你免費加班,你也毫無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分內分外,你永遠不忍拒絕,即便你早已忙得暈頭轉向、分身乏術,但焦頭爛額的你還是強打精神說:“沒問題,交給我吧。”別人不知道你累得半死,你也不愿開口對人說“不”。這樣做個好人是不是有點太委屈太窩囊了?
大多數的時候,老實的大好人是礙于情面而不敢說“不”,或者不好意思說“不”,結果讓很多原本明明不該是自己的事統統落在自己頭上,所做的事大大超過自己的能力負荷,讓自己面臨崩潰。
要知道,如果你處處想討好別人,做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員工”,到最后恐怕只能活活累死。
最明顯的現象莫過于你總是強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滿的情緒,你也強忍著去做。因為別人把這些事情交給你做,是因為看得起你,信任你。一旦拒絕,別人就可能會怪罪你,批評你沒有團隊精神,使你產生一種罪惡感。總而言之,你不希望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一個團體中,這種“討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為心理學家稱這種舉動為“寄生依賴者”——企圖憑借外在的人和事來提升自我的價值。然而,行為心理學家發現,絕大多數寄生依賴者都不快樂,他們內心充滿焦慮。
因為這種人往往過度依賴別人的期望,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希望以別的人贊美來尋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評,他們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錯。
根據分析,不少“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賴者。他們每天工作動輒超過十幾個小時,就算節假日也不放過自己,他們兢兢業業,犧牲了休息時間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際,卻逐漸疏遠了家人。
對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工作了,就好像是被世界遺忘了。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辦,那樣可以讓他覺得自己為人所需要,自己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你勸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給別人去做嘛!”他會用堅定的語氣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還能指望誰?”
表面看來,他是對工作認真負責,被工作拖累,其實這樣繁重的工作反而讓他覺得安慰,令他產生被人關注、為人需要的滿足。
還有的人則是缺乏自信,擔心拒絕別人就表示自己太懶惰,太不合群,會被別人孤立。他們害怕別人的不認同,為了博取好感,維持與別人的關系,即使是再無理的要求,也只會點頭說“好”。
心理學家同時指出,比較起來,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為寄生依賴者。因為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聽話”“溫順”,當別人有所要求時,“拒絕”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很多女性成年以后,周旋在丈夫、兒女、公婆、老板之間,她們極力扮演好各種角色,處處討好別人,一旦她們發現自己力不從心,就會陷入極度沮喪的情緒中。
事實上,我們常常過度在乎自己對別人的重要性。我們常常聽到調侃別人的一句話:“沒有你,地球照樣轉。”的確,沒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根本就是在自討苦吃。所以你真的該好好反省一下,到底什么才是你的責任,不要錯位。
掌握分寸,別讓寬容變為放縱
與人相處的時候,忍讓和寬恕是一種美德,但是,必須把握一定的限度,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不必斤斤計較,但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能退讓。
一個人如果不敢堅持原則,以犧牲根本的東西來換取一時的心安,這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人們的眼中,這樣的人只能是窩囊無能的懦夫,只能扮演“受氣包”的角色。
對于惡棍來講,忍讓寬容的言行是噪音,這是因為他們看不慣良好的教養。有的人得寸進尺,打你三下還不收手,那就是惡棍。這時你應該咬他一口了。
哲學上常常把度作為質和量的統一。也就是說,在度的中間,包含了具有一定量和質的結合;在度的中間,事物的性質變化于一定的范圍之內,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而一旦超出了這個度,事物的性質便會出現新的特點,正如水在100℃之內仍然是水,可一旦燒開便成了氣體一樣。在采取忍耐的策略時,也藥有一個度,比如在下列情況下,就不能一味地忍讓。
第一,下不為例,事不過三
所謂“事不過三”,說的是人們對同一對象的寬容和忍讓,可以一次、兩次,但決不可一再退讓。忍讓到一定份兒上,必須有所表示,讓對方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退讓不是一種害怕和無能,而只是出于一種大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為所欲為,得寸進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讓當成是好欺負,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緊逼。對待這種人,在經過幾次忍讓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則不應再忍讓下去,可以適當地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并通過正當的方式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這種方法,使對方認識到他的不是。當然,這種曉之以厲害的方式和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都是一個,就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態度。
第二,對方得寸進尺時,不可再忍
有些人在侵犯別人的某種利益和權限之后,由于對方采取了忍的態度,使之得逞。可是,這種人在得逞之后,發現了新的目標、新的利益,從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來的行為轉化為另一種難以接受的事情。這時,作為當事人,不能依然保持一種忍的態度,而必須隨著事物性質的變化而考慮予以反擊和抵抗。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之所以會這樣,就在于有一些人常常會由于得到某些并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使自己的行為在一種惡性膨脹的邪念的驅動下,由一般的越軌而發展為犯罪。如果是這樣,我們便不可一味地再忍讓下去了。
第三,自己瀕臨“絕境”時,不能再忍
忍無可忍的情況通常出現在一些公共場合之中。有些人以為別人也不認識自己,而且以后彼此間很難還會有相遇的機會,因而處于一種匿名者的狀態中。這樣一種狀態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過去所承擔的某些義務和責任,也會不同程度地放松良心對自己的約束,因而發生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過分的行為舉止。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種公共場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著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少惹麻煩的心理,對于一些過分的、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持忍的態度。這樣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卻又息事寧人,很容易造成一種有利于某些人不斷膨脹其侵犯心理的環境和條件。但是,也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有些人肆無忌憚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地把人們逼到一種“絕境”,以至于產生一種忍無可忍的心理。有原則的人懂得:要保持自己的骨氣,平時可以將自己的刀劍插入刀鞘,但需要自衛時就毫不猶豫地拔出來。既然你已經躲不過去了,還不如趁早解決的好。
第四,人應該適當地有一點鋒芒
人的行為很容易受習慣地支配,只要屈服過一次,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不失時機地在人前稍顯勇氣,是不可忽略的處世之智。不要成為受氣包。
俗話說:“吃柿子揀軟的捏。”人們發火撒氣也往往找那些軟弱善良者。因為大家都清楚,這樣做并不會招致什么值得憂慮的后果。在我們身邊的環境里,到處都有這樣的受氣者,他們看起來軟弱可欺,最終也必然為人所欺。一個人表面上的軟弱,事實上助長和縱容了別人侵犯你的欲望。
我們要知道保持勇氣的重要性,不要過分抬高他人。沒有誰能超越人性的局限。領導只是職位比別人高些,權威只是一種地位帶來的表面力量而已。
其實,為了維護自己必要的權利,人是應該有一點鋒芒的,雖然不必像刺猬那樣全副武裝,渾身帶刺,至少也要讓那些兇猛的動物們感到無從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