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振興中華變革論(第二版)
- 田國強 陳旭東
- 1508字
- 2019-01-04 09:48:22
8.1 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2)
整體上,新政府延續了中國共產黨在取得革命勝利之前制定的政治經濟綱領,即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建立“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社經營三者組成”的混合經濟。毛澤東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解釋這一綱領時曾明確指出:“沒有一個新民主義的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949年12月25日,劉少奇在華北財經委員會會議上作的題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針與問題》的報告也指出,“過早地消滅資本主義的辦法,則要犯‘左傾’的錯誤”。
所以,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政府對資本主義經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沒收官僚資本;從監督、利用到征用、轉讓外國資本;利用、限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這個時期的經濟體制還談不上是典型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但是與市場經濟的一般做法已開始分道揚鑣,整體上處于半統制的混合經濟狀態,政府對經濟保持著較高程度的干預。采取這樣一個經濟政策,與新中國面臨的初始條件有較大關聯。新政初建,百廢待興!中國面臨的是一個本就貧困落后而經濟基礎設施又受到長年戰爭極度破壞的局面,許多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最高年份大幅下降,甚至落后于同時期剛擺脫英國殖民地地位的印度(見表8.1)。所以,新政府在工業生產上面臨的重要任務一是恢復,二是發展。通過沒收國民政府財產和官僚資本,并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新政府迅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據統計,1949年國營工業的產值在全國大型工業總產值中已占41.3%,擁有全國發電量的58%,原煤產量的68%,生鐵產量的92%,鋼產量的97%,水泥產量的68%,棉紗產量的53%。
表8.1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比較:1949年的中國與印度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年版;《國外經濟統計資料》編輯小組:《國外經濟統計資料(1949—1978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1年版。
在引導確立國營經濟在多種經濟成分中的領導地位方面,1949年10月2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財委集結了當時共產黨內的大批財經干部精英,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經濟行政樞紐機關,下轄16個部、行、署,包括財政部、貿易部、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食品工業部、輕工業部、鐵道部、郵電部、交通部、農業部、林墾部、水利部、勞動部、人民銀行和海關總署。中財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初步實現了對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平抑了高企物價,整飭了經濟環境,解決了國民政府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被毛澤東稱贊其意義不下于淮海戰役。中財委的設立和運行,也是中國共產黨從解放區局部的分散經濟管理體制,向全國一盤棋的統一經濟管理體制轉變的重要嘗試。自1951年春開始,中財委著手編制“一五”計劃,制定新中國第一個國民經濟中期計劃。

圖8.1 1949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時全體委員合影
3年間,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分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別為:國營經濟占19.1%,集體所有制經濟占1.5%,公私合營經濟占0.7%,資本主義經濟占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占71.8%,國營經濟在除小農經濟之外的經濟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初步確立。與之相適應,這一時期的經濟結構中存在著計劃指令和市場機制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是隨著國營經濟力量和私營經濟力量的此消彼長,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相對權重也發生了轉變。并且,隨著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和中國介入戰爭,更適應軍事動員的指令性計劃的資源配置方式越來越占據優先地位,自由市場的力量日益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