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子承父業 經史合參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們給他找墓地,曾經找到一個位置,但是子貢發話:這個地方是埋皇帝的,我們的老師比皇帝還要偉大,接著找。最后還是在曲阜那個地方,安葬了他老人家。山川地脈是氣場,天地人合一,我們看不見那個氣場,但是有所感,這個氣在天地之間是存在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地氣地氣,非常關鍵。但是,現代的科學還沒進入到這個領域,對于堪輿的學說,還無法進行科學的解釋,現代人以迷信視之。即使不認為迷信,也不敢公開地用,其實建筑行業里面都在用,這是事實。可是,全世界第一個風水學也就是堪輿學的博士學位,是一個韓國人在美國拿到的!我們自己如何看待祖宗的文化?

第十一段,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爭論得很多,宋儒的解釋是說:爸爸在的時候,觀志;爸爸不在的時候,觀行;三年也不改變爸爸的做法,叫孝。南懷瑾先生提出反對說:如果按照宋儒的這種解釋,那應該打板子,他的爺爺如果不是為善的,是一個小偷,那他爹也跟著那么做,三年不改父之道嗎?

我認為兩種解釋都有問題,然后我就讀歷史,尋找可能的答案。經典讀不明白,就一定要讀歷史。在《管子》這本書里面,記述了春秋時期,也就是在孔子之前,齊國那個時代的做法,讓我對這句話,有了異于宋儒和南懷瑾先生的解釋,獻給大家,對與不對,大家自己去判斷,我對自己講的負責。

我了解的齊國,距今二千七百年左右,春秋時期管子那個時代,當時叫“嗣業”。就是每一個家庭從事手工業的就世世代代從事手工業;從事商業的就代代相傳從事商業;從事農業,就從事農業,而且,同業聚集到一塊兒,就是現在經濟學里面說的規模經濟。比如說,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城,規模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張五常教授去做調研,他說:我一看那看不到邊兒的市場,一下子就坐下來,老人家是走不了那么遠的路的。為什么?成規模了。像溫州那一片,成規模了;義烏那一塊兒,成規模了;像北京三里屯酒吧那一塊兒,也成規模了。大家想找一個什么東西,想去一個什么樣的飯店,一想,就那塊兒地,全都連在一起了。

管子這種做法使各業相安無事,非常穩定,而且是代際之間連續的專業化,形成了祖傳、秘傳這樣的中華文化的傳統,家家都有家學,家家都有家傳。積累了一輩子功力的老先生,不管傳男傳女,反正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他會毫無保留地真傳哪。但是外姓人就不一定了,好與不好,什么德行,那得考察好長時間。可是自己的兒孫,沒的說,子承父業,在那個時代非常的自然,是整個社會,至少在齊國,就是這樣安排的。搞手工業的,不要跟農業的去摻和,因為你不是搞農業的專家,不要去跟商業的、搞流通的去摻和,因為你也不是專家,就守住你自己這一塊兒就可以了。所以,我寫《中國經典經濟學》這本書的時候,對管子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就是專業化嘛!而且形成家族式的積累。我們今天能看到百年傳承嗎?可是當時在齊國,傳承百年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事情。

再看齊魯大地跟齊國相近的、挨著的魯國,一位圣人在談父子之間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子承父道?有吧。老爹從他爺爺那里面繼承了家學,到我這一輩能失傳嗎?而且當時的社會形態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爹當官,長子世襲爵位,整個國家制度就是這樣的。那么老夫子這句話,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每一家搞農業的、搞商業的、搞工業的,農林牧副漁,各業有各業的家傳。好了,回過頭來看,一個孩子,父親在的時候肯定父親是權威,無論從行業的專業技能上來講,還是從孝道上來講,他一定要聽父親的。父親一進來,立即得站起來行禮問好,父親讓坐才能坐下。哪像我們今天,仰躺在沙發上,長輩進來,還得給后輩倒杯水。“父在,觀其志”,士之心為“志”,什么樣的想法,有沒有志向,怎么考慮將來,這要觀,因為還不到他獨立展現的時候。在那個時代,父親在,當兒子的絕不會自己出去獨立門戶。

有些人問我,跟劉有生老師學了之后,能不能給我們講解一下病理的原因?我說,老師在一天,我就不講。有老師在,他講的比我們好多了,老人家踐行大半輩子了,我才學了幾天?以為看幾本書,知道了學理就行嗎?遠遠不是,那需要真實的功夫。同樣一句話,他老人家說出來管用,我說出來能管用嗎?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四十歲,還健健康康的,給大家講這個道理,假如我還在的話,那有老師講,我還不講,給老師打下手。除非老師命令:你必須上去講。那聽老師話,否則的話,我絕對不會沒有老師的允許,走上講臺,去專門闡述這方面的道理。這就是要“貴其師”,以師為貴,真正地尊敬老師,叫依教奉行,知道自己半斤八兩,這才是對師道的敬奉。不能學了三腳貓的功夫,就把自己當成四只腳的老虎,到外面去狐假虎威去,那受傷的只能是自己。

我們現在看到了嚴重的問題,有一些師兄弟,沒到那個份上,為了名、為了利,貪心去不掉,甚至色心也去不掉,結果出事兒了,最后自己死掉。學不清楚,不能做。我們知道不能讓一個孩子去承擔一個大人承擔的重量,會壓死人的,要有自知之明。像《道德經》上講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我們在這一章最后一段還會提到。

再看“父沒,觀其行”,父親不在了,這要觀看他的志向轉化為行為,能做到什么樣。如果三年當中無改于父之道,這就是孝。古人說這個三年,跟我們現在說的一萬小時定律是同一個概念。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一個人在一件正確的行當上,連續用功一萬小時,假如說天分夠的話,三年當中,每天十個小時,必定取得一個名滿天下的成就;如果天分差一點,也是一個足以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成就。一點都不假,三年足夠了。古人說十年寒窗苦,每天三個小時,仍然是一萬小時定律。我計算過,也可能有人已經統計出來,像比爾·蓋茨、李彥宏這種人物都符合這個一萬小時定律;包括郞朗彈鋼琴;包括張大千在莫高窟里面臨摹,臨摹了將近三年。“不經一番風霜苦,哪得梅花撲鼻香?”不可能的,一定要沉下心來自己修。我們剛才論述了,在齊國是那樣的社會條件,那我認為當時的魯國孔子他老人家看到的社會狀況也是如此。一個人三年遵守于父之道,這叫孝啊,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我們把這句話貫通,擴大到整個社會,即使父親沒有做到圣賢的境界,我們的傳統是“子不言父”,父親有過錯知道可以了,自己把這個過錯改了,這叫真孝。什么意思?爸爸脾氣不好,我這輩子把從父親那里遺傳來的這個脾氣秉性化去,這叫“上超九祖”。不用神神秘秘的,以為點個香磕個頭說超度,那超度不了,因為不是真的。真的“上超九祖”,是把祖先傳給我的這個不良習氣,在這一輩子里面徹底化干凈,他的不足,在我們這一輩里化掉,沒了。而且下一代受我們的熏染干凈了,一個清澈的源頭(黃河的源頭都是清澈的)“下蔭七玄”。一共多少輩?九祖、七玄加上父母自己十八代。怎么超度的?每一輩代表著一層,做不到的話,超度個啥?福蔭子孫,怎么福蔭?有脾氣,就是缺憾,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到家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奉节县| 红桥区| 渭南市| 尚志市| 兴业县| 龙岩市| 天全县| 固阳县| 鄂托克前旗| 平果县| 腾冲县| 子长县| 玛多县| 鸡东县| 兰西县| 泽州县| 岗巴县| 蓬安县| 桂林市| 南岸区| 醴陵市| 阳朔县| 铜山县| 中西区| 塔河县| 左贡县| 巴南区| 桦南县| 威远县| 绍兴市| 嵩明县| 苍溪县| 额尔古纳市| 墨竹工卡县| 同心县| 西林县| 娱乐| 怀宁县| 屯昌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