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從聚焦策略到全景思維

能夠書面表達的,難免片面。看到的現象,其孕育過程早就發生了!處于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傳統策略方法太糾結于直接的因果關系和效果,常止于片面。如果要事半功倍,領導者必須學習事物孕育階段的規律。為此,在商言商就不夠了。商業秩序根植于社會制度環境,企業家的創新也得順勢而為,否則,“運去英雄不自由”。要追求“時來天地皆同力”,企業家還需要發散、包容和融會貫通的橫向思維。“策略在反面”意在從創新、危機、社會環境、技術趨勢這四個方面拓展這樣的全景思維能力。

理解環境比剖析因果關系更重要,因為單個企業越來越無法直接控制市場中的因果關系。我們用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術語VUCA代表當前環境特征,即動蕩的(volatile)、不確定的(uncertain)、復雜的(complicated)、模糊的(ambiguity)。在VUCA環境條件下,任何自以為能夠把握商業成功確實的因果關系都是虛幻假象。相比20世紀中葉較穩定的國際環境,現在的動蕩環境更需要全景思維。過去的聚焦商業策略必須和邊緣視野的認知方法相結合。本書試圖提供四個邊緣視野維度,為企業家思考未來的市場機會服務。

在《行動的勇氣》(The Courage to Act)一書中,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寫道:我們難以創造因果關系,但可以營造有利于它們形成的環境條件。過去,穩定商業環境下,企業家經營商業成功的因果關系只需要做好“價值點定位、產品生產、價值傳遞與派送、利潤回收”這四大基本功。現在,VUCA環境條件下,企業家必須把握好公共利益、社會趨勢、危機管理和創新創業這四個維度。把握好這些方面成為對企業家新的基本功要求!

《管子·牧民》有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公益、趨勢、危機、創新,它們成為當今商業的四維,四維不張,企業將亡。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說,我們生活在高風險、多機遇的時代,積極思考必須與勇敢相依。無論是從思考還是行動的角度,這四維均可當作有效的方向去努力。

理解和經營商業四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因為它們激發生成因緣關系。

商業越大,企業家就越無法控制商業成功的因果關系,但是他們能夠營造促進商業成功的因緣關系。因緣,一種與外界各方良善的環境關系,它也代表一種逐漸增強的可能性。把握好公共利益、社會趨勢、危機管理和創新創業這四個維度,企業家自然會孕育出良善的因緣關系。這也是本書著重表達的立意。

環境雖然復雜動蕩,它還是有深層規律可循的。佛學中的曼荼羅思想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它也啟發了我撰寫本書的思維框架。

從商業四維出發,企業可以構筑有意義的商業曼荼羅。

在商言商已經不足以幫助企業在新環境中立足,企業家需要看到商業目的和社會目的的一致性。佛學中的曼荼羅可以解釋為“具足道場”,即有自我組織能力的生命模式。在新環境下,商業模式也必須成為具有自我組織能力的生命模式。

1200年前,弘仁七年(公元816年),在日本關西高野山核心之地,真言密宗的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率領弟子開建“壇上伽藍”。從此,“壇上伽藍”成為真言密宗的根本道場。寺內高49米的根本大塔更為顯赫。顯赫,那是因為它代表一種獨一無二的曼荼羅——立體曼荼羅。與其他平面繪畫式的曼荼羅不同,根本大法內的曼荼羅是描繪在高聳的圓柱上的。當信眾處于16根圓柱環繞的道場之中,一個全景的、立體的曼荼羅便擁抱住你的全身心。

佛教中的曼荼羅又稱“壇城”,直譯為“模型”。佛用曼荼羅展示大千世界的模型,以生動而精湛的細節揭示生命的真諦,以至于讓信眾浸入其中,豁然開朗,于無言之中感悟佛法。

印度、中國、日本,這些佛教盛行的國度有成千上萬種曼荼羅。它們的形式和畫面內容不一樣,但每一幅曼荼羅都是具足六大四曼的佛之壇城。六大為“地、水、火、風、空、識”,它們代表有形物質世界組合元素。四曼為“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它們代表佛身、法身、化身和行動實踐,又可解釋為覺性法則、真理法則、愿力法則、行動法則。具足六大四曼意味著每一個佛之壇城都應該同時包含有形的六大元素(六為虛指)和無形的四大法則。有形和無形,陰陽相交,須臾不分離。

商業所追求的最高模式也便是具足六大四曼的曼荼羅。商業四維也是商業曼荼羅的四曼。

企業家的“企”由“人”和“止”組成;“業”來自佛教的行動和實踐,通過自身的行動消除業障。辦企業可以看作一種俗世的修行。企業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有千萬種,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即怎樣通過商業活動讓“人”(企業家)站立起來。同時,人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斷追求的生命特征,懂得止于至善。

弘法大師建立體曼荼羅,意在讓信眾明白,環境是影響他們生命之花綻放的重要因素。和諧地融匯到這些環境因素中,人便可以“即身成佛”。企業家的商業生命也一樣。除了強調成本、差異和關注的商業內部策略外,企業家必須理解影響商業的外在四大因素。它們分別是“無拘束的創新創業、有敬畏的危機管理、與公共利益相兼容的立場、伴社會趨勢共成長的策略”。“創新創業、危機管理、公共利益、社會趨勢”,這四維可以視為企業商業模式的四曼。公共利益為佛身,社會趨勢為法身,危機常常化身變幻,創新創業當為持之以恒的行動。

商業秩序由人締造,猶如壇上伽藍的立體曼荼羅。現在我們身處的商業秩序核心起源于18世紀后半期的英國工業革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全面鞏固。可是,它已到了非得再造不可的時候。英格蘭中央銀行前行長莫文·金(Mervyn King)在《煉金術終結》(The End of Alchemy)中疾呼對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和金融資本主義做結構性變革,因為它循環制造類似的危機。新商業秩序會怎樣?敢于如此思考的人還很少,能系統展示它的人尚未出現。但它終將出現,會從本書關心的四個方面逐漸浮現在我們面前。

電影《驚天魔盜團》(Now You See Me)有一段紐約魔術師夏若客(Lionel Shrike)的戲法。他十年前藏一張牌在柳樹洞中,十年后表演樹中取牌的戲法。魔術的成功除了人們的意想不到,還依賴人們狹窄的關注能力。所謂“離得越近,知道得越少”。“策略在反面”試圖以更寬的視角體會正在朦朧浮現的商業新秩序。

這本書匯集我近四年在《新聞晨報》《第一財經》和《上海觀察》等媒體上發表的文章。它們看似主題各異,其實都圍繞著公共利益、社會趨勢、危機管理和創新創業這四曼。它們代表我個人對商業問題的觀點,即理解這四大環境因素比尋找市場成功的直接因果關系更重要。

為順應大家的閱讀興奮點,我將書的四章安排如下。

我們首先從“無拘束的創新創業”開始,展示創新有六度思維空間。在同一章,我提供不同的變奏,用案例引領大家進入無拘無束創新創業的思維空間,包括從藝術的角度體驗創新。

在第二章,“暗含社會利潤的社會問題”著墨于企業應有和公共利益相兼容的立場。從北歐兩個國家的社會利潤現象開始,我們來共同認識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它暗含的社會利潤機會。

在第三章,我們討論“有敬畏的危機管理”。以“重識未知的無知”為線索,我們穿越當地組織和策略的一系列問題,并和創新與創業形成鏡像對比。最后我們認識到,其實創新和危機管理本來就是一體兩面。

第四章用工業4.0和區塊鏈這兩個熱點技術來討論如何看待社會和技術趨勢發展,如何超越行業技術特征分析它們潛在的驅動力量。

知識有兩種,一種為求了便給,即“有了就生效”的直接應用知識。另一種知識無法求,只能自我觀想,從中覺悟,然后用受啟發的頭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本書各章均非直接應用知識,都是為啟發讀者思考的資糧。


關于本書的創作,也像書名一樣,有許多背后的故事。

《第一財經》產經新聞中心副主任王立偉永遠是背后的啦啦隊長和批判家。立偉鼓勵我每周為《第一財經》的專欄寫稿。每到截止期,我的心情便回到學生交作業的狀態。即使不完美,我也必須交稿。四年來,我已經培養出交作業的習慣,也知道立偉和她的團隊一定可以拾遺補闕,幫我完成任務。這種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信任是艱辛寫作背后最寶貴的體驗。

同樣的信任和關心還來自《解放日報》系統的朋友馬笑虹、許莽、柳森、洪俊杰。他們提出許多文章的主題,我則來完成撰寫的任務。作者與編輯的關系,就像高爾夫球手與球童的合作,看似一個人的寫作,背后是團隊的協作。

如果沒有“杭州藍獅子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的錢曉曦編輯在背后督戰,這本書可能要等下一個猴年馬月才會完工。從初稿到完成,作者在第一階段最重要,后面就是責任編輯的功勞。曉曦反復閱讀初稿,把其中難以察覺的疏漏一一尋找出來。如果沒有曉曦的堅持,這本書差點就成為半截子工程。

在社交媒體技術的縱容下,我們已經習慣快速表達意見,然后忘記。相比之下,“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就顯得格外迂腐,但它差不多是我每一篇文章寫作過程中的經歷。如此,為什么還要費時寫作?寫作是為了上課,這是我個人的答案。在EMBA課堂,面對全班的同學,怎樣在最短的時間里穿透層層語言障礙,激發奇思妙想,共同體會正見?為了這個目的,我寫作。文章是我口頭表達的書面呈現。為此,我感謝課堂中提出各種問題、挑戰的同修,我是你們思想的傳聲筒。

能夠用語言表達的一定有限,朋友背后幫助的故事怎么也講不完!關于新故事,我們下本書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福贡县| 故城县| 侯马市| 巴彦淖尔市| 青岛市| 宜黄县| 天长市| 卢氏县| 隆回县| 中方县| 阿荣旗| 若羌县| 休宁县| 大竹县| 开封市| 西宁市| 丰镇市| 东兰县| 蛟河市| 仲巴县| 靖州| 枣强县| 朝阳区| 双辽市| 灌南县| 托克逊县| 定兴县| 东辽县| 霞浦县| 桐城市| 海南省| 新化县| 长汀县| 西峡县| 科技| 宁陵县| 田阳县| 青龙| 义马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