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先秦部分

1.1 復習筆記

一、詩歌——詩經

(一)《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儒家“六藝”之一。相傳為孔子所編定,本只稱《詩》,后世才稱為《詩經》。

(二)《詩經》的思想內容

1.總體思想內容

《詩經》所收錄的大都是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諸如周人的建國經過、周初的經濟制度和生產情況以及某些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等。此外,詩經也對西周后期動蕩混亂的政治局面、統治者的殘暴行為以及人民因此所遭受的痛苦等做出了尤為深刻的揭露。

2.具體思想內容

(1)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

(2)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

(3)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

(4)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如《王風·君子于役》、《衛風·伯兮》等。

(5)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蒹葭》、《鄭風·溱洧》、《邶風·靜女》、《王風·采葛》、《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等。

(三)《詩經》分類

《詩經》現存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1.《風》主要是民間樂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2.《雅》分為《小雅》和《大雅》,主要是士大夫等所作的宮廷樂歌,共105篇。

3.《頌》包括《周頌》, 《魯頌》, 《商頌》等,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共40篇。

(四)表現手法

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1.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2.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3.興: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它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五)諷是人們對于詩歌社會作用的主要認識

1.諷占多數。這不僅反映了《詩經》的實際情況,而且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梢哉f,在階級社會里,諷是人們對于詩歌的社會作用的主要認識。

2.這個認識不但是《詩經》中的大量諷刺詩所由產生的思想基礎,而且也是當時社會上的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認識。當時社會已公認諷刺是詩歌的主要職能。

3.這個認識一直貫穿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歷代進步詩人,推動歷代進步詩論,促進了大量具有諷刺意義的作品產生。荀子、司馬遷、劉勰等都認識到了諷產生于憤。自居易的諷諭詩和詩論是這個傳統的發展。

(六)美刺說

1.《詩經》中少數作者明確寫出了寫作目的和寫作動機,表達了自己諷刺或贊嘆的情感,如《魏風·葛履》、《小雅·四月》等經過漢儒說詩以后,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這就是美刺說。

2.美刺說反映了我國第一批詩人對詩歌的樸素認識,奠定了我國早期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七)版本

1.今文經學:申培的魯詩、轅固生的齊詩、韓嬰的韓詩,現皆亡佚,僅存《韓詩外傳》。

2.古文經學:毛萇的毛詩(毛萇詩說,為西漢時人毛亨所授,故稱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盛行于東漢以后。今所傳者即為《毛詩》。

(八)《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1.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來看

(1)《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

(2)《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其余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

(3)《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

(4)《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

2.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來看

(1)《詩經》的基本句式以四言為主,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小。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都比較平穩簡單。

(2)漢代以后,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3)語言樸素優美,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二、散文

(一)歷史散文

1.尚書

(1)簡介

《尚書》,也稱《書經》,是關于中國上古歷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所記大多是有關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有的出于當時史官的記錄,有些是根據史料的追述。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相傳由伏生口授,用漢時通行文字隸書抄寫,是為《今文尚書》, 《堯典》為其中的一篇。偽《古文尚書》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為《舜典》。

(2)特點

①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

②就文字內容而言,《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詰屈艱深,晦澀難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即指這個特點。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③《尚書》標志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a.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聲氣口吻;b.有些篇章注重語言的形象化以及語言表達的意趣;c.有些篇章注重對場面的具體描寫。

(3)思想傾向

①總的來說,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為現實提供借鑒;

②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4)要旨

《尚書》相傳為孔子整理、選編成一百篇,后經秦代焚書,損失很大。

該書要旨:

①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史官作《書經》一書,希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一要旨。

②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周室東遷之后,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殺君之事屢見不鮮。史官作《周書》,記古賢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5)《尚書》記載的文學理論

《尚書》記載了中國早期的文學理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詩言志”

“詩言志”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綱領”,對后世文學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說明了詩歌表現作家思想感情的特點,涉及到詩的認識作用。古人在“詩言志”的認識基礎上,已注意到“采詩觀志”并曾經把“采詩”作為一種制度,力圖充分發揮詩的認識作用,使之為統治者的政治服務。

關于“詩言志”

a.提出:出自《尚書·堯典》的命題。

b.內涵:“詩言志”主要是說詩歌表達人的抱負和情感,其實質是把詩歌看作人的心靈的表現。

c.影響:“詩言志”是中國詩歌理論的開山綱領,它總結了詩歌的語言性和思想性兩大特征,說明了兩者的表達與被表達的關系。

詩的教育作用

a.“志”,既然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詩必須具有從思想感情上影響人和對人進行道德規范的力量。古代統治者把這種思想概括成詩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視詩所言的“志”的性質。

b.在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常出現“言志”和“緣情”的對立。這種對立的理論主張之所以在文學批評史上出現,其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揮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學理論上的反映。

(6)體裁

有三種分類法:

①四種說:典、訓誥、誓、命;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②六種說:典、謨、訓、誥、誓、命;來自“可能是孔安國所撰”的古文尚書序。

③十種說:典、謨、訓、誥、誓、命、征、貢、歌、范;來自孔穎達監修的尚書正義。

(7)注釋本

歷來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尚書正義》2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8)《尚書·堯典》的文藝思想

關于“詩言志”的提法

“詩言志”主要是說詩歌表達人的抱負和情感。在先秦時期,“志”的含義有發展變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負,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說的實質是要求將詩歌看作是人的心靈的表現。

《堯典》說明了早期藝術是詩、舞、樂三者的結合

a.《堯典》說明了在文學發展初期,詩、樂、舞的緊密聯系。從文學起源的情況看來,一般的是伴隨勞動節奏而產生音樂,因音樂而產生歌辭。在當時,樂和詩同樣起著“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

b.詩與樂到后來才發展成兩個獨立的部門,產生以“聲”為用的樂,和以“義”為用的詩。詩、樂、舞的緊密結合,《呂氏春秋·古樂》有所記載。《堯典》所述與此可以互相印證,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文學起源的重要歷史資料。

《尚書》是我國現存的較早的古籍?!霸娧灾尽笔窃缙诘脑姼枥碚?。它在我國文學批評上的影響源遠流長。

2.左傳

(1)簡介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先秦歷史文學中的一部著名的作品。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2)主要內容

①記錄了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二百五十五年內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間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諸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大小統治者荒淫殘暴的罪行和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也包含著相信占卜等落后的成份。

②寫作技巧上,《左傳》敘述戰爭和復雜的事件有條不紊,繁簡適當,又善于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其它的細節中描繪形象,突出性格,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后人所推崇,對后代撰寫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有較大的影響。

(3)倫理思想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浀洌詮乃⒂趯W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4)作品評價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

被評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②《左傳》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它長于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史書之一。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服虔、杜預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5)敘述方式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情發生、發展和結果。

其他手法:

①倒敘和預敘;

②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

這些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預敘即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

(6)編年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隱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閔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

(7)文學特點

①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

②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③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④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8)后人注釋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清劉文淇等撰。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

(9)外交辭令

①《左傳》記載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辭令,這些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

②在論辯方式上,《左傳》中的辭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辭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見長。

③《左傳》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夸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賅,韻味悠深。

(10)出現成語

東道主、肆其西封、退避三舍、及瓜而代、言歸于好、魑魅魍魎、狼子野心、外強中干、表里山河、厲兵秣馬、馀勇可賈、滅此朝食、困獸猶斗、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及)、劍及屨及、鞭長莫及(鞭不及腹)、城下之盟、爾詐我虞、貪天之功、居不重席(居不重茵)、一之謂甚(一之為甚)、假途滅虢、經天緯地、多行不義必自斃、一鼓作氣、居安思危、一問三不知

3.國語

(1)簡介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2)內容

《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

①《國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證記言。

②《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很少記錄重大歷史時間,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

③《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齊桓公的論證之語。

④《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歷史記錄較為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于記述晉文公的實際。

⑤《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⑥《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歷史時間。

⑦《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

⑧《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3)藝術特色

①長于記言;

②有虛構故事情節。

(4)思想傾向

①《國語》的思想比較駁雜。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如《魯語》記孔子語則含有儒家思想;《齊語》記管仲語則談霸術;《越語》寫范蠡尚陰柔﹑持盈定傾﹑功成身退,帶有道家色彩。管仲見齊桓公

②《國語》與《左傳》﹑《史記》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類評語。所以作者的主張并不明顯,比較客觀。

③《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西周以來的敬天保民思想在書中得到了繼承。重視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為施政的依據。

(5)歷史評價

就文學價值說,《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比《尚書》《春秋》等歷史散文還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表現為:

①作者比較善于選擇歷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

②在敘事方面,亦時有縝密﹑生動之筆。

③由于原始史料的來源不同,《國語》本身的文風不很統一,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范,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④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⑤《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志》、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

⑥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后世進行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6)社會影響

①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范,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②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③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4.戰國策

(1)簡介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作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2)內容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戰國七雄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3)特點

①《戰國策》的文章語言風格獨特,長于說事,喜歡渲染夸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②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于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4)體例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5)《戰國策》突出人物

①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跡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向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于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蘇秦列傳,《東周列國志》等。

②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③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監”之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

(6)《戰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 大庭廣眾 兩敗俱傷 南轅北轍 亡羊補牢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羽翼未豐引錐剌股 門庭若市 返璞歸真 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 驚弓之鳥 安步當車 不遺余力、不翼而飛 側目而視 高枕無憂 汗馬功勞 畫蛇添足 揮汗成雨 三人成虎

(7)評價

①《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

②《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③《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稇饑摺芬粫怯握f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無雙,二虛實相間,三文辭巧妙。

④《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二)諸子散文

1.論語

(1)《論語》簡介

《論語》是用語錄體寫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孔子和他周圍人物的言論和行動。撰寫的不止一人,成書可能在孔子逝世的公元前479年以后?!墩撜Z》原有《魯論》《齊論》《古論》三種?,F存《魯論》二十篇。

(2)孔子對文和道德的論述

“有德者必有言”

孔子特別強調文和道德的聯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他在和子貢、子夏討論《詩三百》中某些篇章時,把文藝作品道德倫理化。他還進一步把《詩三百》歸結為“無邪”,將全部作品說成為都符合他所宣揚的“仁”“禮”等的要求。他認為詩和道德修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文質”說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敝鲝埼牟珊蛢热菀嗷ヅ浜希嗟靡嬲?。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辭達”說

孔子說的“辭達而已矣”,從字面上是說,寫文章只要文辭能表達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離開內容去追求形式的華麗。但并不是說文學作品不要文飾,孔子還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明孔子認為一定的文飾還是必要的,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3)孔子對文學社會作用的重視

“興觀群怨”說

a.內涵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在《論語·陽貨》里提出來的,文中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p>

興,就是說詩歌有感發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

b.意義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后世影響極大,成為后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影響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

第一,興、觀、群、怨,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和具體要求的概念??鬃诱務撛姟⑽?,是和當時禮教政治的道德倫理規范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他的基本觀點?!芭d于詩,立于禮”,即詩必需以禮為規范;“觀風俗之盛衰”,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叭壕酉嗲写琛?,所指的主要也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雖是被允許的,但由于“詩教”的約束和“中和之美”的規范,這種“怨刺”又必須是“溫柔敦厚”、“止乎禮義”的??傊?,提倡詩的“興、觀、群、怨”作用,是為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政治目的。

第二,“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一項重要貢獻。雖然對它的具體社會內容,需要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是,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它總結了我國文學在當時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詩經》所提供的豐富經驗,把文學的社會功能概括得相當完整、全面,反映出對文學現象的認識十分深刻。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早期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興、觀、群、怨”說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長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常常用它作為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容的武器。如劉勰針對缺乏怨刺內容的漢賦所提出的:“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在唐代興起的反對齊、梁遺風的斗爭中,詩人強調詩歌的“興寄”以及唐代新樂府作者所強調的“諷諭美刺”和“補察時政,□導人情”的作用,都繼承了“興、觀、群、怨”說重視文學社會功能的傳統。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黃宗羲的《汪扶晨詩序》及其他許多作家的文學主張中,還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巨大影響。

第四,“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敗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時代,它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例如“安史之亂”后杜甫的詩歌,南宋時期陸游、辛棄疾的詩詞等。就從不同的方面發揮了文學的興、觀、群、怨的作用。但這一理論對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極的影響。除了它在思想內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還表現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忽視藝術本身特點和規律,或把文學的社會功能理解得過于偏狹,例如對于山水詩、愛情詩的某種排斥就是如此。

②孔子對文學的藝術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而他對文學的社會作用論述比較全面。他在概括前人成果的同時,對詩的社會作用作了較有系統的理論表述,在理論上比前人發展了一步。

③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有其具體的階級內容,歸根結底是為了“事父”“事君”,為統治者服務。他的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一一“仁”“禮”等同樣滲透在興觀群怨說中。

(4)孔子論詩樂很重視中和之美

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敝泻椭?,是他哲學理論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藝思想上的反映,這種思想直接導致了后來以“溫柔敦厚”為基本內容的“詩教”的建立。

②崇尚中和之美的孔子,對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民間樂曲采取輕視、排斥的態度,說“鄭聲淫”,主張“放鄭聲”。而對于《韶》、《武》古樂則推崇之至,“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則反映出他復古守舊的傾向。

③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思無邪”說和“盡善盡美”說。

a.“思無邪”說

《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提出了“思無邪”說?!八紵o邪”的批評標準:

第一,從藝術上說,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对姟啡僦械淖髌菲鸪醪粌H關涉內容,而且與音樂有緊密的關系;

第二,從音樂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第三,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

b.“盡善盡美”說

第一,孔子在《論語·八佾》中提出的觀點,就是要求文藝作品“盡善盡美”,這是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征。

第二,孔子之所以認為《韶》樂“盡善盡美”是因為《韶》樂是舜樂,舜因為具備圣德而受禪讓,符合所謂“唐虞之道”,故“盡善”;而《韶》樂又具有“中和之美”,故“盡美”。而《武》樂是周武王之樂,武王是用武力奪取政權的,故“未盡善”,但《武》樂也具有“中和之美”,故“盡美”。

第三,這種“盡善盡美”的美學觀成為孔子以“詩教”為中心的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出發點。

(5)孔子文論思想的影響

①在孔子的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處于始創階段,他在詩歌社會作用等問題上的論述,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文學本身的特征,對于后代文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孔子文藝思想對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積極影響

a.強調“詩教”,其基本觀點,是肯定文藝的社會作用,強調文藝應該為人的道德修養,為國家的政治教化服務,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務。后世的“文以載道”等強調教育作用的文道觀基本上是受孔子“詩教”觀的影響;

b.“思無邪”成為文學批評的標準;

c.文學的社會作用,即“詩可以興、觀、群、怨”說,尤其是“詩可以怨”,后世許多詩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這一觀點,寫出了許多諷刺社會、干預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形成了我國文學“詩可以怨”的優良傳統;

d.“辭達”說、“文質”說;

e.“盡善盡美”說,這一美學觀成為孔子以“詩教”為中心的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出發點。

總之,孔子的文藝思想表現了其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入世品格。這種經世致用的文藝觀對后世在文學理論批評的最重要的影響是為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批評奠定了基礎,對文學干預現實、干預社會提供了理論根據。后世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實踐和文學理論批評可以說無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詩學觀、文藝觀理論的積極影響。

2.孟子

(1)簡介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

(2)內容

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3)書中成語

不遠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引領而望、挾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敵眾、妻離子散、匹夫之勇、出爾反爾、與民同樂、顧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熱、救民水火、簞食壺漿、揠苗助長、事半功倍、出類拔萃、與人為善、解民倒懸、具體而微、心悅誠服、反求諸己、彼一時,此一時(此一時,彼一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誰、綽綽有余、為富不仁、守望相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亂臣賊子、為淵驅魚、自暴自棄、不虞之譽、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手舞足蹈、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赤子之心、好為人師、不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繼日、自怨自艾、先知先覺、卻之不恭、知人論世、專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義、杯水車薪、以鄰為壑、獨善其身、習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發、仁民愛物、當務之急、一毛不拔、盡信書、不如無書、茅塞頓開、言近旨遠、同流合污。

(4)藝術特色

①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又精煉準確。

②作為散文,《孟子》長于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的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③風格特征是氣勢浩然。這種風格源于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④修辭手法上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

①“以意逆志”。出自《孟子·萬章上》?!耙狻笔侵盖宓谋韺右馑?,“志”是指深層情志。主張通過對作品文本表層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層意蘊和作者之志。此說是與文學創作中的比興于法相對應的批評方法,長期為后世批評家所遵用,并在鑒賞學中得以拓展其理論內涵。

②“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的原意是與古人為友,須讀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須了解其作者。欲了解其作者,又須把握其所處的時代。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形式風貌,與作名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藝術素養以及時代精神、社會風氣是息息相關的,這是文學批評要進行知人論世的理論基礎。此說是對其“以意逆志”說的重要補充,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具有重大的影響。

(6)學說要點

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到天人合一。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于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八亩恕闭f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

即道德價值的論證。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即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政治思想

a.民本說: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

b.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c.仁政與王道: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德治觀念

a.孔子論“仁”,是自覺的道德;孟子的“仁”,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故主張“有德者執政”。

b.反對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緩和社會矛盾,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反對霸力服人。

c.恢復井田制度,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國家授田人民耕種,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當作納稅,因此,農民便有“恒產”(恒常固定的田產),國家自會安定。

教育主張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于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提出“內圣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存于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7)注本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 《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 《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

3.荀子

(1)《荀子》簡介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荀況,字卿,趙國人,生活年代后于孟軻。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吸取、改造并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學說,也吸取了戰國其它學派的思想,成了戰國后期的重要思想家。《荀子》書中直接談到文學的不多。

(2)荀子論“言”

荀子論“言”,有三個主要論點:

①特別強調道。荀子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道的實際內容是禮義。他認為一切言論,凡是合乎道的、宣揚道的,就是好的;凡是離開道的、違反道的,就是壞的。

②由于對道有不同的態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圣人之言,最為完美,是崇敬的對象,效法的標準。而小人的奸言,“雖辯,君子不聽?!?/p>

③“言”和政治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言”對政治起不同的作用。圣人之辯,“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毙∪酥q,“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p>

(3)思想傾向

①從哲學上說,荀子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在天人關系上,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認為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既說明規律的不可抗御,也強調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②在經濟上,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無奪農時”等主張。為以后歷朝歷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鑒之處。

③在軍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以德兼人,反對爭奪。要隆禮貴義,好士愛民,刑賞并重。此外,還論述了為將之道,如六術,五權等。

④學術上,堅持儒家“正名”之說,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主張“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張“性惡論”,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荀子成為后來出現的法家的開啟者。

(3)荀子文學思想的內容

①荀子對于“言”的論點,也就是對于文學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學觀的核心;關于圣人之“言”的理論,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征圣”的主張。

②《詩》是荀子文學思想中“宗經”主張的實踐。明道、征圣、宗經,三位一體,明道是三者的中心,這就是荀子文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它奠定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經三位一體的文學觀。

(4)荀子論“名”

①荀子論“名”,分析非常精密。“文而致實,博而黨正”, “正名而期,質請而喻,辯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边@是荀子對“名”的要求,也是對于文章用詞命意的要求。

②詞的概念明確,那么句所表達的意也自然明確,雖似樸質,卻很精當。假使玩弄概念,或“用名以亂名”,或“用實以亂名”,或“用名以亂實”,那就成為當時的“邪說僻言”。這是荀子所極端反對的。

(5)荀子論“樂”

荀子論“樂”,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進了一步,有名的《樂論》是他論樂的專文。荀子關于音樂的見解中有不少地方和文學批評有關。

①荀子認為音樂的產生和人們對于音樂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們內在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通過音樂表現出來;反映人們各種各樣思想感情變化的不同音樂,能使人產生“心悲”、“心傷”、“心淫”“心莊”等不同的心理反應。

②荀子指出,因為音樂表現了人們的思想感情,所以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的面貌;因為音樂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所以它能對整個社會的民情風俗以至國家的安危治亂發生直接影響。

③荀子反復批評了“非樂”的墨翟,特別強調統治者應該“正其樂”,并利用音樂教化人民,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荀子重視樂教的主張,是他明道、征圣、宗經的文學觀在音樂領域的體現。

4.墨子

(1)簡介

墨子,名翟,魯國人。約生于公元前四六八年,卒于前三七六年(周安王二十六年)。相傳做過宋國的大夫。曾到過楚、衛、齊等國。墨子主張簡樸節儉,反對禮樂繁飾;主張勤勞刻苦,反對聲色逸樂。重質而輕文,棄華而務實。他的尚同、尚賢,非攻、尊天等思想,與儒家大致相同;他的兼愛、節用,非樂、非命等思想,則與儒家相對立。

《墨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匯集了他弟子和后學者的記錄?!赌印肺恼碌奶攸c是邏輯性較強,語言質樸。它因被儒家斥為異端,故自來學者治之者很少,書中脫誤也較多,直至清代,始多從事校釋研究的人。

(2)墨子文學思想的要點是“尚用”與“尚質”

墨子文學思想的要點是“尚用”與“尚質”。為了使文學發揮對政治的作用,他主張“言有三表”:

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據,以古代圣王言行為準則;

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是說立言要從實際出發,以百姓的實際體驗為依據;

③“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強調立言著文要考慮客觀上對于政治的實際效果。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著文的原則和標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3)墨子強調作品的實用價值

墨子強調作品的實用價值,認為應該“先質而后文”,并提出反對“以文害用”的見解。

(4)墨子的“非樂”主張

①墨子從“尚用”、“尚質”的觀點出發,提出“非樂”的主張。他認為統治者的音樂享受,對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都很不利。音樂藝術的享樂,無論是對于從事政治活動的統治者,或者是對于從事勞動生產的被統治者,都沒有任何益處,只能帶來損失。

②在當時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墨子反對儒家大力提倡音樂以助長貴族奢侈享樂的生活,斥責統治者欣賞晉樂就是“虧奪民衣食之財”,這些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看法。

③墨子反對統治階級把精神享受建立在對人民進行剝削掠奪的基礎上。他主張“非樂”,是因為它們“不中圣王之事”、“不中萬民之利?!边@透露了他的非樂是小生產者的觀點的一種反映。

(5)墨于“三表法”

①三表法是在《豐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②三表法原意是說“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名,有用之者”, “上本之子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③三表法是指立言辯說,應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和標準,即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現實和將其運用于實際事務的實踐價值。

④此說既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又帶有功利主義的特點與歷史局限。

5.莊子

(1)簡介

①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約生于公元前三六九年,卒于前二八六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為漆園吏。

②《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著作之一。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2)內容

①內篇,是郭象所定,屬于莊學之內,一般認為應是莊子所著,是莊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內七篇篇目都為三字,與外、雜篇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不同,內篇篇目皆標明題旨,應屬后人所加。

②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形成復雜的體系。一般認為他的來源駁雜,秦漢以來,多數仍認為與內篇同屬莊子作品。宋代蘇軾指出其中有四篇,應非莊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論析外、雜篇思想與內篇不同,不是莊子之書。至今,一般認為外雜篇,應是莊子后學及道家相關學者所作,經長期積累,由漢朝人所編匯,附于內篇之后。外雜篇之編纂,反映漢朝人對莊子思想與道家體系的理解。

(3)莊子的文學觀

①文藝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心齋”、“坐忘”。莊子文論的哲學基礎是“道”?!靶凝S”、“坐忘”是文藝創作主體實現和完成“道”的兩種方式。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擺脫功功利影響的經驗觀照就是“心齋”、“坐忘”。文藝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必須達到物我兩忘、虛靜空靈的精神境界?!扒f周夢蝶”即是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

②文藝創作客體的兩種互有關聯的審美風格:“自然”、“素樸”。莊子隊為,文藝創作應該順應自然本性,尋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藝創作的手段是為了取得素樸的效果,素樸美超過任何一種美的類型。莊子實際上把“自然”、“素樸”視為文藝創作客體所具備的最高審美風格。提倡天籟,反對東施效顰。

③文藝創作客體的審美形象;“得意”、“忘言”。在“言不盡意”的基礎上,莊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莊子認為;“言”是“意”的基礎,“意”是“言”的指向,領悟到“意”就是超越子“言”。由言的問題可以引申到文藝創作的形神問題,“得意”與“忘言”是藝術形象審美特性的兩個質的規定,它要求藝術形象必須是具象與抽象、確證性與模糊性的統一。莊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審美創造,以期達到“荒唐之言”與無形之道妙契無痕、自然彌合的藝術境界。

(4)《莊子》藝術特點

文章的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在似乎矛盾的言論中有著深邃的智慧,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文章結構奇特??雌饋聿⒉粐烂?,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

句式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⑤《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稱為“三玄”。

(5)注本

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6.韓非子

(1)簡介

①《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該書以說理精密、文筆犀利見長,又善于用淺近寓言說明抽象的道理。在韓非生前即已流傳。西漢劉向校書,列入了幾篇他人著作,如《初見秦》、《有度》和《存韓》的后半篇。定《韓子》為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

②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后,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③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以及一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他還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本。

(2)思想內容

①《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②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突出,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③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3)藝術特色

①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②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③韓非子還善于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4)注本

有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收集清朝學者對《韓非子》在考訂和訓詁方面的研究成果;近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亦在考訂訓沽方面收集前人對于《韓非子》的研究成果,內容更為豐富。梁啟雄的《韓子淺釋》,注釋簡要,便于初學。

(5)法家思想

①反對禮制: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②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

a.“定分止爭”,即明確物的所有權。

b.“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并戰爭的勝利。

③“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安环ü?,不循今”的歷史觀

④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⑤“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⑥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7.呂氏春秋

(1)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秴问洗呵铩肥菓饑┠昵貒┫鄥尾豁f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呂氏春秋》文章大都篇幅不長,而組織嚴密,運用故事來說理,頗為生動。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于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后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2)主要內容

①《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

每紀都是1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洞杭o》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辟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②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并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

(3)注本

《呂氏春秋》的注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和王曉明的《呂氏春秋通詮》可以作為參考。

(4)《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

①《呂氏春秋》有“執一”、“摶”這樣的觀念?!皥桃弧焙汀皳弧本褪侵醒爰瘷?。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

②《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但是反對墨家提出的“非攻”?!秴问洗呵铩分鲝埮d“義兵”, 《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并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③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認為“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里派生出來的,并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秴问洗呵铩氛J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

④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

⑤《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于清靜無為,只有“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⑥《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系起來,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系,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5)藝術特征

①有些文章精練短小,文風平實暢達,用事說理頗為生動,稱得上是優秀的文學散文。

②《呂氏春秋》創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這些寓言大都是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而來,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創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呂氏春秋》在文學上的另一個成就。

③《呂氏春秋》在寓言的創作和運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論點,然后引述一至幾個寓言來進行論證。

(6)《呂氏春秋》的評價

①《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具有較高文學價值。

②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統的哲學著作,但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和資料價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

③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

(7)《呂氏春秋》的影響

①《呂氏春秋》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而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資料,成為先秦思想的資料匯編,許多古代的遺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史料價值較高。尤其珍貴的是《上農》、《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

②《呂氏春秋》一書包容各家,具有調和色彩,所以也反映了當時儒法合流的某些趨勢?!秴问洗呵铩分心承┓业挠^點,往往滲入了儒家的成分。

③《呂氏春秋》一書在編書的方法和體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創新,對于后世《太平御覽》等類書的出現有很大的影響。


三、辭賦和古代神話

(一)辭賦

1.屈原賦

(1)屈原簡介

①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楚王同姓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學識豐富,具有遠大政治理想,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國侵略。曾輔助懷王圖議國事,處理內政,應對諸侯,甚得信任。后為同僚上官大夫所讒,被懷王疏遠。頃襄王時,更因令尹子蘭之忌,被流放到江南。最后他鑒于國家政事曰益混亂,為秦國侵凌,迫近危亡,悲憤憂郁,自投淚羅江而死。

②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騷體”的創始者,作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強烈地反映了他的進步政治理想,堅決與黑暗現實抗爭的性格和熱愛祖國的精神。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神話傳說和奇妙的比喻,想象豐富,文辭絢爛,是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西漢時,劉向輯集屈原、宋玉及漢代東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為《楚辭》,東漢王逸為作章句。

(2)屈原個人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3)屈原的文學成就

①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②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③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4)《離騷》內容

《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長、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篇中反復申述作者遠大的政治理想,訴說在政治斗爭中所受的迫害,批判現實的黑暗,并借幻想境界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理想的積極追求和對反動腐朽勢力毫不妥協的斗爭精神。

(5)《離騷》結構

①全詩以敘事為脈絡,分為五大章。就情節結構上來說:

第一章(被貶)從家世和出生寫起,詩人回顧了有生以來的奮斗及其不幸遭遇。

第二章(反思)接著面對自己的失敗,進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經過反思,堅定了信念。

第三章(再試)又積極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卻沒有結果。

第四章(徘徊)詩人又陷入苦悶與徘徊之中。

第五章(他投)最后雖然在通過審慎思慮后決定西去,但充滿憧憬的西去還是因為“眷顧楚國”而決然中途放棄。結果只能選擇“以死殉國”。

②在五大章的基礎上,全詩也可以分為份量相當的前后兩部分,即第一、二章共91行為前半部分,寫詩人有生以來的不懈追求與奮斗,以及遭致失敗之后所引發的省視與思考,第三、四、五章共97行為后半部分,寫詩人矢志不渝地繼續努力,以及努力無果之后所產生的矛盾與苦悶。

③詩歌通篇是第一人稱敘事的結構,情節分明,脈絡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則全都融入敘事過程之中,密切結合情節發展的具體階段來進行,從而達到一種悲憤傾訴的強烈效果。

(6)《離騷》藝術特色

①《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

②《離騷》的創作,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夸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采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③《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其中的比喻,并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于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因而又含有整體上的象征意義。

④《離騷》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也有全句不用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為《詩經》以后興起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

⑤《離騷》中又多用對偶。全篇對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現了錯綜對,在一句中,還往往以雙聲配雙聲,疊韻配疊韻,這就形成了《離騷》的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奏諧和,音調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

⑥《離騷》又大量運用楚地的方言詞匯,如“汩”、“搴”、“莽”、“馮”、“羌”、“諑”、“傺”、“閶闔”等,并常將狀詞冠于句首,帶有濃厚的南國情調和地方特色。

⑦《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2.宋玉賦

(1)宋玉簡介

宋玉,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國辭賦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成語“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2)宋玉的文學成就

宋玉是賦體文學的開山祖師,他開創了中國文學的“傷春”與“悲秋”主題,奠定了中國文學的“云雨”意象。宋玉是中國第一位創作游戲文學的作家,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寫女性美的作家,第一位創作艷情文學的作家,也是中國第一位創作山水文學的作家。

(3)《九辯》的思想內容

①總的來看,“九辯”在內容上是有機的整體;分開來看,“辯”又是整個樂調的組成部分。宋玉的《九辯》,是借古樂舊題來抒寫自己貧士失職、懷才不遇、老而無成、報國無路之憤慨的,內容主要是悲秋、感遇、思君。這三者又互相交織、彼此滲透、融為一體。詩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但不象屈原那樣激烈和執著,情調相對有些低沉。詩中悲秋感懷的主題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對后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九辯》以飽蘸激情的筆觸首先描繪了肅殺凄涼的深秋景象。“悲秋”二字,首標其目,點明本旨,奠定了作品的基調,也象征著宋玉所處的時代。

在人生的重大關頭,宋玉缺乏屈原那種剛毅無畏、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只有隱忍、哀傷、執著而又無奈的悲天憫人。他不能挺身而出,頑強斗爭;而是潔身自好,窮處守高,獨善其身。他持守高潔,有可取的一面;但又有消極的一面。他自嘆自憐,無非糾纏著一個“我”字。這剪不斷的愁絲織就了沖不破的羅網,使他這春秋已高的才士空余惆悵、彷徨、凄愴。

③宋玉是忠君的,因而又是思君、怨君的。他以“美人”自況,由于人生偃蹇而郁悒悲愁,千里迢迢遠適異地,但是這飄萍飛絮何處才是歸宿?思君之誠,報國之忠,均難達于君聽。他的怨君,是由于忠君君不察、思君君不知而生的,所以他不恨、不怒。

(4)《九辯》在內容與形式上承襲了屈賦的流風余韻,但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獨創的藝術特色

①《九辯》的“悲秋”特色:詩人帶著濃重的感傷情緒體味這秋色秋聲秋意,就使這自然景象也染上了凄惋的感情色彩。同時,染上愁意的自然物色又反轉來刺激人的感官,叩響人的心弦,使人倍覺神傷。好象大自然展現在愁人面前的秋色特濃、秋聲特悲、秋意特深。這就達到了“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然后,詩人又通過這凝鑄的含情之景與含景之情,把自己的心聲傳染給人們,引起別人情感上的共鳴。宋玉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第一個以“悲秋”名世的詩人,在他之后,歷代許多“悲秋”的騷人墨客大多是受了他的感召的。

②宋玉賦的藝術風格是婉麗清新、纏綿悱側、低回欲絕的,他的作品是情信而辭巧的,以宛曲之文抒隱微之情,有自己的性情面目。同時,因為宋玉服膺屈子,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有模仿或襲用屈賦句意、詞意之處,時露斧鑿痕,這便是宋玉作品的白璧之瑕了。

3.荀卿賦

(1)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2)儒學地位

荀子在儒學體系中的地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①荀學具有學術批判精神,具備兼容并包的意識,體現了戰國百家爭鳴走向學術交融的歷史趨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學術史、思想史價值應該給予發掘。

②荀子對儒學經典的傳授居功甚偉。漢代儒學,“禮學”出自荀學,“詩經學”乃至于“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

③荀子密切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充滿事功精神。荀子講學于齊、仕宦于楚、議兵于趙、議政于燕、論風俗于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不在孔孟之下。

(3)思想觀點

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a.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b.“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為,天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一規律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于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c.“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律和職分。天道不能干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亂吉兇,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職能。

d.“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我們要利用自然規律以為人服務。以對天的態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a.“人之性惡”——自然資質為性的性惡論

荀子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否定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范相沖突的。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b.“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論

荀子認為,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是不會為善的。荀子以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惡,后天的賢愚不肖的差別是由于“注錯習俗之所積耳?!焙筇斓沫h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其則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其禮義,制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涂之人可以為禹”。

所積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習而言,荀子認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圣人與普通人一樣,也只有經過后天的努力,才能夠成就自己。

(3)語言特色

①荀子的文章,獨具風格。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

特別強調論辯的重要性。在文辭上,相互呼應。荀子之文思理嚴整,論證全面。為說明觀點,層層論述,反復推詳,一篇中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整體理論系統嚴密,大量運用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譬喻,深入淺出,生動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


(二)古代神話——山海經

1.簡介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神話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是我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古書?!渡胶=洝反蠹s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經西漢劉歆校書,才形成現在的書籍。

2.流傳版本

《山海經》傳本較多,除各種單行本外,收入叢書者有:

《道藏》本、山海經怪獸(40張)、《四庫全書》本、《格致叢書》本、《二十二子》本、《百子全書》本、《四部備要》本、《龍溪精舍叢書》本等。

現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璞的《山海經注》。清郝懿行采前人注釋之長,撰《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別為《訂論》一卷,貢獻甚大。今人袁珂的《山海經校注》集諸家之長而又時有新見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3.書籍特點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有如下幾個特點:

(1)《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2)《山海經》保留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3)《山海經》與東夷有關;

(4)《山海經》兩個組成部分;

(5)《山海經》描寫順序的不同。

4.《山海經》的評價

(1)評價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面。

(2)《山海經》的性質,歷代說法不盡相同

①《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東漢班固則列入術數類,而劉秀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

②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

③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3)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復曲折的過程

①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余處。

②以后《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

③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辟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

④其后,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思茅市| 太保市| 资中县| 岚皋县| 济宁市| 屏东县| 武陟县| 肥东县| 朝阳市| 阜城县| 东光县| 香港 | 台安县| 巩义市| 淮阳县| 赤峰市| 鹤峰县| 抚顺市| 通榆县| 囊谦县| 沅陵县| 特克斯县| 南阳市| 咸阳市| 四平市| 孟州市| 慈利县| 临武县| 眉山市| 叶城县| 清流县| 临邑县| 南江县| 苗栗县| 沧源| 灵丘县| 南昌市| 莒南县| 来安县|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