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2404字
- 2019-01-03 02:09:52
法蘭克王國
公元1世紀,法蘭克人居住在萊茵河的下游。公元406年,法蘭克人隨同西哥特人、勃艮第人一起進入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境內)。公元481年,克洛維成為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經過多年征戰,法蘭克開始走向強大。到公元511年克洛維去世時,法蘭克王國已將羅馬高盧的大部分地區征服。
在征服的過程中,占領羅馬皇室領地的法蘭克國王將其作為獎賞,賜予他的廷臣、將軍、親信、教會和修道院。這些新興法蘭克地主與被保留下來的高盧羅馬大地主一起,構成了法蘭克國家的地主階級。法蘭克地主階級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自由農民喪失土地淪為依附農民的歷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統治者將封建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這就構成了法蘭克封建化的一條主線。這一過程可分如下三個階段:

◎公元800年圣誕日,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圣彼得教堂為查理加冕稱帝,宣稱這個外族首領為“偉大的羅馬人皇帝”,標志著西歐基督教化即羅馬和日耳曼的融化基本完成。有人認為查理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圣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第一階段是內戰時期(公元511~714年)。這個時期的特征是王權衰弱,社會動蕩不安。長期的戰爭破壞使較脆弱的自由農民只好投身于大地主的門下,法蘭克的封建生產關系也由此產生,其結果是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和自由農民逐漸淪為依附農民。
第二階段是宮相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時期(公元714~741年)。他下令將土地作為“采邑”進行分封,但受封者必須以服騎兵役為條件,且不得世襲。這一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加強了法蘭克王國的軍事力量。促進了法蘭克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
第三階段是加洛林王朝時期(公元751~987年)。公元751年,宮相丕平發動政變并登上了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這個王朝在查理曼統治時期(公元768~814年),通過開疆拓土,形成了一個版圖廣大、民族眾多的帝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又被稱為查理,他從小在宗教環境下長大,對基督教極為虔誠,但沒有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的父親丕平在公元751年創建加洛林王國時,他才9歲。公元768年,他的父親患水腫病死于巴黎,留下了查理曼和卡洛曼兩個兒子,法蘭克人召開民眾大會,選舉這兩兄弟為國王,平分全部國土。但卡洛曼放棄了對王國的監管,進修道院當了僧侶,3年后去世。公元771年,經全體法蘭克人同意,查理曼被擁戴為唯一的國王。
查理曼統治法蘭克王國時期,開始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行動。他一生共發動了50多次遠征,并親自參加了30次遠征。其中最長的一次戰爭,是對北方薩克遜人的征服。他以傳播基督教為借口,從公元772年起,先后發動8次進攻,時間長達33年,最終征服了薩克遜人,使他們成為法蘭克王國的臣民。通過幾十年的征戰,法蘭克王國擴大到了相當于今天的法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以及德國、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西歐空前強大的國家。800年,查理曼進軍羅馬,援救被羅馬貴族驅逐的教皇利奧三世,并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從此,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則成為“查理大帝”。他把自己的帝國當做古代羅馬帝國的繼續,查理曼的加冕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它標志著神圣羅馬帝國的誕生。
公元494年
中國大事記:
北魏孝文帝宣布遷都洛陽,實行改革。
·采邑制·
采邑制是中世紀早期西歐的一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墨洛溫王朝末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自由農大量破產,國家無可用之兵,中央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衰落。公元8世紀30年代,宮相查理·馬特改變無條件分贈土地的辦法,實行采邑制。沒收叛亂貴族和部分教會土地封給官員和將領,受封者必須服兵役和履行封臣義務,而且只限本人,不得世襲。雙方如有一方死亡,或封臣不履行義務,分封關系終止。如愿繼續以前的關系,必須重新分封。通過采邑制,建立了以土地關系為紐帶的國王與受封者之間的主從關系,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進程,為形成階梯式的封建等級制奠定了基礎。騎兵逐漸代替步兵,興起騎士階層,中小地主力量加強,且提高了國家的政治與軍事力量。公元9世紀以后,采邑逐漸變成世襲領地。
查理曼對基督教極為熱誠和虔信,在他統治時期,下令教會和寺院辦學,在宮中成立學院,廣泛招聘僧侶學者前來講學。他還從中等人家和低微門弟人家中挑選子弟,與富貴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貧窮,學習優異的青年教士為主教。在定都阿亨后,他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教堂。隨著建筑的興盛,繪畫、雕刻等藝術也有所發展。查理曼還派人搜集和抄寫了許多拉丁文和希臘文手稿,雖然他對抄本內容一無所知,但卻為后代保留了許多古典作家的著作。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終年70歲。其子路易即位后,力圖繼續維護統一。但是隨著地方封建主獨立地位的加強,王權逐漸衰弱,中央政權已無力控制局面。公元817年,路易將帝國疆土分給自己三個兒子:羅退爾、丕平、路易。后來在疆土分配問題上,父子反目,父子、兄弟之間展開了骨肉相殘的斗爭,法蘭克王國陷入內亂之中。在戰爭中,國王路易和其次子相繼死去,形成了羅退爾、路易、查理兄弟三人爭奪疆土的局面。
當時,羅退爾的勢力最強,統治著中部地區;東部日耳曼人地區被路易統治;查理統治著西部地區。兄弟之間相互攻擊,戰亂不斷。公元843年,兄弟三人開始和談,三方正式簽訂《凡爾登條約》,將帝國分為三部分:今日的德國西部分給路易,稱日耳曼;今日的德國屬查理,稱法蘭西;路易和查理之間加上意大利中、北部留給了羅退爾。條約還規定,羅退爾沿襲皇帝稱號。至此,兄弟相殘的局面才告結束。
羅退爾死后,他的三個兒子又瓜分了他的領土,長子統治意大利,次子統治洛林,小兒子得到普羅旺斯。公元870年,小兒子去世,日耳曼路易和法蘭西查理在墨爾森簽訂條約,將其侄的領土瓜分。此后,三個王國在外邦勢力的入侵下,疆域有所改變,但不大。查理曼帝國的三分,奠定了后來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國的基礎,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
公元481年
世界大事記:
克洛維成為法蘭克人的軍事領袖,法蘭克王國開始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