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珍遺《閩南紀勝》榮歸廈門故里 龔潔
《閩南紀勝》是興泉永道周凱創作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冊頁畫作,共12幅,表現他兩任興泉永道和一任臺灣道期間有關廈門和臺灣的史事,所有人物、建筑、山海、地名、事件,史志傳記均有記載。《閩南紀勝》蝴蝶裝裱成折疊式長卷,品相完美,經近兩個世紀的漂泊,近期從日本榮歸祖國,將出現在北京中國嘉德春拍賣會上。當我看到嘉德春拍圖錄的簡介之后,立即意識到此畫作的意義,對廈門或臺灣均十分重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歷史文獻,極為珍貴,可稱絕世珍品。機遇千載難逢,轉瞬即逝,不可猶豫,一定要把它拍到手,又出于對文物的關心和熱愛,更出于對廈門和臺灣有直接關系的文物必須保存的考量,不惜重金,傾15年養老金的積蓄,由北京朋友湯灝和袁兵搶拍成功,終于使《閩南紀勝》回到它的故里廈門,此乃一大幸事,為廈門文化藝術填補了空白,為廈門、臺灣歷史的密切關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至為珍貴,十分難得,在此,應特別感謝他們兩位的大力協助!
(一)
周凱,字仲禮,又字云皋,浙江富陽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9月16日生,嘉慶十六年(1811年)33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1814年)改授編修。其后四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補國史館纂修,署國史館提調,道光二年(1822年)2月,奉特旨召見于乾清宮,6月,補授湖北武昌府調補遣缺。9月,奉旨補授襄陽府知府,他在任內設義學,廣水利,修大道,政績卓著,至道光五年(1825年),對他考核的評語是:“才具明敏,辦事振作,志期遠大,束身仍自慎持”“盡心教養,官聲亦好”。六年初,道光皇帝調他任江西督糧道,未及赴任,又立即改調他到湖北漢黃德道。七年,丁內艱,至十年(1830年)服闕,奉旨授福建興泉永道,十二月抵達廈門視事。
道光十二年(1832年),也就是他在廈門任內的第三個年頭,他感到修纂于乾隆三十一年的《鷺江志》已過去了近七十年三個朝代,廈門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鷺江志》已不能表達廈門的現狀。于是,他著手修輯《廈門志》。同時編定金門島歷史上第一部《金門志》,這兩部志,雖然時光已過去約180年,但現在仍然是研究廈門金門非常重要而不可缺的入門志書。
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因“海中盜賊竊發”“臺灣余孽未除”,“海賊日有洶洶之勢”。于是會同金門總兵、水師中營參將、同安營參將等,統帶水陸兵丁搜捕潘涂、杏林柏頭諸城的盜賊,“焚其巢穴,獲賊多名”,海洋才稍靖。他的安邦舉措,深得林少穆(則徐)中丞等賞識。6月,奉調臺灣道,10月,又回任興泉永道,在臺灣百有余日,“搜獲余匪,斬梟凌遲者八十余人”。其間還曾發生“小亂三,俱即撲滅。”特別是回任興泉永道前夕,發生了群賊準備襲擊衙署,事先擒獲探子林振,供出:“知城中已暗藏數百人,約于二十二日舉事。賊于衣袖領口辮線分五色,各以其色為緣飾。”于是,“連夜閉城大索,得賊五十余人”。撲賊巢,斬首犯許戇成后,事平。于當年十二月初一抵達廈門,翌年,周凱又上書提出臺灣“應行興革事宜十條”。
道光十四年(1834年)起至十六年(1836年)8月20日,周凱在興泉永道任上做了三件大事:一為:剿匪安民靖境。“會同金門總兵搜捕晉江之蓮埭、塔窟、白崎諸城賊巢,行至南安大盈驛,聞樸兜鄉呂姓恃其族大,多為盜賊,時劫安海地方多案”,即會同金門總兵和馬提軍水陸之兵,親往圍之,焚其巢穴,搜獲巨盜呂石等80余名,正法7名,安海之民才安。民為其建生祠,他堅不同意。“還搜獲通夷販賣鴉片土之奸匪多名”。年終對其考核的評語是“通權達變、體用兼優、實為海疆不可少之員”。二為:修堤擴田增收。“廈鎮義倉存谷無多,向有義倉田在湖蓮保之林后鄉,憑臨海岸,借石堤為固,向為潮汐所噬,堤崩,義倉租亦無入。去冬,有薛豹率族人愿獻田義倉,請筑堤,才親往履勘,估計償薛姓田值,筑石堤土堤二道,“堤成,分畝丈量,計戶授佃,共得田六百三十余畝,入租谷八百二十余石,錢一百五十余千”,“悉歸諸倉,利簿而可久,民不患饑”。又于林后鄉筑租館,親定章程焉,此乃一大惠民工程。三為:重教育,修書院,發展文教事業。玉屏書院,積六千金,年久耗蝕,屋敝漏不能棲學者,月僅兩課,虛應故事。他與水師提督陳化成發起修文昌祠,推選正紳司出納,充罰款,漸復舊觀。聘請高澍然為山長,掌教書院,他還親到書院與諸生講習古文義法,從此弦歌不絕。

道光十六年(1836年),高澍然、呂世宜、莊中正、林琨璜,林鶚騰等好學之士,居于書院,相互游宴,皆有所作,并為諸生評削制藝,絕去時經,俾人真理,一時極為繁榮。這年完成了《閩南紀勝》的創作,并在他篡的年譜里特別做了記敘。8月20日,周凱卸任興泉永道,26日東渡回任臺灣道。他到臺灣不足二閱月,值臺、鳳、嘉三邑夏秋缺雨,米價飛貴,匪徒造謠搶奪。嘉義發生沈知等焚劫下加冬糧館,戕殺汛弁兵丁,豎旗謀逆。他即會同鎮軍達洪阿剿平。響應沈知的北路陳燕、南路吳幅等也糾眾起事,亦被撲滅,斬犯梟凌遲280余名。翌年(1837年)3月,他出巡全臺,深入到前任所不能到的最偏遠地方葛瑪蘭,密事周訪,不憚勞勛,染嵐瘴而弗顧。4月回郡,向大府陳述千言,“詳陳利病,切中肯綮”,衷懇提出治理臺灣的“興革事宜”。正因于3月的出巡染疴,病情日益沉重,延至七月三十日,回任不足一年,在任上“盡瘁以卒,”終年59歲。距他完成《閩南紀勝》尚不足一年,《閩南紀勝》成了他的絕響,留給了廈門和臺灣。在他從政的26年中,忠誠勤奮,公正廉潔,輕車簡從,惠民辦事,留下了許多值得人民懷念的篇章。除《閩南紀勝》外,還有《武當紀游》、《澎海紀行詩》、《內自訟齋詩鈔》、《內自訟齋文集》等書畫詩文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