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經濟學基礎

第一章 社會經濟制度

【知識框架】

【考試大綱】

理解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辨別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的主要階段,詮釋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和發展過程,辨識市場與市場體系的基本功能,理解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和聯系,辨別社會資源配置基本方式,理解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要點詳解】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1.物質資料生產

(1)物質資料生產的含義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物質資料生產的基本要素

①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指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③勞動對象,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分為未經加工的自然物和經過加工的物質資料。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力(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①生產力的含義

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a.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

b.物的要素是指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作用的對象,不能構成生產力的因素。

【例1.1單選題】下列要素中,不屬于生產力構成要素的是( )。[2014年真題]

A.勞動者

B.生產工具

C.生產資料

D.勞動對象

【答案】D

【解析】生產力的構成包括人和物兩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物的要素是指生產資料,其中生產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D項,勞動對象是勞動力作用的對象,因而不能構成生產力的要素。

(2)生產關系(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①生產關系的含義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的總和。

②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聯系

a.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

b.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起著重要的影響;

c.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

(3)生產資料所有制

社會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等方面的經濟關系,是以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了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決定著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形式,從而決定著生產關系。

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歷史上的社會生產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a.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b.主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a.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b.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

a.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b.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能保護和促進新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而舊的上層建筑會阻礙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展。

【例1.2多選題】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中并與之相適應的( )。[2014年真題]

A.社會生產關系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生產資料所有制

E.社會意識形態

【答案】BCE

【解析】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之和。它包括階級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6)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①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②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生產力(變化)→生產關系(突破,建立)→(經濟基礎)(變革)→上層建筑(變革)→(保證)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并最終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和整個社會形態的不斷進化和發展。

3.社會經濟規律

(1)社會經濟規律的含義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2)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的原因

①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并隨之變化而變化;

②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都會客觀存在并發生作用;

③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否則就會受到它的懲罰。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3)經濟規律的類型

按照經濟規律產生的經濟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①在人類各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②在幾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

③只在一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剩余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等。

在經濟規律體系中,各種經濟規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基本經濟規律起主導作用;同時,其他經濟規律也對基本經濟規律起著制約作用。

二、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

1.社會經濟制度

(1)社會經濟制度的含義

社會經濟制度是不同社會形態中,生產資料所有者根據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實現增進自身利益的經濟目標,對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關系等方面的基本規定。

(2)社會經濟制度的內容

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形態的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制度規定著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們的意識形態,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

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

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表現為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

【例1.3單選題】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2015年真題]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科學技術進步

C.國家政權更迭

D.人們意識形態改變

【答案】A

【解析】在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2.社會經濟制度的演化

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社會經濟制度的而演變

三、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1)自然經濟的含義

自然經濟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自給自足是自然經濟最基本的經濟特征。在自然經濟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每個生產者利用自身的經濟條件生產出滿足自身需要的幾乎一切產品,交換極為有限,且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作用。

自然經濟存在于整個原始社會歷史時期。

2.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1)商品經濟的含義

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經濟形態。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條件

①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

a.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從農業中分化。

b.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

c.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的出現。商人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

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條件。當社會分工中的生產當事人,以產品的不同所有者相換勞動時,勞動產品才表現為商品。當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生產者通過商品貨幣關系實行等價交換時,才能獲得他人的勞動產品。

由于存在著社會分工以及生產資料和產品分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勞動產品才會作為商品來生產和交換,才產生了商品經濟。

【例1.4單選題】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是( )。[2014年真題]

A.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會分工

C.社會產品生產相對過剩

D.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包括:①社會分工,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商人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條件。

(3)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發展階段。商品經濟在各個社會形態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有著不同的特點。具體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社會形態下商品經濟的發展及特點

四、市場與市場體系

1.市場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范疇。狹義的市場是指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這是有形的市場。廣義的市場是指一切商品和生產要素交換關系的總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市場。

簡單商品生產階段:進入市場的主要是勞動產品,單一的商品市場,即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市場。

發達商品生產階段:進入市場交換的有勞動產品、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交換從短期向長期延伸,交換場所也由地區向全國和國際發展,構成市場體系。

2.市場體系

(1)市場體系的含義

市場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市場有機整體。包括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在內的商品市場,資本、勞動力、房地產、技術、信息等市場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

(2)商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的關系

①商品市場是市場體系發展的基礎,要素市場從一定意義上為商品市場服務。

要素市場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國民物質財富的豐富以及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和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沒有商品市場的發展,要素市場的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依據。

②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和水平反過來制約著商品市場的發展。

a.要素市場中的資本市場逐漸成為市場體系的核心;

b.勞動力市場正逐漸成為要素市場中最能動的市場;

c.在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不可或缺。

沒有要素市場的發展,商品市場不可能真正得到發展,社會經濟運行也將失去活力。

完備的市場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市場體系發育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商品市場,更要大力發展要素市場。

(3)市場體系的功能

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功能。通過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相互聯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②經濟聯系功能。為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主體之間提供了經濟聯系的場所和載體。

③利益關系調整功能。通過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的波動,調節不同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

④信息產生和傳遞功能。實現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信息的溝通和傳遞。

⑤社會評價功能。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價值。

【例1.5多選題】完善的市場體系應具備的基本功能包括( )。[2015年真題]

A.調控宏觀經濟

B.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C.調整經濟利益關系

D.產生并傳遞市場信息

E.反映市場價值

【答案】BCDE

【解析】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應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功能。通過商品市場、要素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②經濟聯系功能。為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主體之間提供了經濟聯系的場所和載體。③利益關系調整功能。通過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工資、利率、股票價格等)的波動,調節著不同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④信息產生和傳遞功能。能夠實現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信息的溝通和傳遞,使各市場主體根據獲得的市場信息調整自身的經濟行為,作出參與市場活動的相關決策。⑤社會評價功能。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價值。

五、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活動方式,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要通過等價交換來實現,是相對于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而言的。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或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市場經濟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

2.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系

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然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六、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1.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必要性

由于社會資源總是具有稀缺性,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社會生產要素資源,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閑置浪費,是任何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問題,是一切社會生產共同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會資源是人類社會共有的經濟規律,這個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是多樣的。既可以借助價格機制、定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來實現;也可以運用政府的力量,通過人們預先制定計劃直接分配來實現。

2.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

(1)市場配置方式

市場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該方式在經濟體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場經濟。

(2)計劃配置方式

計劃配置方式是指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及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

計劃方式有兩種:①指令性計劃,由國家制定經濟活動的全面計劃,計劃指標由上而下逐級分解,通過行政手段加以貫徹,是一種由政府集中配置資源的方式;②指導性計劃,政府通過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的調節,對資源配置起間接的導向性的作用。

該方式在經濟體制上的反映是計劃經濟。

3.經濟體制與經濟制度

(1)經濟體制的含義

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經濟組織內部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

(2)經濟體制與經濟制度的關系

經濟體制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征通過與其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經濟體制反映社會經濟制度的要求,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

一定的經濟體制的發展狀況對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一定的經濟制度在選擇了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后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合理的經濟體制對經濟制度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經濟體制的影響因素

經濟體制除了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決定經濟體制模式的最終根據,經濟制度的性質規定著經濟體制模式的社會經濟本質,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制約著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及調控方式,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決定著經濟體制的各種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4)經濟體制的選擇

經濟體制有兩種基本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以滿足人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并非是與某種特定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直接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體制的選擇離不開本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

【例1.6單選題】一國在選擇社會資源配置方式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2015年真題]

A.采用世界多數國家所采用的方式

B.采用世界最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方式

C.僅考慮與本國基本經濟制度相匹配的方式

D.結合本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

【答案】D

【解析】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并非是與某種特定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直接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也可以在選擇過程中以一種方式為基礎進行嫁接變種。但不論一國選擇哪種社會資源配置方式,都離不開本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

【過關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

1.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條件是( )。

A.社會生產的系統化和網絡化

B.政府減少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

C.要素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D.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答案】D

【解析】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①社會分工,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條件。

2.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是( )。

A.改變生存環境

B.從事政治活動

C.生產物質資料

D.提高勞動技能

【答案】C

【解析】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3.人類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是( )。

A.生產

B.消費

C.交換

D.分配

【答案】B

【解析】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其中,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它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

4.在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 )。

A.生產場所

B.地下礦藏

C.交通道路

D.生產工具

【答案】D

【解析】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主要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5.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 )。

A.產品嚴重匱乏

B.貨幣大幅貶值

C.國際收支極不平衡

D.生產相對過剩

【答案】D

【解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和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這種生產過剩不是與勞動者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絕對過剩,而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的相對過剩。

6.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指的是( )。

A.畜牧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B.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

C.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D.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答案】B

【解析】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指畜牧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

7.下列各項中,屬于勞動資料的是( )。

A.原料

B.輔助材料

C.燃料

D.機器設備

【答案】D

【解析】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為生產工具。

8.( )正逐漸成為要素市場中最能動的市場。

A.資本市場

B.勞動力市場

C.技術市場

D.信息市場

【答案】B

【解析】要素市場中的資本市場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市場和其他要素市場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逐漸成為市場體系的核心;商品的生產和交易最終取決于人的勞動,勞動力市場正逐漸成為要素市場中最能動的市場;在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更加不可或缺。

9.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中( )起基礎性作用。

A.價格機制

B.供求機制

C.競爭機制

D.市場機制

【答案】D

【解析】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包括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來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

10.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是( )。

A.全面指導經濟活動

B.完善國家的體系

C.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D.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

【答案】D

【解析】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是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以滿足人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有2個或2個以上符合題意,至少有1個錯項)

1.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曾出現過的基本社會經濟形態有( )。

A.個體經濟

B.自然經濟

C.商品經濟

D.計劃經濟

E.市場經濟

【答案】BC

【解析】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存在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其中,自然經濟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經濟形態。

2.在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過程中,構成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有(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C.階級矛盾

D.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

E.各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

【答案】AB

【解析】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開始,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筑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促使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3.人類歷史上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存在于( )。

A.原始社會

B.封建社會

C.奴隸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E.社會主義社會

【答案】AE

【解析】原始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 )。

A.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生產力的性質

B.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C.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可推動生產力發展

E.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阻礙生產力發展

【答案】BC

【解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①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DE兩項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5.要素市場包括( )。

A.資本市場

B.勞動力市場

C.房地產市場

D.消費品市場

E.技術、信息市場

【答案】ABCE

【解析】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商品市場分為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分為資本、勞動力、房地產、技術、信息等市場。

6.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不同,它是( )。

A.相對于自然經濟而言的

B.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

C.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

D.相對于產品經濟而言的

E.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

【答案】BCE

【解析】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或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來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市場經濟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

推薦閱讀
  1. 2020年廣東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19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2020年重慶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2019年湖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2020年江蘇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6. 2020年貴州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7.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幼兒園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10. 2020年山東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綜合素質歷年真題+考前必做試卷(小學)(2016移動互聯版)
  12.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歷年真題詳解及標準預測試卷(2016)
  13. 結構化面試(教師招聘考試系列叢書)
  14. 2020年黑龍江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試》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2019年全國公安機關面向公安院校畢業生招警統一考試《法律基礎》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大冶市| 鄂伦春自治旗| 南木林县| 龙海市| 汝城县| 宁明县| 崇左市| 潜江市| 云安县| 巴青县| 江安县| 齐齐哈尔市| 柳州市| 肥东县| 大洼县| 荣昌县| 曲阳县| 蓝山县| 晋州市| 昌都县| 临泉县| 汉中市| 屏南县| 玛纳斯县| 祁阳县| 繁峙县| 宜兰县| 永平县| 花莲市| 浦城县| 舟曲县| 馆陶县| 仁化县| 大渡口区| 临沧市| 松阳县| 弋阳县| 綦江县| 桑植县|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