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國家建設理論與路徑研究
- 張曉鳳 謝輝 魏勃
- 1301字
- 2019-01-04 11:36:57
前言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是我國政府的既定國策。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是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的。在此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我們要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科技創新“四不”問題,從科技創新活動的各個鏈條、各個環節入手,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消除體制機制的障礙,真正讓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讓市場在創新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從而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各項創新更好更快地惠及人民。我國政府把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我國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的重要手段。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因其所處的起點不同,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上前進。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我們發現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發展方式:一是依賴自身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家;二是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進行發展的國家,如一些拉美國家;三是把科技創新作為其發展的基本戰略,其科技創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這類國家通常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創新型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GDP世界排名不斷提升。1978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第15位。到2014年,我國GDP已位居全球第二,GDP總量為90386.6億美元,僅次于頭號經濟強國美國。然而在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背后卻隱藏著一系列的隱患,一是經濟增長仍然依賴生產要素的高投入和資源的高消耗,粗放型特點明顯,隨著高成本時代的到來,低價工業化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二是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大量關鍵設備依賴進口,一些產業產品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利潤分配受控于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通過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國的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實地調研和考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不斷強調創新。2014年1月6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人員代表時再次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5月10日,習近平在鄭州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還是技術創新;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要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8月18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