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丁鑫
- 7272字
- 2019-01-03 02:37:36
心域要寬,眼界要矮
一個人的眼界隨著他的心界而不斷擴大,你能看多遠,你才能走多遠。我們認為行走于世上,自己擁有很多,實際上卻時有時無,若擁有成了負擔,還不如舍棄。只有思想豁達、空靈的人才是真正的七竅玲瓏。
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謹記,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放棄。能夠做到坦然放手,一無所有之時心態(tài)自然能夠得到調和,已經一無所有,又何必擔心會失去呢?丟掉過于沉重的包袱,不害怕失去,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在那里,看生命在谷底與波峰之間起伏,看心情在陰霾與晴朗之間兜轉,感受春日暖陽,也體驗冬季嚴寒。這一切,無不精彩,無不豐富。不去計較生活的得失,原諒生活的過錯,能更多地發(fā)現這個世界的種種美好。
想要正確地駕馭自己的心,就要達到心的自由境界。與其說心像墻壁,不如說仿若倉庫更加貼切。我們心中所有之物,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經驗,都是為了眾生,并非自己本身需要它們,因此自己本身內心是“無一物”的。就像倉庫一樣,雖然庫中儲藏著無數東西,但是一件都不屬于自己,在眾生不需要的時候,應該安放不動,只有當其他人需要了,才從中取出。這樣的心是無比寬容的,能夠包容一切,自然不會被無常所困。
有一位禪師,因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布袋而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佛為渡濟世人轉世而來。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于是便上前和他聊了起來。
居士:“敢問和尚法號是什么?”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碼。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居士:“和尚云游四方,布袋中都有什么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
居士:“弟子愚頑,想向禪師請教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稱作乾坤袋,從他隨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就好像他的心境和胸懷,別人給他什么他都會收下,即使是不好的東西,只要裝進他的布袋,都會變成好的東西,他還常常將里面的東西送人,好像永遠也掏不完。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論善惡、好壞、是非,只要在他面前都會變得沒有障礙。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開時可以遍及十方,甚至連虛空也能裝進去。
“入時觀自在”,因為心無障礙,所以不論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徹,自然就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心,將它修煉成一面墻,不論做什么用途,都能夠保持不動;同時又能像倉庫一樣,不管儲藏多少東西,都既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也不會成為會引發(fā)傲慢情緒的引子。
《華嚴經》中有偈曰:“眾生心不同,隨起諸妄想;如是諸佛剎,一切皆如化。”眾生的信念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念也各形各色,因此在十方凈土之內,也是如幻如化的諸般泡影。
我們認為行走于世上,自己擁有很多,實際上卻時有時無,若擁有成了負擔,還不如舍棄。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能夠獲得自由逍遙的心境,對于現實中的大事小事舉重若輕。
送道標上人歸南岳(唐·劉長卿)
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
江草將歸遠,湘山獨往深。
白云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衡岳千峰亂,禪房何處尋。
低頭水中天,退步是向前
生活中很多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中其實都有禪理,只是疲于奔波的眾生早已喪失了于細微處探究竟的興趣和能力。然而,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再是昨天的我們,為了在今天取得進步、重建自我就必須放下昨天的自己;為了迎接新興的,就必須放下舊有的。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領略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就要離開喧囂熱鬧的都市,想要獲得如陽光般明媚開朗的心情就要驅散昨日煩惱留下的陰霾。
放下是為了進步,是為了包容。放下對個人意見的執(zhí)著才能包容,放下今日舊念的執(zhí)著才會進步。表面看來,放下似乎意味著失去,意味著后退,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退步本身就是在前進,是一種低調的積蓄。
一位學僧齋飯之余無事可做,便在禪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畫來。畫中龍爭虎斗,好不威風,只見龍在云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但學僧描來抹去幾番修改,卻仍是氣勢有余而動感不足。
正好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見到學僧執(zhí)筆前思后想,最后還是舉棋不定,幾個弟子圍在旁邊指指點點,于是就走上前去觀看。學僧看到無德禪師前來,于是就請禪師點評。
禪師看后說道:“龍和虎外形不錯,但其秉性表現不足。要知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向后退縮;虎要上前撲時,頭必向下壓低。龍頭向后曲度愈大,就能沖得越快;虎頭離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學僧聽后非常佩服禪師的見解,于是說道:“老師真是慧眼獨具,我把龍頭畫得太靠前,虎頭也抬得太高,怪不得總覺得動態(tài)不足。”
無德禪師借機開示:“為人處世,亦如同參禪的道理。退卻一步,才能沖得更遠;謙卑反省,才會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學僧有些不解,問道:“老師!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謙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地對他說:“你們且聽我的詩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學僧們聽后,點頭,似有所悟。
無德禪師此刻在弟子們心中插滿了青秧,不知弟子們看見了秧田的水中天否?
進是前,退亦是前,何處不是前?無德禪師以插秧為喻,向弟子們揭示了進退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能屈能伸,既能在萬丈崖壁上揮毫潑墨,好似銀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靜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有時候,我們遇到困難會暗想:這條路真難走,這種日子再也過不下去了。那為什么不退后一步呢?也許只要退后一步,就會在沙漠中看見屬于你的綠洲;也許退后一步,你就能在生命的大海中發(fā)現屬于自己的小島。所以當你覺得山窮水盡的時候,不妨退后一步,你就會覺得海闊天空;心灰意冷的時候,轉念一想,說不定會發(fā)現原來一切正在悄悄轉好。
退一步海闊天空并非是一句空話。有退有進,以退為進,繞指柔化百煉鋼,也是生命的大境界。
云(唐·吳融)
南北東西似客身,遠峰高鳥自為鄰。
清歌一曲猶能住,莫道無心勝得人。
敞開心竅的大境界
春暖花開,冰消雪融,普潤大地,就像圣人的胸襟氣度般瀟灑與自得。“曠兮其若谷”,比喻的是思想的豁達、空靈。一個修道有成的人,就得有這樣清明空靈的腦子,如同空洞的山谷,回音縈繞。只有心境永遠保持在空靈之中,才是真正的七竅玲瓏。心境不空的人,就好像“蓬茅塞心”之人,心被蓬茅堵住。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智慧自然高遠,正所謂“打破冥頑須悟空”。
一個人的心界是關鍵,它決定著視界,更決定著世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明道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有悖常識,是在騙人吧?”
明道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里了!”
明道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個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后,當下恍然大悟。
拘泥于一種形式之中,只會讓心靈關閉、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開通心竅,才能融會貫通。我們的心靈就是我們的自我,不要把自我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之上,否則會感到異常不安。敞開心懷,才不會被一些俗世塵埃所干擾,才能安心地關注當下,保證身心的純凈。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即便不能如大鵬般翱翔于藍天,也需擁有氣吞八荒的胸襟,世界也會隨之變得更廣闊。
此外,開闊的心胸還是一種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清醒劑;是一種使人做到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它崇尚磊落坦蕩、無私無畏和志存高遠的品格,鄙視斤斤計較、蠅營狗茍和鼠目寸光的行為。天地何其廣闊,有多少事等待我們去做,沒有開放的、氣吞八荒的胸襟,一味地計較,逃避,只會使自己更為閉塞。
一位學僧打算辭別禪師,周游四方,禪師問:“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
僧人無法應對,禪師笑了笑:“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云飛?”
學僧明了,方覺自己修為不夠,決定繼續(xù)留在禪師身邊參禪。
最好的修身是修心。竹子妨礙不了流水,高山阻擋不了云煙,一個人心里開闊了,一切都是開闊的,不會受制于空間。所以,一個人擁有開闊的胸襟是必不可少的。
大胸懷是大海,納百川,載千舸,容萬物,育眾生;大胸懷是高山,不厭細塵,不嫌怪石,披風雪,湍瀑布,生草木,活鳥獸;大胸懷是大地,默默承載,無怨無悔,無論是刀槍劍戟,車輪滾滾,炸彈核武,還是巨峰的重壓,江河的撕扯,鐵蹄的踐踏都能夠平靜地忍受;大胸懷是天空,默默包容,從不逃避。不管是陰云風雨,萬鈞雷霆,抑或朗朗晴空,朝霞彩虹,或是沙暴埃礫,日月星辰,它都能以寥廓之胸懷容之。
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唐·皎然)
至道無機但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
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
“空心”才能包容萬物
在禪宗的觀念中,空與有并非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宇宙萬有,因為虛空含納包容,所以能擁有日月星河的環(huán)繞;因為高山不揀擇砂石草木,所以成其崇峻偉大。
俗話說,海納百川,很多人將“大海”作為浩瀚胸襟的代名詞。而人的心卻是大海與高山都不能比的。把心騰空,就可以包容萬物。
默雷禪師有個叫東陽的小徒弟。
這位小徒弟看到師兄們,每天早晚都分別到大師的房中請求參禪開示,師父給他們公案,于是他也請求師父指點。
“等等吧,你的年紀太小了。”但東陽堅持要參禪,大師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參禪的時候,東陽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后在師父的旁邊坐下。
“你可以聽到兩只手掌相擊的聲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說道,“現在,你去聽一只手的聲音。”
東陽鞠了一躬,返回寢室后,專心致志地用心參究這個公案。
一陣輕妙的音樂從窗口飄入。“啊,有了,”他叫道,“我會了!”
第二天早晨,當他的老師要他舉示只手之聲時,他便演奏了一首樂曲。
“不是,不是,”默雷說道,“那并不是只手之聲,只手之聲你根本就沒有聽到。”
東陽心想,那種音樂也許會打岔。因此,他就把住處搬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
這里萬籟俱寂,什么也聽不見。“什么是只手之聲呢?”思量之間,他忽然聽到了滴水的聲音。“我終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聲了。”東陽在心里說道。
于是他再度來到師父的面前,模擬了滴水之聲。
“那是滴水之聲,不是只手之聲。再參!”
東陽繼續(xù)打坐,諦聽只手之聲,毫無所得。
他聽到風的鳴聲,也被否定了;他又聽到貓頭鷹的叫聲,但也被駁回了。
只手之聲也不是蟬鳴聲、葉落聲……
東陽往默雷那里一連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種不同的聲音提出應對,但都未獲認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聲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終找不出答案。
最后,東陽終于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聲音。他后來談自己的體會說:“我再也不東想西想了,因此,我終于達到了無聲之聲的境地。”
東陽已經“聽”到只手之聲了。
一旦仔細去聆聽那“只手之聲”,人就踏上了心靈的解脫之旅,心感受到的萬物之豐富便會遠遠超過自己視線范圍之內的一切。內心豐富,卻亦可呈現一種空無的狀態(tài),東陽在“無聲之聲”的境地中進入了真正的禪定,從“空無”中體驗到了“富有”。
星云大師說:“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臟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就像兩個人相對交談,也需要一個空間才能進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與其被滿滿的外物所累,何不索性全部放下,傾聽那無比奇妙的“只手之聲”,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
送安律師(唐·皇甫冉)
出家童子歲,愛此雪山人。
長路經千里,孤云伴一身。
水中應見月,草上豈傷春。
永日空林下,心將何物親。
在行云流水的日子中點燃一瓣心香
禪師們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常會引用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里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晴空,如果沒有一點云的話,整個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云萬里天”。這是很高的境界,許多學禪者都是因為這些境界而悟道的。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藥山惟嚴禪師的德行,一天,他特地親身去參謁,巧遇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雖知太守來,禪師但仍無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禪師仍然專注于經卷上。
李太守看禪師這種不理睬的態(tài)度,忍不住怒聲斥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欲拂袖而去。惟嚴禪師至此,才冷冷說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短短一句話,李太守為之所動,乃轉身拱手致歉,并問道:“如何是道?”
惟嚴禪師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聽了,欣然作禮,隨述偈曰: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頓悟,下山后隨即解甲歸田,去尋找閑云野鶴的生活,從此足不出戶、隱居山林。
惟嚴禪師形象地給太守點出了修道見道的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飄,水在瓶子里,擺在桌上,一個那么高遠,一個那么淺近,這就是境界。青天上的白云,瓶里的水,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擁有純凈的顏色。但是這個世界的我們,很多時候都丟失掉了云朵本來的白色,清水本來的純凈。世界雖然是有瑕疵的,本來混有多種雜亂的顏色,但是純潔的云漂在天空中依舊很美麗,水在瓶子里仍然是它的味道。人也應該如此,無論童顏之時,還是鶴發(fā)之齡,我們都要保持一顆開闊的心。
心的修持達到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境界,我們的境界該有多么開闊。心境是沒有界的,你的心靈就是一個小宇宙。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fā)就像心靈一樣是無窮盡的,佛學名詞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fā)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這樣的境界非身臨其境者不能體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能夠在歲月的枯榮中體會生命的短促、人世的無常。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凋零與成長都是對我們最直接的提醒。它教育我們,懷平常心看淡塵世喧囂,也敦促我們,懷感恩心珍惜生命的一切饋贈。
睿智的人總是懂得手持一盞心燈行走于世。這盞燈如太陽,可以照亮黑暗;如良田,可以滋長善根;如明鏡,可以洞悉萬象;如大海,可以容納百川。燈光點亮人心,照亮遠方的道路。做一個寬心的人,在行云流水般的日子里時時點燃那一瓣心香。
贈藥山高僧惟儼(唐·李翱)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霄水在瓶。
眼睛所到之處決定腳步到達的地方
一個人的眼界隨著他的心界而不斷擴大,你能看多遠,你才能走多遠。人的一生也是一個不斷拓展眼界,不斷提高成就的過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如果一個人絲毫沒有突破自己的野心,那他只會囿于現有的視野,不能從更高、更新、更奇的角度觀察。人只有開闊視野,才能看得更長遠。
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唯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決心要作出偉大的事。人生成功與否,尤其是成就開放式人生,與視野開拓息息相關。視角越大,看見的世界越大,實現理想的機會也就越大。正因為視野決定人生高度,所以才有了登高望遠的名言,才有了坐井觀天的警句。
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方丈,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讀書……”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沒有說,回到房間里搬了一塊石頭出來:“這樣吧,今天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賣。但是記住一點:無論別人出多少錢都不要賣!”小和尚想不通,可是,沒有辦法,小和尚只好拿著石頭下山了。
在市集里,有個婦女走了過來,看了看石頭說:“我出五文錢買你這塊石頭。我想買回去給丈夫寫字的時候壓紙,這樣不容易被風吹走。”小和尚想,一塊石頭能賣五文錢啊!但是,方丈不準他賣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說:“不賣、不賣!”婦女走了。
小和尚回到山上,說:“今天竟然有個婦女愿意出五文錢買這塊石頭……但你說不讓我賣,我只好不賣!”
方丈問:“你能從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搖搖頭回答:“不明白!”
方丈笑了笑:“這樣吧,這次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米鋪老板那兒去賣,但是,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小和尚帶著石頭下山了。
小和尚來到米鋪,見到了米鋪老板。米鋪老板拿著那塊石頭端詳了半天說:“我出500兩銀子買你這塊石頭!”小和尚嚇了一大跳,一塊石頭值500兩銀子啊!米鋪老板解釋:“這是一塊化石,我愿意出500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小和尚連忙說:“不賣、不賣!”抱著石頭趕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見了方丈,說:“方丈、方丈,米鋪老板說愿意出500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說是一塊化石……”
方丈問:“你能從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這次呢,你還是去賣石頭。不過,這次是賣給山下珠寶店的老板,還是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小和尚來到珠寶店,老板把石頭拿過來端詳半天說:“我有三家珠寶店、兩家當鋪和一些田產,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財產來換這塊石頭!”
小和尚嚇得“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這么值錢啊!”
珠寶店老板解釋:“你不要看它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其實,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層石頭的樣子,里面是一塊無價的寶玉!”
小和尚嚇得連忙說:“不賣、不賣!”緊緊抱著石頭連滾帶爬地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珠寶店老板說他愿意出他所有的財產來換這塊石頭。他說這里面是一塊無價之寶……”
方丈問:“這次你明白了嗎?”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地告訴小和尚:“同樣一塊石頭,在一個婦女的眼中,只是一塊壓紙的石頭,值六文錢;米鋪老板認識到它的一些價值,知道它是一塊化石,愿意出500兩銀子來買;而真正懂得它價值的只有珠寶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過是外面包裹了一層石頭的樣子,里面是一塊無價的寶玉!”
同樣一塊石頭在農婦眼里就值六文錢,在珠寶店老板那里卻價值連城,其間可謂天壤之別。這其中的差別何在呢?其差別就在于農婦和珠寶老板的眼界不同。老和尚通過這個經歷告訴小和尚,一定要認真修為,只要你的心界高遠了,你就能在身邊的一草一木中發(fā)現佛的影子,佛的境界。
春行寄興(唐·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