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全新修訂版)
- 鄭永年
- 1204字
- 2019-01-04 10:20:21
不能說中國沒有政治改革
我不同意國際學術界和政策圈一直流行的所謂“中國只有經濟改革而無政治改革”的看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如果沒有政治改革,很難想象經濟發展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也很難解釋當代中國政治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政治之間的巨大區別。關鍵在于如何定義政治改革。在不同發展中國家,因為內部情況的不同,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內容。同時,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政治改革也會具有不同的內容。如果光從民主化的角度來看類似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那么很多寶貴的內容就會被輕易忽視。實際上,單單從民主化的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人們經常會得出悲觀的結論,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改革往往反反復復,很少有一帆風順的。
西方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民主化的改革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民主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有效的制度。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不僅僅是民主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問題。西方社會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完備的現代國家制度,但多數發展中國家顯然還沒有建立起這樣一套制度。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從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來看,民主化并不能夠幫助它們建立現代國家制度,但現代國家制度建立以后,民主化則是有可能的。
國家制度建設就是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政治改革的核心。中國領導層一直強調的機構改革就屬于這個范疇。民主化是中國政治改革中的一個目標,但不是唯一的目標。除了民主化,中國還有其他很多同樣重要的目標,如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等。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的多重轉型往往給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帶來莫大的壓力。在一些國家,政府面對多重壓力無能為力。在中國,多重壓力主要是通過兩個方法來應對和消解的。一是改革的漸進性。漸進改革表明改革并非革命。中國沒有采取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激進改革方法,而堅持改革的漸進性。改革的漸進性使得中國有時間和空間來不斷調整政治體制,以適應不斷變化中的經濟和社會。二是中國把改革分成不同的階段,在每一階段,各方面的改革優先次序不同。簡單地說,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中國改革的主軸就是經濟改革。但這并不是說就沒有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了,而是說在經濟改革處于主導地位的這個階段,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是輔助性的。沒有各種輔助性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經濟改革就很難進行。自中共十六大(2002年)以來,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以社會改革為主體的改革階段。社會改革的重點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社會改革一方面是為了消化由經濟改革帶來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進一步的經濟改革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基礎。當然,沒有政治改革,社會改革也難以發生和發展。有序的社會改革還是要靠政治改革來保障的。中國還沒有進入一個以政治改革為主體的改革階段。這個階段什么時候到來,就取決于社會改革和進一步經濟改革的進展情況,但這個階段一定會到來。
-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第1輯)
-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 20世紀上半期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中國化研究
-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201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
- 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新格局與新發展(2017/2018)
- 政協智慧:聚焦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改路
- 中國的當下與未來:讀懂我們的現實處境與30年大趨勢
- 讀懂中國改革2:尋找改革突破口
- 轉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中國關鍵:提升經濟國際競爭力
- 以綠色區域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重啟:新改革時代下的中國與世界
- 中國經濟體制演變研究
- 大國金融:全球金融變局下的中國機會
- 美國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