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洛克菲勒給兒女的一生忠告、摩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查斯特菲爾德給兒女的一生忠告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范毅然
- 2805字
- 2018-11-08 20:47:15
第4個忠告 只做有把握的事情
若是你沒有把握能夠比市場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業的價值,你最好不要跟他玩這樣的游戲,就像是打牌一樣,若是你沒有辦法在30分鐘內看出誰是笨蛋,那么那個笨蛋很可能就是你!
巴菲特說:“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任何情況都不會驅使我作出在能力范圍以外的投資決策。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許的范圍內投資。如果我們不能在自己有信心的范圍內找到需要的,我們就不會擴大范圍,我們只會等待。”
“股神”巴菲特始終堅持“生意不熟不做”的投資原則。他曾經說過:“我們的重點在于試圖尋找到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未來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業經營情況是可以預測的企業。”他始終只把目光投注在自己有把握的領域。
不難發現,巴菲特鎖定持有的股票基本上都集中在金融、消費品、傳媒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領域,而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列剃須刀、富國銀行所經營的無不都是每日所見的熟悉產品。巴菲特通常只投資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
巴菲特自覺遠離那些自己能力所無法把握的投資品種,也就是說他從來不碰那些即使看上去有很高收益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企業。巴菲特對于網絡公司投資的評價是,他并非網絡股的專家。當時他認為自己看不清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所以他選擇了放棄而不是追逐。就算后來互聯網泡沫全盛之時,他也頂住了強大的外界質疑壓力,保持冷靜,按兵不動。結果是納斯達克股指一落千丈,網絡泡沫埋葬了一大批瘋狂的投機者,而巴菲特卻得以幸免。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這些都是“生意不熟不做”原則的集中體現。
巴菲特說:“我們沒有涉足高科技企業,是因為我們缺乏涉足這個領域的能力。我們寧愿與那些我們了解的公司打交道。”巴菲特對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當股市處于對高科技尤其是網絡公司股票狂熱的時候,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上被別人問是否會考慮投資于高科技公司。他回答:“這也許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茨,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于他們將這種崇拜轉化為行動。但當涉及微軟和英特爾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會是什么樣子。我不想玩這種別人擁有優勢的游戲。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一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為分析這類企業的專家,第一百位、第一千位、第一萬位專家都輪不上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搭檔查理·芒格也認同巴菲特的這種觀點。他說:“我們沒有涉及高科技企業,是因為我們缺乏涉及這個領域的能力。傳統行業股票的優勢在于我們很了解它們,而其他股票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寧愿與那些我們了解的公司打交道。”他們只去那些他們了解的有明顯優勢的領域施展本領,而對于沒有把握的領域,他們從來都是敬而遠之。
巴菲特說:“如果我們的原理應用到科技股票上,也會有效,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如果我們損失了你的錢,我們會在下一年掙回來,并向你解釋我們如何做到了這一點。我確信比爾·蓋茨也在應用同樣的原理。他理解科技的方式與我理解可口可樂公司與吉列公司的方式一樣。所以,我們的原理對于任何高科技企業都是有效的,只不過我們本身不是能夠把原理應用到這些高科技企業的人而已。如果我們在自己畫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夠做的事,我們將會選擇等待,而不是擴大我們的能力圈。”
巴菲特避開科技企業還有一個原因是,很難預測這些變化很快的高技術領域或新興行業的未來發展。巴菲特說:“我可以理性地預期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現金流量,但是誰能夠準確預期十大網絡公司未來25年里的現金流量呢?對于網絡企業,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們不能了解,我們就不會隨便投資。顯然,許多在高技術領域或新興行業的公司,按百分比計算的成長性會比必然如此的公司要發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寧愿得到一個可以確定會實現的好結果,也不愿意追求一個只是有可能會實現的偉大結果。”
事實上,巴菲特對科技股也不是抱著一味排斥的態度。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家,他不會因為企業的名稱或是產品與高技術有關便將其排斥在考慮之外。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股票,他所考慮的核心都沒有變化。1999年,巴菲特決定投資美國第一數據公司。當時整個業界都十分詫異于巴菲特的改變,以為他要大舉進軍科技股。巴菲特為什么會選擇投資美國第一數據公司呢?是因為它符合巴菲特的投資標準。
第一數據公司位于美國亞特蘭大,它提供信用卡支付處理及電子商務線上交易系統服務。正努力在線上交易中推廣使用信用卡支付,并一直和雅虎、戴爾等著名高技術公司有密切的業務往來。與當時其他正在虧本運營的網絡公司不同的是,第一數據公司已經有了很大的銷售額與利潤,這些是引起巴菲特興趣的最大原因。
巴菲特一方面宣稱自己對科技股不感興趣,另一方面還是購買了科技公司的股票,這是否有矛盾呢?事實上這兩方面并不矛盾,如果我們能將問題看得更為深入一些,就不難明白,巴菲特選擇投資第一數據公司,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已具備了能長期維持競爭優勢和盈利的能力,符合巴菲特的傳統投資理念。
在巴菲特看來,能夠發現并長期擁有一家好企業,比在華爾街上的短期套利行為更有價值。他絕不會為了能夠在短期內通過捕捉或制造某種投資熱點而獲利。巴菲特所看重的,正是企業及其產品、服務和管理上的特點能否滿足自己的要求。一般說來,巴菲特對下列兩種企業情有獨鐘:
第一,能夠提供重復性服務的傳播事業,也是企業必須利用的說服消費者購買其產品的工具。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它們都必須讓消費者認識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所以它們不得不花去高額的廣告費以求能打開銷路。所以,那些提供這類服務的行業勢必從中獲得高額的營業額及利潤。
第二,能夠提供一般大眾與企業持續需要的重復消費的企業。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中國石油等,無疑都符合他的這一原則。
在當今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巴菲特終于對網絡信息這種新的事物認同了,實際上,他的認同不是對他一直堅守的投資理念的拋棄,而是一種創新的升華。
投資并不是一項神秘的事業,它散發出巨大魅力,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可是,在投資這個領域,成功的人永遠少于失敗的人。究其原因,是因為有太多的人是靠著自己頭腦中的想象與金錢打交道。巴菲特說:“若是你沒有把握能夠比市場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業的價值,你最好不要跟他玩這樣的游戲,就像是打牌一樣,若是你沒有辦法在30分鐘內看出誰是笨蛋,那么那個笨蛋很可能就是你!”從巴菲特的投資行為中,我們也可以得出啟發:在做任何一項投資之前,都要仔細調研,在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之前,不要倉促作決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后再行動。
巴菲特曾用一段話來概括自己的投資原則:“投資能不能成功,并不在于你能夠評估出內在價值的公司股票數量的多少,而在于你是不是冒險投資那些你沒有能力評估出內在價值的公司股票。做自己沒有能力做的事,只會失敗。投自己沒有把握的公司股票,只會失敗。”巴菲特始終堅持只做有把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