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Ⅰ篇 引言和概論

第1章 全球化

1.1 復習筆記

一、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轉向一個更為一體化與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市場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

1.市場全球化

市場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markets)是指把歷史上獨特的和分離的國家市場合并為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即不同國家中消費者的嗜好和偏愛正在趨同于某些全球標準,從而幫助創建了全球市場。

當前最為全球化的市場不是消費品市場(消費品市場中,各民族的嗜好與偏愛仍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足以阻礙全球化的發展),而是工業品和原材料市場,因為它們能滿足全世界普遍的需要。

技術創新促進了市場全球化。低成本的通信網絡,如萬維網正在幫助創建電子全球市場;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因而也有助于創建全球市場;此外,低成本的飛機差旅導致跨國人員的大量流動,縮短了各國間的文化距離并帶來了消費者口味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同時,全球通信網絡和全球媒體正在創立一種世界性的文化。

2.生產全球化

生產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指的是從全球各地區籌供商品和服務,以利用各國在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能源、土地和資本)上的成本和質量差異。這種做法降低了總成本、提高了質量、改善了它們所提供產品的功能,從而使它們更為有效地參與競爭。

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布變得更為經濟;受惠于技術革新的成果,信息處理和通信的實際成本也已大大下降;因特網已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商用噴氣式客機的發展也有助于許多國際企業將其世界范圍內的各營運點結合在一起。這些發展使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并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

二、全球機構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主要負責監管世界貿易秩序和確保各成員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國簽署的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規則。世界貿易組織也負責促使各成員國之間建立附加的多國協定。縱觀其整個歷史,包括它的前身《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跨國貿易和投資壁壘的不斷降低。正因為如此,世界貿易組織已成了其成員國的工具,以尋求創造一個更為開放、不為各國間的貿易與投資壁壘所累的全球商務系統。沒有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機構,市場和生產全球化恐怕難以為繼。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所創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務是維持國際貨幣系統的秩序;世界銀行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重點在于向一些資金短缺的窮國政府發放低息貸款,以資助它們希望從事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當一國的經濟出現混亂和貨幣相對其他國家貨幣大幅貶值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被視為可求助的最后的貸款者。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常常是附帶條件的,作為貸款的交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貸款國需采取特定的經濟政策,以扭轉混亂局面,使經濟回歸穩定和增長。這些“條件”產生了極大的爭議,有些批評家指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薦的政策常常是不合時宜的;也有人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一國政府必須要采取什么經濟政策的做法剝奪了一國的主權。

3.聯合國(United Nations)

聯合國成員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的安全防衛措施來維護和平。根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有四項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友好關系;共同解決國際問題和促進尊重人權;以及成為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它的一項中心任務是促進提高生活水平、充分就業和經濟與社會進步發展的條件——歸根結底是為了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經濟。為此,聯合國與其他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正密切合作。

三、全球化的推動力

在進一步全球化趨勢的背后,有兩個宏觀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的障礙減少了;二是技術變革,特別是近年來通信、信息處理和運輸技術的迅猛發展。

1.貿易與投資壁壘的減少

2001年年末,世界貿易組織發起了新一輪談判,旨在進一步放寬全球貿易和投資框架的限制。除了減少貿易壁壘外,許多國家也逐步取消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這類趨勢既助長了生產全球化也促進了市場全球化。國際貿易壁壘的減少使企業把它們的市場擴展到世界范圍,而不局限于單一的國家。貿易和投資壁壘的減少也使企業能把生產置于從事該項活動的最佳區位。

2.技術變革的作用

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在理論上成為可能,而技術變革已使它變為可見的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在通信、信息處理和運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四、全球化帶來的變化

1.世界產出和世界貿易圖景

20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工業大國。到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作為世界出口主導國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而日本、德國等統領出口市場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許多新的發展中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韓國和中國已占有較大的世界出口份額。美國地位的相對下降反映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

2.對外直接投資圖景

當阻礙商品、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壁壘消除,其他國家增加了它們的世界產出份額時,一些非美國的公司逐步開始從事跨國投資。非美國公司進行跨國投資的動力多數是為了把其生產活動分散到最佳區位,并在主要的外國市場直接建立一個立足點。

對外直接投資有兩個重要的趨勢:①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流量持續增長;②以發展中國家為目的地的對外直接投資日益重要。

3.多國企業的性質

多國企業的統計構成出現了兩個趨勢:①非美國的多國公司增多了;②小型多國公司的增長。

4.世界秩序

1989~1991年,蘇聯和東歐國家發生了劇變。中國和拉丁美洲也發生了一場更為平靜的變革。中國似乎正在向更大的自由市場改革方向邁進。對國際企業而言,潛在的后果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13億多人口的中國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基本尚未開發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新企業正被證明是很有力量的競爭對手。在中國發生的變化,對現存的國際企業既創造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至于拉丁美洲,那里的民主和自由市場改革也在生根發芽。

5.21世紀的全球經濟

全球經濟已出現了迅猛的變化。商品、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壁壘已減少,跨國貿易和投資量比全球產出量的增長更為迅速,這表明國家經濟正被更緊密地結合為單一的、互相依存的全球經濟系統。世界可能會走向一個更為全球化的經濟系統,然而全球化也并非是必然的。更大的全球化自身也帶來了風險。比如泰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先是擴散到東亞國家,然后又蔓延到俄羅斯和巴西。最后,危機甚至發展到幾乎把發達世界的經濟拖至衰退的境地。

五、全球化的爭議

對于全球化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就業、收入、勞工政策與環境、國家主權和貧富差距等方面。

1.就業

批評者認為全球化破壞了富裕發達經濟體的制造工業,降低貿易壁壘使發達國家企業把制造活動轉移到海外工資率低得多的國家,許多服務活動被外包到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支持者認為自由貿易的本質是收益大于成本,自由貿易導致了這些國家針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專業化分工,某個公司的工人失去工作換來的是整個經濟狀況的改善。

2.收入

批評者認為全球勞動力的迅速擴大,伴隨著國際貿易擴展,壓低了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支持者認為收入增長不公平是勞動力市場爭相以高工資吸引有技能的工人和對非熟練工人工資打折的結果。

3.勞工政策和環境

批評者認為欠發達國家對保護勞工和環境缺少適當的管制,從而使在該地區的企業成本降低,在全球市場上處于競爭優勢地位;支持者認為當國家更為富裕時,它們就會制定更為嚴格的環境和勞動法規,而自由貿易能使發展中國家提高它們的經濟增長率并變得更為富裕,這將導致制定更為嚴格的環境和勞工法。

4.國家主權

批評者認為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中,經濟權力正在從各國政府轉入超國家的組織;支持者認為超國家組織的權力是受限制的,它們的存在是為成員國利益服務的。

5.貧富差距

批評者認為自由貿易和投資使世界上的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拉大了;支持者認為經濟停滯的原因是專制政府、貪污腐敗、對產權保護的缺失及戰爭之害等,與自由貿易或全球化沒有任何關系。

六、全球市場管理

國際企業(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指任何從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企業。一個企業不一定非得是多國企業(即在其他國家直接投資設廠),才能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盡管多國企業是國際企業。一個國際企業必須做的是從其他國家進口或出口產品。當世界轉向一個真正一體化的全球經濟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不管大小,正在成為國際企業。管理一家國際企業與管理一家純粹的國內企業是不同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第一,國家間的差異,即各國在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上都存在差異;

第二,國際企業管理人員面臨的問題范圍更廣泛,問題本身也更復雜;

第三,國際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設法在政府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系統所強加的限制下工作;

第四,國際交易涉及把本國貨幣兌換成各種外匯。

1.2 課后習題詳解

1.描述在過去30年中世界經濟所發生的轉變。這些轉變對總部設在英國、北美、中國香港的國際企業各意味著什么?

Describe the shifts in the world econom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shift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based in Great Britain? North America? Hong Kong?

答:(1)在過去30年中,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20世紀60年代,世界經濟的格局可用四個事實來描述:第一是美國主宰了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第二是美國支配了當時的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第三是在國際商務舞臺上,美國的大型多國企業占統治地位;第四是地球上大約一半的計劃經濟國家對西方國際企業的排斥。在過去30年中,這四個事實都已發生了變化或正在迅速地發生變化:

①美國雖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但在相對規模上較20世紀60年代下降了許多。日本、泰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韓國,它們的世界產出份額顯著增加。

②各國在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中所占的份額的趨勢是: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穩步增長,而發達國家在穩步下降。

③多國企業的性質也在變化。多國企業的統計構成中出現了兩個值得注意的趨勢:一是非美國的多國公司增多了,尤其是日本;二是小型多國公司的增長。

④許多東歐國家和拉美國家進行民主政治改革和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對國際企業而言,這種情形無疑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這些國家和西方的國際企業實質上已有所接觸,現在則提供了極多的出口與投資機會。

(2)這些轉變對總部設在英國、北美、中國香港的國際企業的影響

對英國和北美企業的影響:美國和英國曾經主導世界,很少遭受到發展中國家的威脅,但現在卻受到一定的威脅。如今,美國和英國的制造商必須與全世界的競爭者競爭訂單,但發展中國家對其高新產品和技術的需要也能促進它們的出口份額。此外,出于成本的考慮,英國和北美的公司可能會在成本相對低的地方設立分公司。

對中國: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由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接近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市場,這為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香港有充滿活力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也相對較低,可以與英國和北美企業競爭。但是,英國和北美國家先進的技術也可能對香港的新興產業帶來沖擊。

2.“假如你準備在大的多國企業中工作,研究國際商務很有必要,但對準備進入小企業工作的個人而言則毫不相干。”試評價這一說法。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s fine if you are going to work in a larg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but it has no relevance for individuals who are going to work in smaller firms.” Evaluate this statement.

答:這一說法不正確。國際商務中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中型和小型多國公司(微型多國公司)的發展。雖然多數國際貿易和投資仍是大公司所為,但許多中型和小型的企業也正在不斷地介入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因此,對準備進入小企業工作的個人來說,研究國際商務也很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市場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它為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銷售市場,為生產提供更具成本優勢的進貨渠道。從業人員應該觀察國際市場環境,研究國際商務知識,才能夠在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和投資時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總之,國際商務不僅僅是大公司的專利,一些中小企業同樣也能參與其中。

3.技術變革是如何影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如果沒有這些技術變革,生產和市場的全球化可能嗎?

How have changes in technology contribute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and of production? Would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s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se technological changes?

答:(1)技術變革對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影響

技術變革對市場全球化的影響:低成本的通信網絡正在幫助創建電子全球市場;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此外,低成本的飛機差旅導致跨國人員的大量流動,縮短了各國間的文化距離并帶來了消費者口味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同時,全球通信網絡和全球媒體正在創立一種世界性的文化。

技術變革對生產全球化的影響:與全球化生產密切相關的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布變得更為經濟;受惠于技術革新的成果,信息處理和通信的實際成本也已大大下降;因特網已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商用噴氣式客機的發展也有助于許多國際企業將其世界范圍內的各營運點結合在一起。這些發展使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并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

(2)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在理論上成為可能,而技術變革已使它變為現實。因此,如果沒有這些技術變革,生產和市場全球化將困難得多。

4.“說到底,研究國際企業和研究國內企業沒有什么區別。因此,沒必要把國際商務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學習。”試評論這一說法。

“Ultimately,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study of domestic business. Thus, there is no point in having a separate course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valuate this statement.

答:這一評論反映出對國際商務缺乏理解。管理一家國際企業與管理一家純粹的國內企業是不同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1)各國在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上都存在差異;

(2)國際企業管理人員面臨的問題范圍更廣泛,問題本身也更復雜;

(3)國際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設法在政府干預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系統所強加的限制下工作;

(4)國際交易涉及到各國貨幣的兌換。

因此,把國際商務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學習是必要的。

5.因特網以及與之相關的萬維網會如何影響國際商務活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

How might the Internet and the associated World Wide Web impac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答:萬維網已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的信息支柱。綜觀全球,電信網的出現打破了地域、范圍及時區的一些限制。網絡使買賣雙方很容易發現對方,而不管他們位于何處,規模有多大。企業不論大小都能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向全球擴張其業務活動。對生產全球化來說,因特網已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也許這方面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不過隨著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以及電信寬帶的不斷增強,幾乎所有能加以數字化的工作流程,都可以將工作轉移到世界上最有效的地方去做。對市場全球化來說,萬維網對創立世界性的文化具有積極作用,這將帶來消費者口味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

6.假如當前的趨勢得以繼續,至202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試討論這一發展對下述幾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1)世界貿易制度;(2)世界貨幣制度;(3)今日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公司的企業戰略;(4)全球商品的價格。

If current trends continue, China may emerge a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y 2020. Discuss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such a development for(1)The world trading system.(2)The world monetary system.(3)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today's European and U.S. based global corporations.(4)Global commodity prices.

答:(1)目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組織中享有特權。當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它將成為一名正式而平等的會員,同時擁有權利和責任。中國對貿易條款的制定也將有更大的影響力,將在使貿易制度朝著更公平的方向發展中作出積極的貢獻。

(2)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人民幣將成為自由可兌換的交易貨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基準之一。

(3)目前,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公司將中國看作是低成本的生產地和具有巨大銷售潛力的市場。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西方全球公司可能將調整企業戰略,將中國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來對待,和中國企業一起爭奪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這樣,降低成本的壓力就越大,原來采取國際戰略的公司可能要轉向全球標準化戰略和跨國戰略,原來采取本土化戰略的公司要轉向跨國戰略。

(4)目前,很多高新技術產品都源于歐美等世界上大的經濟體,制造這些產品的企業在世界上具有壟斷地位,因此,定價方面更有自主權,不必擔心有競爭者的產品出現并將價格壓低。例如,iphone 的市場份額只有8.7%,同期利潤卻有75%,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壟斷利潤。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中國有足夠強的實力與這些國家抗衡,競爭將使商品的價格趨于下降。

7.重讀“國家聚焦”專欄中“走向外包的美國醫療保健業”一文,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10年前將醫療過程轉移到海外去做是難以想象的,如今已成為現實。究竟是何趨勢推動了這一過程?

(2)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病人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

(3)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美國經濟的利弊如何?

(4)在醫療保健全球化中誰會受益,誰又將受損?

(5)你是否認為美國政府應限制將醫療過程外包給發展中國家?如果那些國家的醫生取得了美國醫療機構的證書又該怎樣?

Read the Country Focus in this chapter on the Ecuadorian rose industry, th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How h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ose trade helped Ecuador's economy and its people? How has the rise of Ecuador as a center for rose growing benefited consumers in developed nations who purchase the roses? What do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ell you about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Why do you think that Ecuador's rose industry only began to take of 20 years ago? Why do you think it has grown so rapidly?

c.To what extent can the alleged health problems among workers in Ecuador's rose industry be laid at the feet of consumer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nd their desire for perfect Valentine's Day roses?

d.Do you think government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should place trade sanctions on Ecuador roses if reports of health issues among Ecuadorian rose workers are verified? What else might they do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n Ecuador?

答:(1)因特網是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

(2)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病人利大于弊。病人可以花更少的或者同樣的錢接受同等水平甚至是更高水平的診治。

(3)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美國經濟而言既有利也有弊。其中,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美國經濟的利體現在:當將美國的醫療保健外包給印度時,美國的醫療保健就能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其服務的價格。美國消費者得益于這一發展,服務價格一旦下降,美國人就能在其他商品和服務上花費更多。此外,印度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能購買更多的美國商品和服務,這將有助于在美國創造就業;醫療保健全球化對美國經濟的弊體現在:壓低美國醫療保健業的工資水平,增加非熟練勞動力的失業率。

(4)在醫療保健全球化中,病人即消費者會受益,而美國醫療保健業的提供者會受損。

(5)出于病人治療安全問題的考慮,美國政府可以限制將醫療過程外包給發展中國家。但若那些國家的醫生取得了美國醫療機構的證書,美國政府則不應該限制將醫療過程外包。自由貿易的本質是收益大于成本,自由貿易導致了國家針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專業化分工,醫療保健業的非熟練工人失去工作換來的是整個經濟狀況的改善。

1.3 考研真題詳解

1.經濟全球化[寧波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經濟全球化是指以當代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為驅動力,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通信的大發展,以及國際間人口的遷移,使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狀態和過程。

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2.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各自的含義是什么?[東北財經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深圳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及各自的含義是:

(1)非歧視原則

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其中,最惠國待遇是指一成員現在和將來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領域所給予任何第三方的優惠待遇,應立即和無條件地給予其他各成員;國民待遇是指一成員對其他成員的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國同類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2)貿易自由化原則

貿易自由化原則是指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實質性削減關稅和減少其他貿易壁壘,擴大成員之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

(3)透明度原則

透明度原則是指成員應公布所制定的和實施的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不公布的不得實施,同時還應將這些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通知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參加的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議也在公布和通知之列。

(4)公平競爭原則

公平競爭原則是指成員應避免采取扭曲市場競爭的措施,糾正不公平貿易行為,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領域,創造和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5)促進發展和經濟改革原則

世貿組織沿襲了關貿總協定關于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優惠待遇的相關協議和條款,并在世貿組織的相關協定、協議或條款中加以完善。此外,世貿組織也充分考慮到經濟轉型國家的復雜的內部、外部條件,對他們加入該組織給予鼓勵并承諾給予較靈活的處理。

3.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什么?[河北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過程和一種狀態。經濟全球化是以當代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為驅動力,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通信的大發展,以及國際間人口的遷移,使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狀態和過程。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自由化與信息網絡化

貿易自由化和信息網絡化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關貿總協定下的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擴展了貿易自由化,規范了世界貿易的規則;②戰后運輸和交易手段的進步及電子數據交換的應用和貿易信息網絡的形成,提高了信息識別和更新的速度,帶來了信息網絡化。

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貿易在各國經濟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高,充分表明了各國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加深,表明了在各國的生產過程中外國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和市場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時也有助于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2)金融、貨幣、投資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貨幣、投資市場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市場的全球化;②貨幣流通的全球化;③投資活動的全球化。

(3)人力資源流動的全球化

人力資源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世界性移民數量和范圍的擴增;②人才跨國培養和流動大幅增加;③人才“隱性跨國流動”趨勢增強。

總的來說,跨國的人才流動和相互人才交流,開辟了各國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觸的渠道,有助于相互學習和理解,有助于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和普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國際生產體系的全球化

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國際生產體系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全球工業化的展開和世界范圍梯次繼起的產業鏈的形成;②全球生產體系的形成。

(5)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逐步形成

戰后,國際經濟協調組織基本上是在區域經濟的協調組織和全球性經濟協調組織兩個層次上發展的。戰后逐漸形成和深化的多邊國際協調機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為:①減少了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不確定性;②緩和了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沖突;③避免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劇烈波動;④抑制了世界生態環境和國際安全環境的惡化。

綜上所述,戰后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各國經濟已經被世界經濟的密網緊緊地編織在一起,各國經濟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各國共同利益有所增加并呈現相互融合的態勢。

4.你認為推動全球化的動力最重要的是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對于中國融入全球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江西財經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在進一步全球化趨勢的背后,有兩個宏觀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的障礙減少了;二是技術變革,特別是近年來通信、信息處理和運輸技術的迅猛發展。

①貿易與投資壁壘的減少

2001年年末,世界貿易組織發起了新一輪談判,旨在進一步放寬全球貿易和投資框架的限制。除了減少貿易壁壘外,許多國家也逐步取消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這類趨勢既助長了生產全球化也促進了市場全球化。國際貿易壁壘的減少使企業把它們的市場擴展到世界范圍,而不局限于單一的國家。貿易和投資壁壘的減少也使企業能把生產置于從事該項活動的最佳區位。

②技術變革的作用

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在理論上成為可能,而技術變革已使它變為可見的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在通信、信息處理和運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包括最近的因特網和萬維網的出現與迅猛推廣。電信事業正在創造一批全球的觀眾,運輸業使世界變為一個全球村。

a.微處理器與電信技術

也許一個最重要的創新是微處理器的開發,它使高功率、低成本的計算得以迅猛發展,大大增加了個人和企業所能處理的信息量。微處理器也構成了許多電信技術新發展的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通信因衛星、光纖和無線技術,以及現在的因特網和萬維網的發展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這些技術依靠微處理器進行編碼,傳輸和解碼在電子高速公路上流動的海量信息。微處理器在功率增大的同時,其成本還在繼續下降。當這一切發生時,全球的通信成本將大大下降,從而減少協調與控制全球組織的成本。

b.因特網和萬維網

萬維網的快速增長是這一發展的最新體現。萬維網已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的信息支柱。綜觀全球,電信網的出現猶如降臨了一個公平之神,打破了地域、范圍及時區的一些限制。網絡使買賣雙方很容易發現對方,而不管他們位于何處,規模有多大。企業不論大小都能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向全球擴張其業務活動。

c.運輸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除了通信技術的發展,運輸技術也出現了若干重大的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商用大型噴氣式客機、超級貨輪及集裝箱的引入。用經濟術語講,這大大簡化了從一種運輸模式轉換到另一種運輸模式的裝卸活動。商用噴氣式客機的出現,使從一地到另一地所需的差旅時間大為減少,有效地把地球“縮小”了。

集裝箱化使運輸業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大大降低了遠距離的貨運成本。以前沒有集裝箱,裝卸貨物是高度勞動密集型的,搬運轉換時間長、成本高,不僅耗費時日多,還需數百名碼頭工人從船上卸貨并重新裝載到運貨卡車與火車上。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集裝箱化的推廣使整個裝卸過程只需數名碼頭工人用幾天的時間就能完成。從1980年至今,世界的集裝箱貨運船隊增加了4倍多,一方面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量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更新了運輸的方式。集裝箱化導致相關效率的提高,使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全球商品運輸變得更為經濟。

(2)這些因素對中國融入全球化的作用

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正在向更大的自由市場改革方向邁進。中國在世界產出中的份額得到迅速擴大,以中國為目的地的對外直接投資日益重要,同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的多國公司,改變了中國整體的生產分工結構,擴大了中國商品的市場。

這些因素使得與全球化生產密切相關的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布變得更為經濟;技術革新的成果也使得信息處理和通信的實際成本大大下降。這些發展使中國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并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對許多中國企業而言,一個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已成為必需。

因特網已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網絡能使中國將服務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也許這方面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不過隨著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以及電信寬帶的不斷增強,幾乎所有能加以數字化的工作流程,都可以將工作轉移到世界上最有效的地方去做。

商用噴氣式客機的發展也有助于許多中國企業將其世界范圍的各營運點結合在一起。一位中國經理乘飛機最多花一天的時間就能到達公司的歐洲或非洲的營運點,這使他能夠監督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

除了生產全球化,技術創新也促進了市場全球化。低成本的通信網絡,如萬維網正在幫助創建電子全球市場。如上所述,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因而也有助于創建全球市場。

盡管存在這些趨勢,我們還是必須謹慎而不要過于強調它們的重要性。當現代通信和運輸技術正把我們引入“全球村”時,在文化、消費者嗜好和商務實踐等方面,各民族巨大的差異仍然存在。中國的公司若無視各國間的差異,那是很危險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东源县| 华容县| 霸州市| 上思县| 松原市| 胶南市| 临高县| 玛纳斯县| 太和县| 韶山市| 剑河县| 武清区| 紫云| 克山县| 肇庆市| 宜川县| 灵川县| 陆川县| 太仓市| 曲沃县| 外汇| 安龙县| 揭西县| 汕头市| 青田县| 云梦县| 武汉市| 双城市| 阿瓦提县| 日照市| 营口市| 洛扎县| 吉水县| 万全县| 宁明县| 林芝县| 临夏市| 樟树市| 惠来县|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