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復習筆記

本章重點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

心理學的任務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的過去與現在

一、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

Psychology = “psyche”+“logos”,心理學是闡釋靈魂的科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行為的科學,要解釋心理活動的規律。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既研究個體心理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1.個體心理

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現象稱個體心理,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三個大的方面:

(1)認知: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

(2)情緒和動機:心理、行為調節與控制系統,是人們的共性。

情緒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輸入的信息時,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的主觀體驗。情感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又對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調節和控制認知活動的一種內在因素。動機是指推動人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動機的基礎是人類的各種需要。

(3)能力與人格:心理特性系統,反映了心理的差異性。個體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會形成一些穩固而經常出現的心理特性,叫個性心理特性或個性。心理特性使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與另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彼此區別開來。

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相依存。

2.個體心理現象與行為

(1)行為:指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由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分為不同水平——簡單層次、復雜層次。

(2)行為與心理的關系:

行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

①區別:心理是腦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應,屬于精神現象,是內隱活動,無法直接測量,而行為卻具有顯露在外的特點,它可以用客觀的方法進行測量。

②聯系: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首先,心理支配行為。引起行為的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活動復雜性決定了人的行為的復雜性;其次,心理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如感覺、記憶、情感等,都是通過一些外部動作表現出來的,如疼痛的呻吟、背誦、難過地哭泣等。這是由于行為能夠顯示心理活動,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外部行為推測內部心理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有時也稱做研究行為的科學。

3.個體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是由人的認知、情緒、情感、欲望等構成的一種豐富而穩定的內在世界,是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部資源。意識對事物和活動的指向和集中稱為注意。人的意識表現為人能夠預先計劃達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人不僅能意識到客體的事物,而且還具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具有分析和評價自我的能力。

無意識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如:人在夢境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主要就是無意識的。

意識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著無意識現象,它對人的行為也有重要的作用。兩者共同作用來影響人的行為。有精神錯亂,大腦損傷的人病人,他們的行為才失去意識的控制,而完全為無意識的欲望所支配。

4.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團體心理或社會心理是指個體在與他人或社會群體互動時所產生的心理現象或行為。

團體心理與個體心理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團體心理是該團體內個體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現,而不是個體心理特征的簡單總和。團體心理不能離開個體心理,但作為個體的一種重要社會現實,直接影響個體心理或個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團體心理受文化的影響。文化不同,團體心理不同。

二、心理學的任務

1.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1)心理過程:人的心理現象是在時間上展開的,表現為一定的過程,如認識過程、情感過程等。分析心理現象的時間進程,對科學地揭示心理活動的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結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和關系,成為一個有結構的整體。研究心理結構就是要揭示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

(3)心理的腦機制:心理是神經系統的機能,特別是腦的機能。一個健康發育的神經系統,是各種心理現象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心理學家不僅在行為水平上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的規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腦機制,解釋腦與心理現象的關系。

(4)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心理現象是動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出現了神經系統之后才真正產生的。腦的發育為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時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上,心理活動有著不同的特點。研究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它和腦發育的關系,也是心理學的重要任務。

(5)心理與環境的關系:客觀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腦中產生各種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又會反過來通過人的行為作用于周圍環境,進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動。心理現象和人的外部環境(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之間存在著規律性的聯系,揭示這種聯系和關系是心理學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2.心理學研究的類型

(1)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現象和外界刺激、人腦活動的因果關系。心理學的第一類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的因果聯系。主要通過實驗法:①要創設某種實驗的情景,使之能引起某種心理現象,同時要控制無關變量;②當一種情景引起了某種心理現象時,那么在這種實驗情景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脫離一定的條件來談因果聯系是沒有意義的。

①優點:可以揭示因果關系;可以重復檢驗;數量化指標明確。

②缺點:外部效度難以確定,會受到實驗者、外部環境的多種影響等。

(2)相關研究:和因果關系是不同,是尋找心理現象和其他現象的相關關系。相關研究是心理學的另一類重要的研究。心理學的許多研究都是在尋找相關。

①優點:探索性強,可以建立預測模型。

②缺點:相關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當兩種現象被發現有相關時,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或者它們是以其他的方式產生相關的。只從相關本身的信息,無法推斷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3)個案研究:從個別案例中發現有價值的結果,應用于臨床研究。研究正常兒童的智力發展時,個案研究也是一條重要的研究途徑。

①優點:探索性強,可以為所研究的問題提供詳盡、全面的深層資料。

②缺點:花費時間,樣本偏差,結論難以推廣。

因果、相關研究,都是以較大的被試樣本為基礎,使用的樣本數越大,實驗的結果越可靠。但是,心理學家也常常進行個案研究,從個別案例中發現有價值的結果。

3.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描述、解釋、預測、控制。

理論意義: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現象,科學正確的解釋人的心理活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理解人的心理活動,預測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動。對于我們破除迷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踐意義:揭示心理現象的規律,幫助人們利用這些規律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從而為人類不同領域的實踐服務。

4.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由于社會需求和學科自身的發展,心理學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研究領域:

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以及各種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規律;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理論;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方法。

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心理生理學研究心理活動引起的生理功能的變化。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的種系發展(比較心理學)和人心理個體發展(畢生發展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心理現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

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工業心理學:研究工業勞動過程中人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又可分為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消費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勞動心理學等。

軍事心理學:研究軍事人員的選拔和培訓、軍事職業特點的分析、軍隊中的人際關系和組織、人的因素和安全、人因工程和士氣等。

社會心理學:是系統的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科學。

4.心理學在科學大家庭中的地位

(1)心理學是一門中間科學

心理學的研究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因此,在整個科學大家庭中,心理學處在中間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

(2)心理學的相關職業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個職業領域。心理學有廣闊的研究領域,因而也有廣泛的職業選擇機會。從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選擇不同的職業,如在政府或商業機構從事培訓師的工作,在大型公司從事數據收集分析、人事和人力資源工作,在工業組織中擔任管理或咨詢職位,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心理輔導工作,在中小學從事學校心理學的工作,在醫院從事心理治療師或咨詢師工作等。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心理學專業背景在科學研究和實踐應用中的價值將越來越高,與心理學有關的社會需求將隨之不斷增長,心理學工作者的就業機會也會越來越廣闊。

(3)如何做一名心理學家

①心理學是一門中間科學,一位心理學家常常需要具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面的知識和科學素養。

②在自然科學方面,他需要了解神經科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在社會科學方面,他需要懂得社會學、語言學、邏輯學、人類學等。

③一名合格的心理學家,還需要具備許多重要的能力和人格特質。如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談判交往能力、基本的傾聽和移情技巧、成就動機、對風險的承受力等。

三、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客觀性

客觀性原則是指研究者對待客觀事實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歪曲事實,也不主觀臆測,應尊重客觀事實,從客觀事實中去尋找和發現規律。在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總是帶著一定的假設或處于某一理論的指導下,而且研究者還常常受到其本身的價值觀念和個人好惡的影響。要盡量避免這些主觀因素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復雜的心理現象,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影響客觀性。研究中容易出現的偏差:

(1)外部影響:文化、權威。

(2)個人偏差:實驗者效應、安慰劑效應、順序效應等。

2.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觀察法

①定義: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是最原始、應用最廣的科學研究方法。觀察法的成功取決于觀察的目的與任務、觀察和記錄的手段以及觀察者的毅力和態度。

②適用于下列情況:

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條件下,可能影響某種行為的出現;

由于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③優點:對被觀察者行為進行直接觀察和記錄,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保持心理活動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資料比較真實。

④缺點:

不能探索因果關系;

在自然條件下,對某種現象難以進行重復觀察,結果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

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往往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

由于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者處在被動的地位,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而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

觀察的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興趣、愿望、知識經驗和觀察技能的影響;

(2)心理測驗法

①定義: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可以用來解個體或團體的心理特征;探討心理特征與外界因素的關系;比較不同個體或團體之間的心理差異。按內存可分為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態度測驗和人格測驗;按形式可分為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按測驗規模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

②兩個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個測驗的可靠程度。效度指一個測驗有效地測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可以通地對行為的預測來表示。

③優點

測驗法的量表編制十分嚴謹,結果相對準確可靠;

施測容易控制快捷、方便;

結果處理方便;

有設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進行對比研究;

研究類型較多,可適應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④缺點

難以進行定性的分析、難以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有些測驗信度不高;

有些操作復雜,使用靈活性差、對研究者有較高要求等。

目前在測驗法的使用中還存在著有的測驗編制不科學、發行控制不嚴、一些測驗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性訓練等問題。

(3)相關法

①定義:通過尋找事物間的相關關系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

②特點:相關本身不能探索因果關系。

兩個事物(現象)的相關程度或強度可以用相關系數來表示。它是從-1到1之間的一個數值。相關系數的數值代表相關強度,“+、-”(正、負)號符號代表相關的方向。如果相關系數為0,則表示兩者的相關很小,或者沒有關系。大于0的相關為正相關,小于0的相關為負相關。

(4)實驗法

①定義: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包括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②實驗室實驗;在實驗室借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在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對心理現象進行研究。優點:由于對實驗條件進行了嚴格的控制,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缺點:實驗情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有可能會影響被試的表現,從而影響結果的客觀性和推廣性。

③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是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的控制,在人們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情景中進行的心理研究。優點:實驗在正常情境中進行,結果比較合乎實際;缺點:自然情境下對實驗條件控制不嚴格,難以得到精密的實驗結果。

④實驗研究的一般程序:

形成理論假設;實驗設計;實驗觀測;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⑤實驗法的優缺點。

優點:a.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可以揭示因果關系;b.研究結果可以重復檢驗;c.數量化指標明確。

缺點:a.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使實驗情境帶有很大的人為性質,結果難以推廣;b.會受到實驗者、外部環境等多種影響等;c.研究一些復雜的心理現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5)個案法

①定義:對某個被試或者一小組被試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②優點:探索性強,可以為所研究的問題提供詳盡、全面的深層資料。

③缺點:花費時間,樣本偏差,結論難以推廣。

四、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1.現代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

①唯理論:強調理性的真實性,理性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笛卡兒:“天賦觀念”,人的某些觀念不是由經驗產生,而是人的先天組織所賦予的。主張身心二元論。

②經驗主義:強調人類一切知識均來自后天經驗。

洛克: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

哲學上唯理論與經驗論的斗爭一直持續到現代,并表現在現代心理學各種理論派別的斗爭中。

(2)實驗生理學的影響

①柏爾和馬戎弟:發現了脊髓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的區別。

②雷蒙得:發現了神經沖動的電現象。

③繆勒:視覺生理學的研究。提出感覺的神經特殊能量說。

④赫爾姆霍茨:用青蛙的運動神經測量了神經的傳導速度。

⑤布洛卡:確定了語言運動區(布洛卡區)的位置。

⑥杰克遜:提出了大腦皮層的基本機能界線:中央溝前負責運動,中央溝后負責感覺。

⑦弗里茨和希茲:用電刺激法研究大腦功能,發現動物的運動性行為是由大腦額葉的某些區域支配的。

⑧費希納:用實驗方法研究物理刺激的變化與心理感覺的關系。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重要心理學派別

(1)構造主義

①創始人與代表人物:馮特、鐵欽納。

②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

③研究對象:意識。

④研究方法:內省法,即一種自我觀察的方法,但主張將內省與實驗方法結合起來。

⑤評價:創建了第一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心理學派,推動了其他心理學派的產生。然而,研究過于狹窄,脫離實際,把心理分解為元素,割裂其整體性。

(2)機能主義

①創始人與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爾。

②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者意識功能。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③研究對象:意識。

④評價: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使心理學廣泛應用于教育、工業、臨床等領域。

(3)行為主義

①創始人與代表人物:華生。

②主張:心理學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外顯的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研究決定行為的因素;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

③研究對象:可觀察的事件,即行為。

④研究方法:實驗法。

⑤評價:行為主義研究可以觀察的行為,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張過于極端,不研究心理的內部結構和過程,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4)格式塔心理學

①創始人與代表人物: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②主張:強調心理是一個整體,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③研究對象:知覺、學習、思維等問題。

④研究方法:實驗法。

⑤評價:著重在知覺的層次上研究人如何認識事物,重視心理學實驗,研究的結果很有影響,在心理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5)精神分析學派

①創始人與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②主張: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

③研究對象:無意識。

④研究方法:自由聯想、釋夢。

⑤評價: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動機的研究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這是他們的貢獻。但是,他們過分強調無意識的作用,并且把它與意識的作用對立起來;他們的早期理論具有泛性欲主義的特點,把性欲夸大為支配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這些都是錯誤的。

3.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以后,心理學各派間出現了互相吸收、互相補充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心理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新的心理學思潮相繼產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

(1)生理心理學的取向

用生理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是當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這種取向的心理學家,關心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把生理學看成描述和解釋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研究的主要問題有:①腦功能的定位;②心理免疫學;③遺傳在行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臨床方法、局部切除法、電刺激法、生物化學方法等。

(2)行為主義的取向

20世紀初,以華生、斯金納為代表人物的行為主義誕生。50年代以后,行為主義作為一個學派已接近銷聲匿跡了。但是,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它仍活躍在心理學的某些應用研究領域中,比如,程序學習、行為治療、生物反饋。

行為主義要探索的問題主要有:在什么條件下某種行為能形成發生,不同刺激對行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為的結果又怎樣影響隨后的行為等。

(3)精神分析的取向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像行為主義的理論一樣,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學的某些研究領域中。

20世紀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義者,如安娜·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將精神分析的理論應用于動機和人格的研究。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們更關心兒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發展;強調意識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活動的高潮時期。

(4)認知心理學的取向

認知心理學出現在20世紀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發展。

早期的認知心理學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為代表,他重視智力發展問題。在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影響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學界涌現出一股研究認知過程的潮流。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Neissei)發表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標志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現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語報告法、反應時記錄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

(5)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著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傳統觀念有著明顯的區別。人本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本主義心理學也不贊成行為主義只相信可以觀察到的刺激與反應,而認為正是人們的思想、欲望和情感這些內部過程和內部體驗,才使他們成為各不相同的個人。

近年來,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一些心理學家進一步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主張。在他們看來,心理學應該關注個體和團體的積極因素,如積極人格、積極情感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等。心理學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個體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和幸福并預防問題的產生。在研究方法上,它不僅接受了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也接受了實驗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

(6)進化心理學研究

進化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它運用進化論思想對人類心理的起源和本質進行研究,強調自然選擇對人類普遍行為傾向的塑造作用。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機制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某一種行為傾向有助于個體的生存,那么這種行為傾向就會被自然所選擇,并且通過基因遺傳保留下來。

4.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道路

(1)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

中國古代沒有心理學的專著,但有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歐美一些國家產生的。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始于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著的《西國記法》(1595)、艾儒略著的《性學確述》(1623)等書。

(2)中國現代的心理學發展

半個世紀來,中國心理學的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文革”之后,中國心理學真正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近年來,心理學作為重要基礎學科之一,被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新巴尔虎左旗| 津南区| 牙克石市| 丘北县| 旬邑县| 洛隆县| 吉安市| 寻乌县| 凤城市| 伊金霍洛旗| 手游| 襄汾县| 峨边| 施甸县| 池州市| 龙游县| 博客| 从江县| 和平县| 内丘县| 射洪县| 郯城县| 和顺县| 贵溪市| 饶平县| 木里| 麻城市| 疏勒县| 拜泉县| 建宁县| 蓝山县| 西藏| 九台市| 阳新县| 潼南县| 镇远县| 岗巴县| 沙雅县| 鄂温|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