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月亮背面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仰望月亮,然而無論何時何地人們看到的總是月亮的同一面。為什么人們無法觀察到月亮的另一面呢?原因在于月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剛好相同,因此人們用肉眼始終只能觀察到月球的半個球面。

地球的公轉軌道面和月亮的公轉軌道面存在一個交角,這就使月亮自轉軸的南端和北端,每月輪流朝向地球,因而在地球上有時也能看到月亮兩極以外的一小部分,占月亮表面的59%。那么其余的41%的月面(月亮的背面)呢?它始終背著地球,讓人難窺其實。有人說,月亮的背面,也許有空氣和水的存在,重力可能要比正面大一些;也有些人預言那里有一片既廣闊、又明亮的環形山;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月亮正面的中央部分是最高地,而背面的中央部分則是一片“大海”——呈暗色的平原。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探測器在1月4日飛抵離月亮6000米的上空,并拍攝了一些照片傳回地球。1959年10月4日,前蘇聯又發射了“月球3號”。它于10月6日開始進入月球軌道飛行,7日6時30分,轉到月亮背面大約7000米的高空。當時在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是“新月”景象,而在月亮上正是太陽照射其背面的白天,是照相的大好時機。就這樣有史以來拍攝到的第一批月亮背面的照片公之于眾。

月亮的背面也像正面一樣,中央部分沒有“海”,絕大部分是山區,其他地方雖有一些“海”,也都比較小。背面的顏色相較于正面稍紅一些。

1966年美國“月球太空船”所拍攝的照片,使人們能夠看清同美國西北部的圓丘相似的月面上那些大量錯落、形狀不一的圓丘。科學家認為,是月亮內部熔巖向月面鼓涌形成了這一月貌。

科學家對現代科學儀器觀測的結果和宇航員帶回的月亮巖石進行分析,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在月貌的形成過程中,火山活動和隕星撞擊這兩種自然力量都起了作用。在火山活動中形成了許多圓丘和較小的環形山,而那些大環形山則是隕星撞擊月亮時造成的。

而隨著科學家觀測的深入,產生的有關月背的疑團卻愈發復雜。第一件怪事是月球的最長半徑和最短半徑都在月背。月球半徑最大處比平均半徑長4千米,最小處比平均半徑短5千米(月球半徑的平均值通常被認為是1738千米)。

第二件怪事則是月球的正面集中了所有的月瘤。月瘤也叫月質量瘤,是月球表面重力比較大的地方。科學家們估計,在這些地方的月面以下有許多高密度物質。此外,月球上還有些地方重力分布小于平均值。令人不解的是,月瘤所在的正異常區和重力偏小的反異常區都在正面,而月背上卻沒有一處。

另外,月球“海洋”、“湖”、“沼”、“灣”等凹陷結構占了月球正半球面積的一半,共有30余處這樣的凹陷分布在月球上,但90%以上都集中在正面,完整的“海”只有兩個是在月背上,不足背半球面積的10%,月背其余90%的面積都是由起伏不平的山地所組成,山地的分布結構呈現出幾個巨大的同心圓,地形凹凸懸殊,劇起劇伏,而這種地勢是正面所沒有的。

人們不禁要問,月球正面與背面的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自從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本來面目”,科學家們便對這一問題從各種角度展開了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科學界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見解。

有人認為,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發生了“固體潮”,即月球地層也出現類似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結果就導致了正背面的差別。也有人認為,月球正背面的差異是由巨大的溫差所造成的。當地球運轉到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上便會發生日全食,此時月球正面的溫度會急劇降低,因而形成巨大溫差,反復的溫度驟變引起了正背面的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白沙| 中江县| 四子王旗| 彩票| 德化县| 峨眉山市| 琼海市| 双流县| 正安县| 和平县| 舞钢市| 连城县| 太仓市| 孟村| 新兴县| 淮阳县| 横峰县| 平陆县| 麻江县| 包头市| 屯昌县| 定州市| 关岭| 临沭县| 甘德县| 田林县| 邮箱| 平顺县| 淅川县| 且末县| 阿尔山市| 汝南县| 德格县| 江川县| 化德县| 香河县| 满城县| 安阳市| 江门市|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