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蠻族之入侵及基督教會之事業
第一章 緒論
1.本書之目的
泛言之,凡過去人類所為、所思、所望者,皆歷史也。歷史為研究過去人類事業之科學,廣大無邊,然模糊異常,不易究詰,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釋,中古寺院制度之敘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縷舉,Napoleon戰爭之記載皆研究歷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羅馬帝國之如何瓦解,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之何以戰爭,Calvin對于Luther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紀法國鄉農所食者為何物,亦無一非研究歷史之材料。歷史范圍之廣,于此可見。
茲所述者為中古歐洲史,為期雖短,然極為重要。本書之目的,在于敘述自蠻族南下以后至近世諸國興起時止之各種重要變化,以明近世歐洲文明之淵源。然千余年間,民族國家蔚然興起;偉人英杰,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時有變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書,汗牛充棟。茲書所述,僅得數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羅一切可想而知。則抉擇材料,約取成書,編者之責,固甚大也。
編史而僅述時與事,讀史而僅記時與事,兩無裨益。研究歷史者,應知過去人類生活之狀況如何?其制度如何?職業如何?事業如何?中古時代,既無幣制,經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會上之勢力如何?僧侶之生活如何?有功于人類者何在?凡此諸端,皆吾人應詳述者也。故本書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于說明上古之歐洲,如何一變而為近世之歐洲。
吾人既欲撮千余年來人事變化之大綱以便讀者,故偶然之事及奇異之跡,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于過去人類之習慣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說明此種習慣及制度者,則取以為材料焉。
吾人研究過去之人事,斷不可心存藐視,以荒謬目之,須平心靜氣,具有同情。蓋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評過去制度之當否,而在說明過去制度之由來及其變化。例如中古時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則以火焚之。此種習慣,在今日視之,寧非無理?然研究歷史者斷不可肆口謾罵此種習慣之非是。其責任乃在于研究十三世紀時,何以無論何人,皆贊成此種習慣之存在。故本書所述之中古歐洲史,始終以同情貫徹其間,不作誅心之論,蓋過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優點者也。
2.歷史之起訖
將人類之過去,分為數期,謂某期終于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終于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種時代之劃分,實不可能。人類之習慣,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變更。雖有時一戰之后,國祚因之而絕,政體因之而變。工商業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語言或因之而變。然此種變化,其來必漸。戰爭或革命以后,農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業也必如故,商人之貿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學士之著書,國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體變遷之影響于人民習慣上者,進行甚慢,有時且并無影響之可言。
十八世紀末年之法國革命,為歷史上變化之最驟者;然稍加研究,則知法國之革命其來甚漸。而且當日革命者,并不能驟改法國之政體,因法國雖于一七九二年建設共和,然為日甚短,不久即有Napoleon之稱帝,其專制且較前王為甚。即在今日,法國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時代之遺跡焉。
人類有保存舊習之傾向,其結果即為歷史上所謂“歷史之繼續”(Unity或Continuity of History)。故人類習慣無驟變之跡,亦無驟變之理,此語殆成史學上最重要之原理。
編歷史者,若謂其書始于何年終于何日,吾人即可斷其忘卻史學上之原理。現在編歐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訖。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發見,而歐洲之狀況即為之丕變者然。實則普通之變化,斷無一定之時日。故研究歷史者,應就事實之實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強限以時代。須知各民族之風俗習慣,新陳代謝,犬牙交錯,初無全體一致之跡也。
3.中古時代之意義
故吾人對于歐洲史上之所謂中古時代,不能斷其以何事或何年為起點。羅馬帝國之西北境外,有所謂蠻族者,未與羅馬人接觸以前,其事已不可考。他日西部羅馬帝國之傾覆,即出諸若輩之手。北方蠻族之為患羅馬者,約始于紀元前百年頃,其時曾為羅馬名將Marius所敗。五十年后,Julius Caesar曾著書述其戰敗蠻族之陳跡。此后再過五百年,北方蠻族乃有建設王國于羅馬帝國境內之舉。西部之羅馬政府,至是瓦解。而中古時代,于是乎始。
然謂羅馬文明至是掃地以盡,亦殊不然。蓋羅馬之文明,自Augustus在位之黃金時代而后,即日有變遷。日耳曼民族未入侵以前,羅馬之文學與美術,早已衰微不振,與中古時代相同。而中古時代之思想及狀況,則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見端倪矣。
故所謂中古時代者,其意義極不明了。本書所指者,約自紀元后五世紀初年起至十四世紀止,前后凡千年之久。
昔日研究中古歐洲史者,以為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數百年間,文化蕩然無存,遂名此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s)。以為當時之歐洲,民智閉塞,秩序大紊,與古代希臘羅馬之文明既異,與近世之開明亦大不相同。然近來研究中古史者,漸知所謂黑暗時代者,亦未嘗無文明之進步及產生。實則當時之活動及發達,與其他各時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淵源于中古。本書之目的,先述蠻族南下之影響,元氣之恢復,及當時之制度。自第二十章以后所述者,系中古時代之制度、習慣及思想如何衰敗,近世歐洲之文化如何發生。
第二章 蠻族入侵以前之歐洲
1.羅馬帝國統一之原因
吾人如欲明了中古歐洲史,不能不先略知羅馬帝國史。當五世紀初年,西部歐洲一帶,并無獨立之國家。今日之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諸國,在當日均系羅馬帝國之領土。至于今日之德國,在當日則草萊未辟,蠻族居之。羅馬人曾欲力征之而不得,乃沿萊茵及多瑙河兩河筑壘駐兵以御之。
羅馬帝國之領土,包有歐洲之西南部,亞洲之西部,及非洲之北部。國內人種甚雜,埃及人、亞拉伯人、猶太人、希臘人、日耳曼種人、Gaul種人、Briton種人、Iberian人,無不俯首帖耳,臣服于羅馬。
領土既廣,人種又雜,各人種之文明程度,又復各不相同,而羅馬帝國竟能統一而維持之,達五百年之久,殊非吾人意料所及。然稍加研究,即可知羅馬帝國之能維持如此之久者,其故厥有數端:(一)羅馬帝國之政治組織,完備異常。中央之于地方,如臂使指。(二)羅馬人民之尊崇皇帝,幾同神圣。(三)羅馬法律,通行全國而無阻。(四)羅馬國道,四通八達;幣制劃一,商旅均便。(五)羅馬政府常遺教師并建設駐防地于國之四境,故羅馬之思想及文化,得以彌漫國中,無遠弗屆。
茲先述羅馬之政府及皇帝。皇帝命令,頒行全國而無阻,所謂“君意即法律”,為羅馬法中精理之一。國內城市,雖有自由,然帝國官吏,監視甚密。羅馬政府除維持秩序,管理司法,防守邊疆外,尚有管理民食之責任。有時且迫國民之子繼其父之業,不得見異而思遷。貧民之飲食,由政府供給之,故無蠢動之患。此外并費巨款舉行賽車格斗諸戲以娛國民。總之,羅馬政府之組織,固然完備異常,即其保育人民之周至,亦復世間罕有。
凡羅馬人均有崇拜皇帝之義,人民雖有信教之自由,而崇拜帝像之事,則全國一致。故羅馬政府之虐殺基督教徒,不但因信仰不同而已,亦且因基督教徒每有不愿崇拜皇帝之舉,并公言羅馬帝國之將亡也。
羅馬帝國既有統一之政府,故有全國一致之法律。各地習俗,縱有不同,而公平原理,不分畛域。羅馬帝國之法律,歐洲至今受其賜。人道精神,始終貫徹其間,為古代各種法典所不及。凡為妻為母為子者,無不受法律之保護,不若昔日受家長之壓制,并主張與其加罪于無罪之人,不若罪人脫逃之為愈。又以為所謂人類者,非此界彼疆,各族分居之謂,乃屬于一國及一法之人民之謂。
羅馬國內之大道,四通八達,郵傳軍隊,朝發夕至。商民行旅,來往無虞。全國之幣制及量衡,又復一致。駐防之地遍布國中,至今Treves, Cologne, Bath, Salzburg諸地,猶有羅馬橋梁建筑之遺跡,當日文化之彌漫,可想而知。
羅馬政府之提倡教育,尤為盡力,凡巨城中,至少必有政府所派之教師三人,負教授修詞學及閎辯術等學科之責。羅馬人天性不喜文學及美術,故其文化多仿自希臘。由政府教師播之于國中,使全國之文化,現相同之象。故羅馬人僅知其為帝國之公民,初無地域之觀念也。
自Augustus以來至蠻族入侵時,先后凡四百年,吾人絕未聞羅馬人有叛亂之舉,或獨立之心。時人以為羅馬帝國,必能維持永久而不蔽。
2.羅馬帝國衰替之原因
羅馬帝國之組織完備及統一精神,既如上述,何以一旦蠻族入侵,驟形瓦解?欲求其故,殊不易易。大抵羅馬帝國時代之人民,已漸失其有為之志與自信之心。所以如是,殆有四端:(一)稅制不良,民力日疲。(二)奴制風行,工人無業。(三)人口減少,國力遂微。(四)蠻族入居境內,伏他日西部帝國瓦解之基。
羅馬之皇室及官吏,人數甚多,費用浩大,而貧民“面包與馬戲”(Bread and Circuses)之供給,所費尤為不資。不得已唯有重征于民之一法。地稅為國家最巨之收入,其率本高;再加以官吏之中飽,人民之負擔因之益重。國內各地之地稅,由各地少數富民征收之,只求收足應征之數,不問其來源之如何。地主因之而傾家蕩產者,不一其人,故政府至有地主不得離其土地以逃避重稅之令。此種重稅,唯少數之富民能擔負之。至于中流社會,境遇日惡,貧困不堪,帝國社會之中堅,為之喪亡殆盡矣。
至于工人之地位,尤為惡劣,而奴制之存在,實為主因。蓋羅馬自征服各國以來,國內之奴隸,有增無減。五百年間,城鄉各種工作,無一不入于奴隸之手。奴隸之數以百萬計,一地主每有奴隸數百人,多或數千人,唯極貧苦者,家中方無奴隸。
地稅雖重,而羅馬帝國時代之人民,仍以土地之多寡為貧富之標準。無廣大田地者,即無充當縉紳或官吏之望。故國內土地,漸入于少數富民之手,而中人之家,日漸消滅。富民之田產曰Villas者,遍布于意大利,Gaul及Britain諸地。為奴隸者,不但負管理及耕耘之責,即地主家庭中之一切日用,亦由若輩供給之。凡制造器具及衣服、烹飪食物、侍候主人及記室之役,均由奴隸任之。另命奴隸一人負管理全地之責。田產既廣,有同村落,而直轄于地主之一人。
各種工作,既皆任奴隸為之,自由民遂多不愿工作者,以為此乃奴隸之責任。哲學家Seneca常謂工藝之為物,決非哲學家所發明,實系“下流奴隸所想出者”。
奴隸制度,既使工作有墮落之虞,而國內市場,亦復為奴制所壟斷。蓋巨族大家之日用品,皆由本家奴隸供給之,而且蓄奴之主,往往使奴隸出為人傭,自由民工作之機會,因之剝削殆盡。
當蠻族入侵以前數百年間,奴隸景況,亦頗有改良之處。昔日奴主每有深夜監禁奴隸于地牢之習,至是革除。政府亦有種種保護奴隸之法律,其最要者,莫如禁止奴主之不得擅殺奴隸。蠻族將入侵之際,奴隸之數,日形減少,一因羅馬已無遠征他國擴充領土之事,二因奴主每有釋放奴隸之舉也。
被釋放而自由之奴隸日“被放之人”(Freedmen),其地位不若自由民之高尚。雖不至再為奴主之牛馬,然每年仍有為主人服役之義,并須納其收入之一部分于主人。婚姻之事,亦須得主人之允許,方得實行。
奴隸雖被釋放,而自由民之狀況,益趨惡劣。城市之中,自由民工作之時,每與奴隸或被放之人同流合污。至于鄉間之自由農民,亦一變而為介于奴隸與自由民間之“自由佃奴”(Coloni)。其身體始終附于某地,隨土地而易其主人。唯年能納其收入之一部分于地主,且為地主服役若干日者,地主不得任意剝奪其種地,此則與中古時代之“佃奴”(Serf)同。因此為鄉民者永無自立之望,生生世世為佃奴矣。此種自由佃奴漸與奴隸合而為一。因法律規定某種鄉間奴隸永不得離其種地,須隨土地而易其主人也。
而且羅馬大地主,每有許多之貧弱地主附屬之。蓋地主之貧弱者,為逃避重稅及獲得保護計,每愿將其田產讓諸強有力之地主;唯大地主須保護之,并允其終身仍得耕種其土地。貧弱之地主既死,其子孫即流為自由之佃奴。此即他日封建制度之起源也。
凡國家隆盛者,其人口必日有增加。至于羅馬帝國,則自Augustus以來,人口即漸形減少,國家精力,隨之日疲。戰爭也,疫癘也,奴制也,重稅也,凡此種種,皆足以促人口之日減者也。蓋人民生活,既甚困難,則婚姻之事,每因之而被阻。大家巨族,遂不可多見云。
政府為增加人口計,每允日耳曼蠻族人居國中為自由之佃奴。相傳皇帝Constantine曾召蠻族三十萬人入境。其時并募蠻族人入羅馬軍隊中為抵御蠻族之用,開其端者為Julius Caesar。此種政策漸成習慣,至帝國末年,甚至全軍兵士,純屬蠻人。日耳曼種人有為軍官者,亦有高據政府中之要津者。故蠻族未入侵以前,帝國中之蠻人,已遍地皆是。羅馬人與蠻族之畛域,漸不分明。他日帝國西部之瓦解,如此之速,蓋非無因。蠻人對于羅馬帝國,雖甚尊重,然其個人自由之精神,則可斷其必不放棄也。
3.羅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傳入
羅馬帝國之國力既衰,蠻族之人民又遍布全國,文學美術亦隨之而衰替,遠不若黃金時代之盛極一時。Constantine時代之雕刻,遠不若Trajan時代之宏壯。Cicero之文體,美麗可觀,至四五兩世紀時,已不可再得,而綺靡之閎辯,遂起而代之矣。Tacitus殆為羅馬著作家中最后之一人。自彼于一二○年死后,文學家無繼起者。二世紀初年以后之著作,已無一顧之價值矣。
蠻族入侵以前三百年間,凡文人學士之攻習古人名著者,每不讀其原本,而惟“名著選要”或“菁華錄”一類之書是賴。至于科學,亦端恃“大綱”而已。此種膚淺求學之方法,傳至中古,至十四世紀時Petrarch出世,方有精究古籍之精神發見也。
羅馬帝國之文化,日就衰微,已如上述。其進步者,厥有一端。當一二兩世紀時,羅馬人之宗教熱誠忽現中興之象,為他日基督教傳人之先驅。其時哲學家,已不信多神之說,而漸有崇奉一神之趨向。一世紀末年羅馬哲學家Epictetus曾言曰:“吾人之義務,在于追隨一神……與彼同其心,盡力實行其命令。”皇帝Marcus Aurelius于所著《靜思錄》(Meditations)中,亦有此意。蓋其時巨城中人民之生活,荒淫無度,見者無不觸目而傷心,思有以挽狂瀾于既倒。其時人民心目之中,尚以為死者靈魂,居于黃泉(Hades)之下,至于來生則絕無樂趣之可言也。
自基督教傳入以后,人民有自新之望,罪過有懺悔之機。而且基督教主張凡為善之人,死者必居樂土。羅馬人無論男女,聞之莫不色喜。以為此生雖苦,來生或有快樂之一日。
基督教自小亞西亞傳入歐洲以后,漸受異端思想之影響。基督教會之神父,極言基督教之教義與異端之精理,初無不合。基督教之儀式,亦多適用昔日異端之習慣。教會之組織,初本簡單,不久則教士階級,復雜異常。基督教與異端,因此漸形混合。故基督教與異端,雖有類于兩軍之對壘,而同時亦有類于兩河之合流。立于兩河交叉之處者,有Boethius其人(死于五二四年),為羅馬末造之名著作者。著有《哲學之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一書,風行于中古時代,蓋時人以為彼固基督教徒也。實則書中所述者,類皆異端之精義,至今尚有人疑其非信基督教之人。
4.紀元初年之基督教會
據St.Paul書札中之言論,謂當日之基督教徒,頗感有組織之必要。故選出主教(Bishop)及牧師(Priest)等以管理教務,唯彼絕未提及此種官吏之職務如何。此外并有所謂助祭者(Deacons)負撫恤貧民之責。最初之基督教徒,以為耶穌不久即出而救世,故教徒之組織無復雜之必要。然日久教徒之數大增,良莠混雜,故組織宗教政府以管理而監督之。
主教Cyprian(死于二五八年)所著之書名《教會之統一者》(The Unity of Church),吾人讀之,頗得以窺見基督教未定為羅馬國教以前之教會情形。其時教徒中頗主張建設“大一統”之教會(Universal或Catholic)以統馭各地之信徒。
其時教會中之官吏與普通人民,已顯分畛域,前者曰“教士”(Clergy),后者曰“俗人”(Laity)。凡管理教務,及教訓教徒之責,均由教士負之。羅馬帝國之內,每城必有主教一人,每鄉必有牧師一人,再下有助祭,有副助祭(Subdeacon),再下有侍僧(Acolyte)、驅魔者(Exorcist)、讀經者(Reader)及守門者(Doorkeeper)。凡牧師皆受主教之節制,故巨城中之主教,勢力尤大,漸改稱為大主教(Archbishop),有召集省中各城主教開“宗教大會”(Council)議決要事之權。
當三一一年羅馬皇帝Galerius下令使基督教在法律上與異端同等。皇帝Constantine為羅馬皇帝之最先信基督教者,頗能實行前令。三二五年,彼并召集第一次基督教大會于Nicaea地方。據召集大會命令中之言,則知當日教會之組織,已與今日無異,不過羅馬城之主教尚未為教皇耳。至于羅馬城之主教何以雄長歐洲之故,后再詳述,茲不先贅。羅馬城主教之第一有勢者,當推Leo the Great其人,其就任之期,則在四四○年也。
皇帝Constantine以后諸帝,多禁異端而崇奉基督教。Theodosius法典最后一冊中,凡歷代皇帝所頒關于基督教會及教士之命令,搜羅甚富。據其所述,則教士已享有免除徭役及納稅之特權,并得受收遺產。皇帝之以財產賜予教會者,頗不乏人。中古時代之君主及富民,亦莫不仿而踵行之,故教會財產之富,收入之巨,遠駕歐洲諸國政府之上。教士并有開庭審案之權,而教士之犯法者,亦歸教會法庭審理之。此種法典之最后冊,先說明“三位一體”原理(Trinity)之意義,再詳述不信教者之種類及其刑罰。觀于Theodosius法典中之條文,即可知中古教會之起源,已端倪于此。羅馬帝國西部之政府,雖為蠻族所傾覆,而蠻族卒為基督教會所征服。當羅馬官吏逃亡之日,正基督教士折服蠻族之時,昔日之文明及秩序,全賴教士之維持。拉丁文之不絕,教會之力也;教育之不盡亡,亦教士之力也。
5.東部羅馬帝國
蠻族未入侵以前,羅馬帝國之政府、法律及文化,雖全國具一統之觀,然帝國東西兩部,亦早現分離之象。皇帝Constantine以武力入承大統,思再建第二帝都于東部以統制東方一帶之地以固國基。故于三三○年建都于歐亞兩洲之交點,名之曰Constantinople。然彼初無分裂帝國之心,即皇帝Theodosius于三九五年有命其二子分治東西兩部之舉,亦未嘗心存分裂。嗣后羅馬帝國之中,雖有兩帝并治之跡,然帝國之一統,一如昔日,而兩帝亦絕無畛域之見存。凡國中法律,仍必得二帝之同意而后頒發。當時之著作家,凡提羅馬必曰帝國。一若國中僅有一君者然。實則統一思想,直貫徹于中古時代人民之心目中也。
蠻族之入居羅馬帝國中者.雖始于東部;然西部瓦解之后,東部諸帝尚能守護其領土至千年之久。他日帝國東部,不亡于日耳曼種人,實亡于土耳其人。
羅馬帝國東部之歷史,雖不可不知,然此書不能盡情詳述。其言語、文字及文明,多仍希臘之舊,且頗受東方諸國之影響,故與西部歐洲之文明絕異。而文學與美術,在東部頗能繼續罔替,在西部則蕩然無存。
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東都遂為歐洲最巨最富之城,典章文物,燦然可觀。建筑之宏麗,街市之清潔,西部歐洲人見之,莫不驚異。他日十字軍興時代,西部歐洲兵士之道經其地者,頗受其激動云。
第三章 日耳曼種人之入侵及羅馬帝國之瓦解
1.西Goth王國與Vandal王國之建設及匈奴之入侵
三七五年以前,日耳曼種人亦曾屢有侵入羅馬帝國之舉。求其原因,殆出于冒險精神,羨慕文化,或人口增加不得不求新地于外國。同時羅馬人亦練精兵,筑長城以御之,使不得逞。不意忽有匈奴人迫日耳曼蠻族遷入衰微之羅馬帝國中。匈奴本黃種,世居亞洲之中部。西向入歐洲,橫掃居于Danube河流域之日耳曼種曰Goth者。Goth種人一部分遂渡河而南,入居羅馬帝國中。不久與帝國官吏沖突,于三七八年大戰于Adrianople,羅馬軍大敗,皇帝Valens陣亡。至是日耳曼種人方知羅馬兵力之不足懼。故Adrianople之役,實為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之先聲。自是而后,西Goth種人允羅馬官吏之要求,相安無事,亦有愿為羅馬兵士者。
不久蠻族酋長名Alaric者,頗不滿于羅馬人之待遇。遂募集軍隊,以西Goth種人為中堅,向意大利而進,四一○年攻陷羅馬城,大肆劫掠。Alaric目睹羅馬之文明,殆頗驚奇欽羨,故不毀其城。城中損失亦甚少。并下令不得損害教會及其財產。
唯Alaric雖不損壞羅馬城,而羅馬城陷落之一事,在當時當然視為大禍。當時羅馬之異端,均以為此事之所以發生,殆因羅馬人改信基督教觸怒舊日鬼神之故。唯有名之教會神父St.Augustine曾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一書,力言羅馬昔日之鬼神未嘗有阻止災患之能力,而當日之種種困難,亦非基督教之責任云。
不久Alaric死,西Goth種人遂散入Gaul,再入西班牙,逐其地之蠻族—Vandal種人及Suevi種人—而出之。此二種蠻族于Alaric攻陷羅馬城前四年渡Rhine河而南入Gaul,大肆蹂躪者前后凡三年,乃越Pyrenees山而入居西班牙。西Goth種人既抵其地,遂與羅馬政府言和。一面與Vandal種人戰,所向成功,羅馬皇帝遂于四一九年給以Gaul南部之地,即他日之西Goth王國也。十年之后,Vandal種人南下渡海而遷入非洲,建設王國,其勢力殆及地中海之西部。西Goth種人既占西班牙,當其王Euric(四六六年至四八四年)在位時,征服半島之大部,其王國之境,北達Loire河,南抵Gibraltar海峽。
五世紀中蠻族往來遷徙之情形,可不多述。總之西部歐洲一帶,無不被其蹂躪殆遍。即Britain島亦為日耳曼族Angle種及Saxon種所征服。
蠻族遷徙無定,歐洲本已大亂,同時忽又有匈奴人之侵入,歐洲人益惶懼。匈奴王Attila,羅馬人稱之為“上帝之鞭”(The Scourage of God),率其族西向而進。羅馬人與日耳曼種人合力御之,于四五一年敗之于Chalons。匈奴人乃轉而南入意大利,擬進攻羅馬城。羅馬教皇Leo the Great馳往勸阻之。不期年Attila死,匈奴勢遂不復振,自后不再為歐洲患。匈奴人入侵意大利之結果,僅有一端:即北部意大利諸城之難民,多逃入Adriatic海濱之小島中,他日美麗富庶之Venice城,實肇基于此。
2.東Goth王國之建設
四七六年之一年,普通以為西部羅馬帝國“亡國”(fall)之日,亦即中古時代開端之時。此年所有事跡,約略如下:自三九五年皇帝Theodosius the Great令其二子分治帝國東西二部后,西部皇帝每系庸懦無能之輩。蠻族在國內來往自如,皇帝不敢禁止也。不久蠻族軍官,漸有隨意廢立皇帝之事。當四七六年日耳曼種人之在羅馬軍中者,要求皇帝予以意大利土地三分之一,皇帝不允。其領袖軍官名Odoacer者,遂逐皇帝Romulus Augustulus,使之入居于Naples。一面將帝國之徽幟送往東羅馬皇帝,請允其代東帝統治意大利。羅馬帝國西部之帝祚,至是乃絕。
然不久東Goth王Theodoric逐Odoacer而代之。Theodoric幼時,曾居于Constantinople者十年,故對于羅馬人之生活,知之甚審。既而返居蠻族中。東帝殊惶恐。彼率東Goth種人蹂躪帝國之東部,甚至東都幾有不守之勢。東帝屢賞以爵,給以地以羈縻之。嗣聞彼有西入意大利以驅逐Odoacer之意,東帝竊喜。Theodoric曾向東帝言曰:“如吾而失敗也,則汝以后不再有浪費及騷擾之友矣;如天許吾之成功,則吾愿以汝之名,為汝之榮,統治吾力救出之上議院及帝國之西部。”
Theodoric與Odoacer爭持至數年之久,Odoacer卒被困于Ravenna,至四九三年而降,不數日仍為Theodoric所手刃而死。
東Goth種人既占有意大利,其對于羅馬文化之態度,殊可注意。Theodoric鑄造錢幣,仍刻東帝之名于其上,凡事必盡力以得東帝之允許。唯同時甚欲東帝承認其勢力,蓋彼固非愿居人下之人也。
東Goth種人并割意大利土地三分之一據為己有,唯處置審慎,絕無擾亂之跡,Theodoric并能維持羅馬之法律及制度。官制及稱號,概仍昔日之舊。蠻族與羅馬人,概受一種法律之制裁。維持秩序,提倡學問,遷都于Ravenna,建筑宏麗,其遺跡至今猶有存者。
五二六年Theodoric死,遺一極有組織之國家于身后,然有一弱點焉。Goth種人雖系基督教徒,然自意大利基督教徒之目中觀之,則以為非基督教之正宗。蓋若輩之入教也,原由東部歐洲教士傳授之,系Arius派。Arius(三三六年卒)本Alexandria之長老,其主張為三二五年Nicaea宗教大會所反對。蓋其對于基督之觀念,及三位之關系,與羅馬方面之主張絕異也。故在意大利人之心目中,彼東Goth種人不特為異種之蠻族,亦且屬異端之信徒。雖Theodoric在當時為主張信教自由者,其言曰:“宗教之事吾人不能強人之所不愿。”然此種精神,實與當日羅馬帝國及教會之習慣不合。
3.羅馬文學之衰替
當Theodoric統治意大利之日,正Frank種人占據今日法國之時,其有功于造成近世之歐洲,實為蠻族之冠。此外西Goth種人建王國于西班牙,Burgundian種人建王國于Rhone河流域,Vandal種人建王國于北部非洲。各王國間,嘗有聯盟之舉,歐洲列國分疆而治之局,此為初次。抑若羅馬人與日耳曼種人之融化,可以進行無阻。
然時運尚未至此也,實則歐洲之擾亂,方以此為始。在政局糾紛之中,科學、美術及文學等,斷無存在或發達之余地。Boethius者于五二四年(或云五二五年)因泄漏機密為Theodoric所殺,實羅馬最后之著作家。彼系學者,長于吟詩,著有論理學及音樂,為后人所傳誦。
羅馬人Cassiodorus(五七五年卒)為Theodoric之顧問,所遺書札,為吾人研究當時歷史之資料。暮年專心于著述藝術及科學之大綱—如文法、算學、論理學、幾何學、修詞學、音樂及天文學。其著作原所以備未受教育之教士誦習之用,為他日研究《圣經》及教會原理之備。其學問之膚淺,與其著作之簡陋,足見六世紀時意大利方面文化程度之低下。然在中古之歐洲,則知識之源,實不外此類書籍也。
自此以后,西部歐洲之文化,黯淡異常。自Theodoric在位時代至Charlemagne在位時代,前后凡三百年間,竟無一人能用拉丁文將當時事實為文以述之者。蓋其時事事均足以摧殘教育而有余。所有巨城—羅馬,Carthage, Alexandria, Milan—或為蠻族所蹂躪,或為亞拉伯人所占據。古代圖書之藏于神廟中者,基督教徒每設法毀滅之以為快。Theodoric死后不久,東羅馬皇帝不再供給各城之教師,并廢Athens之學校。六世紀之歷史家,唯有Tours主教名Gregory者其人,文詞鄙俚,足征當日文化之衰替。彼嘗曰:“吾人之時代,誠為不幸,蓋文學之研究,已無其人也。”
4.東帝Justinian之武功及Lombard種人之入侵
Theodoric死后之一年,為東部羅馬有名之皇帝Justinian(五二七年至五六九年)即位之日,頗盡力于恢北部非洲及意大利諸地之舊壤。其名將Belisarius于五三四年滅北部非洲之Vandal王國。至于意大利之Goth種人,雖善于自守,然有五五三年之戰,力不支而遁。究竟何往,已不可考。蓋其人數甚少,本不易統馭多數之意大利人,而意大利人又惡其為異端,故極愿東帝軍隊之入境也。
Goth王國之覆亡,實為意大利之不幸。蓋東帝Justinian既死,即又有日耳曼種人曰Lombard者侵入意大利而占據之。此輩本極野之蠻族,大部分非基督教徒,其信基督教者,亦均系Arius派,其痛惡羅馬教會也,與不信基督教者等。先占Po河以北之地,故此地至今名Lombardy。再南向而擴充其領土,橫行于意大利半島之中,蹂躪虜掠,無所不至,與Goth種人之治國有方者大異。意大利人多逃入海島中。然Lombard種人終不能征服半島之全部。羅馬城,Ravenna,及南部意大利諸地,仍為東部羅馬皇帝所領有。日久Lombard種人漸失其野蠻之性質,信奉基督教之正宗,遂與意大利人同化。其王國國祚,先后凡二百余年,為Charlemagne所滅。
5. Frank王國之建設
上述之蠻族,無一能建設永久之王國者,有之自Frank種人始。昔日蠻族之王國,或亡于蠻族,或亡于東帝,或亡于教徒。至于Frank種人不特征服大部分之蠻族,其領土并東向而入于Slav種人之境。Frank種人,始居于Rhine河下流,自Cologne以至于北海。其得地方法,與昔日之Goth種人、Lombard種人及Vandal種人絕不相同。其他諸蠻族,多深入羅馬國境,遠離故土,有如島在海中。至于Frank種人,則以其故土為根據,先征服其附近之地。領土雖廣,終不遠離其故居,故方新之氣,源源而來,絕不受羅馬衰頹氣象之影響。
當五世紀初年,若輩已占有今日之比利時及其東部附近之地。至四八六年,Frank種人有名王曰Clovis者(他日漸變形而為Louis)大敗羅馬人。其領土南入Gaul至Loire河為止,而與西Goth王國接壤。Clovis再東向而征服居于黑林(Black Forest)之Alemanni族。
Clovis武功甚盛,而以四九六年與Alemanni族之戰為最有關系。彼雖異端,而其后已改信羅馬正宗之基督教。當戰事方殷之際,彼忽見前敵之兵士,勢不能支,乃求祐于基督,并謂如能克敵,定受浸禮而為基督教徒。戰后乃與其兵士三千人同受浸禮。彼之改信基督教,在歐洲史上有絕大之關系。蓋羅馬帝國中之蠻族王國,雖皆信奉基督教,然均屬Arius派;在正宗教徒視之,其邪僻有甚于異端。因之日耳曼種人及羅馬人不能有通婚之舉,而兩族之同化,遂生障礙。獨Clovis所信奉者,為羅馬之正宗,羅馬主教頗與之周旋而不以異族視之。吾人研究Clovis及其繼起者之史料,大都得諸Tours主教Gregory之著作。據其所著《Frank人史》之所述,隱然以Clovis為上帝所命之人,為擴張基督教之武器。Clovis亦漸與羅馬教會相結納,他日影響于歐洲史上者甚巨。
Clovis之領土,屢有擴充。南與信奉Arius派之西Goth種人接壤,東南與異端之Burgundian種人接壤。據Tours之Gregory所述,謂Clovis嘗言曰:“吾不愿信Arius派者之占有Gaul之一部分。吾人應以上帝之力征服之;征服之后,乃將其國土入于吾人勢力之下。”不久Clovis果征服西Goth種人之領土以達于Pyrences山。Burgundian種人亦一變而為附庸,終為Clovis所征服。未幾Clovis并用陰謀將國內Frank民族之一部分臣服于一己。
6. Frank王國之政情
五一一年Clovis卒于巴黎,其子四人遂分據其領土。此后百余年間,蕭墻之禍,無日無之。然國君雖昏暴,而民族之發達,未嘗中止。一因四鄰無強國,無強鄰入侵之虞,一因Frank種人領土中,頗能維持一統之局。
當日Frank王勢力之所及,包有今日之法國、比利時、荷蘭及德國之西部。至五五五年Bavaria入附,Frank王之領土,遂西達Biscay灣,東抵Salzburg以外。昔日羅馬人所屢征而不得者,至是竟為Frank種人所克服。
Clovis死后五十年,Frank種人之領土,遂分為三。在西部者曰Neustria,以巴黎或Soissons為中心,其居民多受昔日羅馬文明之陶鑄。在東部者曰Autrasia,以Metz與Aix-la-Chapelle為中心,其居民純屬日耳曼種。此二國即他日法國與德國之雛形。在其中者,即昔日之Burgundian王國也。Merovingian朝最后之君主名Dagobert(六三八年卒),再起而統一諸地焉。
然至是Frank王國之統一,有一新生之危險,即國內貴族之跋扈是也。蓋日耳曼民族中,在昔已有世家望族,勢駕平民之上。日后軍事倥傯,戰績較著者,每握軍國之大權。跋扈之象,遂在所不免。
國中要津,以近王者為最重。近王之要職,則又以王宮執政(Major Domus)為最有勢力,其地位與今日之國務總理相似。Dagobert死后,Frank王多高拱無為,故國人稱之為“無事王”(Rois Faincants),政治大權,皆操諸王宮執政之手。Austrasia之王宮執政,名Pippin of Heristal者,即他日Charlemagne之曾祖父,其實權并及于Neustria及Burgundy兩地,聲望益著。七一四年卒,其子Charles Martel繼起,武功尤著。
7.蠻族與羅馬文化之融合
當吾人研究蠻族入侵羅馬帝國史時,頗欲了然于蠻族與羅馬人之關系如何?蠻族醉心于羅馬文明之程度如何?蠻族之舊習,保存者有幾?然此種問題不易解答。蓋關于兩族融和之跡,已無可考也。
吾人能可考而知者,厥有數端:第一,讀史者斷不可誤以蠻族之為數甚多。據當時人之所述,則西Goth種人初入羅馬帝國時,男女老幼,共約四五十萬人。此為蠻族南下各支中之最大者,然日后流離數十年方遷入西班牙及Gaul之南部,則人數之有減無增,可想而知。Burgundian種人初渡Rhine河時,人數不過八千眾。當Clovis與其軍隊受浸禮時,相傳亦不過三千余人。
上述人數,當然模糊不甚可信。然觀于日耳曼蠻族之急于模仿羅馬之語言文字及習慣,頗足以證明其人數之不多。蠻族之入居羅馬帝國中者,先后已近五百年,故五世紀之變化,在羅馬人民性質上,必無甚影響。
日耳曼民族入羅馬境后,不久多操拉丁語。唯當日之拉丁語,較拉丁文為簡單而易習。各地方言,漸趨漸異,卒發達而成近世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諸國之語文。然此種變化,并非原于蠻族之入侵。而日耳曼語言文字之影響于拉丁文字上者,亦甚微也。
北部之Frank種人及居于德國與Scandinavia之日耳曼民族當然保存其原有之語言,在Britain島中之Angle及Saxon種人亦然。此種日耳曼語言,日后漸成為荷蘭、英國、德國、丹麥、瑞典諸國之語言文字。關于此點,后再詳述。
日耳曼種人與羅馬人之感情,亦無不甚融洽之跡。除信奉Arius派基督教之蠻族外,其余蠻族自始即與羅馬人自由通婚。Frank種人之君主,嘗命羅馬人任文武要職,正與昔日羅馬政府之重用蠻族無異。兩人種間僅有不同之點一,即各有法律是也。
蠻族中之有成文法,殆始于Euric在位時代之西Goth種人,其文則適用拉丁。踵而仿行者,有Frank種人、Burgundian種人及Lombard種人等蠻族。各種法典合成所謂《蠻族之法律》(The Laws of the Barbarians)。吾人研究五世紀時日耳曼民族之習慣及思想,實唯此種法律之是賴。自五世紀以后,日耳曼民族之各支,殆皆受各支法律之制裁。至于羅馬人則仍適用羅馬法。南部歐洲一帶蠻族人數較少之地,終中古之世,多沿用羅馬法。至于其他各處,則沿用日耳曼法至十三十四兩世紀時止。其例之最著者,莫過于中古時代之神訴(Ordeal)。
日耳曼法律上,無審判之規定。無所謂證據,更無所謂判決。蓋蠻族思想簡單,此種方法,非所知也。故兩方欲證明其控訴之正確與否,唯有應用下述之方法:(一)訴訟者先宣誓其言之真確,并請同階級中人宣誓以證明訴訟者之言之真確,其人數多寡,由法庭定之,此之謂宣誓保證法(Compurgation)。其意以為誓不由衷者,神必罰之也。(二)訴訟者兩方面,或請人代表,可舉行格斗,視其勝負而定其曲直。其意以為直者必蒙天祐。可操必勝之券也。此之謂賭力法(Wager of Battle)。(三)第三法謂之神訴法:訴訟者或手浸于沸水之中,或手提或足蹈赤熱之鐵塊以走。如三日之后,手足無傷痕者則為直,否則曲。此種審判方法,頗足以證明當日蠻族文明程度之低下。
8.中古時代之事業
觀于上文所述羅馬帝國之狀況,及蠻族入侵之情形,即可知中古時代問題之困難及其責任之重大。日耳曼民族各支之精神與習慣,雖不相同,而其不識羅馬文學、美術及科學之為何物,則殊一致。蓋蠻族之性質,愚樸而強悍,除戰爭及飲食外,別無嗜好。歐洲之秩序,因之大亂,而羅馬帝國之文化,幾乎蕩然無余。美術建筑諸品,有破壞而無建設。西部歐洲狀況,一返羅馬未興以前之舊。
所幸古代文明之損失,暫而不久。蠻族對于古代之文化,亦并不使之掃地而無余。而且就文明故土之中,經營新社會之建設。羅馬人之農業方法,蠻族仿而行之。凡蠻族所不知者,無不以羅馬之方法為模范。總之,自古代東方諸國傳來之文化,并未因蠻族南下而衰亡殆盡也。
蠻族之受教育,先后凡需千年之久。而歐洲卒有古化復興之一日。當十四、十五兩世紀時代,先有意大利,繼之以西部歐洲諸國,對于古代文學及美術之真與美,幡然覺悟,如醉之初醒。蠻族之教育,至是告終。然中古時代,并非毫無進步之時代。其有功于歐洲文明上者,亦正不少。蓋近世歐洲之文明,乃二質混合而成。所謂二質者,即上古之文明,及中古日耳曼民族之精神及思想是也。
第四章 羅馬教皇之興起
1.基督教會得勢之原因
當Frank王國勢力擴充之日,正基督教會組織發達之秋,基督教徒團體之如何發達,傳道教士人數之如何日增,三世紀后基督教之著作家如Cyprian輩之大一統主義等,吾人已略述于上。羅馬皇帝Constantine之定基督教為國教,以后諸帝之援助教徒,Theodosius法典之保護教會及教士,及非正宗之基督教之排斥,吾人亦已略述于上。
茲再述羅馬帝國末造及中古時代之教會。自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以后,西部歐洲制度之最永久而且最有勢力者,莫過于基督教之教會。吾人欲知基督教會之內容,不能不先探其得勢之源,及東西兩派分裂之故。再研究修道士之發達,及其與教士之關系。再進而研究修道士與教士對待蠻族,感化蠻族,及統治蠻族之陳跡。
中古時代教會之所以得勢,其最大原因,即在于當日之教會實能適合當日之環境而應付當日之需要。蓋無論何種組織,如不能應付需要,即永無發達之望也。
其次,則因基督教本主靈魂不滅,死后當罰之說,當時人民,莫不聞而生畏。古代希臘人與羅馬人之觀念,對于死后,不甚注意,即有念及之者,亦每以死后干燥無味,遠不若生時之快樂。若輩雖亦有主張惡人死后必入地獄者,然大都以為死后景況,不樂不苦。古代異端,視宗教為今生之業,與來生無關。崇奉神明,無非求今生之快樂。
當時人既深信來生之無望,故均懷行樂及時之想。Horace嘗謂人皆有死之一日,而快樂則與死以俱去。唯吾人不宜有逾分之舉,恐有害于快樂也。然吾人對于將來,切不可無事而憂,蓋此乃天命,非人力所能為者也,云云。此種思想,頗足以代表古代異端之心理。
至于基督教之主義,則與此絕異,特重人生之死后。此種人生觀念漸代異端之主張而傳入于蠻族。因之當時人多舍此生之職業及快樂,專心于來生之預備。閉戶自修之不足,并自餓自凍或自笞以冀入道。以為如此或可以免此生或來世之責罰。中古時代之著作家,類皆修道士中人,故當時以修道士之生活為最高尚。
彼樸野之蠻族,深信其一生之命運,端賴教會。而教士亦復以地獄果報之說動世人之心,以為唯有行浸禮者,方有上登天堂之望。然受浸禮時,僅能洗除過去之罪過,而不能洗除未來之罪過。如無教會之救濟,則死后靈魂,必入地獄無疑。
其時教會中并有種種神奇之事,人民信之者極眾。如醫病也,救苦也,罰惡也,無不如響斯應,出人意外。在今日視之,固甚可笑,而在當日,則各種記載之中,無不富有神奇之跡,而當時人亦無懷疑者。
關于最初基督教禮拜堂之建筑,此處不能不略述及之。羅馬每有建筑巨廈于市場附近之習慣,以備市民交易,法官審案,及官吏辦公之用。此種處所,羅馬人名之為“大廳”(Basilicas)。羅馬一城之中,即有此種大廳數處。國內各巨城中,至少類有一處。屋頂宏敞,支以長列之柱,有時每邊有柱二列而成廊路。自皇帝Constantine崇奉基督教以來,羅馬人遂多仿此種建筑式以造宏麗之禮拜堂,且亦以Basilicas名之,故Basilicas一字之意義,至是遂變為“大禮拜堂”。
自Constantine時代以至今日,已一千六百年,當時之禮拜堂,當然已無存者。唯Constantine百年后所造之羅馬Santa Maria Maggiore教堂,至今尚存,其廊柱之整齊與嵌飾之美麗,頗可表示最初禮拜堂建筑之一斑。就大體而論,則羅馬式之禮拜堂,類皆外樸而內麗。至于羅馬式建筑之如何漸變為Goth式建筑,使內外并形美麗之跡,后再詳述。
2.中古教會之政權
然中古教會之重要,不在其宗教上之職務,而在其與當日政府之關系。其初教會與帝國政府,頗能互相尊重,互相援助。總之羅馬帝國政府存在一日,則教士永無自由專斷之一日。蓋帝國法律,由皇帝規定之,彼教士絕無置喙之余地也。而且教會亦非有政府之援助不可。因崇奉基督教及摧殘異端之二事,非有政府之力不行也。
然自蠻族入侵,羅馬帝國西部瓦解之后,西部歐洲之教士,多不服各國君主之干涉,漸脫離政府而自立。再進而漸奪政府之大權。五○二年,羅馬宗教大會曾宣言Odoacer之命令為無效,以為俗人無干涉教會事務之主權。羅馬主教Gelasius第一(四九六年卒)曾述教會權力之根據如下:“治世界者有二力:即教士與君主是也。唯前者之權實大于后者,蓋教士固對于上帝負責者也。”夫人類之永久利害,既較世俗利害為尤重,則萬一人類利害有沖突時,教會官吏當然有最后判決之權利云。
然教會要求管理教務之權為一事,而其代行昔日帝國政府之職務又為一事。唯教會之代行政府職權,并非僭奪,因當時實無強有力之政府,足以維持秩序也。蓋自羅馬帝國瓦解以來,西部歐洲一帶,直可謂為無國家。各國君主之權力尚不足以保存本國之秩序。國內之大地主,紛爭不已,中央政府,無力干涉。戰爭之事,為國內貴族之唯一要務,視同娛樂。為君主者,既無維持和平之力,又無保護人民之方。政局既如此之糾紛,政府又如此之無能,則教會之得勢,理有固然。凡民間契約、遺囑及婚姻諸事,莫不受教會之節制。孤兒寡婦之保護,人民教育之維持,均唯教會之是賴。此教會勢力之所以日增,而政治大權之所以漸入于教士之手也。
3.羅馬教皇得勢之原因及其機關之發達
茲再述羅馬教皇之由來及其得勢之故。在《Nicaea宗教大會議決案》及《Theodosius法典》中,雖無規定羅馬城主教為教會領袖之明文,然羅馬城之主教自始即隱然為基督教之首領,蓋西部歐洲之教會,唯在羅馬城中者為基督門徒所始創。
《新約全書》中屢言Paul之在羅馬城,Peter亦然。而且父老相傳Peter,實為羅馬城中之第一主教。此事雖無文獻之足征,然自第二世紀中葉以來,世人多信其為確有。總之當時既無相反之傳聞,而又得人人之深信,此種深信,即為極重要之一事。Peter本基督之門徒,而亦為門徒中之最賢者。《新約全書》中,基督之言曰:“吾與汝言,汝是Peter,在此石上,吾將建設吾之教會;地獄之門,無能阻吾。而吾且以天國之鑰予汝,無論何人汝以為應束之地下者,在天亦如之。汝以為應縱之地下者,在天亦如之。”
故西部歐洲教會之視羅馬教會,有同慈母。且以為羅馬城主教所持之原理,系嫡派相傳,故最為純正。凡有爭執,必就正之。加以羅馬城為帝國首都,首都中之主教,其地位當然駕乎其他諸城主教之上。然其他巨城中之主教,日久方承認羅馬城之主教為其領袖也。
紀元后三百年間羅馬城之主教為誰,其詳已不可考。總之至基督教勢力極大羅馬帝國權力極衰后,羅馬城主教方握有政治大權也。
至于四五兩世紀中之教會史,材料較富。蓋自Nicaea大會之后,教徒中文人蔚起,著作甚豐,直可稱為教會文學之黃金時代。此期實為神父講述神學之時代,后代之神學家,多宗仰之。言其著者:有Athanasius(三七三年卒),相傳為規定基督教正宗信條之人,攻擊Arius派尤力。有Basil(三七九年卒),為提倡修道事業之人。有Ambrose(三九七年卒),為Milan之主教。有Jerome(四二○年卒),譯《圣經》為拉丁文,而成教會之定本。尤著者,當推Augustine(三五四年至四三○年),著作之富,影響之大,一時無兩。
神父所研究者,多屬理論,故對于教會之組織,多不經心。觀其論調,亦并無推崇羅馬城主教為首領之意。唯Augustine著作中,曾稱當日之羅馬城主教為“西方教會之首”。自Augustine卒后,繼其后者,為一極英明有志之人,他日羅馬城主教卒為“王中之王”者固非偶然矣。
Leo the Great(四四○年至四六一年)之為羅馬城主教,實為羅馬教會史之開端。羅馬帝國西部之皇帝Valentinian第三,因Leo之請求,于四四五年下令宣布羅馬城主教為教會之領袖,以為羅馬教會為基督弟子Peter所創,且羅馬城又為帝國之首都也。又命西部歐洲諸地之主教,均應聽羅馬城主教之命,凡不應召者,則由帝國官吏督責之。四五一年東部歐洲有Chalcedon宗教大會,議決東都教會之地位與西都教會等。兩城之主教共有統馭其他主教之權。唯羅馬教會始終不承認此案為正當。東西兩派之分離,伏機于此。Leo之主張,雖未能即時實現,而且時來反抗。然其有功于教會之得勢,則無可疑也。
羅馬教皇之名,英文曰Pope,源出拉丁文中之Papa,其意為“父”,蓋對于當日主教之通稱。至六世紀時Pope一字,漸限于羅馬城中之主教。然至八九世紀時,方顯然為羅馬城主教所獨有。至Gregory the Great為羅馬城主教時,方宣言唯羅馬城中之主教得稱“教皇”云。
Leo卒后不久,Odoacer有廢羅馬帝國西部皇帝之事。不久又有Theodoric及蠻族Lombard種人先后入侵之跡。國中無主,政局糾紛,不獨羅馬城中之人民,視羅馬城主教為主人,即意大利之居民,亦視羅馬城中之主教為共主。蓋皇帝遠處東都,而帝國官吏之守土于中部意大利及Ravenna諸地者,亦頗愿得羅馬城中主教之援助。羅馬城中之政權,已入于主教之手。同時主教之領土,滿布意大利半島之中,故主教并負有管理及保護之責。對于日耳曼種人之交涉,亦唯彼一人任之。
4.羅馬教皇Gregory the Great
當Gregory the Great(五九○年至六○四年)任羅馬教皇時代,尤足征教皇勢力之宏大。彼本羅馬上議院議員之子,曾被任為省長。彼以富貴之地位易使人墮落,其母本篤信基督教者,而Gregory幼時又嘗讀Augustine, Jerome,及Ambrose輩之著作,故其父去世后,遂盡出其家財設立寺院七處。七寺院中,其一即以家屋改建者,Gregory修道其中,修行太苦,身體大傷,幾罹傷生之禍。幸其時羅馬教皇有命其前赴Constantinople之舉,彼之才力,遂大著于世。
五九○年Gregory被選為羅馬教皇,皇帝所居之上古羅馬城,遂一變而為教皇所在之中古羅馬城。建筑教堂多取材于古代之神廟。基督門徒Peter及Paul之墳墓,漸為教徒頂禮膜拜之中心。當Gregory就任之始,羅馬城適大疫。彼乃率教士及教徒游行通衢之上,以求祐于上帝。忽見天使長Michael現身于皇帝Hadrian之墓上,韜其利刃,以示上帝息怒之意。古代羅馬史,自Gregory就任時止,而中古史則于是乎始。
Gregory以著述名于中古。彼與Augustine, Ambrose,及Jerome為羅馬教會中之四大神父。觀其著作,頗足見當時文學之衰替。其著述之最有名者為《答問》一書(Dialogues),蓋一種神跡神話集也。名家竟有此種著作,此種著作竟備成年人誦習之用,殊出吾人意料之外。在其著作《Moralia》中,嘗謂書中或有文法錯誤之處,讀者不必驚異,蓋研究此種高尚之題目,著書者不應拳拳于文法之錯謬與否也。
吾人試讀Gregory之信札,足見當日教皇中如有杰出之人,則其勢力之宏大,幾無倫匹。彼雖自稱為“上帝之仆中之仆”(此種稱謂至今尚然)然其勢力極巨。蓋是時東帝勢力之在西部,已虛名徒擁,羅馬城中之實權均在Gregory之手也。同時并能阻止Lombard種人,使之不得入侵意大利之中部。凡此種種職務,均系政治性質,Gregory一旦執行之,教皇政權,遂于是乎始。
Gregory于意大利半島以外,嘗與羅馬帝國東部皇帝,Austrasia, Neustria,及Burgundy諸國之君主,信札往來。彼竭力選派教士中之賢者為主教,而對于各地寺院,亦能悉心管理。然其最大之事業,莫過于傳道。他日英國、法國、德國諸國,莫不俯首聽令于教皇者,Gregory之力也。
Gregory本系修道士,故其傳道之事業,類有賴于修道士。吾人于敘述傳道事業之先,不能不先述修道士之由來及其性質。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種人之入教
1.清修主義及寺院制度
中古歐洲之修道士,其勢力之大,與其事業之廣,頗難敘述。人才蔚起,史不絕書。有哲學家,有科學家,有歷史家,有美術家,有詩人,有政治家,名人如Bede, Boniface, Abelard, Thomas Aquinas, Roger Bacon, Fra Angelico, Savonarola, Luther, Erasmus輩,無一非修道士出身。
寺院制度(Monasticism)之力量,在于足以感化各階級中人。是時蠻族入侵,人生漸苦。寺院之為物,不特為篤信宗教者藏身之所,即彼思想高尚不愿為兵受苦者,亦多以寺院為尾間之洩。蓋寺院生活,神圣而平安。彼蠻族雖悍,對于修道士之生命及財產,每不忍加以殘害。同時失志者,受辱者,貧而無告者,亦多遁入寺院以終其身。至于修道士之人數,有增無減。帝王貴族,多布施大地以為容納修道士之所。其他如深山叢林之中,清凈無塵,修道者莫不趨之若鶩焉。
寺院之發達,始于四世紀時之埃及。當蠻族戰敗羅馬人于Adrianople之日,正St.Jerome宣傳清修主義之時。迨六世紀時,西部歐洲一帶,寺院林立,修道士日增月盛,遂感有規則之必要。唯寺院清規,始于東方,西部歐洲之氣候與人民之性質均與東部歐洲異,故東部歐洲之清規,不適于西部歐洲寺院之用。因之St.Benedict于五二六年時,編訂規程,以備意大利北部Monte Cassino寺之遵守,蓋彼實此寺之首領也。其規程妥善而適用,其他寺院,多仿而行之,遂成西部歐洲一帶寺院之清規(Rule)。
St.Benedict清規之重要,與國家之憲法無異。其條文頗自然而圓滿。以為俗人不定皆能修道者,故規定凡人寺修道者必先經一修業之期,謂之“徒弟”(Novitiate)。凡寺院之住持(Abbot)由修道士選舉之,統轄寺中一切。凡修道士均有服從之義。修道士除祈禱靜坐外,均須工作與耕種。并有誦習與教授之義務。凡身弱不能工作者,則令其任輕易之事,如抄書即其一端。
凡修道士均須遵守服從、貧苦及貞潔三種志愿,對于住持有絕對服從之義,凡修道士不得有私有之物。須終身以貧苦自守,所用諸物,均屬諸寺院。除服從及貧苦二志愿外,并須有貞潔之志愿,終身不娶。蓋當時不但以為單身生活較娶妻者為清高,即許其娶妻,于寺院組織上,亦實有不能相容之勢。此外凡修道士之生活,必須自然,不得行過度之斷食以傷其身體。蓋當日東部歐洲修道士之因苦修過度,卒傷其生者,時有所聞,故St.Benedict特限制之。
Benedict派修道士影響之及于歐洲者甚巨。任教皇者得二十四人,任主教及大主教者得四千六百人。以著述名世者,得一萬六千人。當大局擾攘之日,文人學子多入居其寺院之中,潛心著述。至于抄書一事,本系修道士應有之職業。若輩手抄古籍,雖每不經心,而不知其所抄者之為何物,然當時因圖書館之毀壞及藏書家之漠視,古人文稿,喪失垂盡,故抄書之業,實為要圖。雖抄本謬誤百出,總較不傳為勝。拉丁文學之不致失傳,蓋皆修道士之功也。
昔日奴制盛行時代,常人視工作為賤業。自修道士身任工作之后,工作之事復其常態。寺院附近之土地,由修道士耕種之,草萊遂辟。當日旅舍甚少,往來商旅,多食宿于沿途寺院之中,各地交通,因之日便。Benedict派及其他各派之修道士,莫不熱忱以贊助教皇。教皇深知其勢力之宏大,故特予以教士所享之特權。因之教士遂有清修教士(Regular Clergy)與世俗教士(Secular Clergy)之別。
羅馬教會,極欲繼羅馬帝國之后以統馭歐洲。然教會官吏,職務繁雜,斷不足以代表基督教之精神。教會儀節及教務之管理,教會財產之保存,皆世俗教士之責任。而清修教士頗足以證明個人篤信及修養之必要。故寺院之制度,無異教會之教師,使教會不至流為僅具形式而無精神之器械,宗教精力,源源而來,無中斷之虞。
修道士所居之處曰寺(Monastery或Abbey)。其構造頗合修道士之需要,而且往往建于遠離城市之處,蓋取其清靜也。其建筑類仿自羅馬人之別墅,四周為室,其中為院,曰Cloister。院之四周有走廊,以便往來于各室而不受太陽風雨之苦。不但Benedict派之寺院如此,即其他各派之寺院亦莫不皆然。
院之北為禮拜堂,多西向。日后寺產既富,故寺中之禮拜堂,每極其美麗。英國之Westminster寺,即系昔日在倫敦城外某寺之禮拜堂。至今英國寺中禮拜堂之遺址,尚不一而足,備游人憑吊之資。在院西者為儲藏食物之室,在院南而與禮拜堂相對者為食堂與坐廳。坐廳在天寒時并有暖爐。在院中而與食堂相近者為盥洗所,為修道士聚餐前洗手之處。在院東者為寢室,寢室離禮拜堂極近,蓋修道士每日須禮拜七次,而七次之中,有一次于天未明時舉行者也。
據Benedict清規之規定,凡修道士均須借寺產之出產以維持其生活。故寺屋之外,圍以花園、菜園、磨坊、魚池及種谷之地。此外并有醫院一,以治病人,又客房一,以便行旅。在較大之寺院中,亦每附有宏麗之居室,以備君主貴族偶然住宿之用。
2.英倫三島中之傳道事業
修道士事業之最巨者,莫若傳道。羅馬教會勢力之日大,原于傳道事業者為多。蓋修道士不僅傳其道于日耳曼種人而已,而且使日耳曼種人俯首為教皇之臣子也。到于修道士之傳道事業,則自傳道于Britain島之日耳曼種人始。
當紀元初年,英倫三島為Celt種人所居,其習慣與宗教,已不可考。Julius Cesar于紀元前五五年始入征其地,然羅馬勢力,始終不出自Clyde河至Forth海臂止長城之外。即長城以南諸地,亦不盡為羅馬所同化。至今Wales之語言,尚仍Celt種語言之舊,即其明證。
當五世紀初年,日耳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羅馬軍隊之駐在Britain島者,因之撤歸,以厚國防之力。Britain島遂漸為日耳曼民族所征服。蠻族中尤以居于丹麥之Saxon種人及Angle種人為多。此后二百年間之事跡,已不可考。Britain島上之Celt種人究竟何往,亦不可考。舊日史家多以為此種人或被殺而死,或被逐入山。然以與日耳曼種人同化之說較為可信。Saxon種人與Angle種人之酋長,建設小王國于島中,當教皇Gregory the Great在位時代,計有七國或八國之多。
當教皇Gregory尚為修道士時,于羅馬城中奴市上見有Angle種人,狀貌雄偉,不勝驚異。繼悉其為異端之蠻族,心竊憫之。他日Gregory就任教皇,乃遣修道士四十人赴英國傳道,而以Augustine為領袖,并以英吉利主教之職予之。Kent國王之后,系Frank王之女,本信基督教,故五九七年羅馬修道士登岸時,頗受優待,并以舊日羅馬時代所建之Canterbury教堂予之。羅馬之修道士遂設寺院于此,為傳道事業之機關。Canterbury之地,至今尚為英國宗教之中心。
然英倫三島中之基督教徒,并不僅限于Augustine及修道士。當Britain島為羅馬行省時代,已改奉基督教。其時并有St.Patrick(約卒于四六九年)傳道于愛爾蘭之舉。日耳曼種人入侵以后,異端復盛,愛爾蘭因僻處海中,得免于難。唯愛爾蘭教徒不熟諳羅馬基督教之習慣,故頗有互異之處。愛爾蘭慶祝基督復活節之期,及修道士削發之樣式,均與羅馬異。當Augustine傳道于Britain島南部之日,正愛爾蘭人傳道于Britain島北部之時。
羅馬派與愛爾蘭派教士之習慣既不相同,故時有沖突之舉。愛爾蘭之教士,雖尊重教皇而不愿離羅馬派而獨立,然始終不愿廢棄其舊習。同時亦不愿承認Canterbury之大主教為領袖。至于羅馬教皇則甚不愿愛爾蘭教徒之獨樹一幟于島中。兩方相持不下,互相仇視者,凡五六十年之久。
然相爭之結果,羅馬教會終得勝利。六六四年Northumbria王開宗教大會于Whitby,承認羅馬基督教為國教。愛爾蘭之教士不得已退歸。
當Whitby大會開會時,Northumbria王言曰:“同奉一神者,應遵守一致之規則,不應互異,因人人所希望之天國,本屬相同。”彼以為僻處歐洲西部海外之一島,竟與其余基督教國異其習慣,殊屬非理。此種教會統一之信仰,實為教會得勢之一大原因。他日英國領土日有擴充,忠于教皇者凡千年之久,至十六世紀初年Henry第八在位時,方離羅馬教皇而獨立。
英島之宗教,既成一統之局,隨發生一種崇拜羅馬文化之熱誠。Lindisfarne, Wearmouth,及其他諸寺院,漸成當日文化之中心,歐洲大陸諸國,殆無能與之相埒者。常與羅馬往來,未或中輟。羅馬工人多渡海入英國建筑石造之羅馬式教堂以代舊日之木造者。青年教士,多習拉丁文,有時并習希臘文。古代書籍,輸入國中而重抄之。當七八兩世紀之交,有名著作家Baeda其人,通稱“可敬之Bede”(The Venerable Bede)(六七三年生七三五年卒),著有當日《英國宗教史》,為吾人研究當日英國宗教最重要之資料。
3.歐洲大陸上之傳道事業
不久傳道之熱誠,又自英國而返諸歐洲大陸。昔日Clovis及Frank民族,雖已改信基督教,然北部歐洲一帶,仍未普及。當Augustine入英國之前數年,愛爾蘭傳教者St.Columban登歐洲大陸之岸而入Gaul。往來各處,建設寺院,苦于修行,善施神術,極為時人所信仰。彼并深入蠻族Alemanni所居之地以達于Constance湖畔。不久為蠻族酋長所逐,遂南下傳道于北部意大利之Lombard種人,于六一五年卒于其地。其同志中有名St.Gall者,留居Constance湖畔,弟子日眾,遂建寺院,乃以其名名之,為中部歐洲最著寺院之一。其他愛爾蘭之教士多深入Thuringia及Bavaria森林中以傳其道。唯德國教會,則溯源于英國之傳道士也。
St.Columban卒后約一百年,當七一八年時,羅馬教皇遣英國修道士名Boniface者入德國傳道。凡經營四年而返羅馬,教皇任以傳道主教之職,誓從教皇之命令。Boniface主張服從教皇甚力。他日羅馬教會之獨霸西部歐洲,彼蓋與有力焉。
Boniface既有Frank王國中王宮執政Charles Martel之保護,盡力于傳道之事業。昔日愛爾蘭教士所感化之基督教徒,及北部歐洲之異端,無不入附于羅馬。七三二年Boniface升任Mayence之大主教。乃著手于建設Salzburg, Regensburg, Wurzburg, Erfurt,諸主教教區(Bishopries),即此可見其傳道區域之廣,及其傳道事業之盛。
Boniface既組織德國之教會,遂著手于Gaul教會之改革。是時Gaul教士多不德之行,而教會之財產亦因時局不寧,日有損失。Boniface得Charles Martel之援助,盡力于改良之事業,Gaul教會,卒入附于羅馬。七四八年Gaul諸地之主教集會宣言維持宗教之一統,服從教皇之命令,以冀得為Peter之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