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心態(tài)叫舍得(珍藏版)
- 黃亞男 若谷
- 1210字
- 2019-01-03 02:11:50
第四章 先予后得,為人處世的良方
似予實取,不爭反而能為先
先賢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被奉為社神,這棵樹大到可以隱蔽幾千頭牛,樹干有數(shù)百尺粗。樹梢有山頭那么高,樹干幾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顧地說:“那是沒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做器具就會毀壞,做門窗會流出汁液,做梁柱會生蛀蟲。就是因為一無是處,所以才能長得那么茂盛。”莊子感慨地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正是百無一用有大用,不爭反而能為先。
關(guān)于因果之說,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見解,莊子代表道家,道出了因果的真諦。而佛教對于因果之報,更是篤信。佛教認為,世間萬物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環(huán)雖然不一定立刻顯現(xiàn)出來,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莊子眼中的大樹,歷經(jīng)了破而后立,也符合佛教因緣果報的說法。
弘一大師也對因果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yè),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nóng)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他認為,人的事情之所以做得順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是因為這個人以前做過很多好事,也幫助過別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報,不肯先付出是不可能的。這正如農(nóng)夫種地,想有好的收成卻不先辛勤種地,可能嗎?所以,我們?nèi)粝胧虑橛泻玫慕Y(jié)果,就應該先付出,這樣才會有相應的收獲。福禍也是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因為某些遺憾,反而為自己帶來益處,生活就是這樣存在著因果福報的。
世間的得失與取舍關(guān)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環(huán)。生活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便必須學會給予。“取”與“予”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么,我們將活在地獄;倘若我們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們便生活在天堂。
或許,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也就在于此。
有人和上帝談?wù)撎焯煤偷鬲z的問題。上帝對這個人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么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屋里一群人正圍著一大鍋肉湯。每個人看起來都營養(yǎng)不良,一臉的絕望。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把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到嘴里,他們看上去是那樣的悲哀。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這個人領(lǐng)入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上一個房間沒什么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在快樂地歌唱。
“我不懂,”這個人說,“為什么一樣的待遇與條件,他們快樂,而另一個房間的人們卻很悲哀呢?”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里他們會喂別人。”
天堂與地獄的區(qū)別其實很簡單,他們的區(qū)別就是生活在天堂的人知道“欲取先予”,而生活在地獄的人只懂得“各取所需”。可見,助人才能助己,生存就是生活,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的人就等于把自己送進了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