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眼神讀懂對方的心思
FBI人類行為學早就告訴大家,動作是一個人內心的反應。當一個人內心發生了變化時,會從外表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因此,在第一次與人見面時,可以通過這些細微的動作讀懂對方的內心世界。
美國著名文學大師歐·亨利說:“人的眼睛是探照燈!”心理學研究表明,透過人的眼睛可以窺伺到對方的心理變化,因為眼睛是一個人感受世界的重要渠道。不管一個人用怎樣高超的技巧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性格,但他的眼睛是不會撒謊的。只要注意觀察他的眼睛,就一定能從中探尋到他內心隱藏的秘密。所以,當我們與人初次見面時,想要清楚他內心的真實意圖,就可以透過眼睛這個心靈的窗口來實現。
一個人的視線變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一定會從對方瞬間變化的視線中捕捉到他的所思所想。因此,想要摸透對方的心思,可以通過視線,來探尋對方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和情緒變化。
若想知道對方的心理變化,首先,要觀察對方的視線是否專注。
當你與對方交流時,如果他的視線沒有注意到你,那就表明他根本沒想理你,或者對你不感興趣。發現這種情況時,你應該想到這樣兩方面:其一,對方對你所說的話題確實不喜歡,或者你的話題跟對方毫無關系,因此對方沒必要去關注。此時,你應該適可而止,這樣不至于讓對方產生厭煩情緒;其二,對方實際上一直在認真聽你所講的話,只是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其實內心非常在乎。這是一種偽裝,目的是轉移你的注意力。如果此時你閉口不再說話,他會認為你在故意耍他,這樣會對你們的交流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假如你與對方交談時,對方的眼神比較專注,則表明他在專心聽你講話。你所說的一切,他都在理解接受。這種行為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講述的內容是對方感興趣的,所以他一直聽著、感受著;另一種是你講述的內容對對方沒有任何用處,他只是出于禮貌和尊重一直在聽你講。這個時候你要判斷出,他的專注到底屬于哪種情況,以及用什么方法適時地結束你的講話。
在你初次與對方交談時,如果對方沒有集中視線,則可能說明對方是一個性格比較主動的人。如果你誤會他不想理你并因此有了成見,那你就錯了,說明你的情緒已經被對方左右了。因此,初次與人見面交流時,如果觀察到對方視線不集中,那就要小心應對了。
其次,從對方視線的移動頻率揣摩對方的心理。
如果對方與你初次見面視線就對你上下掃動,這表明他在打量你。這種行為并非出于不尊重,因此,你不必介意。如果在你的視線碰到他的視線時,他卻迅速轉移了視線,則表明對方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自卑的人,或者,他對你有所隱瞞。
另外,通過對方視線的角度來看透對方的心態。
在你與對方初次見面時,如果對方是仰視你,這表明他對你是尊重和敬佩的;如果對方俯視你,則表明他在故意保持自己的尊嚴,其實內心有點虛;如果對方在見到你后,視線沒有從手頭的工作上移開,表明他對你不感興趣,所以會以一種怠慢、心不在焉的態度對待你;如果對方的視線是斜視的,表明他對你不屑一顧,是一種鄙視的態度;如果他的視線掃視了你之后又發出笑聲,說明他在譏諷你。
當你面對對方時,他的視線中流露出溫和的信息,表明他對你是友善的、信任的、尊敬的,對你說的話也很關注;但如果對方的視線很犀利或很嚴肅,則表明他在對你發出警告的信號,你的某種行為可能對他已有所侵犯。
人們的心態信息從視線中很容易流露出來,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其內心的秘密。因此,如果具備從對方視線窺探其心思的本領,就可以在第一次與人見面時更好地掌控局面,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除了從視線中可以窺探出對方的內心想法之外,從其眼部動作中,也可以揣摩出他的心思變化。醫學研究發現:眼睛和大腦一樣,都具有分析綜合的能力,而眼睛的一切活動變化,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因此,人的感情自然會從眼睛中反映出來,它所流露的信息的真實度也勝過語言和其它行為。
因此,觀察一個人的眼部動作對于了解他的心思有很大的幫助。FBI辦案人員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辦案過程中,他們從不會放過對嫌疑人眼部的觀察。
眼部動作大體有這樣幾種情形:
(一)眼睛斜瞟
一般女性比較愛做這樣的動作。如果在第一次與男性見面時,她用眼睛斜瞟這位男性,表明她內心還是比較中意這個男性的。但她又比較害羞,因而會不敢直視對方,但又特別想好好看看他,所以,只能用斜瞟的方式偷偷地看。
如果你是男性,與一個女性第一次見面時,她的眼部動作是這樣的,你千萬不要生氣,那說明她對你有好感。
(二)眼睛上揚
一個人在假裝無辜時,往往會做出眼睛上揚的表情,同時還會伴有聳動肩膀的動作。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聽到有人在講自己的壞話時會做出這樣的表情,意思是自己真的沒有干過某種事,別人這樣說是在造謠生事。
(三)眼睛上吊
當你初次與某人見面時,如果發現他的眼睛上吊,則可以大概斷定他是一個心機很重的人,并且是一個為了一己私欲而喜歡夸大事實的人。不過,這種人大都比較消極,有一些小小的自卑感,所以對與他人正視缺乏一定的勇氣。
(四)眼睛下垂
當你初次與某人見面時,如果對方的眼睛下垂,表明他對你有輕蔑之意,或者對你毫不在意。可以說,這個動作是不友好的。發出這種動作的人往往個性冷靜,很少有沖動情緒出現。但這種人通常很任性,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而且只為自己考慮。
(五)眼珠轉動快或慢的人
眼珠轉動快的人通常反應快,有著敏銳的第六感,能迅速看透人心。他們具有特立獨行的個性,但容易情緒化;眼珠轉動慢的人,大都感覺遲鈍,情緒波動小,這類人很難被別人的觀點左右。
觀察一個人的眼部動作和視線,對于人們在第一次與人見面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快速了解他人的重要途徑。如果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對于準確識別他人的心思,掌控見面后的局面會有一定幫助。因此,人們應了解一些這方面的常識。
2
從下意識的手勢中看出意圖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手勢表情都能體現出其個性及其心理上的某些信息。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變化是可以從其各種手勢中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他人的手勢對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由于手勢活動的幅度較大,因而有較大的靈活性,它所表達的內涵也非常廣泛。
西塞羅曾說:“人的很多心理活動都體現在指手畫腳的動作中。”手勢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在交往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幫助人們相互溝通的重要手段。根據一個人的手勢,我們基本可以從中了解到他的心理狀態。比如,人們在發脾氣時,往往會拍桌子;生氣時,會在不經意間挽起自己的袖子,等等。據說在美國白宮,一些辦公桌上總擺放著一盆沙子,目的是讓那些想發火的人在發火前抓抓沙子,用這樣的方式將怒火發泄出去。
現代人需要經常與人打交道,而且很多時候需要面見陌生人,在這種情況下,手勢作為交往交流的一種重要信息傳播方式,更成為幫助人們了解他人的一種手段之一。因此,應該學會觀察他人的手勢,并能從其中發現問題,以使自己對他人的內心想法和心態變化有一定的掌握。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手勢不自然,便很可能造成交往和溝通的障礙;而和諧優美的手勢,會讓對方產生愉快的心情……由此可見,手勢作為肢體語言的一部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那么,既然手勢中含有豐富的內容,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應該如何通過對對方手勢的觀察,來了解其個性和心理狀態,為進一步交流或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呢?
在社會交往中,常見的手勢大概有這樣幾種:
(一)有力量的手勢
如果一個人做出的手勢很有力量,則表明這是一個非常有魄力和勇氣的人。這類人通常都很有擔當,能負起責任。他們做起事來會干脆利落,不拖拖拉拉。一旦決定做某事,就會馬上付諸行動,而且有很強的意志力,就算遇到很大的困難,也不會輕言放棄。
(二)背手的手勢
這種手勢表示高傲或狂妄的心理。一個人將雙手背向后面,其寓意是此人想把內在的威力隱蔽起來,這會讓人感覺他有一種神秘感。另外,當一個人處于緊張焦躁的心理狀態時,也會把手背身后,以借此緩和緊張的心理,達到讓自己內心鎮定的目的。
(三)塔尖式手勢
所謂的塔尖式手勢是指手心相對、指尖相接的手勢,這種手勢有上下兩種情形。向上的塔尖式手勢表示一種“自信”“高傲”“傲慢”和“盛氣凌人”的心理,多出現于上下級之間。在擺出這種手勢的同時,如果對方兼有雙腿交叉、眼神看向別處,或者身體向后傾的姿勢,則體現的是一種消極心理,表示這個人對你的談話已不再不感興趣,你的談話可以適可而止了;而向下的塔尖式手勢有“讓步”的含義。如果在談判中,對方擺出這樣的手勢,說明他內心的堅持已有所妥協,這種手勢常見于外交場和生意場。
(四)雙臂交叉置于胸前的手勢
雙臂交叉是一種高傲的表現,這種手勢會讓人感覺到權勢或威武。但它還意味著另一種情形:當一個人正處于緊張與矛盾心理狀態下,這種手勢能起到鎮定、防御的作用。在初次與人見面交流時,如果對方突然使用了這個手勢,則可能說明他對你的談話已經不再感興趣,這時你要適時地將話題轉移到別處,或識趣地告辭離開。
(五)支下巴手勢
在他人面前支下巴的手勢,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表現。當一個人感到厭煩時,就會自然地垂下頭,用手支起下巴。
(六)手指不停地動彈
在初次與人見面時,如果發現對方的手指不停地動彈,說明他目前正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中。這種手勢表明的是一個人內心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他需要借用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開,以使自己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
(七)用指尖輕敲桌面
當一個人用指尖輕輕敲打桌面時,表明此人可能陷入了某種思維困境,或者他正在認真思考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或者對某個決定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個人可能已經不耐煩了,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內心的壓力減輕一些。
(八)十指交叉手勢
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示。通常,使用這種手勢的人會面帶微笑,神情坦然,而且在交談時也顯得恣意瀟灑。但如果某人將十指交叉放在自己的腿上,并且兩只手的拇指尖相抵,則表明此人眼下不知如何是好或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一個人不斷地用眼睛盯著對方,并且擺出十指交叉的動作,則表示他心有不滿或在忍耐什么;如果一個人將十指交叉放在臉前,則意味著其內心對他人有一種敵意。如果初次與人見面交談,就發現對方是這樣一種手勢動作,就不要再繼續你的話題了,因為他的態度已表明,你們的談話已經無法繼續下去。
FBI人類行為學專家認為,肢體語言作為一種“非語言”交流,它往往更能夠真正反映出一個人內心的真實狀況,泄露他的真實感覺和意圖。所以,要學會仔細觀察他人的肢體動作。其實,肢體語言并不難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欠缺識人的本領,主要原因就是疏于觀察。由于沒能從對方的一些肢體動作中發現其心理微妙的變化,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令自己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尤其在初次與人見面時,如果疏于對他人細微動作的觀察,就會很不利自己目的的達成。
作為肢體語言之一的手勢動作,是人們經常使用并會下意識做出的動作,如果與人初次見面時能在留意這一動作,對于了解對方的一些心理信息是有一定幫助的。
3
抻衣領泄露的秘密?
在商業談判中,或在求職過程中,或是與朋友的聊天中,感覺到尷尬或不適時,男人往往會輕輕拉一下緊扣的衣領,或松一松袖口;而女人則往往會用手輕輕撩一下頭發,或抖幾下自己的襯衫。肢體行為語言研究表明,讓身上的衣服稍稍遠離一下自己皮膚的動作,是一個人在感覺到了某種壓力后所做出的一種釋放壓力的行為動作。因為通常在讓身體透氣的同時,其緊張的心情也會隨之得到一定緩解。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這種透氣行為動作與自我安慰所做出的一些手部行為動作一樣,同樣屬于一種釋放心情的行為。但在FBI的訓練營中,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當一個人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不適、尷尬而做出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肢體行為動作時,也在向其周圍的環境透露出了“我現在感覺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信號。因此,FBI在執行某些特殊任務時,這種肢體行為的出現很有可能導致整個行動計劃的失敗。所以在FBI的特訓中,每一位教官都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在實際工作中,FBI特工也往往會利用人類特有的這種條件反射,有意向對方透露出某些信息來迷惑對方,從而達到誤導對方的目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絕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用德國心理學家納齊斯·阿赫的話講:“釋放情緒的肢體行為是人體機能的一種自然反應,除非你的心里還沒有遭遇或感受到困難,否則,誰也無法走出這種行為怪圈。”
在FBI女特工凱瑟琳的記憶里,有一個案件令她終身難忘,那是她剛剛加入FBI不久后遇到的一件十分棘手的案件。這個案件的案情并不復雜,警方在得到有人在進行毒品交易的消息后立刻出動,可還是晚了一步,等他們趕到某酒店時,卻只抓到了一個叫做墨爾本的男子(只是一個小角色),而其他探員僅僅在酒店里找到了500克海洛因。雖然根據線報的消息可以得出準確的結論:這500克海洛因正是這些毒犯要交易的東西,但FBI在辦案過程中畢竟沒有人贓俱獲。而墨爾本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才擺出了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不過他畢竟落在了FBI手里,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仍然十分謹慎。因此,在審訊過程中,凱瑟琳每問一句,墨爾本都會把她的話分析一遍,然后再給出回答。墨爾本這種謹小慎微的行為讓凱瑟琳很是頭痛,她接連對墨爾本審問了五天,卻一點進展也沒有。
經過一番思索之后,凱瑟琳再一次提審了墨爾本。此次審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凱瑟琳照例從一些細節入手對墨爾本開始了詢問,而墨爾本也依然像往常一樣,認真回答著凱瑟琳的每一個問題。但是經過一個漫長甚至于顯得有些枯燥的過程之后,不知是凱瑟琳的大腦出現了遲鈍,還是她有意而為——有幾個問題,在這次審訊中她重復問了好多遍。墨爾本仍然做了不厭其煩的回答,并且跟最初的回答一模一樣。見此狀況,凱瑟琳合上了筆記本,一副打算要走的樣子,而且她還對墨爾本說:“經過這些天和你的接觸,我發現你的確和這些毒品有關系,但是關系并不太大,所以我決定不對你進行起訴了。”當凱瑟琳從椅子上站起來后,發現一直繃緊神經的墨爾本這時候輕輕舒了口氣。而就在她欲轉身離開時,那家伙竟然伸出手拉了拉脖子處的襯衣領,接著又摸了摸喉頭下方的領帶結。凱瑟琳假裝朝門口走了幾步,突然又回過頭來,沖墨爾本搖了搖頭說:“不過,我還是對你感到有點不值。因為我們真正要起訴的是你那些所謂的朋友,可是他們卻逍遙法外,而讓你來替他們背黑鍋,這簡直太不公平了。其實依我看,他們根本算不上真正好朋友,哪有這樣的朋友呢?你說是不是?你這個人太無辜了。”沒想到凱瑟琳的話音未落,墨爾本就憤怒地罵了起來:“你說得沒錯。這幫自私的家伙,每次分錢的時候,他們幾個總是借故少分給我一些,說什么我只是負責拿貨,不用耗費智商,其實我干的才是最危險的事情。”聽罷此話,凱瑟琳暗自高興起來,然后她取過一杯飲料遞給了墨爾本,說:“我可憐的朋友,不要急。喝點東西,把你心里所有的苦悶都說出來吧。”凱瑟琳回到了座位上,在她的引誘下,很快墨爾本便將這些人都一一說了出來,而且他還將那些買貨方的情況也講了出來。幾天后,在警方的統一部署下,一舉將這伙有組織的販毒團伙給端掉了。
凱瑟琳的這一次經歷在她以后的FBI生涯中,可以說,是一次很好的啟示。其實,凱瑟琳在此次案件中審訊犯罪嫌疑人時故意采用了較輕松的話題,目的是讓犯罪嫌疑人緊繃的神經得以松懈下來,而當對方輕輕活動了一下衣領后,凱瑟琳知道她的目的實現了。于是,她繼續采用較輕松的話題,以使犯罪嫌疑人更進一步地放松下來,從而引導其在不知不覺中吐露了真言。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處于壓抑、威脅、緊張的狀態時,他的意識就會處于一種警惕的狀態,會時時提防著對方。所以,在這個案件中,當凱瑟琳換了一個角度對墨爾本進行審訊后,墨爾本便在放松的狀態下失去了警惕的心理,然后出現了抻衣領的肢體語言。凱瑟琳發現了他的這一細微動作后,知道自己離成功破案這一目標不遠了,于是引導墨爾本講出了與本案相關的情況,從而成功破獲了案件。
從肢體語言的不同變化去剖析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波動,對于FBI來說是一門必修課。FBI心理專家認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對方的肢體語言,哪怕僅僅是一個細微的變化,其實都說明在對方的內心世界里發生了某種情緒上的變化。及時發現并把握住對方這種情緒轉換中的臨界點,往往是FBI探員在辦案過程中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突破的關鍵。而如何捕捉到一個人肢體語言的變化,并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對方情緒上的變化,不僅僅適用于FBI,對于在職場或是商界求生存的人而言,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4
下意識的小動作透露的信息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都能夠準確地反映出這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尤其是下意識的舉動。”FBI心理專家和身體語言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也證明了這一論斷,那就是想要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得到答案,尤其是一些下意識的小動作。
對此,FBI的心理專家還列舉出了一些能夠明顯地透露出個人性情的下意識的小動作,并對之做出了一定的解釋。
(一)說話時一邊說一邊打手勢
這種類型的人在與人交談時,只要他們一開口說話,一定會伴有一些手部動作,比如攤開雙手掌心、左右搖動手臂、兩手相互拍打掌心等。這些手勢主要是對他們自己說話的內容的解釋或者強調,以加深對方的理解和印象,進而促進對方認同和肯定自己的觀點。這類人往往性格外向,性情開朗,善于各種社交活動與人際關系的處理,并且自信心非常強;他們做事果斷,有始有終,不輕易妥協和半途而廢;這類人喜歡追求權力,或者說喜歡權力帶給他們的那種受人尊敬和崇拜的感覺。因此,這類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喜歡將自己塑造成一個領導型人物的形象。如果是女性,她們還具有男子漢的氣概,性格大都很外向,不會輕易與人斤斤計較。
FBI心理學家道格拉斯指出,這類人身上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口才極佳。如果這類人去演講,或者做節目主持人,又或者被派去調節人事糾紛,他們一定會完成得很好。FBI中有一名資深探員就屬于這種類型,他叫布朗·凱薩爾。凱薩爾跟任何人說話時都喜歡一邊說一邊打手勢,唯恐別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凱薩爾的同事們很喜歡聽他講話,因為在他們看來,凱薩爾這樣講話相當有趣,以致FBI只要一有演講報告或任命公文等,必定會讓凱薩爾去宣讀。不僅如此,凱薩爾在FBI任職時,還做了一件轟動極大的事情。當時,凱薩爾和同事們正在追捕一名窮兇極惡的逃犯,這名逃犯為了擺脫FBI探員的抓捕挾持了一位女孩兒做人質,致使雙方陷入了僵持的境地。結果出人意料的是,凱薩爾竟然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配合著豐富的手勢,吸引住了那名逃犯的注意力,使得其他的探員瞅準了機會,擊倒了逃犯,順利救下了人質。
(二)一邊說話一邊笑的人
當人們和這種人交談時,可能會覺得非常愉悅和輕松,還有可能被他們同化,因為這種愉悅性質的感染力是相當強的。這類人的“笑神經”似乎特別發達,不管對方或他們自己講出的話是否好笑,值不值得笑,他們在說話時總是帶著一抹笑意。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這類人大都性格開朗,對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因而,他們信奉“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這類人在生活中人緣極好,不管走到什么地方,總能跟很多人成為朋友。
但是,FBI資深心理專家羅伯特·K·雷勒斯指出,雖然一邊說話一邊笑的人在生活中很受歡迎,但這類人在警察面前卻一點也不受歡迎,因為通常這類犯人都是犯罪智商極高的罪犯。在接受審訊的過程中,他們在警察面前一邊說話一邊笑,令辦案警察對其束手無策。因為這種姿態既沒有抗拒情緒,也沒有侮辱警察的意思,卻往往會令辦案一方陷入一種被動的情形,不知道應該從哪里下手尋找突破口。此外,對于這類疑犯,辦案警察通常很難準確猜測出他們的內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們的舉動很容易達到掩飾真實內心的目的。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辦案警察一般會要求疑犯表情嚴肅起來,否則調查將會進行得很困難。
(三)走路時一邊走一邊捏鼻子的人
這類人大都屬于自卑型,他們一邊走一邊捏鼻子,主要是因為害怕別人識破他們自卑的內心。這類人的性格大都有著古怪的一面——如果你說他無能,他極有可能做出一件大事給你看看;如果你說他很有能力,他則極有可能會做出令你相當失望的事情;當大家對某件事都持贊成意見時,他卻捏了捏鼻子,然后說出與大家完全相反的意見;當眾人都說這件事情不能去做的時候,他卻表現出偏要一試的樣子。顯然,這類人是不合群的,這類人的人際關系也自然不好。
美國著名的身體語言專家帕蒂·伍德特別指出,走路時一邊走一邊捏鼻子的人極有可能正在想著做某件不好的事情,比如犯罪。如果仔細觀察這些人,便會發現,他們在一邊走一邊捏鼻子的同時,眼睛還是左顧右盼的,即一副賊眉鼠眼的樣子。因此,在路上遇到這類人時一定要格外注意,說不準你就成了他即時瞄上的“作案”對象。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人們所有下意識的行為都是因環境而定的。所以,通過下意識的行為判斷一個人的想法或者意圖時,還需要借助當時的環境因素。桑代克還指出了另外一種情況,即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或者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也會一邊走路一邊捏鼻子。但這種下意識的行為和帕蒂·伍德所指出的那種不懷好意的行為是有區別的。當一個人因思考問題一邊走路一邊捏鼻子時,通常走的步伐都較快,而捏鼻子的手法也較重。相反,在不懷好意的情況下一邊走路一邊捏鼻子的人,走的步伐則較慢一些,且捏鼻子的手法也較輕,因為他們走得慢是為了尋找目標,而用手輕輕捏鼻子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行為。
(四)總是拍打頭部的人
拍打頭部這個動作多數時候是出于表示懊悔、自我譴責的心理因素,比如把交待的事情遺忘了,或者沒有把別人交待自己的事情做好,又或者把某個重要的會議耽擱了,等等。因此,當你問下屬某個事情是否完成時,如果他猛地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腦袋,這表明你已經無需再問下去了,他肯定是忘了或者沒有完成好。從這一點來看,有些人便認為這類人做事不認真,沒有責任心。其實不然,這類人只是有時做事馬虎而已,只要有人提醒他們延誤做事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后果,他們一定會把事情很好地完成。
FBI身體語言專家納瓦羅認為,這類人雖然做事比較馬虎,但他們一般都是心直口快的人,且為人真誠、坦率,富有同情心。他們一般沒有什么壞心眼,也沒有什么城府,而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們是值得交心的朋友。此外,他們也很樂意與人交往,且很懂得為他人著想。
5
從腳尖動作變化中讀出的逃離之意
在肢體行為語言的研究中,德國心理學家保羅·巴爾特斯認為,人們往往會注重對肢體行為的觀察,而忽略了對肢體末梢的注意,但一個人肢體末梢的變化更能準確地透露出一個人的心理。比如,當一個人從背后和他人打招呼時,如果對方并沒有轉動腳的方向,只是略微轉了一下身回應了一下,說明這個人并沒有停下來準備繼續交談的意思。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內心打算接納對方時,他一定會作出與其心意相對的肢體行為。而在這方面,腳部的變化是最為突出和明顯的。
做過多年FBI高級探員后,又做了數年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克拉倫斯·M·凱利,對于人體腳部的變化觀察最為情有獨鐘。克拉倫斯·M·凱利認為,無論是聯邦FBI在面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中,還是在一般性社會活動中,一個人腳部所做出的動作往往更能準確地反映出他的心理意圖。例如,兩個人正在聊天,聊得好像還很投緣,但假若一個人突然或是逐漸地將他的雙腳從面對對方的這一側移開了,就說明這個人對談話內容發生了某種心理上的變化,或是不想再繼續聽下去了,或者是對方在談話中無意說錯了什么引起了他的不滿。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時想離開那個人的一只腳會向一側略微移動一下,而其腳尖也會指向他所要離開的方向。FBI心理專家費希納認為,這就是一種明顯的心理變化,而做出這種腳部動作的人說明在其心理上產生了逃跑的意圖。可以說,了解了這些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在職場或是生意、社交場合中,往往能夠避免一些尷尬局面的出現。
FBI心理專家費希納認為,還有一種腳部行為值得注意,那就是當一只腳出現了背離重心的現象,這時候表明,這個人的心情是處于興奮或是感到舒適的狀態中。
這種現象在生活或工作中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一個人站在那里打電話時,如果他聽到的是讓他感到開心和高興的事情,他就會將一只腳的腳跟著地而腳尖向上翹。也就是說,這種翹起腳尖的行為就是一種心情愉悅的表達。
還有一種不同意義的背離重心的表現,對于FBI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那就是起步逃跑行為的準備動作。這種行為如果發生在站立時,其表現可能會明顯一些。因為當一個人在預備起跑的時候,通常都要蹺起站在后面的那只腳的腳跟,腳尖點地,將重心全部轉移到站在前面的那只腳上,同時與這些相伴而生的還有上身的略微前傾。
在與人交往中,一旦發現對方做出了這種預備逃跑的姿勢時,就說明他另外有事情要去辦或是對對方的談話失去了興致,正打算尋找機會逃離當時的所處之地。
這種準備逃跑的行為發生時,如果這個人是坐著的,一般就會顯得不夠明顯。FBI心理專家費希納表示,一個人如果坐著發生這種行為,往往會伴有一些其他的干擾性動作的派生,比如雙手幾乎同時會放到兩個膝蓋上或是大腿上,再比如對話的雙方之間隔著一張辦公桌,這樣就會造成一種視覺忽略。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求職現場,比如招聘人員在聽完求職者的陳述后并沒有直接表示出行或者不行時,求職者為了更多地讓招聘人員對自己的情況有更詳細的了解,依然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講述著。此時,招聘人員往往會做出這種行為,而如果求職者還未觀察到這種情況,招聘人員可能就會站起來。其實,這種情況也通常會發生在辦公室。總之,如果人們能夠通過細心觀察,及時通過對方腳尖出現的這種背離重心的準備逃跑行為,掌握到對方在這一刻發生的心理突變,就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和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在FBI面對犯罪嫌疑人時,這種情況往往會演變得更為復雜些。2008年,在艾奧瓦州的一個小鎮發生了一起離奇的縱火案。案件發生在小鎮一條偏僻的街上,汽車的主人離開自己的車只是想回到家快點吃飯,然后及時回到田里去干活,所以就忘了熄火。
可是在他剛回到家不到兩分鐘后,外面就傳來巨大的爆炸聲——他停在外面的汽車爆炸了。造成的后果并不嚴重,僅僅是那輛半舊的汽車毀了,并沒有造成人員的傷害或是對周圍設施的破壞,但車主偏偏是個十分較真的人,他還是報了案。
警方接到報警電話后,立刻趕到了現場。經過一翻勘查后基本明了了這是一起性質惡劣的縱火案,但沒找到目擊證人。這起案件在發生了兩個月后,警方依然毫無頭緒,車主卻總是三天兩頭跑到警察局來催問結果。無奈之下,警察局請來了FBI幫忙,FBI派出了探員霍普金斯協助調查此案。經過一番調查,霍普金斯了解到一件事:車主有一個習慣,每次回到家總是喜歡不熄火就把車停在外面,也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而這勢必會影響到住在附近鄰居的生活。于是霍普金斯圍繞著這一點又展開了調查,很快就發現住在車主對面的那戶叫做卡扎爾的男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在對他詢問時,卡扎爾說出事時他正在家中吃飯,但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一點。另外,在調查中得知,卡扎爾以前跟車主的關系一直很好,但近一年多以來卻不怎么來往了。
由于沒有證據和現場目擊者,霍普金斯只好加大了對卡扎爾的詢問和進一步的調查。卡扎爾有一個毛病,每次被詢問都會變得十分緊張,雙手和雙腿總是不停地微微抖動,而且經常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為此,霍普金斯認為一定是卡扎爾做賊心虛。
但隨后霍普金斯就得到了消息,卡扎爾的確有這個毛病,只要心里一緊張或是激動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時間霍普金斯也有些困惑了,雖然從卡扎爾的行為表現來看和得到的消息中矛頭都似乎指向了卡扎爾,而卡扎爾在被詢問時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也真實地表現出了他緊張不安的心理,可就是無法從他身上找到突破口。
令霍普金斯高興的是,在一次詢問中他終于發現了一點卡扎爾身上的不同,即每當一提到車主的名字時卡扎爾就會抖動得十分厲害,并且兩只手會不自覺地緊緊握住膝蓋,同時一只腳還下意識地挪到了后面,腳尖點地蹺起了后腳跟。
顯然,這正是一種標準的準備逃離的表現。為了讓自己的推斷進一步得到佐證,霍普金斯反復觀看了審訊時的錄像,結果發現這種動作幾乎在每次詢問中都出現過。霍普金斯恍然大悟,然后在詢問中開始不停地跟卡扎爾講述關于車主為人處世的一些事,開始時卡扎爾只是不停地抖動,但不久后他終于無法控制自己,撲通一聲癱軟在地,隨后將事情的經過如實交待了出來——他正是因為車主停車時產生的噪音而引發了煩躁,那一天因為他剛剛和老婆吵了一架,聽到發動機的聲音后一時氣憤就將汽車點燃炸毀了。
FBI心理專家費希納說:“每個人都會有煩躁不安的時候,但是作為FBI,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疏于一次對腳尖的觀察而讓罪犯逃脫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