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通達 百家通達
我們今天上午講了四段: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的情緒,學習的根本。要戒除表象上的虛偽,不要“巧言令色”,你表演得再高妙,一旦被人家覷破,《了凡四訓》上說的“被人覷破,一文不值”。莫不如采取最好的策略,有一個西方的諺語,是美國的華盛頓說的,叫“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同樣適用于中國人,中國人的圣賢這樣的表達就太多太多了,每一位圣賢,都是真誠的。
“一家通百家通”,因為所有儒、釋、道、醫、武、法、墨各家,全都是“人”家,全都教我們如何做人。儒家的儒,起筆要寫“單立人”,就是人,這都會講,很多人都這么講。儒就是一個職業,周代一個職業,是“人所需要”的,或社會需要的人,要成為這樣的人。
“道”是人自己走的嘛,第一點,混沌初開的那一點,有一就有二,道生一,一生二,所以“道”字兩點相對;中間一橫,表示中道;底下一個自己的“自”,一個“走之”,表示天地之間陰陽平衡的這個正道,中道,需要自己來行,聽完道理,要“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不是用來修理別人的,是修理我們自己的。
佛,說是宗教,變成宗教是嘉慶年間以后的事,在古代,就是三種教育思想之一。明代陶宗儀在《輟耕錄》里談過“三教”,皇上問臣子“三教何為貴?”就是三種教育哪一個最好?哪一個尊貴?還有這種區分的想法。回答的人挺高明:“釋者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五谷一天不吃是要餓的,七天不吃要死人的。在倫理上講,七天不讀《論語》這樣的經典,傳統話說,“不讀經典,面部可憎”。
《論語》這個“論”,在這本書當中是倫理的倫這個音,學《論語》就是學人倫。家道家道,道理就在家中,不用往外跑,什么趕法會,聽師父開示,一臉的道氣、佛氣、儒氣,全把它拿掉,好好回家對父母“令色”一下,就是臉色要好;“巧言”一下,哄他老人家開心,慢慢地自己的真心就出來了。做到君子務本,先對自己的姊妹兄弟,然后擴大開去,對單位同事盡量減少一點計較,慢慢放寬心胸,才能夠進入真正的傳統文化的學習狀態。如果學完之后,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甚至懂了道理說:你看他做的,一點都不符合經典上的經意要求。越瞅人,越分別;越瞅人,越煩人,那就學反了,學倒了,還不如不學。所以學是給自己學,修理自己。
《天地八陽經》上說:“左撇為真,右捺為正,常行正真,是名為人。”諸子百家全都是人家,包括兵家,不戰而屈人之兵,不需要死那么多人。通過道理、通過德行,甚至通過威勢、震懾,不要打了,回到談判桌上來,都是為了天下蒼生。劉秀被稱作光武皇帝,復興漢室,可是他跟臣子講過一句話,“每一發兵,頭須為白!”每次發兵,動用軍事,當皇帝的,頭發胡須都愁白了。為什么?都是自己的子弟兵,都是父母的親兒,都是這個國家的支撐棟梁。一到戰場上,生靈涂炭。
學了經典文化,整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一理貫通地都可以做到。沒做到,就是沒學通,沒學通,不要怨,反求諸己。
今天上午利用這點時間,跟大家開個頭兒,講的有不對的地方,錯誤的地方,請大家包涵。
我們下一次再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