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瓜栽培新技術與實例
- 張衛華主編
- 1540字
- 2019-01-04 20:46:08
第二節 生長發育周期及對生長環境條件的要求
(一)生長發育周期
1.發芽期
黃瓜由播種到第1片葉出現為發芽期,約8~10天。在常溫條件下,浸種后24h 胚根伸長1mm,48h 后可伸長1.5cm,播種后3~5天可出土。發芽期生育特點是主根下扎,下胚軸伸長和子葉展平,生長所需養分完全靠種子本身貯藏的養分供給,為異養階段。因此播種時要選用成熟充分、飽滿的種子,以保證發芽期養分供應,保證后期生長旺盛。本期要保持較高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照,以利于苗齊苗壯,如果土溫過低,幼芽出土緩慢,土溫低于10~15℃可能爛種。但子葉出土后要適當降低溫度、濕度,防止徒長,同時利于花芽分化,這一點在夏季育苗時尤其重要,苗期如果溫度太高,花芽分化推遲,而且雌花率偏低,這會使得結果期推遲,瓜碼較稀。
2.幼苗期
黃瓜從真葉出現到4~5片真葉定植時為幼苗期,約20~35天。夏天育苗時間稍短一些,20天左右,冬天育苗時間稍長一些,需要35天左右。幼苗期黃瓜的生育特點是:黃瓜幼苗葉的形成,主根的伸長和側根的發生,以及與黃瓜早期產量密切相關的花芽分化基本完畢。本期以促進根系的發育、擴大葉面積和促進花芽分化為重點。黃瓜幼苗期已孕育分化了根、莖、葉、花等器官,為整個生長期的發展,尤其是產品產量的形成及產品品質的提高打下了組織結構的基礎。因此生產上,創造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培育適齡壯苗是黃瓜高產栽培的重要環節和早熟豐產的關鍵。在溫度和肥水管理方面應本著“促”、“控”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以適應黃瓜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并進的需要,如光照過弱、氮肥和水分過多、溫度過高,易形成徒長苗,植株長勢弱,抗病能力低,雌花分化少。因此苗期管理很重要,此階段后期是定植的適期。
3.甩條發棵期
黃瓜由4~5片真葉定植起到第1個雌花(根瓜)坐住約需15~25天,這一段時期為抽蔓、甩條發棵期。早熟品種這段時間短,晚熟品種這段時間相對較長。當雌花子房膨大,幼瓜長到10 cm以上,且瓜把由黃綠變成深綠,俗稱“黑把”時,標志著甩條發棵期結束。此時株高一般50~120cm左右,已有10片葉左右。黃瓜甩條發棵期發育特點主要是:莖葉形成,花芽繼續分化,花數不斷增加,根系進一步伸長。甩條發棵期以莖葉的營養生長為主,并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生產上掌握的原則是,既要促使根的活力增強,又要擴大葉面積,確保花芽的數量和質量,并使根瓜坐住,避免徒長和化瓜。栽培管理上為了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關系,常進行“蹲苗”。
【金手指】
“蹲苗”主要通過控制施肥和澆水進行。蹲苗要根據瓜苗的長勢和土壤類型不同掌握好“蹲苗”的“度”:對于長勢較旺,土質粘重的地塊,蹲苗時間可長些,沙質土地蹲苗時間要短些,瓜苗較弱時可短時間蹲苗或者不蹲苗,以防過分控制肥水后,出現“花打頂”現象,形成小老苗,失去蹲苗的意義。
4.結果期
黃瓜從根瓜坐住到拉秧結束為結果期。結果期的長短因栽培方式、栽培條件和品種的不同而不同,露地一般歷時30~60天,日光溫室等保護地栽培結果期可長達120~180天。黃瓜嫁接后結果期延長,最長的可達270天以上,大大提高了產量。因此嫁接栽培對黃瓜高產十分重要。黃瓜結果期生育特點是連續不斷地開花結果,根系與主、側蔓持續生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齊頭并進,但以生殖生長為主。結果期的長短是決定產量高低的關鍵,因此應該合理調控溫度、濕度和光照,盡可能地延長結果期。結果期的長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品種的熟性是一個影響因素,但主要取決于環境條件和栽培管理技術措施。管理溫度的高低、肥料的充足與否、不利天氣到來的早晚和寒流次數的多少、病害發生種類與輕重都對黃瓜結果期的長短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此期必須加強環境條件管理,及時供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為瓜秧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以提高黃瓜產量和瓜條質量。此期也是病害高發期,應加強日常管理,減少病蟲害對黃瓜植株的影響。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黃瓜起源于熱帶雨林地區,表現為喜溫怕寒,耐熱能力也不強。黃瓜葉片生長的適宜溫度為:白天25℃左右,夜間12~15℃。幼苗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白天22~25℃,夜間15~18℃,定植前一周應該進行低溫鍛煉,以提高抗寒性。結果期黃瓜的適宜溫度為:白天28~30℃,夜間15~20℃。當溫度低于10℃時,植株的生理活動失調,生長緩慢或停止,“龍頭”不甩,生長點雌、雄花聚生,出現“花打頂”現象;當溫度低于5℃時,黃瓜植株難以適應,持續的時間一長,植株將枯死;當溫度低于0℃以下時,植株將迅速被凍死。而當溫度高于32℃后,植株養分消耗大于養分積累,植株開始發育不良;當溫度超過35℃,并且持續時間較長時,植株將迅速衰敗。
【金手指】
部分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朋友在植株生長的中后期、病害嚴重時采用40℃高溫悶棚來控制病害,這一方法在控制霜霉病等病害中效果明顯,但是前提是在悶棚時一定要保證棚內接近飽和的土壤和空氣濕度,以防引起瓜苗的衰敗。悶棚結束后要逐漸降低棚溫,不可突然拉開大風口,棚內溫度迅速降低會引發其他的病害。對于剛種棚的新手,建議不要采用這種方法。
地溫也是影響黃瓜生長的主要因素。地溫適宜,根系生長旺盛,地上部才能枝繁葉茂;地溫不適宜,根系發育緩慢或停止,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受到抑制,地上部會生長不良,葉色變黃,彎瓜、化瓜現象增多。黃瓜生長的適宜地溫為20~25℃左右。當地溫降至12~13℃根系發育停滯,低溫持續時間較長時,容易引起根系受害。如果土壤濕度大,根毛減少,根系變褐,導致漚根。地上部表現:根系輕微受損時,葉片枯黃,受損嚴重時植株早晚舒展,光照強時萎蔫,直至死亡。地溫超過35℃后,根系的呼吸作用大大增強,易造成根系早衰,植株很快死亡。
【案例】
2009年11月~2010年年初,山東省出現了罕見的大雪低溫天氣,許多第一年種植的新棚和保溫能力不足的舊棚內的黃瓜秧苗由于棚內溫度低,濕度大,細菌性病害大流行。病害一般由棚的前端低矮處、進門口處或者放風口處先出現,向棚后方蔓延。秧苗表現為葉片發黃,葉面密生水浸狀圓斑,圓斑擴大、合并,引起葉片干枯,嚴重影響黃瓜產量;也有莖部流膠、變軟的現象,植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復,幾天后植株死亡。剖開病變部位,發現大量細菌。
【金手指】
溫度管理是黃瓜栽培管理的關鍵技術之一,尤其是日光溫室越冬茬的栽培,溫度管理是栽培能否成功的關鍵。棚內發生的這種細菌性病害的主要誘因是高濕條件。這種高濕環境是由于棚內溫度低,得不到充分放風造成的。棚的前端低矮處、進門口處或者放風口處由于靠近棚膜或者與外界對流較多,植株表面“結露”現象比其他地方重,因此病害嚴重。所以該病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溫度不適引起的。
2.光照
黃瓜是喜光又耐蔭植物。葉片光合作用的光飽和點為55000lux,光補償點為2000lux。如果光照不足,會導致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產量降低,造成植株發育不良,引起“化瓜”現象。生產上應該采取措施,增加棚內光照。可通過及時吊秧、綁蔓,確保葉片受光良好,同時將多余的老葉、病葉及時摘除,確保功能葉透風見光。
光照管理對越冬茬黃瓜尤其重要。在遇到連陰天或者大雨、雪天時,常常因為光照管理不到位,導致黃瓜栽培的失敗。在光照強度較低的天氣,可采用降低棚溫的措施,使植株保持較低的呼吸強度,以減少體內養分的消耗。在黃瓜結瓜期如果連續陰天10天以上,將會嚴重影響黃瓜產量,因此陰、雨、雪天氣也要盡量揭開苫子見散射光,或每天揭苫令其短時見光。必要時應該在棚內補充光源,同時也可提高棚內溫度。在連續陰天之后,天氣突然放晴,不能將草苫全部揭開,否則會因為蒸騰強度的突然加大,根系供水不足引起植株失水而萎蔫。正確的做法是,轉晴天時逐漸增加光強,可將草苫逐漸的、間隔的卷起,使棚內秧苗逐漸適應強光照。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強光照伴隨產生較高的棚內氣溫。因此,在晴朗天氣和連續數日晴朗天氣光照強度較高時,要及時通風使棚內保持適宜的溫度,才能延長高光合強度的時間。
【金手指】
每年在連陰天后天氣突然放晴時都有農戶咨詢:為啥好天了大棚黃瓜突然焦葉、萎蔫?實際上就是由于連陰天瓜秧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較低(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和蒸騰),天氣轉晴后,棚內光照充分,氣溫迅速升高,植株蒸騰作用迅速增強,但是地溫改變不大,根系水分的吸收和運輸能力依然較弱,因此導致植株蒸騰失水大于根系供應的水分,植株發生萎蔫。
3.濕度
黃瓜起源于熱帶雨林地區,要求土壤濕度和環境濕度高,其根系分布較淺,根量少,因此根系對土壤深層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差,再加上地上部葉片多、葉面積大,蒸騰量大,而果實水分含量高,果實的膨大需水量又多,所以喜濕不耐旱。黃瓜最適宜的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90%;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黃瓜在不同生育階段對土壤濕度要求也不同,幼苗期和根瓜坐住前需水量相對較少,土壤濕度以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濕度過大,易于造成幼苗徒長。結果期需水量大,以田間最大持水量80%~90%為宜,過低則植株早衰和產量降低,且大肚瓜、蜂腰瓜等畸形瓜比例增多。黃瓜根系呼吸強度大,澆水過多或雨后田間積水時土壤透氣性差,易發生漚根,因此又怕澇。由于黃瓜對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空氣濕度在80%~90%,過高的空氣濕度易于誘發多種病害。
【案例】
2010年早春,山東濟陽縣一農戶因賣瓜耽誤了瓜棚放風,賣瓜回來發現棚內溫度已升高到38℃,高溫伴隨著較高的棚內濕度,于是立即拉大風口進行放風,溫度、濕度迅速降低,結果不出三天,棚內黃瓜嚴重感染霜霉病。
【金手指】
霜霉病是黃瓜栽培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害。這種病害往往是由于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控制不好引起的。打個比喻,霜霉病類似于人的傷風感冒,較高的濕度,較大的溫差,給霜霉病的侵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土壤和營養元素
黃瓜根系分布淺、根量少,好氣性又強,因此耕層深厚、土質疏松、透氣性良好的土壤最適于黃瓜的生長。沙質土壤中黃瓜發苗快,利于提早成熟,但植株易于老化,沒有后勁,總產量相對較低;黏性土壤雖然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于中后期黃瓜生育,但往往前期生育遲緩,發棵較晚,不利于早熟,在早春或冬季低溫季節還易于發生漚根等。黃瓜在pH值5.5~7.6的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長發育。黃瓜耐鹽性較差,生產中常由于過量使用化肥或連作造成土壤中鹽類濃度增加而影響黃瓜的生育,尤其在結果期,許多農民朋友盲目高投入高產出,增大沖施肥的量和沖施次數,導致土壤中鹽濃度上升。生產上提倡多施有機肥,既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氣情況,也有利于改良土壤的團粒結構,還能較長期為植株供應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