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詭奇的人和事件之一。19世紀初,洪秀全生于華南一個普通農家,做過村里的塾師,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洋思想讓年輕的洪秀全深為著迷,其中以某些基督教教義影響他的命運最深(有一群新教傳教士和當地信徒專心把《圣經》和一些闡釋教義的文字譯成中文)。洪秀全剛接觸這個宗教不久,但他的內心有一部分與時代的脈動相契合,使得他對基督教里頭的一些要素作了字面上的理解,深信自己是耶穌的幼弟,天父交付給他特殊的使命,要把神州從滿洲妖族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帶領著選民,到他們自己的人間天堂去。

洪秀全懷抱著這種千禧年式的信念,從1840年代末開始糾集一支“拜上帝教”信徒,到了1850年匯成太平天軍。洪秀全帶領這支軍隊,轉戰華南華中,攻無不克,但也生靈涂炭。1853年年中,洪秀全麾下的水陸聯軍攻占了長江重鎮南京,把那只存在于經文上、出于想象、扎根于土地的社會,創建為他們的太平圣地,并以此作根據地達十一年之久,直到1864年為止——其間有兩千多萬人或戰死、或餓死——洪秀全及其殘兵則死于兵燹饑饉。在急劇變化和深受外國影響的時代中,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和其公社意識的某些方面,很符合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lmagined Communities)一書中的分析。參閱時請特別注意該書英文原著20、22頁,關于“神圣”和“真諦”語言的部分;40頁,關于“特許的接近”和“高層中心”;55頁,關于朝圣和“神圣地勢的中心”。

洪秀全及其信徒在一種天啟式的靈視(apocalyptic visions)之中步上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浩劫,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在這種靈視出現之前,許多文明盛行的是不同的信仰模式——在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伊朗文明中尤其明顯。照之前的這種信仰模式來看,宇宙是秩序、繁榮與黑暗、混亂、毀滅這兩種力量之間脆弱但又僵持不下的平衡。用《奈費爾提蒂預言書》(The Prophecies of Nefertiti)來說,尼羅河的潮漲潮落本身就是這種恒定模式的明證:


赤足過對岸,

欲求水載舟,

奈何河變岸。

岸地將變河,

水流復變岸。科恩(Norman Cohn)《和諸》(Cosmos),19-20頁。譯按:奈費爾提蒂是公元前14世紀的埃及皇后,助其夫婿阿肯納頓(Akhenaton)制定新的宗教儀式。


在當時,死亡被視為沉寂,一種永久的等待,毫無蘇醒的希望。雖然當時可能借著各種厚葬儀式,或是把心力放在生者身上來表達慰藉,但是人死是不可能復生的。在蘇美爾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中,死亡把人帶到了終點:


進此屋者永不可出,

入此路者永不可還,

進入此屋永無光亮。前揭書,55頁。譯按:《吉爾伽美什史詩》成于公元前7世紀,亞述王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之時,內容是巴比倫時代的傳說故事。這是有關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重要的文獻資料。


但是約自公元前1500年起,被稱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或作Zarathustra)的波斯先知創立了一種信仰模式,我們稱之為“千年盛世說”,向人許諾了一個臻于至善的世界,混沌消弭,和平萬代,由一位不受挑戰的神靈統治沒有改變的國度關于千年盛世理念的形成期,見前揭書77、95頁;引文則引自56、99頁。科恩(1996)假設,由于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和其他思想家的“古老生活方式與其中熟悉的確定性和保護”被毀壞,他們從這種“痛楚”中引發了千年盛世的信念。譯按:史景遷與一般的說法有所不同。一般認為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約為公元前628至前551年,也有人較含糊地說他活動的期間約在公元前10至前7世紀之間。。這些信念動人心弦,力量極大,也滲入許多民族的思想意識之中,透過敘利亞—巴勒斯坦各部族,又啟發了杰里邁亞、但以理、以西結等人做先知式的預言,這些猶太教先知又影響了拿撒勒的耶穌和《啟示錄》的作者。這些經師和先知預見,在新世界實現之前,兩股力量會有一場天啟式的殊死爭斗,善的力量歷盡艱難之后,終將勝利,而惡的力量則將從世界消失。

中國后來也出現了類似的轉變,而且就我們所知,這個轉變是獨立衍發的。中國人一直接受物質相生相滅的觀念,成于公元前1000年的《易經》是最有名的說明。照《易經》的說法,創造的力量至多“或躍在淵”。若是發生沖突,“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而世間事物如火,“焚如,死如,棄如”衛禮賢(Richard Wilhelm)譯《易經》,9、29、121頁,“乾”卦、“訟”卦和“離”卦。。成于公元前5世紀的《老子》影響后世中國人極大,在書中,相生、相克和天道無常的概念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在所有存在形態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劉殿爵(D. C. Lau)譯《老子道德經》,101、103頁。

這些觀念看似根深蒂固,但也逐漸有所變化,各個文明都有這個情形。《老子》的經文有歧異,含義也差異很大,到了公元2世紀,“太平道”的觀念伴隨著“天師道”的觀念開始在中國生根,便是應經文的歧異而生。這些宗教運動有其救世的成分,企求一個至高的救世主,解世人于災厄,開創太平世道,結束以往的一切。公元2世紀的一部經文中有“僮兒為群……吾自移運當世之時,簡滓(擇)良民,不須自去,端質守身,吾自知之”參見索安(Seidel)《形象》(Image),216、223頁。其225頁的引文引自《老子變化經》。

在公元3世紀到6世紀之間,隨著道教各種門派和傳入中國的佛教相互補充加強,這些天啟式的想法變得越來越明確而強烈。疫病饑荒四起,君主暴虐無道,洪澇時有所聞,在在說明毀滅之日不遠矣。只有少數人在天上救星及其在世間的代表帶領下,才能躲過這場浩劫。大難結束之后,虔誠的信徒聚在一起,共組桃花源,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許理和(Erik Zürcher)《月光王子》(Prince Moonlight),215、12-18、21、53頁。博德曼(Eugene P. Boardman)《太平天國叛亂的千年盛世觀》(Millenary Aspects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1851-64)的70-71、79頁,以科恩的千年盛世信仰之范疇對太平天國進行了討論。

自彼時以降,千年盛世的思想和天啟式的信仰始終活躍,而且中外皆然。無論在中國或歐洲,倡導這些信仰的人將之同激進的政治與平權主張相連結,從窮人中吸收到信徒無數,每隔一段時間就率領他們與國家作武力對抗。在中國,從10世紀到19世紀這段時期里,朝廷常將這類起事歸咎于“白蓮教”的教眾,但其實在白蓮教教眾之間并沒有統一的中心教旨,他們只是一群彼此沖突、相互競爭的宣教和反抗群體特爾·哈爾(Ter Hair)《白蓮教》(White Lotus),212、260頁。在該書的120頁,哈爾特別批駁認為摩尼教教義影響了中國的觀點。

在歐洲,宗教改革之后仍有許多支千年盛世派別挑戰羅馬教廷,而且力量更為猛烈。清教徒的理想轉到北美殖民地的沃土,乍看之下找到了建立各種“新耶路撒冷”和“祈禱之城”的完美環境。雖然那些抨擊過分自由和平等的人仍然在為這個世界的末日提出新的時程,并以“聯邦主義者的千年盛世論”(federalist millennialism關于歐洲傳統較好的入門書之一,是麥金(McGinn)的《末日觀念》(Visions)。關于胡斯派、塔博爾派和再洗禮派,見科恩的《千年盛世的追求》(Pursuit of the Millennium);關于清教“掘地派”和“平等派”,見伍德豪斯(Woodhouse)的《清教主義和自由》(Puritanism and Liberty);關于班揚(John Bunyan)的世界思潮,見希爾(Hill)的《修理匠》(Tinker)。關于美國的經歷,參見布洛克(Bloch)《幻想的共和國》(Visionary Republic),25、12、205頁;以及霍爾斯頓(Holstun)的《理性的千年盛世論》(Rational Millennialism),特別是103-165頁,討論艾略特(John Eloit)與其“實征千年盛世主義”的部分。魯賓斯坦(Rubinstein)的《起源》(Origins),對19世紀初新教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做了分析。),讓《圣經》中《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所展現的世界如在眼前,但是這種理想面對18世紀的現實,勢力已不如從前。這些信仰的力量在19世紀初透過美國浸禮會傳教士而帶到中國,并強化了原先來自英倫三島和中歐的福音派新教傳教士的訊息。到了1830年代初,這些新勢力在華南扎了根,將與中國固有文化一同爭相影響年輕的洪秀全。本書就是要講述這番因緣際會的結果。

我有幸承簡又文的教誨,接觸到太平天國史的各個層面;簡先生是研究這場奇異起義的大學者之一,恩師芮瑪麗(Mary C. Wright)在60年代末邀請簡先生訪問耶魯,以期他能將那部洋洋灑灑的三卷本太平天國史簡寫成一本英文書冊簡又文著作的英文版在芮瑪麗(Mary Wright)死后,由薩達德(Adrienne Suddard)續完,出版時書名定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The Taip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紐海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73年)。。我當時雖然很迷太平天國史,但是這二十年我壓根沒想過會去寫太平天國。在大陸,除了簡又文之外,還有幾百位歷史學家和編輯人員在從事太平天國研究,這是因為共產黨當局把太平天國看成社會主義者的原型,他們的經驗可作為革命的借鏡,而且太平天國的失敗也說明:如果沒有紀律嚴明的馬列政黨來領導,這類農民起義不可能竟其功。而且,幾乎所有現存已知的太平天國文獻都已譯成英文,不難找到;我以前以為,太平天國的相關研究都已做盡。

不過,在80年代末,我獲悉在倫敦大英圖書館發現了兩種太平天國文書,共分三卷,是1860年代初在南京印刷的。這些文書記錄了一系列的顯圣,據稱是耶穌和天父傳給世間的太平天國信徒的。承蒙大英圖書館準許,我得以查閱這些文書的原件并制作復本;后來我去了北京,見到了發現這些文書的王慶成,并就其意義作了充分的討論這些文書被冠以《天父圣旨》和《天兄圣旨》的書名。關于王慶成對這些文書之重要性的最新分析,見《〈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和太平天國歷史》一文,收錄于他的《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歷史》(北京:1993年),197-244頁。。我才了解到,這些文書的發現確能讓我們對太平天國有新的認識。

當然也可說,新發現的文書所載的這類顯圣算不上是確切的史料。但是這些顯圣的時間地點是如此精確,而且還細述了幾位太平天國首領及其信徒的舉止,在我看來,這的確照見了這場起義。更有甚者,這些記錄編排清楚,讓我們一窺太平天國兩段關鍵時期:其中一組(據說是來自耶穌)集中在太平天國在廣西山區的成形時期;另一組(據說是來自天父)則集中在太平天國治理南京的頭幾年。這些顯圣也與太平天國史上的許多別的事件有關:在記錄耶穌降凡的那兩卷,在當時農村社會這方面,提供了許多全新的資料;而天父顯圣的部分則讓我們對太平天國史上各個事件與洋人訪問天京之間有何關聯,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不過對我而言,這些新文件的用處主要在于照見了洪秀全這個人,它們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受他感召的信眾,以及洪秀全及其追隨者如何回應那些信眾。我們若想了解這些以救世主姿態出現的領袖如何創建一個可供驅策的實踐基礎,那么這些問題至關重要。這種觀點的有力論證見于周錫瑞(Esherick)的《起源》(Origins)一書,特別是326頁,他在此處主張,就像其他由農民組成的社會,中國也充斥著“宣揚形形色色的新迷信和新教義的教師、先知,或純粹的瘋子”,因此,“搞清楚他們從哪里獲得了他們的觀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他們的觀念是如何吸引聽眾的”。關于最新的洪秀全傳記總結,參見威爾斯(Wills)《名望之山》(Mountain of Fame), 259-273頁。

以洪秀全為題寫作,我幾乎馬上就意識到,這既是寫經也是寫人,而且寫的還是經文中的經文——《圣經》。我不是專門研究《圣經》的專家,也不敢以《圣經》專家自居,前景一片茫茫。但我曾在幾所每天必讀《圣經》的學校里讀過十幾年書,我能了解,洪秀全從《圣經》中得到的力量、靈感和使命感是無可否認的,雖然他對《圣經》的反應是那么的個人化。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洪秀全讀的是中文的《圣經》,翻譯的人是皈依基督教的中國人,或是住在東南沿海城鎮、略通中文的西方新教傳教士。這些翻譯頗多任意發揮之處,語意含糊、訛誤,原文所無之反意,造就了洪秀全的信念和命定感,卻沒有正式的宗教教育,這讓我倍感興趣關于《圣經》的翻譯和傳教這個重要領域的最新探討,是斯莫利(Smalley)所著的《翻譯以傳教》(Translation as Mission)。。這等于再次說明了在沒有引導的情形下,傳遞這么一本有爆炸性的書,是非常危險的,而且也說明了西方對洪秀全的影響有多大;它也助我了解洪秀全最后得到《圣經》時,為何將之據為己有。也因為《圣經》是洪秀全的,所以他想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可以照自己的意思來進行修改,如此便能以“更純正”的方式把上帝的旨意傳達給信眾。

我無意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也無意闡述洪秀全宗教信念的各個層面考察太平天國歷史最好的英文著作仍是簡又文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Revolutionary Movement)和梅谷(Franz Michael)的《太平叛亂:歷史和檔案》。關于太平天國的宗教,最細致的論述見于博爾(Bohr)的《末世學》(Eschatology)和瓦格納(Wagner)的《天國觀念》(Heavenly Vision)。。我當然也無意說洪秀全對中國的社會、宗教,還有他軍事神學的思想都是混沌一片,不夠完整。本書的用意在于提供一個排比有序的脈絡,來了解洪秀全的內心世界,并說明當他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脈絡合拍的時候,吾人便能追索他行為的邏輯。

許多問題仍無答案,最關鍵的或許是洪秀全的性格和他挑起的那場天啟運動之間有何關系。1840年代,洪秀全開始向廣西山區一小幫農民和短工傳道時,他曾想過由他的信念所啟動的事件,其發展將導致千百萬生靈涂炭,讓中國一流的政治人物集中財力兵力,耗十年歲月來鎮壓嗎?大概不太可能,因為洪秀全以為自己就是上天的力量,慢慢相信自己已經不受世道評判。如果,他真的想過的話,那么他仔細讀過的《啟示錄》已明載,這等浩劫早已被道出了,混沌懼怖不過就是行將來臨的光榮和平的一部分而已。我心里頭沒有希望洪秀全實現目標的念頭,但我也不能全然否認他的追尋中有真誠的熱情。本書卷首語引了濟慈的詩,它就是由《啟示錄》而來,有些人相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贊嘆”,而洪秀全就是其中之一。那些從事這等使命的人極少算計后果,而這就是歷史的一大苦痛。

史景遷

1995年5月15日書于美國康州西港

太平玉璽

天父上帝 天兄基督

天王洪日 主王輿篤

救世幼主 真王貴福

八位萬歲 永錫天祿

永定乾坤 恩輯和睦

太平天國玉璽。這一方玉璽為20.5厘米見方,很可能制于1860年或1861年,此時太平天國已近尾聲。璽文有如字謎,故歷來學者對于璽文的行文順序與解釋素無定論。近來最廣為接受的說法系王慶成提出,他認為應從中間的“天父上帝”開始,然后是下半部的璽文,四字一行,右左交替,最后結束在上半部“恩輯和睦”四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扎赉特旗| 孝义市| 江城| 桃源县| 玛纳斯县| 上虞市| 黑水县| 阿坝| 肃宁县| 长兴县| 东莞市| 双桥区| 榕江县| 海兴县| 永昌县| 馆陶县| 香河县| 昌宁县| 米易县| 炉霍县| 马尔康县| 仁布县| 芦山县| 泰州市| 阿荣旗| 广灵县| 萨迦县| 宜兰市| 沈丘县| 五指山市| 江津市| 青龙| 古交市| 泗洪县| 黎平县| 雷州市| 武平县| 浦江县| 新宁县|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