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易經》的哲學名言及啟示
引言
《易經》哲學智慧博大精深,而其中的哲學名句更是精湛而超前。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字字珠璣的哲學名句,幾千年來竟然沒有被質疑。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曾被打破,而《易經》的東方相對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卻巍然屹立在地球的東方,足見《易經》哲學生命力的強大。
1.“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系辭傳上》
析:這是《易經》最著名的哲言。本句的深意是指出陰陽運動是事物運動的基本規律。意即天下萬事萬物都包含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一規律也稱陰陽運動法則,其哲學深意在于由此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兩分法,就是指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從而成為中國辯證法的鼻祖,是中國矛盾論的先驅。
按:《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光輝論斷堪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媲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被打破了,而《易經》的這一真理還屹立至今,它凸顯了一個現象:中國人從來都注重哲理。
2.“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系辭傳下》

析:這是《易經》強調變通的名言。為何只有變才能通?因為《易經》認為陰極必陽,陽極必陰,就是說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能應變,善變,權變,就能通順。通就是有活路,就能生存,就能發展。最高深的是“以不變應萬變”。
按:這是《易經》又一哲學名言,強調天下萬事萬物都在永恒的運動之中,這一恒動觀奠定了《易經》辯證法的核心,即宇宙一切事物都處于動態之中,動是絕對的,靜只是相對的。《易經》的“易”字由“日”和“月”組成,象征宇宙日月的運動。就是說《易經》通過宇宙運動強調事物的動態規律,這是十分光輝的命題。
3.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系辭傳上》
析:神,指陰陽變化的神妙。
指陰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要把握它的規律也是很難的,就是說事物之間的運動變化是復雜的,不可能完全知曉其中的奧妙。
按:這句名言被廣泛用于《易經》的預測學,表明加強預測的重要性。本句與“一陰一陽之謂道”相呼應,重申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
4.生生之謂易
——《易·系辭上》
析:生,來自于陰陽消長轉化,生生,指陰陽之間不停地相互運動,相互作用。“生生”,第一個“生”指生化,第二個“生”指新生,全句言天下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之中、生生之中,強調事物在不停地發展之中。這是《易經》哲理的深意。
按:“生生之謂易”與“天地之大德曰生”是一樣的道理,都旨在強調“生”的重要性,生,象征發展,代表希望,有生路就表示有活路,所以生是宇宙的大道、大德。
5.日新之謂盛德
——《易·系辭傳上》
析:日日增新,變化不息,謂日新。指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意即每天都應出新,才能帶來興盛,也才有生機。
按:“日新之謂盛德”與“陰陽之義配日月”相應,旨在突出宇宙運動產生陰陽運動,包括日月的運動,有運動,有發展才能出新。
6.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易·泰卦九三》
析:天下沒有只有平路而沒有險坡的,沒有只能前往而不還復的。這句話有很高深的哲理,意即天下之事沒有一帆風順的,平與坡、順與險,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往與復,有往必然有復,都是矛盾的相互關系,正是盛極必衰,衰極必盛,泰極必否,否極泰來的深意,旨在突出天下的事物是會轉化的,通泰必然取代否死。

按:本句蘊含著禍福相依、盛衰轉化的哲學道理,旨在強調事物存在著矛盾法則和轉化規律。本句與“往來不窮謂之通”相呼應,都在強調事物運動的目的在于開通而非閉塞。
7.履霜堅冰至
——(《易·坤卦初六》)
析:足踏上秋霜,就應想到寒冬的堅冰必將來臨。此句有兩個哲學含意:一是從霜到冰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提示見微知著的道理;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必然成功。
按:這句哲言提示見微知著的道理,是《易經》預測學的鼻祖,對預測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8.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系辭傳下》

析:氤氳指氤氳之氣,《易經》提出了氣,這是中國最早的氣本體論,最早的唯物進化觀。“氤氳”指原生態的氣化,本句是《易經》著名的哲學論斷,其意義在于揭示萬物的產生來自宇宙運動。所以這句命題堪稱世界第一道生化方程式。三千年前的西方還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而同時代的東方中國人卻說:“不!”而認為人是宇宙運動產生陰陽氣化,萬物化醇,男女交媾產生人,這句名言就是中國人智慧的見證,在生命科學上有重大意義。
按:這句命題的杰出在于揭示了《易經》的宇宙本體觀是氣,這是最早的氣本體論,證明了《易經》認為宇宙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三千年前的中國人就說出了萬物——包括人在內——的產生不是上帝創造的,也非鬼神所來,而是宇宙天地運動產生的。本句的氤氳之氣與“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精氣奠定了《易經》的氣本體論,正是這樣的唯物觀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唯物性,并且正是這樣積極的宇宙唯物觀開創了中國古代積極的人生觀。
9.中行無咎
——《易·夬卦·九五》
析:中行,即中正,中道。無咎,無災禍。這是《易經》的著名哲言。凡事要走中正,不要過頭,不走極端,也不能不及,才沒有災禍。這與孔子的“過猶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是一個道理。
按:中行,是中國人辦事的準則,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哲學基礎。儒家四書之一——《中庸》就是受《易經》中行、中正的啟發而寫成的。中行是儒家的思想準則,足見《易經》中正之道的深遠影響。
10.與時偕行
——《易·益卦彖傳》

析:原意是指幫助別人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但這句名言有很深的哲理,就是說不只是幫助別人,而是辦什么事都應順應時機,都應順天時地利,得天之助,才能事半功倍。
按:《易經》與時偕行與當代“與時俱進”如出一轍,都是強調凡事都應找最好的時機,而這個最好的時機正是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
11.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系辭》

析:此句為《易經》著名方法哲理,旨在強調辦事要化繁為簡,要善于執簡馭繁。
《易經》告訴人們,天下的大道理其實都是最簡單的,只要能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那么最深奧、最復雜的大道理就能簡而言之,這就是“簡則易從”之理。《易經》全書僅兩萬條字,卻博大精深,“一陰一陽之謂道”才七個字就把最深奧、最復雜的宇宙運動規律揭示出來,闡述了《易經》的“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的大道理。
按:此句與“易簡之善配至德”相呼應,共同告誡人們《易經》認為天下愈簡單的道理愈深刻,絕不能把事物復雜化,太極圖只由一個圓圈和一條“S”線組成,可謂天下最簡單的圖,但卻蘊含著最深奧的陰陽哲理,所以才被譽為天下第一圖。
12.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易·系辭傳下》
析:全文是說“古者包犧氏(伏羲)之王天下(當王時)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觀天察地”,這是中國人發明觀象法的見證。觀象法宣告中國人掌握了一把“觀象取義”、“以象測藏”(從外象測內藏)的鑰匙,這是對人類思維哲理發展的偉大貢獻。
按:五千年前伏羲畫八卦宣告中國人發明了觀象法,觀象法是象數思維的基礎,象數哲理和義理哲理是《易經》哲學思維的雙璧,雙璧合一,決定了《易經》哲理的獨特性和優越性。這就是說《易經》的哲學思維不僅包括義理,還包括象數。
13.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系辭下》
析:指通過觀象取義可以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不僅如此,還可取象比類,還可觸類旁通,從而聯想到更多同類事物的規律。
按:這句名言是說《易經》的觀象法不但能觀象取義還能取象比類,從而表明東方中國人思維哲理的超前。本句與“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一樣,皆為《易經》比象觸類的名言。
14.象也者,像也
——《易·系辭下》
析:這是對《易經》象哲理的解釋,前一個“象”指外象,包括形象、物象、事象,后一個“像”加了一個“人”字旁,其深意在于表明《易經》的象哲理是從征象經過人腦加工而成為意象。這個從“象”到“像”的過程包含著《易經》觀象取義的全過程。
按:《易經》的從“象”到“像”,表明了《易經》象思維的高超在于通過人腦的加工,即通過觀象取義,可以得到從象測藏(從外象到內藏)的目的,這是人類思維哲理的飛躍。
15.知幽明之故……以知死生
——《易·系辭上》
析:這是《易經》象思維“以明探幽”、以隱測藏的名句。《易經》認為天下的事情不是全明全顯的,而是有顯有隱、有明有暗的,正如太極圖一樣,是有陰有陽的。所以,必須掌握以明測暗、以顯探幽,才能知曉事物的死生,這是對觀象取義內涵的重申。
按:這句名言可與“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之謂變”相呼應,通過“知幽明之故,以知死生”更加明確了觀象取義、以顯測隱的重要性。
16.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易·系辭上》
析:引而伸之,即引申演繹,觸類而長之,即類比推理。《易經》十分注重引申演繹和類比推理。觀象取義、取象比類是《易經》思維哲理類比推理的精髓。
按:《易經》的類比推理的優越性在于只要象同即使本質不同也可類比,這一方法反映于《易·說卦傳》。如:“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啟發了后世,如中醫學的只要是紅色的皆可入心,皆可活血化瘀,如紅花、紅山楂、西紅柿、紅心蘿卜、紅心桃子、丹參……本質不一樣,但外象同,皆可化瘀。可見異質類比雖然有一定的或然性和不確定性,但卻擴大了聯想的范疇,對推理創新有一定的促進。
17.“一闔一辟之謂變”
——《易·系辭上》
析:闔,關也;辟,開也,這是《易經》的重要哲言。指萬事萬物都存在著陰陽的運動變化,因而也就存在著陰陽的開闔規律,一開一闔就叫變,如春分開天門,秋分入地戶,卯時陽開,酉時陰合,開與闔反映陰陽的變化。有陰陽的消長轉化才有氣機的升降出入,如子時則氣升,午時則氣降,就是變化的表現。
按:“一闔一辟謂之變”下接“往來不窮謂之通”,表明陰陽不停地變化,有開有闔,有往有來,事物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發展。
18.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
——《易·系辭下》
析:這一句與“知微知彰”、“知小而謀大”相參。意在表明預知“幾微”的重要性,重視微小的變化,強調多研“幾”(幾者,微也),才能把握吉兇之征兆,才能爭取先機,迅速行動。
按:這句話與“知幾其神乎”相參,幾,微小。知幾,即指知道微小的征兆。所以本句與“履霜堅冰至”是一樣的道理,都在強調見微知著,都是《易經》預測的核心。
19.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系辭下》
析:這是《易經》著名的憂患哲理名句,即后世“居安思危”的來源,旨在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按:此句緊接“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所以也是治國名言。
20.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
——《易·說卦》
析:本句通過水火、雷風、山澤之間的關系強調事物之間要互相包容,連水火都可以相容,說明萬事萬物只有融合才能成功。本句與前面“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都是通過大自然的相和諧告誡人之間更應融和。
按:本句與《論語》“和為貴”相似,都是強調萬事萬物和的重要意義。本句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皆為萬事萬物相和為吉,相悖為兇的呼應。
2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文言》
析:這句名言揭示了中國人的因果哲理。大抵人們都以為因果來自佛學因果輪回的傳入,然而《易經》早就提出了這句極富因果哲理的名言,強調為人要多行善、少作惡。
按:本句與《易經·大有卦象傳》的“君子以遏惡揚善”相呼應,表明中國人從來都是主張揚善遏惡的。
22.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說卦傳》
析:這是《易經》著名的人性哲理,高度強調仁義為做人之道,成為儒家人性的風范,對中國人的倫理道德的鑄造產生了深刻影響。
按:這句名言與《論語》的仁愛相同,《論語》:“樊遲問仁:子曰仁者愛人。”說明中國人崇尚關愛他人,也見證了《易傳》與孔子及其弟子密切相關。
23.正家,而天下定矣
——《易·家人卦象傳》
析:本句是《易經》治國的名言,強調了正家與天下定的邏輯哲理。中國人重視家與國的關系,表面看來是強調治家,其實是重視治國從治家開始,成為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對后世治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按:本句對儒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學四書之一——《大學》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源于《易經》的“正家,而天下定矣”。
24.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易·家人彖傳》
析:這是《易經》治家又一名言,與下句“正家,而天下定矣”相呼應,與上文“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相參合,皆旨在強調家中父母管教要嚴,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各正其位,端其行,家道才能正,家正天下才能定。
按:本句與《論語》“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如出一轍,把家道正與君臣正相提并論,旨在突出治家安國的重要性。與上句“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相參合,目的在于強調持家、治家、正家與治國都密切相關。
2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乾·象傳》
析:這是《易經》最著名的人生哲言。自強才能國強,自卑必致國弱,自強即奮發圖強,厚德即寬厚豁達,對自己要自強不息,對別人要厚道關愛,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幾千年來鑄造了中國人的情操素質,影響極為深遠。
按:1935年梁啟超應邀在清華大學演講,清華大學的校碑上便刻下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句格言就像烙印一樣,在中國人的心中銘刻不忘。
26.保合太和,乃利貞
——《易·乾·彖傳》
析:這句價值極高的名言主要是強調“合、和”,合者合一也,和者和諧也,保合太和,就是指保持“團結,統一,和諧,和平”,這是國家吉祥順安的前提,能做到保合太和,才能“萬國咸寧”。
這句是《易經》治國的名言,對中國幾千年影響甚大。
按:從北京故宮的皇宮建筑包括太和殿、保和殿,最重要的皇家大殿稱為太和殿,就可說明保合、太和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27.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易·艮卦彖傳》
析:這是《易經》著名的方法哲言,即該止則止,該行則行,止與行關鍵在于把握時機,正所謂“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經》強調能把握止行時機的人是圣人,正如原文所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文言·乾》)
按:把握止與行是《易經》的重要方法哲理,艮卦告誡人們要知止,老子告誡人們要知足。知止知足是圣人應該具備的智慧。
28.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文言·坤》

析:知進、知退其實與知止、知行是一樣的道理,旨在強調該進即進,該退就退,這是《易經》的知行智慧,與前句知止知行是一樣的道理。
按:中國人很重視進退智慧,自古便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誡,就是告誡人們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的道理,因為和“存亡”有關,所以“唯圣人乎”即指到了圣人境界才能掌握這一進退觀。歷史上,韓信把握不了,所以被殺;范蠡預測到了,所以浪跡天涯而免被殺。
29.損益,盛衰之始也
——《易·雜卦傳》
析:這是《易經》哲學名言,損益,指損益盈虛,事物的規律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衰極必盛。也即損極必益,益極必損,所以損益的極點是盛衰的開始。
本句的深意在于,盛極將是衰的開始,衰極則又是盛的起始。
按:這句哲言提示看問題不要太絕對了,應該用兩分法的觀點,看到事物的轉化,尤其要看到事物的轉機。
30.富有之謂大業
——《易·系辭》
析:本句與“崇高莫大于富貴”(《易·系辭》)皆表明,《易經》從來都主張發財致富,只要生財有道,《易經》認為就是一種大業。就是說中國人自古就沒有認為貧窮光榮,相反,中國人認為富貴是崇高的,致富是大偉業,與古代的重農抑商觀點不同,可見《易經》經濟思想的超前。
按:《易經》十分重視發展市場經濟,如“日中為市”就是當時貿易發展的見證,“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反映中國早期貿易的目的及盛況。正因為幾千年前貿易就很興盛,所以才產生了“富有之謂大業”、“崇高莫大于富貴”的先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