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精裝版)
- 黃仁宇
- 841字
- 2019-01-04 02:39:04
第二節 土地和人口數據
土地數據
1587年刊行的《大明會典》記載了三組土地數據:1393年是850762368畝;1502年是622805881畝;1578年是701397628畝。直到最近,這些數字還被認為是納稅的田土畝數,具有研究價值。但是經過20世紀40年代幾位日本學者全面徹底的研究之后,這些數字的真實性逐漸暴露出來了。現在看來,1393年的8.5億畝的數字不是一個真實的財政記錄,正如藤井宏所指出的那樣,這一數字要包括荒地和被指定為需要改造的蕩地
。而且這一數字也不是像原來所認為的那樣是通過全國性土地清丈所得到的數字,各省直的數字大多是隨意估計出來的。明代前期納稅田土面積要少于4億畝,這個數字可見于實錄
。
1502年的數字似乎來源于那年編制的黃冊,但實際面積不及2億畝。而記錄在1510年刊行的《大明會典》的數字是422805881畝。清水泰次最早發現了這一差異,指出后來刊行《會典》的編纂者們可能對湖廣布政使司上報的田土總數較少感到有所迷惑,因而隨意地給該省增加了2億畝。
按照這兩位學者的看法,1578年的數字同樣地夸大了湖廣布政使司的地畝數,多統計了19000萬畝。考慮到統計數字的平衡,田土總數修正之后,應該是接近5億畝。
在和田清的《明史食貨志譯注》中,藤井宏修正了田土總數:1381年是366771728畝;1391年是387474673畝;1502年是422805892畝;1578年是510612728畝。盡管這個發現有充足的論據,但所引用的證據還僅是一種啟示,而不能以此得出結論。他的推論是很合乎道理的,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此外,這些修正的數字還只是稅畝數,并不代表實際的面積(見第一章第二節“稅畝折算”部分)。
實際上,在15、16世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統計標準是很困難的。一旦稅收額度與耕地面積掛鉤,人口數據對中央政府就變得相對不重要了,他們不再作為稅收的基礎。高級官員對官方冊籍中人口數據的肆意篡改就表明他們無意確保統計數據真實、可靠。
根據藤井宏修正的田土數字,16世紀農業用地是不斷上升的,這一點與我們研究的主題有關。由地方部門提交的基本數據有許多問題,給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難,但是我們可以用這些數字作為一個比較的基礎。在下面幾章里,將依據地方上報的數據進行一定限度的定量分析,至少能夠弄清其內部的情況。
人口數據
16世紀上報的人口數據要比官方的土地數據更容易受到腐敗的影響。人口少報是普遍的趨向。與耕地面積不同,對人口數據根本無法進行核對,甚至相對準確的核對都難以做到。按明代一般的做法,大查黃冊僅僅是找出上報數字的誤差。當分類細目的數字與總數不符時,黃冊就會被駁回要求重造,并對上報錯誤的地區處以高額的罰款。為了避免被罰款,地方政府就重抄舊冊,送解了事,有時不過對舊冊最后兩三位數字做輕微的改動。何炳棣指出,從1522年到1552年這30年間,總共4次大造黃冊,浙江奉化縣的人戶數保持為18865戶不變,既沒有上升,也沒有下降。而象山縣登記的人口數甚至一直是17812人
。
然而,十年一次的人口與土地的上報從來沒有被廢止。明朝指定南京城外后湖(今玄武湖)的小島作為存放這些冊籍的地方。整個地區被宣布為禁區,上報冊籍被送到之前,已經建有三十間新庫房。島上炊爨有禁,火燭有禁,以此嚴防火災。這些冊籍的裝訂版式有嚴格的規定,紙張也有統一的標準。許多國子監監生被選派來負責黃冊的查對,查找新造黃冊有無錯謬。不過,大多數的工作是一種無用勞動。韋慶遠指出,1582年,南直隸興化縣有百歲以上人口的戶達3700余戶之多。一直到清初,一位官員還提到明末有些黃冊所開人戶的姓名并事產,多系明初洪武年間的姓名和數目
。
當時的文人就已經認識到黃冊的弊病。王世貞(1526—1590)稱造冊與稽查皆同“兒戲”。1609年,山東汶上縣地方志的編纂者痛惜黃冊“徒費毫榰耳”。1572年刊行的浙江會稽縣縣志記載人口數是62004人,與上報的人口數字一致。但是編纂者同時附上實在數目,則是該數字的4倍
。
《大明會典》記載的官方人口總數為:1393年為60545812口;1491年為53281158口;1578年為60692856口。這些數字本身沒有什么價值。不過,按照一般的猜測,16世紀的人口要比明朝建立之初有很大的增長,而這些數字與這種猜測并不矛盾。這3個數字中,1393年的數字無疑最接近于實際情況。洪武時代管理嚴格,對于財政記錄中的弄虛作假行為進行嚴厲懲處。6000萬左右的人口也與這一時代上報的食鹽產量相符
。眾所周知,在以后的世紀中,常常有某些個別地區上報的戶口數不但沒有增加,相反卻減少了
。因此6000萬人口可以被認為是人口凈增長的標志。
同時代的一些資料顯示出當時人口增長是很快的,但是這些資料沒有記載具體的戶口數。何炳棣對當時的文獻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之后認為1600年的人口數為15000萬左右。這一估計與16世紀晚期經濟活動的一般描述比較吻合,也與同時代食鹽的產量(見第五章第二節)以及明朝以后的人口記錄相符合。
至于人口增長的影響,明代的文人幾乎一致認為人口多有利于稅收。這種態度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偏見而非客觀的分析。他們很少顧及由于人口增長所導致的人均收入的下降。當然,16世紀的明帝國還有許多未開發的地區,特別是湖廣和河南,所以人們很少關心人口的壓力。而且,不斷發展的手工業也為新增加的勞動力提供了出路。然而,這些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在一些地區,新增加人口的吃飯已經很成問題了。上面所引的《會稽志》就指出該縣的自然資源也就僅令一半人口“不饑耳”
。在福建,由于糧食的不足促使當地居民無視帝國的海禁政策而從事海上貿易,并且在16世紀中期以后導致了沿海地區嚴重的海盜行為,對于這一點,明代的文人與現代的學者有同樣的看法
。許多歷史學家關注明代后期的城市文化,他們對繁榮的長江下游地區土地所有者從事經濟作物與商品生產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由于資料缺乏,使我們很難去評估明代普遍的生活水平。但是,彭信威在他的關于“中國貨幣史”的研究中就提到了當時由于人口的增長導致生活水平的不斷下降,這反過來也影響到稅收
。
另外一個因素也要考慮,那就是明代的財政機構過分僵化,從來不進行有效調整來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教條的儒家學說認為勞動力越多,稅收收入就越多,實際上這是一種空想。即使這種想法成立,明政府也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管理。有些地方人口減少,有些地方經濟破敗,但額稅制度使得稅收負擔無法進行調整。人口逃亡后,所缺稅額一般攤征于余下居民身上,這就導致更進一步的逃亡,稅款也無從征收。與一般看法相反,增長的人口很少直接有助于稅收增加。過剩的人口往往成為流動人口,很難對他們征稅。即使對過剩的人口能夠進行登記和評定,地方管理者也不愿意如實上報,擔心上報人口增加會促使朝廷重新調整地方稅收定額,增加稅收。他們至多是重新調整稅收負擔,由于納稅戶的增加,每戶的稅負減少,使稅收相對容易征集。同時管理者也獲得了仁愛的名聲。
地方在編造黃冊之初,就已經背離了規定的程序。到15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叫做“白冊”的冊籍。作為例行公事,地方官員還是解送黃冊到后湖,而他們另造一套實征冊,習慣稱之為白冊,以便進行實際的稅收管理。據說在1479年左右,時任南直隸巡撫的王恕(1416—1508年)曾私下默許地方官員編制白冊。這些統計數據開始出現在16世紀編纂的一些地方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