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文化

【大綱要求】

1.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

2.熟悉中國歷史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成就;

3.熟悉中國科技發明主要知識;

4.掌握中國哲學、文學、中醫中藥、書畫藝術和歷史文化常識。

【要點詳解】

一、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了解)

1.中國古代歷史概述

2.中國近現代歷史概述

(1)鴉片戰爭以后的清王朝

①兩次鴉片戰爭

a.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b.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政府戰敗,與帝國主義簽訂《北京條約》。

②帝國主義瓜分狂潮

俄國占領了中國東北、北方的大量領土;英國、法國加強對中國西南的入侵。

③戊戌變法

在帝國主義瓜分危機的刺激下,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

④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失敗后,中國民眾發動了義和團運動。

⑤八國聯軍侵華

a.義和團運動爆發以后,帝國主義者組織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辛丑條約》。

b.《辛丑條約》規定: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允許各國在北京附近駐兵;禁止中國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活動。

(2)太平天國

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雖然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但太平軍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最終失敗。

(3)中華民國

①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②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

③中華民國時期包括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和南京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

④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二次合作,共御外侮,中國工農紅軍先后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

(4)中華人民共和國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間再次爆發內戰。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二、中國歷史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成就(熟悉)

1.原始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首開世界種植水稻之先河;西安半坡氏族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

2.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

表2-2 夏商西周時期的主要成就

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

(1)天文

《春秋》中留下了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文學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3)醫學

扁鵲總結了望、聞、問、切“四診法”。

(4)建筑

魯班被后代工匠尊為“祖師爺”。

4.秦至鴉片戰爭時期的封建社會時期

(1)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定都咸陽。

①政治上建“皇帝制”,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設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②經濟上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加強思想控制;

③軍事上修筑長城。

(2)漢朝

①西漢初期已經出現紙,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②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

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對中國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④東漢張衡創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

⑤東漢《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

⑥華佗發明“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⑦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史記》。

(3)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表2-3 三國至清朝各個時期的主要成就

5.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

(1)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

①李善蘭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數學家、翻譯家;

②徐壽、華衡芳制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黃鵠號”木殼船;

③詹天佑設計并親自督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

④馮如于1910年制成具有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

⑤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影響巨大。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①科學家有李四光、竺可楨、侯德榜、裴文中、華羅庚、茅以升等;

a.地質學家李四光創建了一門新的地質學科——地質力學;

b.氣象學家竺可楨在20世紀20年代主辦起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

c.化學家侯德榜發明了聯合制堿法(侯氏制堿法);

d.古生物學家裴文中于1929年發現“北京人”頭蓋骨;

e.數學家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論、矩陣幾何等許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f.橋梁專家茅以升設計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②文學家有魯迅、郭沫若、郁達夫、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曹禺、田漢、夏衍、沈從文、張愛玲、艾青、戴望舒、徐志摩、丁玲、周立波、趙樹理、孫犁等;

③美術家有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豐子愷等;

④音樂家有華彥鈞(阿炳)、聶耳、冼星海、賀綠汀、任光等;

⑤戲劇表演家有馬連良、余叔巖、梅蘭芳等。

三、中國科技發明主要知識(熟悉)

1.古代科技成就

(1)農學

①傳說神農教民耕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農業之神。

②主要著作

表2-4 農學著作

(2)醫學

①形成

中國醫藥學的完整體系形成于秦漢時期,其標志性著作是《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

②名醫和名著

a.傳說嘗遍百草的神農是中國醫藥的發明人。

b.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首創“望、聞、問、切”四診法,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中醫診斷的基本方法。

c.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又稱《針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

d.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首創藥物分類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e.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被后人尊為“醫圣”。

f.華佗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首創中醫外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做剖腹術的外科醫生。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華佗被譽為“神醫”。

g.西晉王叔和的《脈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奠定了脈學的理論基礎。

h.孫思邈是唐朝時期名醫。他的《千金方》被譽為“東方醫學圣典”,他本人被尊為“藥王”。

i.唐朝政府組織編寫的《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

j.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

k.李時珍是明朝時期的名醫。他編寫的《本草綱目》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藥物學著作,他被尊為“藥圣”。

③針灸

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針灸學專著。

(3)天文歷法

①天文觀測

a.《詩經》關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記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b.《春秋》中留下了世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c.春秋時期測定了冬至、夏至日期;戰國時期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西漢初年確定了“二十四節氣”。

②天文著作

戰國時期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③天文儀器

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

④天文測量

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

⑤歷法

a.夏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歷法,《夏小正》(又稱《夏歷》)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b.漢武帝時的《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采用二十四節氣,插入閏月,形成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歷法。

c.唐代僧一行主持編定的《大衍歷》,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

d.元代郭守敬創立的《授時歷》與現行公歷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4)數學

表2-5 數學成就

(5)地理學

表2-6 地理學成就

(6)發明創造

①造紙術

東漢時期,蔡倫改革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多種植物纖維造紙,史稱“蔡侯紙”。蔡倫被尊為造紙術的發明人。

②指南針

a.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

b.司南發展到宋代,成為“指南魚”和“指南針”。

③火藥

a.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丹經》一書中,第一次記載了配制火藥的基本方法。

b.到唐末以后,火藥被開始引入軍事戰爭。

c.北宋出現了最早的火藥兵器,從而在軍事科學技術方面引起了重大變革。

d.到元代,開始出現了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火銃,已具備近現代槍炮的雛形。

④印刷術

a.雕版印刷

發明于隋代。在敦煌千佛洞內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品。

b.活字印刷

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2.近現代科技成就

(1)近代科技成就

表2-7 近代科技成就

(2)現代科技成就

表2-8 現代科技成就

四、中國哲學常識(掌握)

1.儒家

(1)產生及代表人物

①儒家學派的產生

儒家是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產生于春秋時期,創始人為孔子。

②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

表2-9 儒家的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響

①儒家的經典主要有《詩》《書》《禮》《易》《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

②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但在“諸子百家”中高居“顯學”的首席,而且也成為后世主宰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的正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在海外,“儒學”幾乎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2.道家

(1)產生及代表人物

①道家創始人為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著有《老子》一書,是道家學派的主要經典;

②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著有《莊子》一書,也是道家學派的重要經典。后人常常將老、莊并提,稱為“老莊學派”。

表2-10 道家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響

①道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術派別,在當時和西漢初年、魏晉時期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②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法家

(1)概況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主張法治的一個學派。該學派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主張強化君主專制,以嚴刑峻法治民。

(2)代表人物

①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是法家重要的經典著作;

②韓非子認為國君要想統治國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必須同時擁有法、術、勢,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法”是基礎,必須做到“以法為本”,主張“以法為教”“法不阿貴”。

表2-11 法家代表人物

(3)影響

法家思想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要求,為封建中央集權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

4.墨家

(1)發展歷程

產生于戰國;戰國以后衰微;西漢之后基本消失。

(2)創始人及其思想

①墨家是“諸子百家”中代表農、工等小生產者利益的學派,創始人為墨子(名翟);

②墨家思想主要體現在《墨子》一書中,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項基本內容,涉及政治、社會、哲學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3)影響

墨子的弟子及信仰者遍布“天下”,他們公開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己任,主張用自己設計的政治藍圖來改革現實,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相抗衡,并稱為“儒墨顯學”。

5.兵家

(1)概況

兵家是“諸子百家”中從事軍事活動、研究軍事理論的人物的總稱。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兵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孫武、孫臏、尉繚子、吳起等;

②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孫臏著有《孫臏兵法》,其中,《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6.陰陽家

(1)概況

①五行之說始于商周,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陰陽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現象的概念,西周初年發展成含有辯證因素的陰陽說;

②陰陽家是“諸子百家”中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派別。

(2)代表人物

①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和“五德終始說”,用以論證社會歷史的變革和朝代的更迭;

②“五德”的先后順序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循環無窮。每一個王朝代表一德,一個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所取代,而這一切最終由天的意志來安排;

③“五德終始說”實際上是一種神秘的歷史循環論。秦漢以后歷代帝王都自稱“奉天承運”,就是宣稱他們是奉了天命,承接“五德終始”的秩序來統治人民的。

五、中國文學常識(掌握)

1.古代文學

(1)《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由孔子整理編成,被推為儒家經典。《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年間的詩歌創作,共305篇。《詩經》是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起點。

(2)楚辭

楚辭是繼《詩經》之后出現的一種新詩體,為一種民間樂詩。楚辭體產生于戰國后期的楚國,屈原是楚辭的主要作者,《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因此也稱這種詩體為“騷體”。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3)漢魏六朝樂府詩和漢賦

①樂府詩

漢代專門設立“樂府”,樂府所采集的歌辭(主要是當時各地的民歌),加上文人寫作的供朝廷典禮所用的樂章,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

樂府民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比《詩經》有更強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是古代民間敘事詩中最偉大的詩篇。北朝樂府融入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如《木蘭辭》《敕勒歌》,它們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是北方民歌藝術成就的代表。

②辭賦

辭賦即賦,是兩漢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是兼有詩歌和散文特點的一種文體。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和《歸田賦》等。

(4)唐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空前繁榮的階段,以“今體詩”即格律詩為主。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譽為“詩圣”,其詩有“詩史”之稱。白居易在新樂府詩創作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就,成為與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偉大詩人。

(5)宋詞

宋代是詞發展的極盛時期。宋詞和唐詩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雙璧”。著名詞人有北宋的蘇軾、柳永,南宋的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

(6)唐宋散文

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推動了散文創作的大發展。唐代韓愈和柳宗元與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韓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7)元代散曲和雜劇

散曲和雜劇是元代突出的文學成就。

①“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與鄭光祖被并稱為“元曲四大家”。影響最大的是關漢卿,《竇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②元代四大愛情劇

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被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王實甫的《西廂記》被譽為“天下奪魁”。

(8)明清小說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典小說興盛繁榮的時代。

①明代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被稱為明代四大奇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長篇歷史小說,開章回小說之先河。施耐庵的《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吳承恩的《西游記》是中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為素材的長篇小說。

②三言二拍

明代后期,出現了擬話本即白話短篇小說。著名小說有馮夢龍編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創作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③四大古典名著

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最偉大的古典長篇小說,達到中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的高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并稱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④《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達到中國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優秀的古典諷刺小說。

2.近代文學

(1)先聲

鴉片戰爭前后,龔自珍、魏源的詩文為后來的新體詩文開辟了道路。

(2)“詩界革命”

資產階級維新派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成就最大的是黃遵憲。

(3)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譴責小說流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的《孽海花》和劉鶚的《老殘游記》被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3.現代文學

(1)發端

①中國現代文學發端于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

②胡適的《嘗試集》是“五四”時期第一部白話詩集。

③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表2-12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4.當代文學

(1)建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間,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品,如《紅巖》(羅廣斌、楊益言)、《紅日》(吳強)、《紅旗譜》(梁斌)、《創業史》(柳青)、《山鄉巨變》(周立波)、《青春之歌》(楊沫)、《保衛延安》(杜鵬程)、《林海雪原》(曲波)等。

(2)改革開放后

這一時期,國家相繼設立了一批文化藝術獎項,如文學創作方面的“茅盾文學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五個一工程獎”等。

五、中醫中藥常識(掌握)

中醫中藥與國畫、京劇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

1.著作

(1)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

(2)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

(3)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名貴中草藥

(1)人參

人參有“中藥之王”的美譽。人參含有多種皂苷、人參酸、維生素和氨基酸等,對興奮中樞神經、增強心臟和血管收縮力、促進性腺分泌性激素、降低血糖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2)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主要分布于青、藏、川、滇海拔3000米以上至雪線附近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中,立夏前后采挖。蟲草味甘性溫,富含蟲草酸、粗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主治虛勞咯血、腰膝酸痛、陽痿、遺精等癥,同時具有滋腎補肺、養心益肝等作用。

(3)天麻

天麻產于川、藏、滇和東北等地,以云南所產的云天麻最具盛名。天麻以塊莖入藥,性平味甘,能祛風鎮靜、養肝止暈,對頭痛、頭暈、高血壓、耳鳴心跳、抽出痙攣、小兒驚癇及中風引起的知覺麻木、手足不遂和語言障礙等均有顯著療效。

(4)三七

三七產于川、藏、滇等地,是名貴中藥,因主要采集于冬春兩季,故又分“冬七”和“春七”。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稱三七為“金不換”。三七根含多種皂苷,有化淤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婦科病等多種病癥。三七是云南白藥的主要原料。

(5)阿膠

阿膠產于山東省東阿縣,又稱“驢皮膠”。阿膠味甘、性平,有滋陰養血、補腎、補肺潤燥、止血安胎等功能。阿膠含有十余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是名貴的高級滋補品。

(6)麝香

麝香產于陜西、四川、青藏高原及東北等地。麝香具有通竅、開經、透骨、鎮心、安神等功效。主治中風、痰厥、驚癇、心腹暴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等癥,并對乙型腦炎、麻疹和梅毒有顯著療效。

六、書畫藝術常識(掌握)

1.書法

(1)書法的起源

①中國文字起源

近代經過考證,關于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前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

②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主要類型

主要類型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中國的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

(2)書法的歷史沿襲

①渾然入序——商至西漢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繼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②開創先河——秦代書法

a.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b.小篆之后出現隸書,“隸書,篆之捷也”;

c.西漢時,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更加明顯。

③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a.兩漢書法

第一,兩漢書法有兩大表現形式

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

第二,書法理論著作

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楊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第三,漢代書法家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蔡邕為代表的漢隸書家。一類是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的草書家,張芝被后人稱之為“草圣”(唐代張旭也有“草圣”之譽)。

第四,草書發展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b.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第一,三國時期,衍變出楷書。楷書又稱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楷書珍品。

第二,晉時,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王羲之,人稱“書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子王獻之的小楷《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

第三,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

④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a.隋朝書法

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

b.唐代書法

第一,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第二,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培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

第三,著名書法家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盛唐的張旭、懷素,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晚唐的王文秉、李鶚和楊凝式等。

⑤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a.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在書法創作中講究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有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等。

b.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有限,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并稱“四體”,成為后代規摹的主要書體。

c.明朝書法藝術

第一,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濂、精篆隸的宋璲和章草名家宋克、宋廣等;

第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分別為祝允明、文征明、陳淳、王寵;

第三,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代表書法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等。

⑥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新型美學并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帖學以劉墉、梁同書、翁方綱等人為代表。碑學以康有為、吳昌碩等人為代表。

⑦堅守與開拓——民元以來的書法

民國四大書法家分別為譚延闿(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草書)建國后書法家有毛澤東、郭沫若、齊銘燕、沈尹默、舒同、沙孟海、啟功、趙樸初等。

(3)字體類型及書法體簡介

①字體類型

中國書法從字體類型上分為篆、隸、楷、草、行五類。中國書法字體如表2-13所示。

表2-1 中國古代史

表2-13 中國書法字體

②書法體簡介

a.概況

篆書古雅,隸書麗姿,楷書雅正,行書流利,草書飄逸。

b.古今談論歷代書法藝術特色的定論

第一,晉人尚韻,以王羲之的行書為代表,從書法的風貌可以使人領會晉人的詩歌、散文、繪畫、園林的風貌;

第二,唐人尚法,以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代表,從中又可聯想到杜甫的詩、韓愈的文、吳道子的畫;

第三,宋人尚意,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從其字可以貫通于宋詩的平淡、宋畫的遠逸、宋詞的清空;

第四,元明清尚態,無論是浪漫派徐渭,還是帖學派董其昌都有明顯表現,又與戲曲小說中的市民性、世俗風相暗通。

(4)著名書法家

表2-14 著名書法家

2.繪畫

(1)中國古代繪畫分類

表2-15 中國古代繪畫分類

(2)中國繪畫的美學原則

①散點透視的“游目”

只有游目才能使繪畫按照中國文化認為最正確的方式“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王微《敘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夏圭的《長江萬里圖》皆因散點透視而產生。

②以大觀小

中國繪畫的最佳視點是畫家站在一個宏偉的高度俯察自己所表現的對象。

③遺貌取神

畫是一個小宇宙,所謂的天眼,就是要注意畫的整體和諧,任何細部都必須符合整體性。

④游目式的筆、色、墨

中國畫是用線去表現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有深度的,但又不是幾何式的三維模式,因而中國的彩畫是平面色彩。

(3)中國畫(國畫)

①中國畫的立意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題思想的確立。中國古代畫論中,都強調作畫要“立意為先”。

②中國畫的造型

a.中國畫的造型是以線描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筆畫都是以線描為先;

b.中國畫中還可以通過不同的線條給觀賞者不同的感受;

c.以線傳達形神是以畫家的思想感情為基礎的;

d.中國繪畫線描傳情達意,主要通過作者運用筆法的疏密、抑揚、節奏以及墨色的濃淡、干濕等變化,從而達到“物我為一”的境地,給觀者以無窮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③中國畫的種類

表2-16 中國畫的種類

a.工筆

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涂顏色。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

b.寫意畫

這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c.兼工帶寫(或稱小寫意)

這是工筆、寫意二者兼用的畫法,近些年由于工筆過分細膩、費工,專畫工筆畫的人逐漸減少,很多擅長工筆的畫家,取工筆、寫意兩者之長,改用兼工帶寫作畫。

d.壁畫

自商周到漢唐的宮殿、寺觀、石窟、衙署、學府、旅舍以及墓室的壁上都畫著圖畫。題材包括圣賢、忠烈、現實人物、天地鬼神、山靈海怪以及山水、花鳥、走獸,真是“品類群生”、“曲盡其情”。

e.人物畫

以表現人物形象和事跡為主要題材內容的繪畫,統稱為人物畫。因題材類別不同,又可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以及歷史故事畫。

f.山水畫

以描繪自然風景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再細分還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

g.花鳥畫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的中國傳統畫科。再進一步細分,還可分為花卉、翎毛、蔬果、畜獸、草蟲、鱗介等支科。

(4)著名畫家及其代表作

表2-17 著名畫家及其代表作

3.文房四寶

(1)筆

①筆的起源

a.祖先是被中國文人譽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

b.最早的毛筆可追溯到兩千多年之前,起源于殷商之前。蒙恬為毛筆的改良者。

②毛筆的種類

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為重要。

a.紫毫筆乃取野兔項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較硬,適合寫小楷;

b.狼毫筆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較硬,適合寫小楷;

c.羊毫是以青羊或黃羊之須或尾毫制成,較軟,適合寫大楷;

d.兼毫筆是合兩種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兼毫軟硬相濟,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2)墨

人工墨的歷史起始于周宣王。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其種類有石墨與松煙兩種。

(3)紙

①紙的發展

a.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人們最早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

b.在青銅產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

c.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

d.西漢時期出現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②紙的種類

強吸墨紙類、宣紙與彷宣、毛邊紙、元書紙與棉紙等。近現代印刷多用木漿機制紙。

(4)硯

殷商時硯隨著墨的使用而逐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仍以石質為最佳。山東臨朐的紅絲石魯硯、歙州的龍尾硯(歙硯)、甘肅洮州的洮硯與廣東肇慶(古端州)的端硯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七、歷史文化常識(掌握)

1.皇帝與皇權

(1)國號名稱的主要由來

表2-18 國號的由來

(2)帝王、皇族、皇戚稱謂

表2-19 皇族稱謂

(3)帝王的謚號、廟號、尊號、全稱、年號、陵號

①謚號

a.定義

古代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評定后,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據記載,西周開始有謚號,秦始皇時廢除,西漢又恢復。謚號不獨立使用,或與廟號結合,或為全稱的組成部分。

b.分類

第一,屬于褒揚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經緯天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布義行剛曰景”“柔質慈民曰惠”;

第二,屬于貶義的有煬、厲、靈、幽等,如“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等;

第三,屬于表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

c.發展

謚號按理應該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但在實際上選用謚號是出于統治者的需要,往往與事實不符,甚至是完全虛偽的。戰國時期以前周王謚號均為一個字,戰國時才出現兩個字的謚號。后世皇帝絕大多數用一個字為謚號。

②廟號

帝王死后,其繼承者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即為廟號。

a.漢代以后,其標識字首先是“祖”或“宗”字。一般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稱“祖”。之后的嗣君稱“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漢僅劉邦稱“祖”。

b.南北朝開始,至唐朝無帝不稱“宗”;

c.明、清時前幾個皇帝有都稱“祖”的現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圣祖(玄燁)等。

“帝”字從漢代起與謚號結合后,也稱為廟號,如漢文帝、魏文帝、晉武帝等。

③尊號

封建社會對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頌揚性的稱號即為尊號,有時也稱為徽號。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等。

④全稱

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乾隆皇帝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純”為謚號,其余均為尊號。

⑤年號

封建帝王即位后為紀年而設置的稱號。始于西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年號一般用兩個字,也有用四個字的。如“建武中元”(光武帝)、“萬歲通天”(武則天)、“太平興國”(宋太宗)等。

⑥陵號

封建帝王陵寢的名號叫陵號,始于西漢。如高祖劉邦的長陵、文帝劉恒的霸陵等。

2.古代官制與官吏選拔制度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①世襲制(先秦)

又稱世卿世祿制,盛行于夏、商、周時代。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

②薦舉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薦舉制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有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沖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

a.西漢的察舉、征辟制的出現,是薦舉制成熟的標志;

b.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③科舉制(隋唐至明清)——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的官吏選拔制度。

a.創于隋代,形成于唐代,發展完備于宋代,強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b.科舉考試中最受詬病的是其文體,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稱制義、制藝、時藝、時文、八比文、四書文,是明清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后四個部分均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對內容,甚至字數有諸多限制,觀點必須與南宋理學家朱熹相同。這種文體極大地束縛了考生的才思。1905年隨科舉制度的廢除而廢除,但其影響一直持續到“文學革命”之前。

(2)科舉考試的程序

科舉考試在中國歷時1300多年,影響巨大。以明清科舉考試為例,其考試程序如表2-20所示。

表2-20 科舉考試(以明清為例)

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如表2-21所示。

表2-21 科舉考試得中者稱呼

(3)科舉考試書目——四書五經(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必讀書)

①“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經典的合稱。

②“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合稱。

3.中外交流

(1)秦漢時期及其之前

①秦代及秦以前的中國和外國的接觸較少;

②漢朝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交流范圍遠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非洲。

③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國,在中國不斷本土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魏晉南北朝時期

①中外文化交流遠較之前發達,其顯著特征是佛教在這種交流中起紐帶作用;

②日本、朝鮮、越南長期使用漢文作為記錄工具。

(3)隋唐時期

①中外貿易方面:

a.興起“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b.接受不少外國人來長安學習,如晁衡(日本)、崔致遠(新羅)等人。

②宗教上:

a.玄奘和義凈等高僧到印度和南海諸國求佛法;

b.西藏和蒙古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

c.佛教在中國開始出現中國化的各種宗派。

(4)宋元時期

①海上貿易興盛;

②制瓷業發達,瓷器成為對外貿易交流的主要商品;

③印刷術發達,畢昇(北宋)發明木活字,受其影響,朝鮮在南宋時開始制造金屬活字;

④這一時期,和印度佛教也有人員上的雙向交往;禪宗和理學傳入日本、朝鮮;

⑤《馬可·波羅行記》一書打開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面前展示了中國的富饒、美麗與文明,引起了他們對于東方的熱情。

⑥中國的天文歷法、醫藥、火藥、雕版印刷術等,在這一時期傳至西方,西方的天文歷法、醫學、數學等也傳進中國。

(5)明清時期

①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

②歐洲傳教士來華,帶來了大量的西方天文歷算等科學知識以及測繪、機械等技術。

a.意大利的利瑪竇不僅在華傳授西方科學知識,也向西方初步介紹了中國的儒家學說。

b.歐洲啟蒙思想家們對于儒家思想極為推崇。

③中國的科舉制度,早已為朝鮮、越南所仿效。

4.文化常識

(1)天干、地支

①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②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合稱“干支”。干支按照一定的規則搭配,成60對。

表2-22 天干地支組合

(2)年、月、日、辰及其記錄方法

①年

年,原始的意義為莊稼收獲一次。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一周天為一年,古人測365.25日為一太陽年。以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后期。紀年還有用帝號和皇帝年號的方法。

②月

月亮繞地球與太陽一個“合朔”周期的時間為29.53059日,叫一個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般一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古代紀月也用干支。一個月又分為三部分,共三旬(上、中、下旬)。另外,中國古代還有一些特俗的時間概念:

a.“朔”——每月的第一日;

b.“晦”——最后一日;

c.“望”——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d.“朏”——每月初三;

e.“上弦”——每月初七或初八;

f.“下弦”——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③日

以一晝夜為一日,也可以用干支法紀日。

④辰

分一日為十二個辰,也稱時辰。紀辰可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時,每2小時為一個時辰。時辰與現在時間相對應表如表2-23所示。

表2-23 時辰與現在時間相對應表

(3)陰陽、五行、八卦

①陰陽

原指向日為陽、背日為陰的日照向背,后擴展引申到相互對立或消長的兩種現象、事物、聯系等。陰陽對應如表2-24所示。

表2-24 陰陽對應表

②五行

古代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稱為“五行”。

a.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五行相克(勝):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c.古代把五行與五色、五方、五臟、五季等相配,如表2-25所示。

表2-25 五行與五色、五方、五臟、五季對應表

③八卦

《周易》中的八種符號,象征著八種基本自然現象,如表2-26所示。

表2-26 八卦對應表

(4)四時、節氣

①四時

又稱“四季”,即春(正月、二月、三月)、夏(四、五、六月)、秋(七、八、九月)、冬(十、十一、十二月)四季,三個月依次有孟、仲、季等別稱。

②節氣

24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5)生肖

生肖也稱為十二屬相。生肖發端于戰國,東漢時已有明確記載。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種動物構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6)二十四史(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

①明朝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②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③把《舊唐書》并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④把已經散佚的《舊五代史》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

⑤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把它納入“正史”,這就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二十五史”。

⑥“二十六史”是將《清史稿》納入其中。

5.姓氏與名字

(1)姓

①作用

姓為氏族的標志,對外區別不同的氏族,對內“崇恩愛、厚親親”,并用來確定血緣關系,判定可否通婚。

②姓的起源與發展

a.姓究竟起源于何時現在無從稽考,但是從姓都以“女”字為偏旁或與某種動物有關來推測,大概出現于母系氏族社會,或與“圖騰”崇拜有關。

b.戰國以前姓、氏分得很清楚,只有貴族才有姓,所以“百姓”是指貴族。一般平民與奴隸沒有姓。

(2)氏

①含義

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標志。

②來源

主要來源有氏于國、氏于邑、氏于地、氏于官、氏于爵、氏于謚、氏于技、氏于數等不同情況。

③氏與姓的區別

姓是不改的,氏則是可變的。所以,姓與氏既有分別又有聯系。

④氏的作用

主要是為了區別貴賤,只有貴族才有氏。所以,男子重氏,稱氏不稱姓,而為了區別婚姻,女子必須稱姓。

⑤氏與姓的融合

戰國以后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魏以后通稱為姓。至此,從天子到庶人都有姓了。

⑥我國姓的情況

據統計,中國人的姓有6000多個。單字姓最多,復姓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和五個字的。有200多個常用姓。張、王、李、趙、劉是中國人中最多的五個姓,其中張姓最多。

(3)名

①定義

名是正式的名字,一般在上學時開始使用。未上學者通常在及冠后開始使用,又稱學名、大名。

②命名時間

命名的時間在“子生三月”后,由“父名之”。例如屈原出生之后,父親就給他取名“正則”,取字“靈均”。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雙名一直占絕對多數。

③范字

范字指在命名同一輩分的單名所使用的共同偏旁或雙名所使用的同一個字。其首先出現于小家庭,然后擴及大家族。范字可以區別不同輩分。例如孔姓范字自明末孔子第65代孫孔蔭植之后開始使用,共20字,是一首五言詩,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④使用人群

在古代,名主要就男子而言。女子往往無名,結婚后往往在父姓之前加夫姓,如張王氏、李劉氏之類。但在知其夫姓的特定情況下,又往往只稱其父姓,如王氏、劉氏之類。

(4)字

字與名相表里,二者基本處于同等地位。字出現得很早,其解決了名不可隨意稱呼的局限性,即不該稱名時,則稱字。

(5)號

①定義

號又稱自號、別號、別字,是名與字以外的具有特殊標志和作用的一種名字。

②使用

號主要在文人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中使用。唐朝以后,號非常流行。例如,李白生于青蓮鄉而自號青蓮居士;白居易因在洛陽香山與僧如滿結社而自號香山居士;王安石與名相聯系自號半山;歐陽修晚年因為家中藏有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鶴一雙而自號六一居士。

6.避諱

(1)避諱的含義及種類

避諱是指古人在正式場所言談或寫文章時,要避免用君主、圣人或自己長輩的名字所使用過的文字。避諱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國諱:又稱“公諱”,凡帝王及孔子的名字人所共諱;

②家諱:又稱“私諱”,是指避諱自己尊親的名字則;

③在封建社會,無論“國諱”還是“家諱”都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即獲重罪。

(2)避諱之法

①改字法:以其他同音或同義字代替;

②缺筆法:省卻筆畫;

③空字法:空而不寫,或寫作“菜”,或直書“諱”字;

④字音避諱法:常用于口語中。

(3)避諱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①一般認為,避諱制度開始于漢代,隋唐以后越來越盛行,兩宋以來,特別是清代最為嚴苛,民國以后宣布廢除;

②避諱制度給今天的讀者閱讀古代文獻造成諸多不便。

【通關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


1.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是(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漢書》

D.《春秋》

【答案】C

【解析】A項,《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B項,《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C項,《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為“二十四史”之一。D項,《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漢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由孔子修訂而成。


2.在古代氏的得名較為復雜,因祖先的官位而得名的是( )。

A.魯

B.公孫

C.司徒

D.卜

【答案】C

【解析】中國的姓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氏隸屬于姓。姓氏的主要來源于:①封國名;②謚號;③爵位名;④官名;⑤居住地。司徒一姓,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司徒,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3.我國歷史上被譽為“藥王”“茶圣”“書圣”“詩仙”的依次是( )。

A.張仲景、賈思勰、吳道子、杜甫

B.孫思邈、陸羽、王羲之、李白

C.孫思邈、賈思勰、蘇軾、杜甫

D.華佗、陸羽、吳道子、李白

【答案】B

【解析】孫思邈(581年~682年),唐朝京兆華原(現陜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后人譽為“藥王”;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


4.按出現的時間由早到晚排序,順序正確的是( )。

A.察舉學校制度、世卿世祿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舉制度

B.九品中正制度、察舉學校制度、世卿世祿制度、科舉制度

C.世卿世祿制度、察舉學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舉制度

D.察舉學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世卿世祿制度、科舉制度

【答案】C

【解析】從先秦魏晉南北朝,先后經歷了世卿世祿制度、察舉學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演變,隋文帝楊堅廢除為世襲壟斷的“九品中正”制度而創立科舉制度,直到清末,科舉考試一直是國家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


5.下列各組天干地支名稱中,完全由天干組成的是( )。

A.丁、戊、辛、癸

B.丙、子、壬、已

C.甲、寅、乙、卯

D.戌、庚、乙、甲

【答案】A

【解析】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6.( )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A.《天工開物》

B.《本草綱目》

C.《永樂大典》

D.《齊民要術》

【答案】A

【解析】《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被歐洲學者李約瑟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B項,《本草綱目》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C項,《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D項,《齊民要術》由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7.在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運動有( )。

A.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

B.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答案】C

【解析】兩次鴉片戰爭的時間分別是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A項,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秦末反抗秦朝暴政的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B項,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明末農民起義的一部分。C項,太平天國運動是洪秀全領導的晚清農民起義,發生于1851~1864年,此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D項,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發生在1897~1904年。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有2個或2個以上符合題意,至少有1個錯項)


1.我國四大民間傳說包括( )。

A.《孟姜女》

B.《梁山伯與祝英臺》

C.《白蛇傳》

D.《牛郎織女》

E.《西施傳說》

【答案】ABCD

【解析】《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并稱我國四大民間傳說,影響巨大。E項,《西施傳說》歷史悠久,自發端流傳下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傳承歷史,其傳播地域廣泛,但它并非我國四大民間傳說。


2.下列著作中是醫學方面的著述的包括( )。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千金方》

D.《齊民要術》

E.《神滅論》

【答案】ABC

【解析】ABC三項,中國古代醫學方面的著作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針灸甲乙經》《唐本草》《千金方》《洗冤集錄》《本草綱目》等。D項,《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E項,范縝的《神滅論》,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名篇之一,宣揚了無神論的思想。


3.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宋國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是墨家創始人。他的政治主張包括( )。

A.“節用”、“節葬”,要求節約開支,葬禮從儉,反對統治階揮霍浪費

B.“兼愛”、“非攻”,反對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掠奪戰爭

C.“尚賢”、“尚同”,要求國君不分等級,舉用賢才,普通百姓能夠參與政治

D.“貴五”、“主靜”,個人要任其自然,逃避現實

E.“獨化”、“至人”,人應當順天安命,無為而治

【答案】ABC

【解析】墨子的主張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弊病,并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此外墨子還有“非樂”、“非命”的主張。DE兩項是道家的思想主張。


4.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采取了( )等措施。

A.推行井田制

B.設立郡縣制

C.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D.統一文字

E.修筑長城

【答案】BCDE

【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推薦閱讀
  1. 2020年山西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綜合素質知識點精講梳理(幼兒園)
  3. 2020年陜西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教材精編(2016)
  5. 2020年上海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導
  7. 2019年湖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
  8. 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叢書)
  9. 2019年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2020年甘肅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1. 2020年湖南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2. 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必備試卷:綜合應用能力新大綱全真沖刺試卷
  13. 2019年廣東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14. 2020年陜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真題+考前必做試卷(小學)(2016移動互聯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灵丘县| 宁津县| 德格县| 湾仔区| 金沙县| 长乐市| 柘荣县| 华亭县| 许昌市| 乌拉特中旗| SHOW| 剑阁县| 博白县| 乌审旗| 泾阳县| 安溪县| 景泰县| 延长县| 古蔺县| 长岭县| 永胜县| 建昌县| 潜江市| 商洛市| 邳州市| 湘潭县| 佛坪县| 泗洪县| 安康市| 搜索| 长子县| 太仓市| 沁阳市| 普安县| 新竹市| 东乡| 芜湖市| 花莲市| 邢台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