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楊婧
- 16字
- 2019-01-03 02:37:00
第一篇 科學自助理財,保障一生幸福
第一章 從700元到400萬,距離并不遙遠
為什么富人善于創造財富
20/80定律告訴我們,20%的富人掌握了80%的財富,富人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的奧秘究竟是什么?答案是科學理財。
盡管如今有更多的人已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理財者的大軍,但是仍然有不少貧窮者。其原因在于,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理財,卻很少有人思考怎樣提高自己的財商,僅僅是單純地為理財而理財,或者盲目地跟在別人后面瞎“理”。結果,投入了時間、精力和金錢,卻沒有得到多少回報,甚至越理錢越少。
當然,富有的理財者并不是在買理財工具,而是在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理財市場。排名世界前100位的富人都擁有自己的企業,每個企業都是一個完善的資金循環與再生系統。財富的最終源泉是企業,只有企業才是每個理財者的最終對象。投資股票,就是投資企業,投資共同基金,也是投資企業,即使是投資房地產,也仍然是在投資企業。所以,要成為理財高手必須對企業經營了如指掌。
富人們的投資理財經歷和經驗告訴我們,最佳的理財方式是讓你的公司為你投資,以個人名義進行投資是不明智的,其獲得的收益也是十分有限的,風險也是相當高的。但是普通投資人很少去主動地了解企業的經營,很多人都以個人名義進行投資,要實現財務自由,其難度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一般理財者都是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后把生活基本開支之外的閑錢用于理財,也就是說,他們是用工作去創造財富。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這種方式尚且可行,但如果你不能為改變這種方式而作出努力和犧牲,那么你就永遠成不了一個真正的富人。要記住,富人不僅在金錢方面富有,而且還在時間方面很富有。而窮人,不僅錢比較少,時間方面也十分“貧窮”。
富人能夠擁有很多財富,是由于他們能夠把自己的創造力變成財富。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有一些很好的創意,然而只有極少一部分有創意的人變富了,這是因為很少有人會用一個運行良好的企業把創意變成財富。僅僅是有一個很好的創意,的確可以賣一點點錢,但它絕不能給你帶來巨大的財富。
美國人查理斯·卡爾森調查了170位美國的百萬富翁,總結出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現實生活中六成以上的人連成為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沒邁出。
第二步,制定目標。不論任何目標,要有計劃、堅定不移地去完成。
第三步,把錢用于買股票或基金上。
第四步,不要眼高手低,選擇績優股而不是高風險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使投資成為習慣。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若干年以后,就足以使你的財富超越美國2/3以上的人。
第六步,堅持就是勝利。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5年以上,將近四成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8年以上。
第七步,把國稅局當成投資伙伴,合理利用稅收政策籌劃自己的投資。
第八步,控制財務風險。富翁大多過著很平凡的生活,固定、穩定性是他們的特色。
所以說,你要想成為百萬富翁,就要做好投資理財的必要準備。
【理財圣經】
“富翁”的身份,不是天生就擁有的,對于極大一部分富翁來說,他們是靠自己的聰明、智慧來獲得高額錢財的,科學地理財即是他們獲得財富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如果你也想創造財富,不僅要加入理財的大軍,還要掌握好方法、運用好智慧,這樣你也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同樣掙錢,你的錢都到哪里去了
小劉大學畢業后,在北京找了一份每月薪水只有1500元微薄收入的工作,他發現這點可憐的工資竟然連付一間像樣點的房子的租金都不夠。他用500塊錢租了三居室中的一間,這在當時看來已經是很奢侈的了,就這樣,他開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可是5年后的今天,他通過財富積累,貸款買了一套一居室,并且準備工作幾年再積攢點兒錢后,再買輛二手車。
而他的同學小李,大學畢業之后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基本月薪約3000元。每月支付電話費、學習費外還要買衣服、休閑等,工作了幾年,不僅沒有存款,反而負債累累。
為什么同是畢業幾年,他們的差別會這么大?因為在這幾年時間里,小劉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如何理財,如何從現有的工資里不斷地累積財富。所以,他的資產沒有流失,而且增值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快。而小李,由于沒有理財,他的資產在無意識中悄悄地溜走了。
財富的積累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不細心經營,精心打理,幾年以后,回報給你的也只能是巨額的負債。
看到“資產流失”這幾個字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自己的資產也會不知不覺地流失。理財專家提醒你,在財富時代,及時堵上造成你資產流失的漏洞吧,不要讓它們再拖后腿了!通常,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豪華住宅背上沉重負擔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你在自己的小屋里向外眺望城市中叢林般的華廈,然后發出一聲感嘆:怎么沒有一間房子是我的?其實,買房子的人大部分也是在貸款,豪華住宅的背后,有的家庭不但投入了全部積蓄,而且還背上了債務,大部分家底都變成了鋼筋水泥的不動產,導致家庭缺少投資的本錢,錯失投資時機。
二、儲蓄流失增值機會
儲蓄本來是中國人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最普遍的手段,怎么會成為中國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呢?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過度”儲蓄。善于儲蓄是美德,但是一旦“過度”也將誤入歧途。做個簡單的測算,中國人的8萬億儲蓄存款,如果相對于同期的國債之間1%左右的息差(考慮到存款的利息稅和國債的免稅因素),那么中國人放棄了每年資本增值800億左右的潛在獲利機會。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防止這類流失的方法很簡單,只需將銀行儲蓄轉為同期的各類債券就行了。目前不僅有交易所市場,還有銀行柜臺市場,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這類交易,而且流動性也很強。
2.“不當”儲蓄。一樣的存款要獲得不一樣的收益,存款的技巧很重要。有的家庭由于缺乏儲蓄存款的知識,不懂得存款的技巧,使存款利息收入大為減少。比如:如果你想存活期或定活兩便,那還不如存定期3個月,并約定自動轉存。這種存法安全方便,利息又高。因為定活兩便存款支取時,利率按定期一年內同檔期限打六折計算。這樣,定活兩便存款即使存夠一年,按一年利率打六折也低于定期3個月。
三、過度和不當消費
“過度”與“不當”的消費也會讓你的資產流失。所以,花錢買的東西究竟是不是自己必需的,一定要想清楚。
四、理財觀念薄弱
目前,有些人對于理財還未樹立正確的觀念,也不注意各種細微的節約,例如使用信用卡時造成透支,且又不能及時還清,結果必須支付高于存款利息十幾倍的循環利息,日積月累下來,債務只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資產的流失在很多時候都是隱性的,對錢財一定要善于監控管理,節約不必要的支出,不斷地強化理財觀,讓資金穩定成長,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積蓄錢財、脫貧致富的好機會!
以上幾個方面是資產流失的“重災區”,而且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理財圣經】
資產流失很多時候都不顯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不斷地強化理財意識才能成功積累財富。
早出晚歸,為什么還是囊中羞澀
在我們身邊,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每周工作6天甚至更多,并且有時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當“朝九晚五”的人們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他們可能才關掉開了一天的電腦,披星戴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很多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可是,天天早出晚歸的他們口袋并不富裕,依然囊中羞澀。這是為什么呢?
有句話說得好:“30歲前拿命賺錢,30歲后拿錢賺錢。”對于天天早出晚歸的上班一族來說,他們更愿意當花錢不太動腦筋的“月光族”,甚至是“透支族”。所以,到了30多歲后,他們依然會囊中羞澀。其實,這跟他們理財沒理財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有的人只掙幾百元錢,可是通過合理的安排與打理,不僅餐桌上能夠有葷有素,而且家里水、電、煤氣費用,孩子的上學費用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有些人雖然能掙上幾千塊,卻經常被銀行的賬單“逼債”,弄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
小李,34歲,在杭州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她就是持“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法的人。在她看來,平時工作太辛苦,根本沒時間去研究股票、期貨來做投資,有時間也是自己忙里偷閑,不愿再費腦力。
談到理財計劃時,小李無可奈何地表示,自己過去在原公司做會計時,還有時間炒炒股,但自從跳槽到事務所后,根本沒那么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收入。反正到現在為止,她賺的錢還是所剩無幾。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穎的詞匯,反映出了類似小李的生活現狀,這個詞匯就是:窮忙族。
“窮忙族”,即“working poor”,該詞源于歐美國家,歐盟給出的定義是“工作忙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受雇者”。《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人自認是“窮忙族”。有人這樣描述“窮忙族”:“比月光族更窮,比勞模更忙”、“越窮越忙,越忙越窮”。“我總是努力工作著,但是為什么總是得到的很少”,常常成為這些“窮忙族”的困惑。“最近比較忙”是很多“窮忙族”的口頭禪,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學習,忙著消費……“忙”字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關鍵詞。當然,也是無數人工作和生活的寫照。雖然“忙”字代表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但它代表不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只靠忙并不能直接為我們帶來滿意的結果。可能我們每天工作遠遠超過8小時,甚至兩餐都在公司吃盒飯,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可是,到頭來我們還是窮人。看到一些平時看起來很清閑的人卻每天開著自己的奔馳、寶馬,疾馳于城市之間,我們迷茫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不公平了?勤奮沒有用嗎?
一個人很忙卻窮的原因大致說來有兩個:
1.工作內容過于具體。作為富人的比爾·蓋茨,靠著挖掘DOS操作系統這座金礦,坐上了全球財富榜的第一把交椅,但DOS的發明者并不是他,他只是一個經營者。一個富人要做的并不是很具體的事情,他就像個高級廚師,把油、鹽、醬、醋恰到好處地調配起來,一炒一烹,味道就出來了。
2.努力的方向出現了偏差。一只小小的蒼蠅,用盡短暫生命中的全部力量,渴望從玻璃窗飛出去。它拼命掙扎也無濟于事,努力沒有給它帶來逃生的希望,反而成了它的陷阱。但就在房間的另一側,大門敞開著,它只要花1/10的力氣,就可以輕松地飛出去。
如果我們僅僅憑借自己的勤奮去掙錢,而不去深入思考如何去打理這些錢,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所有的努力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所以,要讓自己擺脫“窮忙族”,我們就該先停下忙碌,思考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看看自己是否把重心放在了如何理財,如何讓錢生錢上,而非一味地花錢。只有找準努力方向,分出一點時間在錢財的管理上,一邊工作,一邊理財,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工資最大化表現為“錢生錢”,這樣才可能擺脫“窮忙族”越忙越窮的怪圈。
【理財圣經】
現在的社會僅有勤奮是不夠的。許多人每天都辛苦工作著,只為賺更多的錢,過自己想要的優質生活,但常常不如愿。如果每天只是瞎忙,換來的只能是干癟的錢包和日漸蒼老的容顏,所以,我們若想忙得有錢,就不要做“窮忙族”,而應分出一些精力用來理財。
理財晚7年,相差一輩子
理財一定要先行。就像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松散步,留待后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提早理財的好處。
李先生從20歲起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他投資7年,也就是26歲時就不再扣款,然后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他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經達到了約162萬。但是張先生從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按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計算,他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約154萬。相比之下,李先生的日子要過得舒服多了。
我們假設上例中的李先生在26歲并沒有停止投資,而是繼續每月投資500元,那么到了60歲,他積累的財富將是約316萬,幾乎是張先生的兩倍。
但在投資過程中,人們往往會發現,堅持一個長期的投資計劃相當不容易——市場下跌的時候,嘆聲一片,害怕虧欠的心理往往會讓人們改變長期投資的計劃;而如果市場飆升,往往就會導致大家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而承擔過高的風險。
追漲殺跌成為人們不可克服的人性弱點,極少有人能夠逾越。所以,盡管很多人喜歡選時,而且總認為自己可以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但實際上正好相反,讓眾多投資人叫苦不迭。
波段操作并不容易,長期持有才是簡易而有效的投資策略。我們假設在1991年至2005年間的任意一年年初投資A股,持有滿1年,按上證指數收益率計算,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為47%;持有滿3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為38%;持有滿6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降到10%;而只要持有滿9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才降為零,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不賠。
所以,長期投資計劃也要從長計議,忌“選時”、“追新”。市場不好的時候,就像開長途車遇到交通堵塞,看到路邊騎自行車的人呼嘯而過,雖然會有抱怨,但我們絕對不會因為羨慕自行車的靈便而把轎車賣掉,改買自行車繼續旅程。
理財其實很簡單,每一個想與財富結緣的人,遲早都要走上理財之路,既然是遲早的事,那為何不早一步呢?不要說現在沒有錢,不要說你沒有時間、沒有經驗。按照以下三個步驟走,你就可以成為理財高手。
一、攢錢
掙一個花兩個,一輩子都是窮人。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或保險公司里,很多人說做不到。那么如果你的公司經營不好,老總要削減開支,給你兩個選擇,第一是把你開除,補償兩個月工資,第二是把你1000元的工資降到900元,你能接受哪個方案?99%的人都能接受第二個方案。那么你給自己做個強制儲蓄,發下錢后直接將10%的錢存入銀行或保險公司,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
二、生錢
相比較而言,三個步驟當中就這一步還有點兒“技術含量”,而貧與富的差距也就在這里。世上原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想舒舒服服地過上有錢人的日子,多動動腦子,學點兒理財知識還是值得的。
三、護錢
天有不測風云,誰也不知道會出什么事,所以要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錢就像打一口井,為你的水庫注入源源不斷的水源,但是光打井還不夠,還要為水庫修道堤壩,以防意外事故、大病等不測之災把你的財富卷走。比如坐飛機,一個月如果有時需要坐10次飛機,每次飛機降落的時候有的人會雙手合十,并不是信什么東西,只是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被自己掌握了,因為在天上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所以建議每次坐飛機給自己買保50萬~200萬元的意外險,這是給家人的愛心和責任,這50萬~200萬元夠家人和孩子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換個思路想想致富這件事,不要再把理財當做一個計劃,盡快把它化為行動吧!
【理財圣經】
財富的多少與理財的早晚有很大的關系。正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理財開始得越早,越容易積累財富。
科學理財,好處多多
眼下,“你理財了嗎”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生活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中國富興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富運動正在展開。而理財,正是這場運動的主旋律。
那么,理財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一、達到財務目標,平衡一生中的收支差距
人生有很多夢想,而很多夢想的實現都需要經濟上的支撐,例如累積足夠的退休金以安享晚年,為子女建立教育基金,積累一定的資金購車、買房,或者積累一筆資金用于到世界各地旅游,有些人還打算創立自己的事業,等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你進行財務規劃,對收支進行合理的平衡。
如果一個人在任何時期都有收入,而且在任何時候賺的錢都等于用的錢,那么就不需要去平衡收支間的差異,投資規劃對這個人來說就不是必須的。可是實際上,人的一生中大約只有一半的時間有賺取收入的能力。假如一個人能活80歲,前18年基本是受父母撫養,是沒有收入的;65歲以前則必須靠自己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退休后如果不依賴子女,而此時又沒有工作收入,那么靠什么來養老呢?如果你有投資意識,在65歲退休以前這長達47年的歲月中,每個月省出200元,購買成長性好的投資品,假設年收益率為12%,那么,47年后會積累多少財富呢?接近550萬,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樣的話,你就可以享受比較富裕的晚年生活了。
二、過更好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平衡一生的收支只是投資規劃的基本目的。每個人都希望過好日子,而不僅只是滿足于由出生開始到死亡為止的基本生活需求。你是否想買一幢或者一套豪華舒適點兒的房子?是否想開輛黑色奔馳車馳騁在空曠的馬路上?你是否想在周末或節假日去豪華餐廳享受溫馨浪漫的晚餐?是否想每年旅游一次?這些都是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奢侈想法,但并不是幻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是投資規劃的另一個目的。
三、追求收入的增加和資產的增值
人們除了辛勤地工作獲得回報之外,還可以通過投資使自己的資產增值,利用錢生錢的辦法做到財富的迅速積累。
四、抵御不測風險和災害
古人云:“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如生病、受傷、親人死亡、天災、失竊、失業等,這些都會使個人財產減少。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通過福利政策,幾乎承擔了城市居民生老病死的一切費用,人們的住房、養老、教育、醫療、失業等費用負擔很小。改革開放以后,居民開始越來越多地承擔以上的費用和風險。為抵御這些不測與災害,必須進行科學的投資規劃,合理地安排收支,以求做到在遭遇不測與災害時,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順利渡過難關;在沒有出現不測與災害時,能夠建立“風險基金”,并使之增值。
五、提高信譽度
常言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合理地計劃資金的籌措與償還,可以提升個人的信譽,增強個人資金籌措的能力。當然,科學地規劃個人的財務也能保證自己的財務安全和自由,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財務危機。
六、造福社會
目前,我國已進入小康階段。老百姓在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財務安排上缺乏投資渠道和計劃,導致過于單一的投資結果,大部分居民將余錢放在銀行里,降低了社會資金的流動性。科學地規劃個人的財產,實現社會資金合理流動,將會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安全,從而給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七、提供贍養父母及撫養教育子女的基金
“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在現代社會,這兩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對于年輕人來說負擔并不輕。所以除了掙錢外,還要學會理財,這樣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既然理財有那么多的益處,那么,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行動吧!
【理財圣經】
理財就是對財富進行合理的規劃,讓我們的家庭能夠運轉下去。理財不是直接創造財富,而是對已有的財富進行打理和規劃。不會理財,創造再多的財富也無法長久享受。
每月投資700元,退休拿到400萬
一個家庭,增加財富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通過努力工作儲蓄財富;另一種途徑是通過理財積聚財富。實際上,理財給家庭增加財富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單純的通過工作賺錢。
如果每個月你有節余700元,能用來做什么?下幾次館子,買幾雙皮鞋,7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吧。你有沒有想過,每月投資這700元,你就能在退休時拿到400萬元呢!
為什么每月投資700元,退休時能拿到400萬呢?那就是理財發揮的重要作用。現年30歲的你,預計在30年后退休,假若從現在開始,每個月用700元進行投資,并將這700元投資于一種(或數種)年回報率15%以上的投資工具,30年后就能達到你的退休目標——400萬。
這就是利用了復利的價值。復利投資是邁向富人之路的“墊腳石”。有句俗語叫“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4只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
雖然對于“復利效應”,數據中永遠的“15%”是很難實現的,但是“錢生錢”所產生的財富會遠遠高于我們的預計,這就是金錢的“時間效應”。忽略了這個效應,我們就浪費了財富增值的機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只會在羨慕別人的財富越來越多的同時,看著自己和對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設你今年20歲,那么你可以有以下選擇。
20歲時,每個月投入100元用做投資,60歲時(假設每年有10%的投資回報),你會擁有63萬。
30歲時,每個月投入100元用做投資,60歲時(假設每年有10%的投資回報),你會擁有20萬。
40歲時,每個月投入100元用做投資,60歲時(假設每年有10%的投資回報),你會擁有7.5萬。
50歲時,每個月投入100元用做投資,60歲時(假設每年有10%的投資回報),你會擁有2萬。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這么大的差距是怎么產生的呢?很簡單,就是上面的數據中所體現出來的——差距是時間帶來的。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復利效應”。復利,就是復合利息,它是指每年的收益還可以產生收益,即俗稱的“利滾利”,而投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復利的增長。如果你每個月定期將100元固定地投資于某個基金(即定期定額計劃),那么,在基金年平均收益率達到15%的情況下,堅持35年后,您所獲得的投資收益絕對額就將達到147萬。
過去,銀行的“零存整取”曾經是普通百姓最青睞的一種儲蓄方式。每個月定期去銀行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過上幾年會發現自己已經小有積蓄。如今,零存整取收益率太低,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如果我們把每個月去儲蓄一筆錢的習慣換成投資一筆錢呢?結果會發生驚人的改變!這是什么緣故?
由于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復利的作用,投資金額的累積效應非常明顯。每月的一筆小額投資,積少成多,小錢也能變大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一個好的習慣,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甚至會改變你的一生。
更何況,定期投資回避了入場時點的選擇,對于大多數無法精確掌握入場時點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既簡單而又有效的中長期投資方法。
【理財圣經】
如果你樂于理財,并能夠長期堅持,每月投資700元,退休拿到400萬元絕對不是夢想。通過理財積累財富,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