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掌控社交定律,做交際達人(1)
- 讀懂自己,讀懂你身邊的人
- 牧原
- 4870字
- 2016-12-30 19:43:00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與他人在一起的。但是,你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只會是路人?誰和你一見如故,誰和你天生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排斥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想要結交什么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
1.自我參照效應:他人是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身世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各異,職業千差萬別。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當中,誰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擇友標準,這個標準是如何確立的呢?其最主要的參照物就是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自我的概念來選擇朋友。人們會把某一個特定的目標放到自己獨特的主觀世界中,用記憶、認識和經驗中去理解。如果某一個人符合你記憶、認識和經驗的“好人”形象,符合你心目中所設立的朋友標準,那他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一個人英俊瀟灑,談吐儒雅,女孩子就可能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理想的婚戀對象;一個人認真負責,有擔當有作為,你就認為他是理想的合作對象;有人和藹可親,正直善良,你也許就會覺得他是你理想的交友對象。其實,別人只是從自己的內心里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這一點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來解釋。
自我參照效應最開始是心理學家研究人的記憶時發現的。一位學者的經歷很好的闡述了自我參照效應的生活體驗。
記得工作五年時我準備買車。經過評估后,我買了一部咖啡色的中型轎車。當時我發現一般人的車都是白色或黑色,所以我認為自己的選擇很有品位,也很獨特。
當我為這部與眾不同的車感到沾沾自喜時,我突然發現不論是在市郊、高速公路上,還是在我住的小區停車場中,都有許多與我同型而且是咖啡色的轎車。這讓我很奇怪,為什么大家突然間都開始買咖啡色的車了,所以我就把我的觀察與同事們分享,可是別的同事都說沒有發現這種現象。
當時有一位女同事正好懷孕,聽我講完后就說:“我倒是沒有看到很多咖啡色的車。可是我最近發現,孕婦突然多起來了。我記得星期天逛百貨公司,短短的兩小時就看到五個孕婦,最近的人口出生率是不是提高了呢?”我與其他同事異口同聲地說沒有發現孕婦有增加的現象,她看到的大概是湊巧。
類似這位學者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比如剛剪了一個新發型,就會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的發型特別敏感,一有與自己發型相似的人就會馬上發現。其實,這都是自我參照效應的反映。
用通俗一點的話解釋,就是說,你內心深處想看到什么,世界就會呈現出你想要看到的景象。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會經常出現在你身邊,你想要看到正直,周圍的人就經常會出現正直的閃光點,你想要看到丑惡,丑惡也就不負你的期望,時常出現在你身邊。
三個人——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一同去看望他們共同的朋友,他們經過了一條繁華的街道后,來到朋友家,朋友的小女兒請藝術家給她講個故事。
藝術家講道:“我剛才來的時候,沿著街道走,看見在天空的映襯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穹窿,落日的余暉靜靜地照射在大地上,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小姑娘又讓房地產商給她講個故事。房地產商講道:“我在街上看見兩個男孩子正在討論怎樣掙錢,其中一個男孩說他想擺一個小攤賣冰激凌,并且要把小攤擺在兩條街道的交匯處或者地鐵的入口處,因為這些地方人來人往,大家就可以看見他并買他的冰激凌了。我發現這個男孩懂得經營位置的價值,沒準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商人。”
接下來,小女孩又讓醫生給她講故事。醫生的故事是這樣的:“我在街上走著,看到街邊一個櫥窗里上上下下都擺滿了裝有各種藥品的瓶子,這些藥品用于治療各種消化不良,很多人正在認真地挑選,可是我明白這些人需要的也許不是什么藥品,而是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睡眠,但我卻不能告訴他們。”
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走的是同一條街道,但看到的卻各不相同,人在認識他人的時候,由于關注點不一樣,對他人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想要自己不看走眼,客觀公正的認識身邊的人,就要對自己有準確的認識,對自己的記憶、知識和經驗有充分的了解,讓自己的內心盡量做到客觀公正,這樣身邊的人呈現在你內心深處的“鏡像”才會沒有“變形”。
2.當心理預期與現實總有落差,怎么處理
心理學上,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叫做預期法則,是指人們根據已有經驗對現狀發展趨勢的假設推斷。就是說,你覺得那個人應該對你好,但他沒有對你好,或者對你好的程度不夠,你就會感到失望,甚至產生怨恨心理。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說的就是這種預期法則,疏遠他們會被他們埋怨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
生而為人,就會有意識存在;有意識存在,預期就會產生;有預期存在,預期就會產生偏差。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他人行為符合甚至超出我們對他的預期,就會產生愉快的體驗;如果他人與預期產生較大的落差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
1928年,心理學家延克波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將一只小猴子作為測試對象,訓練其完成一項辨別任務。首先,他當著猴子的面將猴子喜歡吃的香蕉放入一只帶蓋子的容器中,然后用木板擋住猴子的視線。隨后,讓猴子在多只容器中選出裝有香蕉的容器。結果發現,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別能力,它準確地從裝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了食物。然后,廷克波再次當著猴子的面將香蕉放入一只容器內,又在擋板后面將香蕉取出,換成猴子不喜歡吃的葛芭葉子,并要求猴子取食。結果發現,當猴子從容器中取出葛芭葉子時,顯得非常沮喪地向廷克波高聲尖叫,大發脾氣。
上述實驗中,猴子的行為受到預期結果的影響——當得到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產生較大偏差時,它產生了強烈的反應。
預期是相互的,你對別人有預期,別人也會對你預期,怎么樣才能不讓“預期”對你的社交產生負面影響呢?要做到兩方面:首先,適當對他人的行為形成較低的預期,便不會因為他人沒有滿足自己的預期而產生失望情緒;其次,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謙虛一些,降低他人對自己的預期。
在與人交往時,預期值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可以降低預期,甚至是不設預期。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改變你預期的方向。比如說,一個待人真誠的人通常會討厭一個狡猾的人,一個文雅的人也可能會討厭一個粗魯的人,我們身上即使沒有那些東西,我們仍然會討厭一個擁有這些特質的人。但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預期的方向:狡猾也可能是機智,是靈活,粗魯也可能是直爽,那你就不會那么排斥了。
幾個人喝同一井里的水,有人用金杯喝,有人用泥碗喝,有人干脆用雙手捧著喝。用金杯者,覺得自己富貴了許多;用泥碗者,覺得自己貧賤了許多;只有用雙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說:“好解渴啊,甘甜的水!”品嘗同一井里的水,為什么有三種不同的感覺?因為這三個人關注的焦點不一樣。前兩個人關注的是碗,第三個人關注的是水。因而用金杯者,覺得自己富貴了許多;用泥碗者,覺得自己貧賤了許多,他們都品嘗不到水的甘甜。只有用雙手捧水喝的人讓自己的關注點、角度做了調整,視線便會有所不同。要降低他人對自己的預期,就要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謙虛一些。
在一次產品宣傳大會上,一位年輕女公關組長代表公司前來宣傳推廣其新產品。當時在座的都是業界的精英和著名的專家學者,面對這些人,她一上臺就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前輩,我作為一個新人,無論是頭腦和學識,還是見識經歷,都比不上各位前輩。所以還請大家對我演講中的淺薄可笑之處多多包涵,并希望各位不吝指正賜教!”等到大家聽完了她的宣傳演講,發現她的演講居然很出色,這讓所有的人都對她刮目相看。于是大家對她宣傳的產品很感興趣,有很多人還立即簽下了訂單。
這位女公關在宣傳產品前,首先降低了大家對她的預期,然后在進行完宣傳演講之后,之前降低預期的人們形成了強烈的落差,反而覺得她并沒有那么差,于是才對她刮目相看。可見,只有做到這些才會保證雙方關系的良好發展。
3.匹配現象:靈魂的契合造就吸引力
“我那么愛他,并不是他長得英俊,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們的靈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樣的。”
《呼嘯山莊》里凱瑟琳在艾倫·丁恩講到她愛希斯克利夫時說。
一個人在選擇朋友時,尤其是在選擇終身伴侶時,首先會傾向選擇那些年齡、外貌、智力、社會地位等方面都能與自己相匹配的人。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匹配現象”,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般配”。但外在標準的“般配”只是“般配”的低級階段,心靈相通、心理契合才是終極版的“般配”。正如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戀,他們在心靈上彼此接納,雙方都具有很高的心靈相容度時,即使外表上不般配,社會地位上不般配,也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你以為,就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也沒有心嗎?——你錯了!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要是上帝曾給予我一點美貌、大量財富的話,我也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不是用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軀跟你說話,就好像我們都已離開人世,兩人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這是《簡·愛》中的女主人公簡對莊園主羅切斯特的表白,感情激烈,感動了不少少男少女。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簡其實是自卑的,不然她也不會如此在意自己的貧窮和相貌平平,如此執著地強調心靈和心靈的交流。在現實中,由于簡和羅切斯特地位的不平等,也由于她的自卑,所以她期望離開人世后能和羅切斯特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她甚至希望上帝賜予她財富和美貌,這樣她才能主動爭取自己的愛人。在故事的最后,上帝真的給了她財富——簡得到了叔叔的遺產,羅切斯特也毀了容,雙目失明,這個時候簡才義無反顧重投羅切斯特的懷抱。
前段時間,中國著名社交網站天涯社區出現一條熱貼——《現在上海馬路上明顯女的比男的高一個檔次,有圖有真相》。帖子總結道:“現在的男的要么狗頭狗腦,要么縮頭縮腦,沒一個看著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蠻有氣質的。”這個觀點得到跟帖中不少人響應。而早在2003年,知名雜文家鄢烈山就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發出類似感慨:中國的女的,不論是衣著普通的打工妹,還是服飾時髦的白領麗人,個個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著得體、容顏順眼、雙眸有光。男的呢?打工仔是面皮灰黃,頭發干枯,衣履寒傖,眼神迷茫;“白領男人”則歪身佝背、蟹行狐步,睡眼惺忪,萎靡不振。中國男人中膀闊腰圓、雄姿英發的極其罕見。
而中國女人是不是就因此嫌棄中國男人了呢?有一項對女性的調查顯示,在問到“男生的20個常見缺點,哪些你絕不容忍”時,長相不帥則排在最末位,而首位的則是誠信欠佳,花錢小氣位列第三。也就是說,中國女人最看重男人的人品和財力,最不看重男人的“外表”。還是人品和財力占據主流意識。外表上的般配這種淺層次的般配早已被中國女人拋棄了,他們更看重的是心靈相通。
戀愛、婚姻如此,交際也是如此,無論是淺層次的外貌上,還是在才華、能力上,或者是最關鍵的心靈相通上,與自己匹配的人需要你仔細尋找。
一直以來,人們無不希望生命中能遇見伯樂、能尋到知音,得一知已。的確,我們的生活需要知己。無論你身處的城市多么喧鬧繁華,無論你朋友圈里多么熱鬧無比,無論你身居高位還是普普通通,如果生活中沒有知己,一顆心難免有孤獨無助的時候。幸好,難逢的知己,存在于一些人的生命里,他們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包容,相互關愛,意趣相投,最注重的是心靈契合。
人們怎樣才能遇到知音、成為知己?首先需要讀懂自己,深刻剖析自己直至靈魂,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其次要讀懂身邊的人,一直讀到靈魂深處,才能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要的,你需要的。古往今來的知己莫不是如此。俞伯牙和鐘子期、管仲和鮑叔牙、廉頗和藺相如、程櫻和公孫杵臼、介子推和重耳都是這樣找到他們的知己的。
4.增加熟悉度,提高吸引力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在千百年延續的傳統思想里,鄰里,是一種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的關系。“鄰居好,賽金寶”,“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等等這些祖輩相傳的格言和諺語,反映了鄰里之情的無比可貴。鄰里之間為什么關系會比較融洽呢?這恰恰反映了心理學上的鄰近原則。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