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馬東出品 馬薇薇 黃執中 周玄毅等
- 2995字
- 2019-01-04 11:09:02
說話的底氣來自實力
我們是醫師,不是禪師;我們教的是入世,不是出世。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具體解決方案,一定會有技巧,一定會有心機。這不是腹黑,這是智慧。屬于這個時代的好好說話,有朝氣,也有銳氣;不傷人,卻也不用屈己從人。
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能好好說話,怎么辦呢?很多人自以為發現了解決之道——“既然禍從口出,那我不說話、少說話,只說客套話和場面話好不好?”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在日常語境里,好好說話的教誨經常被當成“像好好先生那樣說話”,用來挫傷年輕人的銳氣。由于這種誤解,很多人以為,教人說話無非是講些恭順禮讓、與人為善、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陳腐論調罷了,似乎只要足夠寬厚仁慈,就能好好說話。
真是這樣嗎?看一個常被用來教導我們不要說話的案例。
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之間的對話。我們先別管拾得的態度是否灑脫,先想一想:他的對仗之工整、用語之精準、反應之敏捷,豈是常人能及?而且你知道嗎?這句話說完,拾得和尚接著又念了一首很長的偈子: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此處省去290字,全文一共360字)
是不是頭都暈了?現在想一想:如果我們跟拾得吵起來,以他這樣的口才,我們確定能贏?
知道人家為什么這么淡定了吧?因為有底氣。
底氣來自實力。淡定地“不說話”的底氣,來自“如果說,就一定能好好說”的實力。所謂靜水流深,才能胸有驚雷、面如平湖,不是說肚里一包草、臉上帶著溫暖的笑,你就能立地成佛。就像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就像拳王不跟小混混動粗,就像劉國梁被無知網友說成是不懂球的胖子也不惱火。那些溫其如玉、不跟一般人計較的高手,都是先有說話的實力,再有從容淡定的風度。只是因為他們呈現出來的往往都是八風不動、娓娓道來的氣質,讓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學到了這個外表,就學到了好好說話的精髓。
再舉一個經常被用來教我們不要多說話的案例。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就是看起來不會說話的樣子;巧言令色,就是看起來很會說話的樣子。表面上看,這是把“會說話”當成了一種罪過,但是且慢,你比較一下孔子對他最喜歡的學生、以德行著稱的顏回是怎么評價的: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跟你說了一整天,你沒什么語言來回應我,這讓你看起來很蠢;第二,你私底下其實能把我的意思講得很清楚,還能做很好的發揮,這說明你不蠢。
可見,蠢不蠢,正是由“會不會說話”來判斷的!
其實,“剛毅木訥”是一種說話方式,“巧言令色”也是一種說話方式,關鍵看我們用的地方對不對。對老師講話,當然要剛毅木訥,有一說一,點到為止,不然老師會覺得你在懷疑他的智商;對其他同學說話,當然要善于鋪陳,有一說十,自由發揮,不然起不到充分講解、答疑解惑的作用。真正的“巧言令色”,其實就是按照不同環境變換自己的說話風格,只是偶爾沒轉換好、顯得浮夸,就會被人揪住小辮子。也就是說,遇到孔子,我們的“巧言令色”恰恰就是“剛毅木訥”;而能被看出來“巧言令色”,只能說明我們“巧言令色”的水平還不夠罷了。
覺得以上這段分析太暗黑?那就講個更暗黑的道理——心大,反而讓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童言無忌”這句話,一派天真爛漫,想來是極可愛的。可是再想想,為什么非要專門拎出“童言”來說它“無忌”?豈不恰恰是因為,小孩子是最容易犯忌諱、最不會說話的?
為什么?因為心大。
心大,就會欠缺察言觀色的敏銳;心大,就會無法洞悉對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會說話欠考慮;心大,就會傷人而不自知。回憶一下,我們有多少次被人樂呵呵地刺痛,然后人家還特別煩我們小肚雞腸?我們有多少次聽到的道歉是“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多心”?
被這樣的人傷害,不回擊,憋屈;回擊,加倍憋屈。因為當心大成了美德,就不用好好說話了,反正這樣才是直率嘛!
你當然不喜歡這樣的世界,你當然不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因為你已經不是小孩了,聽話的時候可以心大,說話的時候卻必須要心思縝密。而這絕不是做個好好先生、提高個人涵養就可以做到的——好好說話,是個復雜嚴密的技術活。
更何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好好說話”的含義跟傳統社會根本就不一樣。現代社會的四個特點,決定了說話能力的重要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它是由契約精神維系的陌生人的集合。決定你是誰的,既非身份關系,也不是外在限定,而是你的表述,每一個人都必須平等地以自己的言說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并不是說,“你說什么你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say”經常被誤解成這個意思),而是說,人們更多地從你的言論來判定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第二,它以標準化和規范化為基本原則,除了極少數走在前沿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之外,大多數人所從事的都是標準化的工作,這保證了效率最大化,卻也使得脫穎而出顯得越發困難。之所以有人抱怨“干得好不如說得好”,之所以企業越來越強調當眾表達力,之所以創業者越來越注重個人魅力和演講的功夫,不是因為做事不重要,而是因為在大家能干的活越來越趨同的時候,說話變得更加重要。
第三,它在信息泛濫的同時,伴隨著注意力的稀缺。有沒有發現,春晚的相聲早就開始在炒網絡段子的冷飯?有沒有發現,網絡流行語和表情包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私密聊天的主要內容?新興的信息產業跟原本的大規模工業生產沒什么不同,無非是捧紅幾個超級IP,卻讓大多數人在鸚鵡學舌的一波波狂歡中淪為新時代的“失語者”。
網絡讓話語的傳播更快、更廣,卻也讓“會說話”——也就是說話有創意、有趣味——變得更難。“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再只是霸道總裁的調侃,而是對會說話者的真實贊美。像綜藝節目《奇葩說》這樣全國海選幾萬人的節目,最后選出來能讓全國觀眾聽得下去的、說話有意思的人又有幾個?能達到這個程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好說話。
第四,網絡在使說話收益大增的同時,其放大和固定效應也使說話的風險越來越大。說錯一句話,代價有多大?可以讓官員下馬,可以讓明星挨罵,可以讓企業股價大跌,可以讓個人成為眾矢之的。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個人隨口一句話可以一天之內引起全國輿論大嘩;說話,從來沒有變成一件如此可怕的事情。
總之,我們不得不說話,不精彩不行;我們也不得不謹慎地說話,不小心也不行。不能逃避,那就必須面對,教你用說話的方式應對這個苛刻而激烈的時代,正是本書的主旨。用第二屆《奇葩說》冠軍邱晨的話來說:兼具“耐思”(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耐撕”(處理觀點交鋒和利益沖突的能力)、“nice”(與人為善追求達成共識),才是這個時代所要求的“好好說話”。
所以,以下你將看到的不是修身養性的出世之語,也不是溫良恭儉的老生常談。“好好說話”的原則是科學,也是技術,既有理論基礎,也有生活中的直覺感悟。我們要用解剖刀,把說話的門道條分縷析;我們要用顯微鏡,把成功和失敗的隱性要素變得一目了然;我們要用林林總總的標本,來演示高手和庸手的微妙區別。我們要讓你變得謙和而又自信、善辯又能守拙、光彩奪目又機鋒內斂、能錙銖必較也能把酒言歡。總之,是把你從人群中的“小透明”,變成進退自如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