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知覺

4.1 復習筆記

本章重點

我們怎樣知覺物體的形狀?

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距離?

知覺有哪些特征?

錯覺是怎么回事?

一、知覺概述

1.知覺的定義

(1)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感覺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覺與感覺的關系:

①兩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產生的。同屬于對現實的感性認識形式。離開了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沒有感覺,也沒有知覺。

②知覺以感覺作為基礎,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知覺比感覺復雜。知覺是按一定方式來整合個別的感覺信息,形成一定的結構,并根據個體的經驗來解釋由感覺提供的信息。

(3)知覺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需要和動機、價值與態度、情緒。

2.知覺過程的作用

知覺作為一種活動、過程,包含了相互聯系的幾種作用:覺察、分辨和確認。

覺察是指發現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個事物或其屬性與另一個事物或其屬性區別開來。確認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的對象是什么,給它命名,并把它納入一定的范疇。

3.知覺的生理機制

皮層感覺區、額葉在人的知覺活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人的神經系統的不同水平上,存在著各種特征覺察器,它們分別對客觀事物的各種特性或屬性作出反應,也就是把不同的刺激模式分解(分析)成它們的組成部分。在進行特征覺察的同時,人的神經系統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層次上實現著對刺激性質的整合,完成了“特征捆綁”的過程。

2.知覺的分類

(1)根據知覺時起主導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覺分成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等。

(2)根據人腦所認識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覺分成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3.幾個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覺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對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數據驅動加工。如:顏色和明度知覺依賴于光的波長與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覺依賴于感知的主體。人的知覺系統要加工在頭腦中已經存儲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驅動加工。例如,在閱讀課文時,由于個人的知識經驗不同,我們從課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樣的。

二、知覺的特性

知覺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覺的選擇性

人的知覺選擇性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為人的實踐活動所需要的。

(1)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對外來的刺激進行有選擇的加工的過程。被選擇的是對象,未被選擇的其他刺激成為背景。人對知覺對象與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區別的。知覺對象的形象較為鮮明,輪廓較為清楚,結構也較為完整;作為知覺背景的事物形象則較為模糊不清,結構也不確定,似乎在知覺對象的后面。

(2)選擇性的影響因素:物體本身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例如,個體對對象與背景的知覺受到個體的知覺定勢的影響。發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影響到后來的知覺,產生了對后續知覺的準備狀態,這種現象叫知覺定勢。

(3)對象與背景的關系:

①對象與背景可以相互轉化。當注意指向某種事物的時候,這種事物便成為知覺的對象,而其他事物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知覺對象與背景不是固定不變的,當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時,原來的知覺對象就成為背景,而原來的背景便成為知覺的對象。它們可以相互調換。

②對象與背景不僅互相轉化,而且互相依賴。人們知覺某一對象,不僅取決于對象本身的特點,而且受對象所處空間背景和時間背景的影響。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故整體性是知覺的基本特征。

(1)知覺的整體性是指把物體或現象的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反映。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不是只對其中一個屬性或某個部分來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映象。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把個別屬性、個別部分綜合成為整體的能力。

(2)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①知覺的整合作用離不開組成整體的各成分的特點。

②對個別成分的知覺,又依賴于事物的整體性。部分的意義依賴于整體。

(3)知覺整體性的意義

①知覺的整體性提高了人們知覺事物的能力。它不僅依賴于刺激物的結構,即刺激物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分布,而且依賴于個體的知識經驗。

②由于知覺的整體性,人們有時會忽略部分或細節的特征。例如,做文字校對工作的人,由于對整個文句的感知,有時難以發現句中個別漏字或誤寫的字詞,這就是由于整體知覺抑制了個別成分的知覺。這種整體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的現象,內溫稱之為“整體優先”。

3.知覺的理解性

人對事物正確、完整、深刻的知覺與人對該事物的理解程度有關。

(1)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覺一些事物或現象時,不僅能形成關于它的知覺形象,還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事物加以解釋或判斷,即從不同方面對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覺的理解性與人的已有知識經驗有密切關系。人在知覺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

(2)知覺的理解性的意義

①理解幫助對象從背景中分出。

②理解還有助于知覺的整體性。在不理解的情況下,知覺的整體性常受到破壞。

③理解還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在當前的感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環境激活的知識結構不同,產生的知覺期待也不一樣。

4.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它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

(1)知覺恒常性的種類

在視覺范圍內,恒常性的種類有:

①形狀恒常性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物體在網膜上投射的形狀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我們知覺到的物體形狀并沒有顯出很大的變化,這就是形狀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當我們從不同距離觀看同一物體時,物體在網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變化的,而知覺到的大小卻不完全隨距離而變化,它趨向于原物的實際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叫明度或視亮度恒常性。

④顏色恒常性

一個有顏色的物體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顏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嚴重影響,而是保持相對不變。

(2)影響知覺恒常性的條件

①視覺線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謂視覺線索是指環境中的各種參照物給人們提供的物體距離、方位和照明條件的信息。如果在實驗中設法消除環境中的視覺線索,恒常性就會受到破壞。

②人的經驗的作用。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離、形狀與觀察角度、明度與物體表面反射系數的聯系。當觀察條件改變時,人們利用生活中已經建立的這種聯系,就能保持對客觀世界較穩定的知覺。

(3)知覺恒常性的意義

恒常性對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義。如果人的知覺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時刻變化,那么要想獲得任何確定的知識都是不可能的。恒常性使得我們對世界又一個穩定的印象。

5.知覺學習

知覺學習是指由訓練引起的知覺成績的改變或知覺閾限的變化,發生在所有感覺通道中,如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等。

經驗影響知覺:

(1)知覺定勢:前面的知覺經驗對后來知覺的影響。

(2)知覺習慣:人們日常的知覺經驗影響到對事物細節的知覺。

(3)種族效應:人們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臉,而不容易分辨異民族的人臉。如,覺得外國人長得都差不多。

6.知覺適應

知覺適應是指當視覺輸入發生變化時,我們的視覺系統能夠適應這種變化,使之恢復到變化前的狀態。心理學家比較了動物和人的視覺適應,發現不同動物的視覺適應能力不一樣。

三、空間知覺

1.形狀知覺

(1)形狀的特征分析

對形的識別開始于對原始特征的分析與檢測。這些原始特征包括點、線條、角度、朝向和運動等。視覺系統對這些特征的檢測是自動的,無需意識的努力,是由視覺系統的特征檢測器來完成的。

(2)輪廓與圖形

①圖形可以定義為視野中的一個面積,它借助可見的輪廓而從其余部分分離出來。

②輪廓是指在圖形中,代表了圖形及其背景的一個分界面,它是在視野中鄰近的成分出現明度或顏色的突然變化時出現的。

輪廓的掩蔽:一個物體的輪廓,不僅受空間上鄰近的其他物體輪廓的影響,而且也受時間上前后出現的物體輪廓的影響。這種現象叫輪廓的掩蔽或圖形掩蔽。它說明人們在知覺物體形狀時,輪廓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

主觀輪廓:當客觀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人們在一片同質的視野中也能看到輪廓,這種輪廓叫主觀輪廓或錯覺輪廓。主觀輪廓表現了視覺系統的一個特點:當視野中出現不完整因素時,視覺系統就傾向于把它們完整起來,變成比較簡單、穩定、正規化的圖形。也有人認為,主觀輪廓是由于明度對比產生的。

(3)圖形的組成

①鄰近性:空間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為圖形。

②相似性:視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組成圖形。

③對稱性:在視野中,對稱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④良好連續:具有良好連續的幾條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⑤共同命運:當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運動或變化時,容易組成圖形。

⑥封閉:視野中封閉的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⑦線條朝向:方向對圖形組合也有重要意義。

⑧簡單性:視野中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4)形狀識別

①人對圖形的識別不僅依賴于當前輸入的信息,而且依賴于人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刺激物間的聯系和關系。

②啟動現象:先前經驗對后來學習任務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例如,給被試呈現兩個存在語義聯系的單詞,前面呈現的單詞將使被試對后一個單詞的反應加快。

(5)注意在形狀知覺中的作用

“不注意盲視”現象:當你的注意指向某個物體時,周圍其他的物體就可能視而不見。

特征捆綁問題:注意在特征整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沒有注意參加時,特征可能是游離的,因而可能出現錯誤的結合;在注意的參與下,人可能知覺到事物的整體。

(6)眼動與形狀知覺

①眼動的分類:第一類是微小的、不隨意的眼動,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顫;第二類是隨意的、較大的眼動,如眼跳和追蹤等。

②微跳對維持視覺映象,避免視網膜因注視而產生的局部適應有重要的意義。微跳一開始雖然對感知物體形狀沒有作用,但對維持物體形狀知覺的穩定性是有作用的。

③眼跳中的注視與信息提取有關。跳動是眼睛從一個注視點到另一個注視點的單個運動。再認圖形的成績依賴于觀察時注視點的數量,注視點的數量越大,以后認出該圖片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大小知覺

(1)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似乎不自覺地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即物體大小=網像大小×距離。在距離相等時,網像大,說明物體大;網像小,說明物體小。在網像恒定時,距離大,說明物體大;距離小,說明物體小。

a指視網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體的大小,D指對象與眼睛的距離。人們在進行大小知覺時,同時考慮了視網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覺距離。

(2)物體的熟悉性對大小知覺的作用

當物體距離改變時,雖然視網膜投影的大小隨之改變,但熟悉的大小使人們能較準確地知覺到物體的實際大小。

(3)鄰近物體的大小對比

有兩個實際大小相等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處在細小物體的包圍中,而另一個物體處在較大物體的包圍中時,在大的物體包圍中的物體顯得小,而在小的物體包圍中的物體顯得大。

(4)體態變化與大小知覺

人類通常以直立的姿勢感知外部世界。身體姿勢和環境間的正常關系是維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條件。當觀察者的身體姿勢發生變化時,大小知覺恒常性會受到影響。

3.深度知覺和距離知覺

深度知覺指以視覺為基礎,對自身所在空間,與自身周圍空間中各事物之間關系綜合了解的心理歷程。深度知覺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即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凹凸等。人們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形狀,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深度和距離。人們通過肌肉線索(生理線索)、單眼線索、雙眼線索等來知覺物體的深度和距離。

(1)肌肉線索

①眼睛調節

水晶體的曲度變化提供距離信息??唇幍奈矬w,眼睛的水晶體曲度變大;物體移向遠方,眼睛的水晶體曲度變小。

②雙眼視軸輻合

眼睛隨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會聚到被注視的物體上。輻合可用輻合角來表示,物體近,輻合角大;物體遠,輻合角小??刂戚椇系难奂∵\動提供了關于距離的信號。

(2)單眼線索

①對象重疊(遮擋):如果一個物體部分地掩蓋了另一個物體,那么被掩蓋的物體就被知覺成遠些。

②線條透視:兩條向遠方伸延的平行線看來趨于接近,就是線條透視。近處物體所占視角大,在網膜上投影大;遠處物體占視角小,在網膜上投影小,因而使兩條向遠方伸延的直線看起來趨于接近。

③空氣透視:物體反射的光線在傳送過程中是有變化的,其中包括空氣的過濾和引起的光線的散射。結果,遠處物體顯得模糊,細節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對高度:在其他條件相等時,視野中兩個物體相對位置較高的那一個,就顯得遠些。

⑤紋理梯度(結構級差):視野中的物體在網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發生有層次的變化。人們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體看成比較遠的,把大而疏的東西看成比較近的。

⑥運動視差與運動透視:運動視差是指當觀察者與周圍環境中的物體相對運動時,遠近不同的物體在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上將出現差異。一般說,近處物體看去移動得快,方向相反;遠處物體移動較慢,方向相同。運動透視是指當觀察者向前移動時,視野中的景物也會連續活動。近處物體流動的速度大,遠處物體流動的速度小。

(3)雙眼線索——雙眼視差

雙眼視差是指人們知覺物體的距離與深度,主要依賴于兩眼提供的線索。當物體的視像落在兩眼網膜的對應部位時,人們看到單一的物體;當視像落在網膜非對應部位而差別不大時,人們將看到深度與距離;兩眼視差進一步加大,人們將看到雙像。

知覺深度和距離有重要的意義。由于人的兩只眼睛之間大約相隔65mm,當人觀看一個物體時,兩眼視像不完全落在網膜的對應部位,而在水平方向上出現了位移。物體近,雙眼視差較大,物體遠,雙眼視差較小。雙眼深度線索隨距離增加而變化,當距離超過1300米時,兩眼視軸平行,雙眼視差為零,對判斷距離不起作用。

4.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對物體的空間關系、位置和對機體自身所在空間位置的知覺,是各種感覺協同活動的結果。對人類來說,視覺與聽覺在定向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1)視覺的方位定向

人的視覺定向必須借助于各種主客觀的參照物。例如,太陽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場、天空和地面、人體和外物的關系等。由于生活習慣的影響,不同國家、地區的人習慣采用的定向指標可能不一樣。例如,我國南方人慣于用自己的身體定向,當你向他們問路時,回答總是說向左、向右等。而北方人則慣于用太陽作定向的指標,因此,在回答問路時總是說向西、向東等。

(2)聽覺的方位定向

用耳朵確定聲源的方位,就叫聽覺的方位定向。

①由音籠實驗得出人的聽覺定向規律:

來自人體左右兩側的聲源容易分辨,從不互相混淆。當聲源偏離頭部中切面2°~3°時,人們就能正確判斷聲音是來自左方或右方;

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當聲源在頭部中切面2°~3°范圍內時,被試容易判斷聲音在中間,但難以分辨它是前是后,或是左是右;

如果以兩耳聯線的中點為頂點作一圓錐,那么從圓錐面上各點發出的聲音容易混淆。

②能夠分辨聲源方向的原因:人的兩只耳朵中間相隔約27.5厘米。同一聲源到達兩耳的距離不同,便產生了兩耳刺激的時間差、強度差和位相差。

③人耳進行聲音定向的主要線索

時間差:聲源從不同方向傳人兩耳的時間差別。

強度差:同一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到兩耳時,在兩耳造成的強度差別。

位相差:當聲音在側方時,同一時間內進入兩耳的聲波的位相不同,從而使雙耳鼓膜所受的聲壓產生差異。

四、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1.時間知覺

(1)定義:對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性和順序性等時間特性的知覺。

(2)種類

①時序知覺:能夠分辨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

②時距知覺:能夠估計出事件存在的持續時間。

③時間點知覺:能夠知道某個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

(3)依據

①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

②根據有機體的各種節律性活動。

③借助計時工具,如日歷、時鐘、手表等。

(4)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

①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

②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在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越多,性質越復雜,人們傾向于把時間估計得較短;而事件的數量少,性質簡單,人們傾向于把時間估計得較長。

③人的興趣和情緒: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出現對時間的估計不足。相反,對厭惡的、無所謂的事情,會覺得時間過得慢,出現時間的高估。在期待某種事物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相反,對不愿出現的事物,會覺得時間過得快等。

2.運動知覺

(1)定義:物體的運動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腦,為人們所認識。運動知覺對動物和人的適應性行為有重要意義。

(2)運動知覺的理論

①網像運動系統:視網膜相鄰的點受到連續的刺激是運動知覺的信息來源。當一個運動著的物體移過視網膜時,它將依次刺激視網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鄰感受器受到連續的激發,從而提供了運動的信息。

②頭一眼運動系統:為了知覺到運動,人們需要具有關于自身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樞神經系統發出的動作指令。這種信息與視網膜映象流匯合在一起,共同決定著人們的運動知覺。

(3)真正運動的知覺

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作連續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覺就是真正運動的知覺。物體運動的速度太慢,或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距離太小,都不能使人產生運動知覺。真正運動的知覺受目標物的網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參照點的影響。

(4)似動

似動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

①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物(光點、直線、圖形或畫片)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相繼呈現時,我們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

②誘發運動:由于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一般說來,視野中細小的對象看去在動,而大的背景則處于靜止的狀態。例如,夜晚,由于浮云的運動,使人們看到月亮在動,而云是靜止的。

③自主運動:在暗室內,如果你點燃一支熏香或煙頭,并注視著這個光點,你也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這是因為眼睛不可能把注視點精確地保持在黑暗中的光點上,眼睛的移動引起光點的網像徘徊于視網膜。

④運動后效: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么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五、錯覺

1.定義

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我們的知覺不能正確地表達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現種種歪曲。錯覺可以發生在視覺方面,也可以發生在其他知覺方面。心理學中研究的錯覺大多屬于視錯覺。

2.種類

(1)大小錯覺

①繆勒~萊耶錯覺:也叫箭形錯覺。有兩條長度相等的直線,如果一條直線的兩端加上向外的兩條斜線,另一條直線的兩端加上向內的兩條斜線,那么前者就顯得比后者長得多。

②潘佐錯覺:也叫鐵軌錯覺。在兩條輻合線的中間有兩條等長的直線,結果上面一條直線看上去比下面一條直線長些。

③垂直~水平錯覺:兩條等長的直線,一條垂直于另一條的中點,那么垂直線看去比水平線要長一些。

④賈斯特羅錯覺:兩條等長的曲線,包含在下圖中的一條比包含在上圖中的一條看去長些。

⑤多爾波也夫錯覺:兩個面積相等的圓形,一個在大圓的包圍中,另一個在小圓的包圍中,結果前者顯小,后者顯大。

⑥月亮錯覺:月亮在天邊(剛升起)時顯大,而在天頂時顯小。

(2)形狀和方向錯覺

①佐爾拉錯覺:一些平行線由于附加線段的影響而看成不平行的。

②馮特錯覺:兩條平行線由于附加線段的影響,使中間顯得狹而兩端顯得寬,直線好像是彎曲的。

③愛因斯坦錯覺:在許多環形曲線中,正方形的四邊略顯彎曲。

④波根多夫錯覺:被兩條平行線切斷的同一條直線,看上去不在一條直線上。

(3)螺旋和運動錯覺

①螺旋錯覺:由一組同心圓構成的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來是一個螺旋。

②運動錯覺:當我們的目光注視靜態圖上許多圓環中的某一個圓時,會覺得其他的圓在轉動的。

(4)明暗錯覺

明暗錯覺被稱為赫爾曼(Hermann)格柵。你可以在圖上交叉處看到灰點,但仔細看并不存在。更為有趣的是,看著此圖,用眼睛環視它,你可以看到那些交叉點放出火花,這個新發現的錯覺稱格力德(Grid)火花錯覺。

3.人為什么會有錯覺

(1)眼動說

當人們知覺某些幾何圖形時,眼睛運動的方向和范圍會發生變化,因而引起知覺的錯誤。但后來有人指出,在快速呈現某些錯覺圖形時,沒有眼動發生,而錯覺仍然出現,說明眼動說是不正確的。

(2)移情說

觀察者把自己認同于圖形的某部分,并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圖形上面,因而引起視覺變形。但是與該理論相悖的事實是,人的情緒體驗千差萬別,而錯覺對所有人實際是一樣的。

(3)完形傾向說

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某種完形的傾向,這種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開的事物各特征間的距離,因而引起錯覺。用知覺系統的完形傾向解釋錯覺也有問題,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完形傾向能使許多不完滿的圖形趨于完善,但不一定會引起錯覺。

(4)透視說

由于圖形通過透視暗示著深度,因而導致圖形大小知覺的變化。這種解釋看去有道理,但它沒有說明為什么透視上較遠的物體看上去反而大一些。

(5)常性誤用說

錯覺是知覺恒常性的顛倒。在日常生活中,當知覺條件改變,物體在視網膜上的視像也相應改變時,由于環境提供了深度和距離的線索,因而保持了大小知覺的恒常性。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當深度知覺的線索改變,而視網膜上的投影大小保持恒定時,就會引起物體大小的錯覺。常性誤用說的影響較大,但也有不能解釋的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新龙县| 五寨县| 洛南县| 邓州市| 桂林市| 临洮县| 新闻| 兴化市| 望城县| 西华县| 田东县| 临沧市| 万宁市| 伊川县| 松滋市| 博罗县| 湛江市| 宁晋县| 太白县| 福贡县| 凤凰县| 闸北区| 兰州市| 利津县| 平陆县| 白玉县| 莫力| 万州区| 普陀区| 田东县| 吉木乃县| 孝昌县| 榆社县| 辉县市| 姚安县| 平定县| 蒙城县| 银川市| 分宜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