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2191字
- 2019-01-03 02:09:45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出身低賤,傳說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后來,他在卓越的政治家考底利耶的輔佐下,組建了一支軍隊,把駐守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馬其頓、希臘侵略軍打敗,隨即稱王。接著他又率軍東征,滅了難陀王朝,建立了一個根據其家族名稱而命名的新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前187年)。孔雀王朝通常稱孔雀帝國(又稱摩揭陀帝國)。在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古代印度進入帝國時代。
旃陀羅笈多在位期間(約公元前321~前297年),塞琉古王國一度想恢復在印度的統治。公元前305年,塞琉古領兵侵入印度,但遭到失敗,被迫將今阿富汗、卑路支一帶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孔雀王朝,還把一位希臘公主嫁給旃陀羅笈多。旃陀羅笈多則送給他500頭戰象作為回報。
旃陀羅笈多晚年篤信耆那教,后來拋棄王位出家,終于按耆那教的教義慢慢絕食而死。他出家后,其子頻頭娑羅(約公元前297~前273年)繼位。頻頭娑羅繼續東征西討,佛教文獻說,他曾經殺死16個君主并奪得他們的土地。
旃陀羅笈多之孫阿育王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國王。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273~前232年),孔雀王朝達于鼎盛。
據佛教傳說,佛陀在世時,已對未來阿育王的出世作過授記。說是有一天,佛陀在弟子阿難陪侍下入王舍城乞食,一童子將一把細沙作為施舍放入他的托缽,說:“喏,給你麥面!”佛陀微笑點頭。阿難不解,佛陀解釋道:“這個小孩以麥面供養佛,在我滅度后100年,他將于巴連弗邑(即華氏城)轉世統領一方,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國家;還要廣布我的舍利,造八萬四千塔,安樂無量眾生。所以我笑。”佛陀還隨口誦出一首偈語:
于我滅度后,是人當做王。
孔雀姓名育,譬如頂生王。
于此閻浮提,獨王世所尊。

◎欄盾上的孔雀裝飾
孔雀經常成為孔雀王朝王室貴族的美味,長久以來被印度尊為“國鳥”,象征著吉祥如意。據有些學者所稱孔雀王朝“Maurya”就是由“mayura(孔雀)”這個單詞發展而來的。這個圖案見于桑奇大塔第2塔欄盾上的大印章上。
阿育王是頻頭娑羅王的一個妃子所生。他出生的那天恰為除憂日,故名“無憂”,音譯為“阿恕伽”或“阿輸迦”,漢譯作“阿育”。阿育幼時相貌丑陋,皮膚粗如黃沙,傳說即其前世曾向佛陀施舍沙土的緣故;又因生性頑劣,不得父王歡心。按有的史籍記載,怛叉始羅城叛亂時,頻頭娑羅派他去平叛,但所有軍需裝備等均不予提供,實際上就是讓他去送死的。然而,想不到智勇兼備的阿育王竟使怛叉始羅人聞風歸順。
公元前3世紀
世界大事記:
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之時,佛教大盛。
頻頭娑羅晚年,怛叉始羅再度起義,太子修私摩被派去鎮壓,未能完成使命,致使頻頭娑羅憂慮成疾。后又改派阿育王,阿育王的謀士讓他裝病,拒不應命,并乘頻頭娑羅病重之機將其控制,脅迫致死。而后利用到手的王權,大殺昆仲。其父王死后4年,阿育王才舉行正式灌頂登極大典。
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大舉征討羯陵伽。羯陵伽被征服后,除半島極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悉入孔雀帝國版圖。其疆域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邁索爾,東抵阿薩姆西界,西達興都庫什山,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統一帝國。
阿育王尤其注重佛教的教化作用,定佛教為國教,任命達摩官吏巡回各地以宣揚大法。他到處興建佛寺、佛塔,親自巡禮佛跡,還命石匠把他的諭令刻在巖壁和石柱上。在這些被稱為“阿育王詔敕”的銘文里,他贊揚佛教,曉諭其子民皈依佛教,并將寬容、仁慈和非暴力的佛教精神體現到日常生活中。他明令禁止狩獵和斗獸活動,廢除屠殺牲畜獻祭求福的習俗,并專門設立了動物醫院。佛教徒稱他為“轉輪圣王”。他雖是熱心的佛教徒,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羅門教等同樣受到保護。由于他的懿德善行,人們改稱他為“白阿育王”和“法王無憂”。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上層僧侶在華氏城舉行佛教史上第3次結集,整理編纂了經、律、論三藏佛經。為了弘揚佛法,他還派出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地區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樹樹枝,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錫蘭,而且很快傳到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

◎印度阿育王石柱 公元前3世紀
這根光滑異常的沙巖石柱是阿育王下令在今尼泊爾邊境附近修建的佛教建筑,高達32英尺,重50噸,石柱頂部刻有一頭威武的坐獅。阿育王下令將他的佛教諭令刻在石柱或巖壁上,以此來曉諭廣大疆域內的臣民們。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是過去3000年來在印度本土所發展起來的生活文化的總體,至今仍為印度大多數民族所信奉,在印度所擁有的信徒人數凌駕于其他宗教,幾乎占總人口的83.5%。而古代神話之中的神靈今天依然是他們崇拜的偶像,透過這些神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印度人對印度教的頂禮膜拜。
一般來說,印度教是多神教,最崇高的是來自大梵的三圣神,即創造宇宙之神梵天、維護宇宙之神濕婆和毀滅宇宙之神毗濕奴。其中毗濕奴的化身特別受到崇拜,最普通的兩位便是羅摩和黑天。此外毗濕婆的妻子吉祥女神、猴神哈奴曼、象頭神嘉涅夏等等都是普遍受歡迎的神靈。
顯然,印度教擁護很多神靈,但就本質而言,它可說是一神教。一個印度教徒所向往的最高目標就是努力達到至善至真的境界——太一(梵我合一),將之神性化就是濕婆或毗濕奴的至高形式。
公元前745年
中國大事記:
晉昭侯元年,封其叔成師于曲沃,稱為曲沃桓叔。后曲沃武公吞并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