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起善《世界經濟新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圣才考研網
- 13字
- 2019-01-04 22:05:27
第一篇 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
第一章 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形成
1.1 復習筆記
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經濟萌芽的準備階段
1.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社會經濟狀況,經濟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貿易市場擴大,貿易量日益增多,商業完全脫離手工業,成為獨立的行業。在商業利潤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不斷發展。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商品數量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刺激了商業的繁榮,地區之間貿易交往的增加促使國內市場逐漸形成。同時,各國的商人開始跨越國界進行大規模對外貿易,尤其是地理大發現大大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貿易發展的帶動下,分工也開始跨越國界。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世界經濟正待萌芽。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萌芽
1.科技革命的涵義
(1)科技革命的涵義
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總稱。其中,科學革命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質的飛躍,它表現為新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技術革命是指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新飛躍,它表現為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方面的重大變革。基于此,科技革命是指科學知識或理論加速轉化為技術變革,進而引起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2)三次科技革命簡介
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生了三次偉大的科技革命。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主要標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從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始,60年代達到了高潮,主要以原子能、高分子合成材料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
2.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產生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從傳統的紡織部門開始。在需求的推動下,為了追求利潤,紡織業的機械化水平飛速發展,在這過程中,為了解決動力問題,出現了一個跨時代的發明即蒸汽機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不但解決了動力問題,而且為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創造了條件。接著,蒸汽機應用到其他重工業部門,促進了采煤、冶鐵、機器制造等部門生產率大大提高和運輸業的發展。可以說,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對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化過程貢獻巨大。
(2)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一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時間正是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獨特的歷史條件賦予它鮮明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輕工業部門開始,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
②技術發明領先于理論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過程中的種種發明,都是技術發明領先于科學理論的突破,而且它們大多是由直接參加生產的技術工人做出的,因此這一時期的發明創造實用性很高。
3.第一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機器代替了簡單協作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原本由人力完成的簡單協作被機器所取代,突破了自然體力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和生產的精確程度。
(2)根據科學的原理實現了生產過程技術上的統一連續性
依靠科學的原理,應用物理、化學等方法解決了生產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完成和各個階段之間結合的問題,從而保證了生產過程技術上的統一、連續性。
(3)科學技術把自然力變成社會勞動的力量
蒸汽機的出現,使用機器推動機器,把自然力運用于社會勞動,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4.世界經濟的萌芽
(1)國際分工的發展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力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使社會分工取得大進展,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分工的迅速發展。機器大工業為國際分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廣泛采用機器技術,工業從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門,工業內部的分工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種分工使大工業逐漸脫離本國的基礎,進而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于是社會分工迅速跨越國界,向國際領域擴展,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多或少都納入國際分工之中。
(2)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在國際分工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市場也逐步形成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國際分工是國際商品交換的基礎。國際分工體系的逐漸形成促進了各國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又使生產趨于專門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世界市場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了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就在相互推進中向前發展。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形成
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新的動力,于是出現了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發明
與蒸汽力相比,電力具有更多的優勢。電的應用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它改變了人們的通訊能力,使人們的通訊能力大大加強;②依靠電,化學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利用電解的作用,發現了許多新的元素;③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電燈、留聲機、電影、無線電廣播的發明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光明和多姿多彩。
②內燃機的發明
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對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拖拉機的出現為農業大規模機械化創造了條件;②汽車的發明、使用和推廣使人們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汽車工業部門;③內燃機的發明使蒸汽動力的應用得到推廣,擴大了對石油的需求,促進了石油部門的發展。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與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顯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第二次科技革命從重工業開始,為落后國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機遇,后起國家德國、美國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主導。
(2)基礎理論的先導作用日益明顯。基礎科學領域的理論突破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無窮的創新能力,在這次科技革命中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內都不斷地產生各種發明創造。
3.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商品交換的范圍日益擴大,經濟生活的其他領域如資本、貨幣也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在這種國際化的趨勢中,世界經濟最終得以形成。
(1)科技革命促進了交通運輸的變革。交通運輸的發展,方便了資本主義列強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掠奪,也加快了資本的跨國流動。
(2)生產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運輸的日益便捷使得國際分工體系和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同時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變化。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方式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期,基于資本的逐利性,資本從發達的工業國流向欠發達和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成為必然。
(4)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發展和資本輸出的日益增多,促進了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現了世界貨幣,但第二次科技革命才形成以世界貨幣為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
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的以電氣工業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體系的深化,形成了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經濟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在世界貨幣的基礎上形成國際貨幣體系,世界經濟最終形成。
1.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世界經濟[對外經貿大學2006研]
答:世界經濟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在國際分工、世界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而相互聯結、相互依賴和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是超越于民族國家界限的全球經濟體系。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經濟這一概念時,應當明確以下三點:①世界經濟不是世界上各國國民經濟的簡單總和或機械合成,而是相互滲透的有機結合或結為一體;②世界經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動和發展的經濟體系,是一個歷史范疇;③不能將世界經濟與國際經濟等同,兩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其內涵有很大區別。
2.科學革命
答:科學革命是指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重要發現,即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質的飛躍。
科學革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質的飛躍,必然會對人類社會實踐產生巨大影響。科學革命對社會發生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技術、新的生產工具并發明了新的工藝,從而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面,科學革命所孕育的科學新思想、新科學思維方式和新的科學精神作為巨大的文化力量深刻地影響著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文化進步。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科學革命常常是社會革命的先驅。
3.技術革命[復旦大學1997研]
答:技術革命是指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發明和突破,即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質的飛躍。
技術革命表現為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方面的重大變革。通過這種變革,人類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斷增強,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生產面貌的日新月異。技術革命是科學革命的結果,先進的技術及其應用成果反過來又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科技革命
答: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總稱,是指科學知識或理論加速轉化為技術變革,進而引起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就它們的相互關系來看,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基礎和出發點,科學革命引起技術進步;技術革命是科學革命的結果,先進的技術及其應用成果反過來又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以下三次科技革命:
(1)以16~17世紀力學的突破和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然后波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2)以18世紀末19世紀初電學和化學的突破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力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標志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3)以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先導,以第二次大戰后,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高分子合成和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空前深遠的影響。
5.產業革命
答:產業革命是指由科學技術的飛躍引起的整個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它不僅包括物質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而且也包括生產關系的重大變化。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前提和準備,產業革命是科技革命的結果。
產業革命是從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開始的,主要內容有:
(1)生產技術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術、新發明,建立機器大工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實現機械化。生產技術革命從工具機變革開始,以機器生產機器告終。
(2)生產關系變革,即以機器為主體的現代工廠取代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場,成為占主流的生產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工廠排擠了個體手工業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
6.第一次科技革命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從傳統的紡織部門開始。在需求的推動下,為了追求利潤,紡織業的機械化水平飛速發展,在這過程中,為了解決動力問題,出現了一個跨時代的發明即蒸汽機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不但解決了動力問題,而且為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創造了條件。可以說,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對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化過程貢獻巨大。
第一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時間正是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獨特的歷史條件賦予它鮮明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輕工業部門開始,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
(2)技術發明領先于理論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過程中的種種發明,都是技術發明領先于科學理論的突破,而且它們大多是由直接參加生產的技術工人做出的,因此這一時期的發明創造實用性很高。
7.第二次科技革命
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蒸汽機的缺點逐漸暴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新的動力,于是出現了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與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顯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第二次科技革命從重工業開始,為落后國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機遇,后起國家德國、美國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主導。
(2)基礎理論的先導作用日益明顯。基礎科學領域的理論突破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無窮的創新能力,在這次科技革命中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內都不斷地產生各種發明創造。
二、思考題
1.簡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點。
答:(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首先從傳統手工業部門——紡織部門開始。在需求的推動下,為了追求利潤,紡織業的機械化水平飛速發展,在這過程中,為了解決動力問題,出現了一個跨時代的發明即蒸汽機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不但解決了動力問題,而且為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創造了條件。接著,蒸汽機應用到其他重工業部門,促進了采煤、冶鐵、機器制造等部門生產率大大提高和運輸業的發展。可以說,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對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化過程貢獻巨大。
(2)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一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時間正是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獨特的歷史條件賦予它鮮明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輕工業部門開始。在封建制度下手工業和行會制度發達,致使當時的毛紡織業、棉紡織業等輕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較高,而重工業卻幾乎是一片空白。一個部門技術的革新必須以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為前提,所以,只有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輕工業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為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科技革命的成果才會慢慢推廣到重工業部門,促使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
②技術發明領先于理論研究的突破。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一般來說,科學理論對技術變革起著先導作用,新技術的發明又為新的理論研究提供科學手段,然而觀察這次科技革命過程中的種種發明,不難發現技術發明領先于科學理論的突破,而且它們大多是由直接參加生產的技術工人做出的。這些技術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了生產工具的種種不足之處,于是著手發明和改進,因此這一時期發明創造的實用性很高。然而技術工人并非專業學者,他們無法在基礎科學領域實現突破,這就限制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這次科技革命的后期,更多的是機器的改良而非創新。
2.試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萌芽出現的作用。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經濟開始出現萌芽,其作用機理分析如下: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力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使社會分工取得大進展,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分工的迅速發展。機器大工業為國際分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廣泛采用機器技術,工業從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門,工業內部的分工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種分工使大工業逐漸脫離本國的基礎,進而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于是社會分工迅速跨越國界,向國際領域擴展,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多或少都納入國際分工之中。
在國際分工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市場也逐步形成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國際分工是國際商品交換的基礎。國際分工體系的逐漸形成促進了各國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又使生產趨于專門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世界市場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了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就在相互推進中向前發展。
到第一次科技革命結束時,各國都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世界商品交換的狂流之中,這時,世界經濟才開始成為一個有實際意義的術語或概念。
3.簡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特點。
答:(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蒸汽機的缺點逐漸暴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新的動力,于是出現了以發電機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電能的廣泛應用開始于19世紀末,其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除了電動機應用于生產外,蒸汽機也不斷地得到改進,發明了內燃機。隨后,出現了汽車這一使用汽油通過內燃機驅動的自動車。汽車的發明、使用和推廣使人們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汽車工業部門。而且,內燃機的發明使蒸汽動力的應用得到推廣,擴大了對石油的需求,促進了石油部門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同時還是鋼鐵的時代和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時代。鋼材很快排擠了其他材料,成為工業大生產不可替代的原料,世界工業生產也從“棉織時代”進入“鋼鐵時代”,重工業在工業中開始占主導地位。隨著新元素的不斷發現,人們開始使用人工方法合成材料,發明了合金鋼和人造絲、塑料等多種人工合成材料。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與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顯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第二次科技革命從重工業開始,為落后國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機遇。第一次科技革命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但是到19世紀中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在除英國以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仍然是農業占優勢,而且在這些國家的工業中,輕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重工業相對而言顯得薄弱。這時英國號稱世界工廠,其經濟實力是別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由于它坐守前人的創造成果,思想上趨于保守、定型而喪失了先發優勢,反而使后起的國家德國、美國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主導。
②基礎理論的先導作用日益明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技術上的突破先于科學理論,進行發明創造的也大多數是直接從事生產的技術工人,這就使當時發明的機器具有高度的實用性,但也正是這一點局限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進入19世紀后,基礎理論開始起先導作用,新技術的發明為新理論研究提供科學手段,這種科學和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已日益明顯。在19世紀初,就有許多的專業學者致力于電學的研究。基礎科學領域的突破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無窮的創新能力,在這次科技革命中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內都不斷地產生各種發明創造。
4.試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最終形成的作用。
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商品交換的范圍日益擴大,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出現。此時,不但交換國際化,經濟生活的其他領域如資本、貨幣也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在這種國際化的趨勢中,世界經濟最終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其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革命促進了交通運輸的變革。鋼鐵工業的發展使鐵制輪船最終代替了木制帆船,鐵路建筑的進展則更為迅速。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以及資本主義列強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掠奪的加強,在這些地區也興筑了相當規模的鐵路網。內燃機的發明,出現了汽車這一新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出現了空運的發端。
(2)生產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運輸的日益便捷使得國際分工體系和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同時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變化。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方式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和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找到了它們所需要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但是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各工業國對投資場所的需求不斷上升,它們向外擴張的方式也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對外投資的數量大增。
(4)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發展和資本輸出的日益增多,促進了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現了世界貨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國經濟實力大幅提高,才形成以世界貨幣為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世界貨幣體系一般由一個或幾個強國支配,這些國家以黃金或白銀為基礎,發行流通的貨幣,此類貨幣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流通,不同程度地發揮著和金銀相同的儲備功能。此時,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產力變化,推動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深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世界貨幣體系和國際資本,世界經濟才真正得以形成。
1.3 考研真題與典型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地理大發現
答: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人航海探險,發現美洲新大陸和東西方新航路,以及完成環球航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統稱。
促成遠航探險活動的直接原因是歐洲經過地中海與東方進行貿易的路線受阻。而促成遠航探險活動更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則在于:由于西歐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封建主和商人都產生到東方尋求黃金的強烈要求;由鼎盛走向解體的西歐封建社會矛盾加深,封建專制王朝力圖通過海外掠奪來彌補財政收入,維護其統治。
地理大發現的經濟后果是:①世界商品流通領域驟然擴大,商業發生了巨大變革,商業資本大發展;②引起了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大規模增長;③大量金銀流入西歐,引起了16世紀歐洲價格革命,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④把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聯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前全球各地區經濟分立的局面,出現了世界性的市場;⑤世界主要商路的中心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國家葡、西、荷、英、法等國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角色。
2.圈地運動
答:圈地運動是指領主用暴力或欺詐手段大規模強占農村公有地和農民份地,用柵欄或壕溝圈圍起來,變成領主的大牧場或大農場的一系列活動。
自15世紀起,“圈地運動”歷時近400年,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5世紀末到17世紀40年代,這個時期是圈占公有地;第二個時期是17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中葉,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他們一方面將在革命中沒收的國王和保皇黨的土地按20年地租收入的價格大塊出售,另一方面他們迫切需要界定占很大比例的份地的私有產權,議會圈地時代開始。
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系變革,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簡答題
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答: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1)世界經濟萌芽期
這一時期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后期,前后經歷了近300年的時間。
(2)世界經濟初步形成期
這一時期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前后的英國產業革命,完成于19世紀70年代前后工業社會在歐美國家的建立,包括整個資本主義確立時期,經歷了大約100年的時間。這一時期世界經濟的形成是在機器大工業的基礎上以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場的開拓為主要標志的。
(3)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期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到20世紀初,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場范圍的擴大,特別是以資本輸出為特征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巨大進展,以及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最終形成了。
- 張正釗《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河南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331社會工作原理[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第4版)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世界近現代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2015年修訂版)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做2000題(含歷年真題)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洪濤《保險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考研英語(二)歷年真題老蔣詳解(第1季)
-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873經濟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