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課后習題詳解(第7版)
- 圣才考研網
- 12字
- 2019-01-05 03:02:45
第2章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一、概念題
1.循環流量圖(circular flow diagram)
答:循環流量圖是指表明物品和勞務、生產要素以及貨幣支付在家庭和企業之間如何流動的經濟圖形,如圖2-1所示。在這個模型中,經濟由兩類決策者——家庭和企業——所組成。企業用勞動、土地和資本(建筑物和機器等)這些投入來生產物品和勞務,這些投入被稱為生產要素。家庭則擁有生產要素并消費企業生產的所有物品與勞務。

圖2-1 循環流量圖
圖2-1中,經濟決策由家庭和企業做出。家庭和企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家庭是買者而企業是賣者)以及生產要素市場(在這個市場上,企業是買者而家庭是賣者)上相互交易。外面一圈的箭頭表示貨幣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頭表示相應的物品與勞務的流向。循環流量圖的形式是簡化的,是整體經濟的一個簡化模型,因為它不包括國際貿易和政府。
2.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也稱為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或生產可能性曲線,指一個經濟在可獲得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所能生產的產品的產量的各種組合。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經濟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時,增加一定量的一種產品的生產,就必須放棄一定量的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整個社會生產的選擇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產品間的不同產量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產量的組合就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假設一個社會把其全部資源用于A和B兩種產品的生產,那么生產可能性邊界可用圖2-2表示。

圖2-2 生產可能性邊界
該圖形表示,一個社會在資源一定、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可能生產的A產品和B產品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位于曲線右邊的點(如C點)是不能達到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而曲線左邊的點(如D點)可以達到,但沒有利用完或沒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資源。而位于曲線上的點(如E點)則表示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組合。這條曲線向下傾斜是因為當全部資源都被利用時,要獲得更多一些的一種產品,就必須以犧牲其他的產品為代價。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邊界以外無法達到的組合意味著資源的有限性;邊界線上各種組合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必要;邊界向下傾斜意味著機會成本。
3.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答: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指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的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以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經濟規律作為考查對象,研究單個生產者或企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利潤,以及單個消費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貨幣收入購買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滿足。因此,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量分析法,個量是指與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相適應的經濟變量,如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利潤,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給量、效用和價格等。微觀經濟學在分析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時,假設總量固定不變,所以又被稱為個量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從根本上講,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都同市場機制、價格決定有關。當然,它也研究具有整體意義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這同樣是以單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為出發點的。
4.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答:宏觀經濟學是與微觀經濟學相對而言的,它是研究整體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體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
對宏觀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后的“滯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并形成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爭論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干預思想占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是當代發展最為迅猛,應用最為廣泛,因而也最為重要的經濟學學科。
5.實證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
答:實證表述即實證分析,是描述經濟現象“是什么”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旨在揭示有關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和因果關系。實證表述的結論常常被用作規范表述命題的依據。實證分析的本質是要證實或證偽關于變量之間關系的“假說”。這個假說,不僅是“是什么”,而必須包涵著“將是什么”的命題,是一個把“是”與“將是”聯結起來的判斷。
6.規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答:規范表述即規范分析,是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么”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準則作為經濟理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據,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準則。
價值判斷對規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甲引起丙,乙引起丁。丙與丁相比,丙是“好的”,丁是“不好的”,所以甲與乙相比,甲是“好的”,乙是“不好的”。換言之,規范表述涉及甲、乙、丙、丁的是非善惡。不同于實證表述的是,規范表述是倫理的判斷,它并不是先去檢驗經濟運行過程,而是先去檢驗假設本身,并通過對假設的檢驗,再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例如,假設以5%的年增長率作為目標,規范分析就要討論這一假設本身是否正確,5%的年增長率能否成為目標等等。它認為只有從倫理的角度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后,才能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西方制度經濟學中的分析,基本上屬于規范表述。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中所進行的分析,基本上屬于實證分析,但這些實證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范前提之上的。
二、復習題
1.為什么說經濟學是一門科學?
答:經濟學之所以是一門科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以科學方法來研究和探討經濟問題
科學的本質是科學方法——科學地提出理論,收集數據資料,并分析這些數據資料以努力證明或否定他們提出的社會理論。正如其他學科一樣,經濟學觀察一個事件,建立一種理論,并收集數據來檢驗這種理論。但是,收集數據來檢驗經濟理論是困難的,因為經濟學家通常不能從試驗中創造數據。這就是說,經濟學家不能僅僅為了一種理論而控制經濟。因此,經濟學家通常采用從歷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數據。總之,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的過程和方法與自然科學的科學家研究自然是一樣的,只不過經濟學家進行實驗的能力受到限制,并且要依賴自然科學實驗的發展。
(2)利用假設來解釋世界
假設可以使解釋這個世界更為容易。例如,為了研究國際貿易的影響,經濟學家可以假設世界只由兩個國家組成,而且每個國家只生產兩種產品。通過理解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這種假想世界中的國際貿易,來更好地理解人們生活在其中的、更復雜的現實世界中的國際貿易。
(3)以科學家的客觀性來探討經濟學的主題
經濟學家努力以科學家的客觀性來探討他們的主題。像所有科學家一樣,他們做出了適當的假設并建立了簡化的模型,以便解釋周圍的世界。經濟學家使用由圖形和方程式組成的經濟模型,經濟模型根據假設建立,而且是現實經濟的簡單化。
2.為什么經濟學家要做出假設?
答:經濟學家之所以要做出假設,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經濟學家之所以做出假設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通過對不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假設,略去對問題的答案沒有實質影響的因素,突出實質性的內容,可以集中思考,從而更為容易地解釋問題,得出結論。而且通過假設略去對問題沒有實質影響的因素并不會影響最終的結論,從而可以得出正確結論乃至經濟規律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
(2)假設可以使解釋這個世界更為容易。例如,為了研究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假設世界只由兩個國家組成,而且每個國家只生產兩種產品。當然,現實世界由許多國家組成,每個國家都生產成千上萬的不同類型產品。但通過假設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就可以集中進行思考。一旦理解了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這種假想世界中的國際貿易,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生活在其中的、更復雜的現實世界中的國際貿易。
(3)經濟學家用不同的假設來回答不同的問題。假設要研究當政府改變流通中的貨幣量時經濟中會出現什么情況,這種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價格會做出什么反應。經濟中的許多價格并不經常變動,如報攤上的雜志價格就需要好幾年才能變動一次。了解了這一事實后,當研究政策變動在長短不同時間中的影響時就會做出不同的假設。為了研究這種政策的短期效應,可以假設價格變動并不大,甚至可以做出極端而人為的假設:所有價格完全是固定的。但是,為了研究這種政策的長期效應,可以假設所有價格完全是有伸縮性的。正如物理學家在研究大理石下落和氣球下落時用了不同的假設一樣,經濟學家在研究貨幣量變動的短期與長期效應時也用了不同的假設。
3.經濟模型應該準確地描述現實嗎?
答:(1)經濟模型的含義
經濟模型指用來描述與所研究的經濟事物有關的經濟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結構,是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一種主要分析方法,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簡化。經濟模型主要用來研究經濟現象間互相依存的數量關系,其目的是為了反映經濟現象的內部聯系及其運動過程,幫助人們進行經濟分析和經濟預測,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經濟模型本身可以用帶有圖形、圖表或文字的方程來表示。
(2)經濟模型不應該準確地描述現實,原因如下:
經濟模型不可能準確地描述現實,也不需要準確地描述現實。現實世界太復雜,是由各種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構成的,錯綜復雜,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則就不可能進行嚴格的分析,或者分析太復雜以致無法進行。通過做出某些假設,可以排除許多次要因素,從而建立起模型。這樣一來,便可以通過模型對假設所規定的特殊情況進行分析。因此,模型通過忽略掉大量不會對研究結果有實質性影響的細節來說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為了增進人們對現實的理解而簡化了的現實。
4.說出你的家庭參與要素市場的一種方式,以及參與產品市場的一種方式。
答:家庭是生產要素市場上的賣者,同時也是產品市場上的買者。
(1)生產要素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利用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統稱,一般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市場經濟要求生產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通過市場交易實現流動和配置,從而形成各種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要素市場有生產資料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產權市場等。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家庭向企業出售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所需的各種投入(例如,勞動、土地、資本等)。
(2)產品市場是指可供人們消費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交換場所。產品市場為家庭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滿足家庭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在產品市場上,家庭向企業購買各種產品和勞務。
5.舉出一種沒有包括在簡單的循環流量圖中的經濟關系。
答:簡單的循環流量圖中沒有包含政府部門和國外經濟部門。
(1)現實經濟生活中,政府在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①在微觀層面,政府通過公共管制來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做出某些限制,糾正市場缺陷、制止競爭失靈。其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價格管制,即由政府規定壟斷企業產品的價格,企業只能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銷售產品;二是反壟斷,由政府通過立法禁止獨家或少數企業控制價格的行為。②在宏觀層面,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2)世界經濟是開放的,一國與他國展開國際貿易,從而使得各自的狀況變得更好。由于資源或技術限制,一國不可能生產出所需的所有商品,它必須與其他國家進行國際貿易,進口自己急需的商品,同時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自己的產品。
6.畫出并解釋一個生產牛奶與點心的經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果一場瘟疫使該經濟中的一半奶牛死亡,這條生產可能性邊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動?
答:(1)牛奶和點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指在其他條件(如技術、要素供給等)不變情況下,生產牛奶和點心所能達到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如圖2-3所示,假設在正常情況下,將可能得到的所有資源全用于生產點心,可以生產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產牛奶,可以生產1000升。PPF1表示正常情況下該經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2-3 牛奶與點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2)如果一場疾病造成該經濟一半的奶牛死亡,生產可能性邊界會向內移,即PPF2線。但如果該經濟體只生產點心而不生產牛奶,那么奶牛的數量減少并不影響點心的產量,但是只要生產牛奶,奶牛數量減少就會影響牛奶的產量。
7.用生產可能性邊界描述“效率”的思想。
答:如圖2-4所示,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點代表有效率的生產水平,如B點,增加X產品的生產必須減少Y產品的生產,反之亦然。生產可能性邊界內的點表示無效率的結果,如A點,在A點可以增加X產品的生產而不減少Y產品的生產,由于某種原因,該經濟所生產的X和Y的總量小于它能夠使用的資源所能生產的產量。

圖2-4 生產可能性邊界與效率
8.經濟學分為哪兩個分領域?解釋這兩個分領域各研究什么。
答:經濟學被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領域。
(1)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主體(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或個人,作為生產者的單個廠商或企業)以及單個產品或生產要素市場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主體面對既定的資源約束時如何進行選擇的科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所謂資源配置,是指把現有資源用于生產可供人們消費的物品或勞務的過程。由于資源在任何經濟社會中都是稀缺的,因而資源最優配置的機制必須決定資源用于何種物品的生產以及如何實現有效率的生產。另外,在資源的所有權既定的條件下,一定的資源將是獲得產品的惟一途徑。所以,資源配置問題就是決定經濟社會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從而構成了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①“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選擇既定的資源來生產哪些產品,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下,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也就是說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社會分配到用于該商品的資源就越多,市場上該商品的供給量就越大。
②“如何生產”取決于廠商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一種產品的生產可采用多種方法,但這些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分。由于資源是稀缺的,所以采用效率高的方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使下,理性的廠商將選擇要素的最優組合,以實現產量既定時成本最小或成本既定時產量最大。
③“為誰生產”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收入分配問題。廠商使用要素所有者的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這些費用構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這些收入又成為作為消費者的要素所有者獲得消費品的基礎。所以,決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就決定了社會產品的歸屬。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
(2)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后的“滯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并形成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爭論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干預思想占據主流。
9.實證表述與規范表述之間的差別是什么?各舉出一個例子。
答:(1)實證表述和規范表述的含義
實證表述是企圖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觀點,它試圖如實地描繪經濟活動并揭示其客觀規律,回答“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實證表述的結論常常被用作規范表述命題的依據。實證分析的本質是要證實或證偽關于變量之間關系的“假說”。這個假說,不僅是“是什么”,而必須包涵著“將是什么”命題,是一個把“是”與“將是”聯結起來的判斷。
規范表述是企圖描述世界應該如何運行的觀點,它在實證表述的基礎上進一步試圖規定經濟活動應該如何展開,提出“應該是什么,應該怎么樣”。它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做出這種選擇,而不做出另一種選擇?價值判斷對規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同于實證表述的是,規范表述是倫理的判斷,它并不是先去檢驗經濟運行過程,而是先去檢驗假設本身,并通過對假設的檢驗,再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
(2)實證表述與規范表述之間的差別
實證表述和規范表述的主要差別在于如何來判斷其有效性(validity)。原則上,實證表述是可以通過對證據的檢驗來肯定或否定的;而規范表述除了事實,還包括價值,判斷一項政策是好是壞不僅僅看科學事實,還包含對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學的看法。當然這兩者也是互相關聯的,實證分析會對規范分析產生影響,但規范分析結論不僅需要實證分析,還需要價值判斷(value judgment)。
(3)實證表述和規范表述的例子
例如,關于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的爭論實際上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會引起什么后果,二是應不應該這樣做。“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會使人們更勤奮地工作”是一種實證表述;“稅收和社會福利應該削減”是一種規范表述。
10.為什么經濟學家有時會向決策者提出相互矛盾的建議?
答:經濟學家有時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議的原因有兩個:
(1)經濟學家可能對世界如何運行的不同實證理論的正確性看法不一致,因而會有不同的科學判斷。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經濟學家有時意見不一致,是因為他們對不同理論的正確性或重要參數的大小有不同的直覺。例如,經濟學家對家庭儲蓄對儲蓄稅后收益變動的敏感程度看法不同。
(2)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政策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有不同的規范觀點。例如,經濟學家對于是否應該進行收入再分配看法不同。
在現實中,雖然經濟學家對于許多問題有正常的分歧,但在許多經濟學原理上是極為一致的。
三、快速單選
1.經濟模型是( )。
a.復制經濟運行的機械設備
b.對經濟的詳盡而真實的描述
c.經濟某些方面的簡單再現
d.預測經濟未來的電腦程序
【答案】c
【解析】經濟學家通常使用由圖形和方程組成的模型來了解世界。經濟模型忽略了許多細節,不包括經濟的每一個特征,以便了解真正重要的東西。所有模型都建立在一些假設之上,都是為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而簡化了現實。所以說,經濟模型簡單再現了經濟的某些方面。
2.循環流量圖說明在生產要素市場上,( )。
a.家庭是賣者,企業是買者
b.家庭是買者,企業是賣者
c.家庭和企業都是買者
d.家庭和企業都是賣者
【答案】a
【解析】在循環流量圖中,經濟簡單化為只由兩類決策者——企業和家庭——所組成。家庭和企業在兩類市場上相互交易。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家庭是買者,而企業是賣者。具體來說就是家庭購買企業生產的物品與服務。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家庭是賣者,而企業是買者,家庭向企業提供用于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投入。
3.生產可能性邊界內的一點是( )的。
a.有效率,但不可能
b.可能,但無效率
c.既有效率又可能
d.既無效率又不可能
【答案】b
【解析】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在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的數量的各種組合。該經濟可以生產該邊界上或以內的任何組合。生產可能性邊界內的點代表該產量小于它從可以獲得的資源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產量,因此是無效率的。
4.一個經濟生產熱狗與漢堡包。如果一項熱狗對健康非常有利的發現改變了消費者的偏好,它將( )。
a.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
b.收縮生產可能性邊界
c.使經濟沿著生產可能性邊界變動
d.使經濟在生產可能性邊界內變動
【答案】c
【解析】當經濟增長時會發生的情況,社會可以使生產從原來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一點移動到新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一點,如某行業的技術進步可以使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但是社會選擇該邊界上的哪一點取決于它對兩種物品的偏好,偏好變動則使經濟沿著生產可能性邊界變動。
5.以下所有話題都在微觀經濟學研究范圍之內,除了( )。
a.香煙稅對青少年吸煙行為的影響
b.微軟的市場勢力在軟件定價中的作用
c.反貧困計劃在減少無家可歸者中的效率
d.政府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答案】d
【解析】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特定市場上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
6.以下哪一種說法是實證的,而不是規范的?( )
a.X法將減少國民收入
b.X法是一種好的立法
c.國會應該通過X法
d.總統應該否決X法
【答案】a
【解析】實證表述試圖描述世界是什么樣子,它在努力解釋世界如何運行,如最低工資法引起了失業;而規范表述試圖描述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如政府應該提高最低工資。規范結論并不僅僅根據實證分析,還涉及價值判斷。
四、問題與應用
1.畫一張循環流量圖。指出模型中分別對應于下列活動的物品與服務流向和貨幣流向的部分。
a. Selena向店主支付1美元買了1夸脫牛奶。
b. Stuart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時賺4.5美元。
c. Shanna花30美元理發。
d. Salma憑借他在Acme Industrial公司10%的股權賺到了1萬美元。
答:循環流量圖如圖2-5所示。外面一圈的箭頭表示貨幣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頭表示相應的投入與產出的流向。

圖2-5 循環流量圖
2.設想一個生產軍用品和消費品的社會,我們把這些物品稱為“大炮”和“黃油”。
a.畫出大炮與黃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解釋為什么這條邊界的形狀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
b.標出這個經濟不可能實現的一點。再標出可以實現但無效率的一點。
c.設想這個社會有兩個政黨,稱為鷹黨(想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鴿黨(想擁有較弱的軍事力量)。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標出鷹黨可能選擇的一點和鴿黨可能選擇的一點。
d.假想一個侵略成性的鄰國削減了軍事力量。結果鷹黨和鴿黨都等量減少了自己原來希望生產的大炮數量。用黃油產量的增加來衡量,哪一個黨會得到更大的“和平紅利”?并解釋。
答:a.大炮和黃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的是一個社會在資源一定、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可能生產的大炮和黃油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大炮和黃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圖2-6所示。

圖2-6 大炮與黃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2-6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的。這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和要素之間的不完全替代性,使得機會成本遞增,這就表現為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凸出。當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凸出時,隨著一種商品產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這種商品所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產量呈遞增趨勢。
具體來說,根據大炮衡量的黃油的機會成本取決于經濟中正在生產的每種物品的數量。在這個經濟中,當經濟用它的大部分資源生產黃油時,生產可能性邊界是非常陡峭的。因為甚至最適于生產大炮的工人和機器都被用來生產黃油,經濟為了每千克黃油所放棄的大炮數量的增加相當可觀。與此相比,當經濟把其大部分資源用于生產大炮時,生產可能性邊界非常平坦。在這種情況下,最適于生產大炮的資源已經用于大炮行業,經濟為每一千克黃油所放棄的大炮數量的增加是微不足道的。
b.因為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個社會在資源一定、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可能生產的大炮和黃油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所以位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點則表示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組合。位于曲線右邊的點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而曲線左邊的點可以成立,但沒有利用完或沒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資源。
如圖2-6所示,A點是經濟不可能實現的一點,B點是可以實現但無效率的一點。
c.鷹黨可能選擇C點,盡量多生產大炮,盡可能少生產黃油。鴿黨可能選擇D點,多生產黃油而少生產大炮。
d.用黃油的生產來衡量,鷹黨得到更大的“和平紅利”。在鷹黨的政策下,經濟用它的大部分資源生產大炮,甚至最適于生產黃油的工人和機器都被用來生產大炮,經濟為了每門大炮所放棄的黃油數量的增加相當可觀。因此,當鷹黨決定少生產大炮時,黃油產量增加很大。與此相比,鴿黨本來就把大部分資源用于生產黃油,因此,再少生產一門大炮,所帶來的黃油數量的增加也是很微小的。
3.第1章討論的第一個經濟學原理是人們面臨權衡取舍。用生產可能性邊界說明社會在兩種“物品”——清潔的環境與工業產量之間的權衡取舍。你認為什么因素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和位置?如果工程師開發出了一種更少污染的新的發電方法,生產可能性邊界會發生什么變化?
答:本題討論的是環境清潔和高收入的組合。在生產可能性邊界線上,兩種產品是完全替代的;在生產可能性邊界外是不能實現的狀態。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了社會所面臨的一種權衡取舍,一旦達到了該邊界上有效率的各點,得到更多的一種物品的惟一方法就是減少另一種物品的生產。
如圖2-7所示,若將該經濟的所有資源都用于改善環境,人們可以享受到A級的環境條件;若將所有的資源所得用來發工資,人均收入可達1000元。人們要想增加收入,就必須減少對環境改善的支出,于是環境指數下降;反之,要想享受清潔的環境,就要減少收入。這就是清潔的環境與高收入之間的權衡取舍。

圖2-7 生產可能性邊界
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和位置的因素主要是這一經濟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數量和技術水平。具體來講,決定本題中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因素主要是保持環境清潔的成本,或者說是改善環境的技術水平。
如果工程師開發出一種更少污染的新的發電方法,就是改善環境的技術水平提高了,生產可能性邊界會向外移,如圖2-7所示。
4.一個經濟由Larry、Moe和Curly這三個工人組成。每個工人每天工作10小時,并可以提供兩種服務:割草和洗汽車。在一小時內,Larry可以割一塊草地或洗一輛汽車,Moe可以割一塊草地或洗兩輛汽車,而Curly可以割兩塊草地或洗一輛汽車。
a.計算在以下情況(即我們所標的A、B、C和D)時,各能提供多少每種服務:
·三個工人把他們所有的時間都用于割草。(A)
·三個工人把他們所有的時間都用于洗汽車。(B)
·三個工人都分別把一半時間用于兩種活動。(C)
·Larry分別把一半時間用于兩種活動,而Moe只洗汽車,Curly只割草。(D)
b.畫出這個經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用你對a的回答來確定圖形上的A、B、C和D點。
c.解釋為什么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是這樣的。
d. a中有哪一種配置是無效率的嗎?請解釋。
答:a.在A情況下,能割40塊草地,洗0輛汽車;在B情況下,能割0塊草地,洗40輛汽車;在C情況下,能割20塊草地,洗20輛汽車;在D情況下,能割25塊草地,洗25輛汽車。
b.這個經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圖2-8所示,A、B、D三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C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

圖2-8 生產可能性邊界
c.在一小時內,Larry在割草和洗車這兩項工作上的效率是一樣的,而Moe洗車的效率更高,Curly割草的效率更高。
d.C種配置是無效率的,因為只需要通過簡單地對這三個人的時間再分配,就可以洗更多的車和割更多塊的草地,也即產出會更多。
5.把下列話題分別歸入微觀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
a.家庭關于把多少收入用于儲蓄的決策。
b.政府管制對汽車廢氣的影響。
c.高國民儲蓄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d.企業關于雇用多少工人的決策。
e.通貨膨脹率和貨幣量變動之間的關系。
答: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含義可以判斷,a、b、d屬于微觀經濟學;c、e屬于宏觀經濟學。
6.把下列表述分別歸入實證表述或規范表述,并解釋。
a.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b.降低貨幣增長率將降低通貨膨脹率。
c.美聯儲應該降低貨幣增長率。
d.社會應該要求福利領取者去找工作。
e.降低稅率鼓勵人們更多地工作和更多地儲蓄。
答:實證表述和規范表述的主要差別在于如何判斷它們的有效性。從原則上講,實證表述可以通過檢驗證據而確認或否定實證描述,而規范表述的判斷不僅涉及事實數據,還涉及價值觀的問題。由實證表述和規范表述的含義及區別可對題中的各種表述作如下歸類:
a.實證表述。它描述的是一個事實,是描述式的,回答的是“是什么”的問題,而不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經濟學家通過研究數據發現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給出了“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這樣的事實描述,所以是實證表述。
b.實證表述。它描述了一個事實,是描述式的,回答的是“是什么、將是什么”的問題,而不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經濟學家通過研究數據發現通貨膨脹率與貨幣增長率之間的正相關性很強,給出了“降低貨幣增長率將降低通貨膨脹率”這樣的事實描述,所以是實證表述。
c.規范表述。它企圖描述世界應該如何運行,是命令式的,回答的是“應該是什么,應該怎么樣”。
d.規范表述。它并未描述一個事實,相反它是一個關于“世界應該怎么樣”的陳述,所以屬于規范表述。
e.實證表述。經濟學家已經研究出稅率與工作以及稅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而且已經發現這兩種關系都是負相關關系。所以,該表述是關于“是什么”的,屬于實證表述。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徐恒鈞《材料科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邏輯及寫作歷年真題詳解
- 韓玉軍《國際商務》課后習題詳解
-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志強《現代出版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63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克魯格曼《微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陳力丹《外國新聞傳播史綱要》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