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技術革命方興未艾

以更快、更小、更加智能化、用錯方向更具破壞性為特點的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創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各個領域。手機和互聯網的變化只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技術進步之一。正如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所說,技術“不是在經歷進化,而是在經歷爆炸?!?/p>

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舉出各類新興技術。而我將通過當代影響比較大的十一大技術領域(而不是個別技術),展望下一代技術發展趨勢,并說明技術發展將永不停止,并不斷重塑我們的未來。

1.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

以生命科學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特別是轉基因、克隆、基因修飾等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日益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

在不遠的將來,延緩衰老,從根本上戰勝癌癥有了希望,全球壽命達到110歲甚至120歲的可能不是夢想。更為震驚的是生物技術已經達到了“人造人”的水平。人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所有的人體器官都可以“復制”。

美國科學家已經制造出可以自行分裂的人造生命細胞—辛西婭(Cynthia)“人造生命細胞誕生是福是禍”, 《新華網》,2010年5月24日,轉載自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10年5月21日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24/c_12134565_2.htm。這也招致了全球科學界展開激辯,批評者認為“辛西婭”違反了一個生命本質的基本理念;澳大利亞科學家用胚胎干細胞在培養皿中培養出了一個微型的人工腎臟可代替病變器官“科學家用干細胞培養出人工腎臟”, 《鳳凰網》,2013年12月16日,http://tech.ifend.com/discovery/special/artificial-organs;中國科學家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細胞轉變為肝細胞“中國科學家培育出人造肝細胞”, 《生命時報》,2014年3月14日。,使相關肝細胞治療和人工肝臟合成等領域的技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人類壽命的延長,說明我們在戰勝疾病和衰老方面的技術進步。但從另一角度考慮,如果壽命無限延長,也可能是災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老年社會的社會負擔加重;人口持續膨脹,地球負擔得起嗎?即使是人類能夠開發應用其他星球的資源,或者移民到其他星球,壽命無限延長是好事嗎?人類健康地活到多大歲數,才能在人類之生與死之間,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也許死亡真的對生命有意義?人類這個物種的“新陳代謝”和良性循環意味著什么?

2.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

物質世界最微小的納米粒子成為未來材料之后,納米技術使得人類有可能向微觀世界躍進“納米技術改變世界的七種方式”, 《參考消息網》,2012年11月18日,轉載自美國《大眾科學》網站2012年11月14日報道,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2/1118/121677.shtml.。人類將在納米的物質層面上重新認識世界、認識人類本身。納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波及材料和制備、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醫學與健康、航天和航空、環境和能源、生物技術和農產品等各個方面。

納米技術的商業化可為一大批行業帶來革命性轉變,如計算機、芯片制造業、納米機器人等。雷·庫茲韋爾甚至預言,納米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的消化和循環系統“納米機器人可助人 ‘長生’”, 《人民網》,2005年7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15182/1346516.html; “幻想之旅:從長壽到長生”, https://en.wikipe-dia.org/miki/Fantastic_Voyage:_Live_Long_Enough_to_Live_Forever。納米科學技術又將引發一系列新的科學技術,包括納米物理學、納米生物學、納米化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技術和納米計量學等。

盡管納米技術的前景巨大費多益,“灰色憂傷—納米技術的社會風險”, 《哲學動態》,2004年第一期。,但對其相關的風險,諸如納米粒子能夠穿透皮膚并從呼吸系統進入其他器官,納米武器,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對倫理道德的挑戰等方面的研究遠遠不夠,更不用說如何防范了。

3.以計算為基礎的技術

以計算為基礎的技術是變化最大、影響最廣泛的技術。它是人工智能、3D/4D技術、大腦研究等技術的基礎。計算技術大約每20個月更新一次,其處理速度、存儲和記憶能力以年均40%以上的頻率不斷進步“可能改變未來生活的10件事”, 《新華網》,2011年08月29日,轉載自阿根廷《民族報》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雷·庫茲韋爾認為,隨著范式轉移的加快,計算機以幾何級數的趨勢發展,從打卡式機械計算機,電磁繼電式計算機,真空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早期集成電路計算機,到現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計算機設計與技術的范式轉移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此即摩爾定律。

以云計算為代表的計算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圍繞個人以及組織的行為構建起了一個與物質世界相平行的數字世界。互聯網也正演變為“云”網絡所謂“云”是指一個由數以千計的數據中心組成的網絡。。美國思科系統公司預計“可能改變未來生活的10件事”, 《新華網》,2011年08月29日,轉載自阿根廷《民族報》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到2020年世界上1/3的信息將在“云”中保存或傳輸,地球上人均擁有的連接設備超過6個。從社交媒體到基于元數據分析的醫學革命,驚人的數據處理能力使以往無法想象的服務和業務成為可能,使我們處于前人無法想象的新市場的前沿。但是,英特爾公司研發實驗室發言人曼尼·瓦拉認為同上。,目前人類對“云計算”能力的運用還很原始和膚淺。云計算可以讓所有機器設備具備智慧,只需要一個小小的芯片便可以實現。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在其2012年度預測報告“未來計算機可模擬人類感官”, 《新華網》,2012年12月20日,轉載自《法新社》華盛頓2012年12月17日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20/c_124122874.htm中表示,未來的運算設備將通過開發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模仿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其認知功能。IBM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沃森(Watson)已經可以戰勝人類的智慧,它能夠猜懂甚至學會人類語言中的反諷“可能改變未來生活的10件事”, 《新華網》,2011年08月29日,轉載自阿根廷《民族報》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2012年沃森進駐花旗銀行零售部,開展零售銀行業務,這是沃森作為醫療診斷助手之外的又一項創舉“IBM超級計算機系統Watson:大數據背后新交互”, 《騰訊科技》,2012年3月9日,http://tech.qq.com/a/20120309/000266.htm。某些超級計算機將是移動式的,即機器人。它們將有一個傳感器陣列,這些傳感器性能使得未來計算機可模擬人類感官。

隨著“大數據”概念的提出但是我并不認為“大數據”是能夠解決所有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的全能辦法。該術語一般用來描述對海量信息進行分析,從而發現規律、收集有價值的見解和預言復雜問題答案的技巧與科學。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互聯網上有關人類各種話題的信息都可以儲存,實現在幾秒鐘內查詢和整合的目的。掌上數碼設備如iPhone手機的運算能力能讓20世紀70年代的IBM主機自愧不如。

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大部分計算機將從我們的視野里消失。它們被嵌入到基礎設施和各種設備中,其速度至少比目前的計算機快10萬倍,甚至100萬倍。計算機的存儲將不再依靠磁盤。計算機的移動部件將消失,它們使用全息術和其他形式的儲存器。那時的超級計算機可能有10億個處理器,它們可能是數字式、模擬式、神經網絡、量子和使用分子計算技術的計算機,而量子計算機可能引領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革命。到那時,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將是完全不同于現在的另一個世界。

4.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的開發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機器人和其他機器將能夠基于對潛在結果的一個“理性”分析來做出決策。要達成這樣的成果,這些機器將能夠像人類那樣使用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還將具有思維、回憶、體驗及其他功能。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將能夠使用文字、語音等方式,通過網頁、即時通訊、短信、電話、微博等電子渠道以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車載設備、智能玩具和游戲等硬件設備與人類交換信息。人機交互將變得很自然,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簡單延伸,而且機器也不會忘記。

有朝一日,雖然仍可能存在少數事情只有人類可以做,但是智能機器將趕上人類的智能,足以從事各種工作。它們將能夠用人類語言與我們正常地交談,并且大多數的新知識將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進行開發。某些國家的機器人數量將接近其人口的數量。

這種背景下,人們擔心的是智能機器將與人類搶飯碗。即“智慧”的機器和軟件將沖擊就業。的確,因為它們可能會更便宜、更快,更高效、不知疲倦、更強大而且更準確。機器人能代替人的工作越來越多,未來的技術進步給人類的就業帶來的影響是值得研究的。然而,它們也可能會被黑客入侵,(至少在短期內)必須依賴編程執行工作,并且在“自然狀態”下它們是無道德觀念的。一個完全自主的機器也許能夠做出一些有危險的事,如一架武裝軍用無人機。這就提出了如何解決相關道德和風險的問題。

人工智能畢竟是人類智慧的物化結果,人類應該掌握主動權,主動適應機器人時代,做好生活在機器人時代的準備。

首先,應該明確把哪些工作交給智能機器人,哪些方面卻不能,其中牽涉到人工智能面臨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防范各種風險;其次,除了努力開發更多適應機器人時代的人的工作,還要研究如何擴大智能機器人的新“職業”。比如適應老年化時代的新“工作”(像日本正在進行的機器人革命),參與星際探索任務(如為派人駐守在荒涼的星球做準備),或者幫助人類揭開地球深處、海洋或浩瀚的宇宙的秘密;第三,隨著機器逐漸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人與機器之間的卓有成效的伙伴關系可能會形成,這將不僅使人類的工作更有效率,而且還將開發新的“工作”,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休閑娛樂和創新活動,使生活更有樂趣??v觀上述機器人成為司空見慣的時代,教育、培訓、犯罪、懲罰、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也將發生變化,這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5.智能制造技術

3D打印技術是借助塑料或金屬微粒,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制造出復雜的物體。對工程師來說,以往無法通過大規模生產來實現的夢想如今都不再是問題了。3D打印技術使我們進入了理想的計算化設計和制造的時代,為產品的制造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梢哉f這是自從1908年亨利·福特的流水裝配生產線以來,制造領域最偉大的壯舉,有可能使得制造領域的決定性力量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高素質人才。這也將使得制造業再回流到發達國家有了可能。2014國際消費電子展表明,3D打印技術不會專屬于工程師和科技愛好者,而是使我們“進入一個大眾訂制的世界”,并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投資20億歐元的歐洲航天局“驚奇項目”對3D打印進入金屬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3D技術本身也在日新月異。3D打印將徹底改變戰爭和外交政策“3D打印將改變未來戰爭”, 《參考消息網》,2015年1月7日,轉載自《法新社》2015年1月5日報道,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50107/620606.shtml,不僅讓不可思議的新設計成真,還能將國防工業(也可能是整個全球經濟)完全改觀。數十億美元的國防工業位于這場創新的前沿。IHS技術咨詢公司的分析師亞歷克斯·喬索夫斯基表示,美國軍隊已經投巨資試圖用3D打印技術生產制服、治療戰爭創傷的人造皮膚、甚至食物。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將第一個打印出來的金屬部件用在了“旋風”戰斗轟炸機上。

澳大利亞Invetech公司和美國奧加諾沃公司(總部位于圣迭戈的初創企業Organovo)攜手研制出了全球首臺商業化3D生物打印機“人體器官 ‘按需打印’,全球首臺3D生物打印機出爐”, 《科技日報》,2010年3月16日。。肝臟的自我再生能力使其成為生物打印的理想對象“3D打印肝臟薄片助力器官移植”, 《參考消息網》,2013年11月8日,轉載自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013年11月6日報道,http://science.cankaoxiaoxi.com/2013/1108/298634.shtml,即在計算機的精確指導下,用3D打印技術一層層地打印活細胞。奧加諾沃公司將肝臟視為完善實驗室培植人體器官技術的堅實踏腳石。它宣布用3D技術打印出了能夠保持組織功能(即過濾養分、毒素和藥物)長達40天的肝臟薄片。

然而數字化制造的真正前途也許在于第四度空間——打印根據編程而隨時間變化的物體。3D物體是靜態的,需要人工控制,而4D物體能夠自動對環境作出反應,自行組裝、修補或變形,隨時間而變化,可自我修復。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納伊夫·魯贊,“準備迎接4D打印革命”, 《參考消息網》,2014年10月12日,轉載自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10月8日文章,http://k.cankaoxiaoxi.com/weishan/article/102683959/31142090205/23649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已經發明了“4D打印”——創造了能在接觸水等元素時變色的物質。這將意味著總有一天3D打印出的制服等物體能夠根據環境而改變顏色。4D打印可能還對抗癌癥(研究人員借助4D打印的原理,利用DNA鏈造出了對抗癌癥的納米機器人同上。)。

圍繞3D打印也有很多擔憂,比如該技術也有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已有人通過3D打印機制造出手槍和手銬鑰匙)以及有關產品問責和知識產權問題,而最令人擔憂的風險可能出現在生物領域。

當然,3D/4D技術還處于初級階段,真正用于大規模生產或者進一步擴大市場,還有很長的路。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為下一步制造業革命浪潮做好準備。

6.腦工程

腦科學是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過去10年中,科學家已經在腦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包括成功實現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的連接。已有10多位從事腦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在此期間獲得了諾貝爾獎。雷·庫茲韋爾甚至預測到2040年至2045年時,我們將可以上傳自己的意識內容到電腦中。

理解人腦的運行機制不但有助于帕金森氏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等腦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還可揭示人腦的高能效、高可靠性之謎,對人工智能研發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這將有助于破譯人機界面智能化的世紀難題,開發全新的信息處理系統。法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式的神經影像系統“大腦影像技術的新突破”, 《華文生技網》,2007年4月25日,http://www.boon.com/biology/bioenginering/291152.shtml。,可長時間追蹤大腦的神經活動。大腦影像技術的新突破開啟了大腦相關研究的一扇新大門。信息轉換技術,成功地將人腦信息轉換為電腦信息。美國科學家宣稱發明了一種新的“讀心術”,可以用電腦程序解碼大腦活動并“翻譯”成文字,實現人腦與電腦信息的雙向轉換“‘讀心術’或夢想成真”, 《參考消息網》,2013年10月17日,轉載自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013年10月15日報道,http://science.cankaoxiaoxi.com/2013/1017/287535.shtml.。

美國政府2013年出臺了一項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制腦活動全圖的研究計劃,將耗時10年、投資數十億美元,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歐盟委員會也宣布,將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項目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并分別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

專家們預測,大腦連接電腦(如大腦與電腦的界面),強化體外骨骼,神經植入,數碼假肢、外部腦皮層—思維和計算機的真正結合,人類基因工程,納米醫療,腦保存,人造人、意識上傳等十大尖端技術將人類變超人。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李慶誠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Mike Floor-walker, “10 Incredible Ways Technology May Make Us Superhuman”, May 12,2013, http://listverse.com/2013/05/12/10-incredible-ways-technology-may-make-us-superhuman/.

7.新能源技術

從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到人體動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美發明新技術,身體動能變電能”, 《中國能源報》,2010年3月8日,轉載自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以及能源儲存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產業革命的重要動力之一。不久的將來,地熱、水能、太陽能、風能、磁能等“自然能”將在全球能源利用中占有重要比例;燃料電池、有機能源、核裂變能、氫能等也在能源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的將進入商業化階段。

國際能源署(IEA)稱“IEA稱太陽能或將在2050年前成為電力主要來源”, 《環球網》,2014年9月30日,轉載自英國《路透社》2014年9月29日報道,http://finance.huanqiu.com/view/2014-09/5156457.html.,太陽能在2050年前可能成為電力的主要來源。

新能源技術與新交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一起將成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參見表2)。

8.太空探索和載人航天技術

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就是飛上青天。經過200多年的努力(1783年,法國的蒙戈爾菲耶(Montgolfier)兄弟首次完成了氣球載人飛行的壯舉),人類實現了從氣球載入、利用動力飛機飛上天空、到利用人造衛星完成載人太空飛行。

現在進入到私人太空冒險、登陸火星、永久月球基地、星際探險、太空新材料、亞光速太空飛船、地外生命的探索時代“未來世界的85項新興技術”, 《國外科技動態》,1999年第8期,摘譯自美國《未來學家》雜志1996年。。

9.改變世界的信息技術

在正在改變世界的各種技術之中信息技術是基礎,它已經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諸如經濟、政治、文化、娛樂、新聞采集、通信、制造、教育、戰爭、犯罪、醫學等,涵蓋了很長的清單。

對于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現在人們更多的是從信息技術的應用角度考慮,比如互聯網為核心的應用開發,微電子技術和軟件技術的深入發展,三網(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融合和寬帶化為核心的網絡技術發展等。換句話說,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及其各種潛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貫穿了一切事物的互聯網,在全球范圍掀起了一場影響人類活動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改變的不僅是思維模式、做事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方式、商務方式和企業運行方式,還將顛覆企業組織、工作崗位、行業形態,開啟了所謂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邊界,還塑造了建立在數字平臺上的共享經濟,甚至沖擊了經濟學理論。同時,信息技術也正在改變權力、權利與民主間的關系丁長艷,“政黨治理的現代化難題:中國共產黨軟實力的轉型分析”, 《理論學刊》, 2014年第09期。。

今天,一個孩子可以用任何語言向一部智能手機提出一個具體問題,并期望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個過程涉及任何人的任意語言或方言的語音識別,對于許多數據庫的近乎即時搜索,材料的組織并用語音輸出,以一個合乎邏輯的方式呈現結果。明天,各種問題可以超越具體性,而且要求推理或判斷,或使用智慧來形成答案。太不可思議了!

然而,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實際上是改善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之效率的工具,擴大信息應用范圍的手段,也是信息傳播的介質。

下一步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將圍繞信息本身掀起深刻的革命。即把信息的內容、信息本身作為主題,而不只是針對信息的數字容器。信息有各種不同的源泉和類型,而每種信息及其內容將以不同方式不斷演變并在發展之中。

一是圍繞無腦自然物(而且非人造物)信息的革命。比如重新認識自然物的信息的本質、信息來源以及表達信息的方法,以揭開自然物的面罩,揭示其中“看不見的能量分配和物質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么”,熊祥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1頁。。物質對象的信息研究將使得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更加精確和深刻,有助于繼續發現其奧秘。

二是信息和信息技術已經模糊了軟技術與硬技術的界限。現在正在掀起的是圍繞人類意識與信息之關系的革命。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的進展特別是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意識的研究超越哲學探討的局限性,將意識作為科學研究的主題杰拉爾德·埃德爾曼,朱利歐·托諾尼,《意識的宇宙—物質如何轉變為精神》,顧凡及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1日。(將意識作為過程,而不是一種物體來研究)提供了可能性,進而有可能揭示有腦生物體的信息、意識和生命的本質。

還有,如果說人類的完整的意識活動包括信息的接收(感覺、感知)、存儲(記憶)和處理(思維),那么,根據信息是意識活動的對象、意識活動借以展開的中介以及意識活動的產物王偉光,“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的觀點,信息技術不單是屬于操作物質(如腦和物理世界)的技術,還屬于超越物質而“操作”精神活動(如意識和社會世界)的軟技術。

10.軟技術Zhouying JIN, 《Global Technological Change-From Hard Technology to Soft Technolo-gy》,1st Edition, Intellect, Bristol, UK,2005;2nd Edition, Intellect, Bristol, UK/Chicago, USA,2011.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軟技術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技術之另一種范式。盡管軟技術的資源包括人類的所有活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心理、政治活動,以及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環境資源乃至人類的生命和認知等廣闊領域(參見本章相關“技術是什么”部分),但是,由于近幾百年的工業經濟時代,物質生產占重要地位,以物質為載體的所謂硬技術對提高物質生產率的貢獻顯得更突出,因而軟技術長期被忽視,未能作為技術得到有意識的、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只是以經濟活動作為資源的軟技術—商務技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發展,但并非被看作是“技術”,而是冠以五花八門的名頭。

1)軟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創新是當代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對知識、資本、資源、市場(包括社會市場)以及對非技術因素的進一步認識,隨著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創新得到重視,隨著解決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問題的難度增加,人們逐漸認可軟技術、軟環境以及軟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創新的重要性。新的商務模式、金融技術、社會技術、文化技術、政治技術,認知技術、意識技術、思維技術、健康技術、安全技術等已經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這種趨勢不僅將成為推動后工業經濟時代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強勁驅動力,將形成遠遠超越硬性產業的軟性產業之核心技術,還將成為解決地區矛盾、維護世界和平、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不可缺少的手段,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不可替代的“力量”。人們逐步認識到軟技術和軟環境是所謂“以人為中心的系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理論。

近來,John Smart提出John Smart, “Leadership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en Areas of Strategic Disruption, Opportunity and Threat”, World Future 2013 Conference, Chicago, lliois, July 2013.引領未來技術轉變的十個領域,并認為這些領域也是作為領導者必須應對戰略性破壞、機會、危機的重要領域。它們是納米科學和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資源技術、認知技術、社會技術、健康技術、經濟技術、政治技術、安全技術。其實,其中的絕大部分屬于軟技術范疇??梢娷浖夹g對未來技術發展中的地位。

實際上,鑒于軟技術的資源涵蓋了廣闊領域,軟技術的門類也非常繁多(參見本章相關“廣義技術”部分),每項軟技術都需要與時俱進地研究、開發和創新。

2)各種軟技術的融合、集成

軟技術領域的各種技術集成和融合將進一步增強軟技術創新的競爭力。比如,金融和信息技術的結合,使得歷史上作為經濟領域的價值流通工具或經營活動資本化過程的金融業成為創造巨額收入和大量就業崗位的服務業,使得金融作為一種特殊技術得到全面創新,甚至成為重要的外交工具。同時,“壞”的金融技術(參見本章有關“區別軟技術和硬技術,謹防“壞的”軟技術”部分)使得金融愈發遠離實體經濟,變得更具有投機性和賭博性,增強了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力。

貿易技術、金融技術、人的來往與溝通、信息技術的結合被專家們稱之為當今世界突破一切趨勢的力量之一Richard Dobbs, James Manyika, and Jonathan Woetzel, “The four global forces break-ing all the trends”, April 2015,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strategy/the_four_glob-al_forces_breaking_all_the_trends。整個世界通過貿易流、資金流、人流和信息流(數據和溝通)緊緊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網絡,而其中的每項“流”再與當代高技術相結合,不斷創新而形成獨特的系統。這四大系統的相互融合、交叉,再與技術創新接軌,不僅造就了新時期的全球化,還將創造無限的機會,也可能還激起意想不到的波動或危機。

以貿易和金融為例,它們早就是全球化的功臣,但是近幾十年來發生了巨變,擴展為一個錯綜復雜的全球貿易系統網。單是中國與非洲之間的貿易從2000年90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110億美元;全球資金流從1980年到2007年間增加了25倍;2009年超過10億人跨越了國界,這是1980年的5倍同上。

3)軟硬技術的融合、集成趨勢

軟技術與硬技術的會聚開辟了未來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創新之新領域。

由納米、生物、信息和認知四大科學技術相融合、集成的NBIC會聚技術是軟硬技術會聚的一個代表性技術。其中認知科學和認知技術是NBIC會聚技術的基本點。認知科學所涉及的生物學、心理學、細胞學、腦科學、遺傳學、神經科學、語言學、邏輯學、信息科學、人工智能、數學、人類學等,其中多數屬于軟科學領域。認知科學知識在NBIC會聚技術中起著設計、指揮和協調的重要作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持編寫的《提升人類能力的會聚技術》報告中稱裴鋼,“會聚技術,中國的新機遇?”, 《電腦開發與應用》,2010年第01期。:“如果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納米科學家就能夠制造它,生物科學家就能夠使用它,信息科學家就能夠監視和控制它?!睔W盟的研究報告稱會聚技術將創造歐洲的未來Alfred Nordmann., “Converging Technologies-Shaping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e-ties”, European Commission,2004.。

科學家們認為NBIC會聚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的世界裴鋼,“會聚技術,中國的新機遇?”, 《電腦開發與應用》,2010年第01期。:基于NBIC會聚技術的認識和應用,人類大腦的潛力將被激發出來,人的悟性、效率、創造性及準確性將大大提高;人體及感官對外界的突然變化,如事故、疾病等的感知能力變得更敏感;人類將以原子或分子為起點來診斷和修復自身與世界;老齡人群普遍改善體能與認知上的衰退;人與人之間產生(包括腦與腦交流在內)高效通信手段;社會群體有效地改善合作效能;社會大幅度減少資源與能源的消耗,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出現了很多NBIC會聚技術Mihail C.Foco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eds.),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Springer, April 1,2003.的雛形及創新產品,比如信息與生物技術會聚,創造出個性化藥品、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生物芯片以及以生物為基礎的電腦等。

另一個軟硬技術集成的例子是技術與藝術的聯姻。比如融合、集成了信息技術、藝術設計、媒體創意的IAM會聚技術將推動新一輪創新風潮。藝術思維(理念)與數字媒體技術的結合,對文化產業和各類服務業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創新浪潮,包括藝術設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設計革命。所謂新媒體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與當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諸如數字技術、生物科學技術、量子理論、經濟學、語言學都可以成為藝術實現的媒介(體)“新媒體藝術設計”, http://baike.haosou.com/doc/2381157-2517710.html

4)基于創新思維的未來藍圖設計技術

歷史上的大量例子證明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或趨勢的各種想象,一直是引導和推動未來技術發展的助推器。最有力的證據是19世紀儒勒·凡爾納對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所做的貢獻。他以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做出了種種在當時是奇妙無比的構想。它們到了20世紀幾乎全都成了現實。難怪,法國將軍利奧泰曾說“現代科技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之實踐的過程“For twenty years, the people who move forward have been doing a Jules Verne.”Hu-bert Lyautey, quoted in Jean-Michel Margot, Editorial, Verniana 4:v-viii(2012), retrieved on 2 March 2013, https://en.wikiquote.org/wiki/Jules_Verne#Quotes_about_Jules_Verne?!?/p>

2011年英國《焦點》雜志“十個主意將改變世界”, 《新華網》,2011年9月5日,轉載自英國《焦點》月刊2011年9月號,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5/c_121968234.htm指出量子計算機,3D/4D印刷機,普適計算,情緒感應電視等十個奇思妙想將是“改變世界的十個主意”,實際上3D/4D已經接近現實,量子計算機也為期不遠。還有2011年《科學美國人》雜志“改變世界的10個想法”, 《新華網》,2011年11月25日,轉載自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12月號,http://jingji.cntv.cn/20111125/104921.shtml將無國界貨幣、微生物礦工、無須重新種植的莊稼、納米級病菌殺手等十大有前途的構想列為“改變世界的10個想法”。

人們習慣于把那些奇思妙想稱之為科學幻想。但是,實踐證明只要那些新穎的想法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軟硬技術原理(基礎),并將人類的美好愿望通過開放式的思維技術和思維藝術(目標和方法)相結合而構成未來藍圖,不會是幻想,肯定最終能夠得到實現。在這個意義上簡單地稱它們為“科學幻想”有失公平。再說什么是科學,也要重新探討。

100多年來科幻得到了巨大發展,科幻對未來研究乃至全球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盡管對科幻有很多不同的定義Tom Lombardo, “Science Fiction:The Evolutionary Mythology of the Future”, World Future 2015 Conference, July 2015; The Center for Future Consciousness:http://www.center-forfutureconsciousness.com/,科幻將智慧、創造、想象、激情、動力、個人的理想和價值觀等集于一身,不僅作為工具或途徑來探討、啟發、影響未來研究,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很多優秀的未來學者長期以來跟蹤并專門從事科幻的研究,包括科幻的歷史。芬蘭的VTT技術研究中心在2015年2月將科幻博士學位Tiina Kym?l?inen, “Innovative leap to future technology experiences-Science fiction prototypes advancing emer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fores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sight, June 22-25,2015, Athens, Greece.授予了梯娜·凱馬蓮(Tiina Kym?l?inen)。她的學位論文為“將科幻應用于設計研究目標的藍圖”,即認可了科幻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價值。

但愿科幻不只停留在創造新穎的故事,更要把握正確方向,激勵和引導人們共同想象和設計可信的,健康的和理想的未來。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超越科幻,不限于科學技術或文化領域。要有意識地研究和推動基于創新思維的人類的未來愿景、未來藍圖的設計。即向正確的方向(向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引導,絕不能跨越道德底線),以正確的方法鼓勵、推動新思維、新構思來設計“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及其實現的路徑,定能有助于改變世界。這也是提高創新能力,創造新概念、新的解決方案、新技術和新服務的有效的手段或途徑。

11.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集成

除了上述十大方面,我們還可列舉大量的具有發展前景或奇異的新興科學和技術。但是更強勁的創新力量將來自各種科學和技術之間、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交叉、融合、集成而形成的各類會聚技術,這種技術集成與會聚的浪潮將成為當代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宣武区| 炎陵县| 关岭| 永昌县| 江孜县| 百色市| 江永县| 临邑县| 睢宁县| 和林格尔县| 潜山县| 库伦旗| 阿坝县| 永城市| 龙泉市| 札达县| 九江市| 博客| 石棉县| 青田县| 乐业县| 汉寿县| 布尔津县| 无棣县| 内乡县| 乐山市| 洛隆县| 曲阳县| 平陆县| 岱山县| 张掖市| 柳林县| 沂源县| 资源县| 城口县| 攀枝花市| 建德市| 广昌县| 石台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