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第1章 引論

1.1 復習筆記

一、什么是經濟學

1.經濟學的定義

關于經濟學,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在其著作《經濟學》中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稀缺

經濟學所說的稀缺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是有限的。因此,現實生活中便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2)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經濟社會都必須采用一定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從資源稀缺性的角度出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者說研究任務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稀缺的或有限的資源生產各種商品和服務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提供消費。

2.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為了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資源,以滿足人們的各種欲望和需求,任何社會或國家都必須解決以下四個基本經濟問題:

(1)生產什么產品,各生產多少?面對稀缺的經濟資源,人類需要權衡各種需求的輕重緩急,確定生產什么產品,生產多少,以滿足比較強烈的需求。

(2)用什么方法去生產?由于各種生產要素一般都有很多用途,各種生產要素之間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所以同一種產品的生產往往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它們的生產效率卻不盡相同。經濟社會必須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資源組合中,確定哪一種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產方法。

(3)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因為資源存在稀缺性,沒有人能獲得他想要的一切,因此每個社會都必須建立某種機制來分配產品。

(4)何時生產?何時生產是指資源利用的時間配置,即發展計劃。正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必須做好動態規劃,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這四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問題。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解決這四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

二、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1.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后果,并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

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出發,根據這些標準,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并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么”的問題。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量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量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

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后自變量條件下的因變量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

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3.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

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愿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又被稱為“小經濟學”。它以單個經濟單位(居民戶、廠商及單個產品市場等)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價格問題,主要內容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福利經濟學以及一般均衡理論等。

微觀經濟學對個體經濟單位的考察,是在三個逐步深入的層次上進行的。第一個層次是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它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進行最優的消費決策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進行最優的生產決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潤。第二個層次是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決定。這種單個市場價格的決定,是作為單個市場中所有消費者和所有生產者的最優經濟行為的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第三個層次是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價格的同時決定,這種決定是作為所有單個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

顯然,微觀經濟分析所涉及的經濟變量都是個量,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它才被稱為微觀經濟學或個量分析。

2.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又被稱為“大經濟學”。如果說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樹木,那么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就是森林整體,而不是其中的樹木。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總量是如何決定及其相互關系。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

宏觀經濟學對總體經濟單位的考察,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已經配置到各個生產部門和企業的經濟資源總量的使用情況是如何決定著一國的總產量(國民收入)或就業量;二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總供求是如何決定著一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價水平;三是國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與經濟周期及經濟增長的關系。因此,宏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論或收入分析。

3.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和區別

微觀經濟學采取個量分析的方法,它假定資源利用已解決,以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為目標;宏觀經濟學則采取總量分析的方法,假定資源配置已經解決,以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目標。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前提、彼此補充的兩個分支學科。它們互相把對方所考察的對象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互相把對方的理論前提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同時它們又存在緊密聯系:一方面,總量是由個量構成的,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另一方面,個量總是在一定的總量中運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觀經濟學,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共同構成了現代經濟學。這兩個領域一度界限分明。但近來,這兩個子學科逐漸融合起來,很多經濟學家已經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工具來分析諸如失業和通貨膨脹這類屬于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問題。

1.2 課后習題詳解

1.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答: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

人的欲望和需求是無窮無盡的,而滿足這些需要的經濟資源(包括它們生產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限的,這就是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經濟社會都必須采用一定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用。

從資源的稀缺性出發,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或者說研究任務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選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資源來生產各種商品和服務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提供消費。

2.人類歷史上的資源配置方式有哪幾類?哪一類的經濟效率較高?

答:(1)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的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①自給自足經濟,即每個家庭或者村落生產他們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經濟效率十分低下。

②計劃經濟,即生產資料歸由政府代表的國家所有,政府用行政計劃來解決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等問題。

③市場經濟,其基本特征是產權明晰,經濟決策高度分散,資源配置和利用由市場價格機制解決。

④混合經濟,其基本特征是經濟的私人所有和國家所有相結合,自由競爭和國家干預相結合。

(2)上述四種類型的資源配置方式中,市場經濟的經濟效率較高。市場機制是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增進社會福利的有效機制。

3.為什么西方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理論,西方宏觀經濟學又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答:(1)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家庭、企業和單個產品市場)為考察對象,運用個量分析方法,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分析的是資源配置問題。由于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中是通過價格機制決定的,故微觀經濟理論又稱為價格理論。

(2)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運用總量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研究這些經濟變量的相互關系。這些變量中的關鍵變量是國民收入,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4.略述西方經濟學的雙重性質。你認為應當怎樣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

答:(1)西方經濟學的雙重性質

西方經濟學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具有既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又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總結的雙重性質。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在意識形態上宣傳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合理性、優越性和永恒性,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上層建筑,西方經濟學也必須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

(2)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基于對上述西方經濟學雙重性質的認識,我們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正確的態度:①鑒于西方經濟學具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屬性,我們就應當在總體傾向上對它加以鑒別批評,識別西方經濟學家各種理論和說法的階級利益意圖;②對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總結及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先進經營管理的方法,應當加以借鑒和吸收。

5.你能舉出一些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取得成果的例子和誤解或誤用它造成受損的例子嗎?

答:略。

1.3 名??佳姓骖}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稀缺(scarcity)(中央財大2000研;安徽大學2016研)

答:經濟學所說的稀缺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是有限的。因此,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有限,這種有限的且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之為“經濟物品”。相對于人類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從稀缺性出發,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提供消費?!蓖瑫r,對稀缺資源的認識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

2.規范分析(復旦大學2000研;云南大學2008研)

答:規范分析是經濟學分析經濟問題的一種方法。規范分析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出發點,提出行為的標準,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它力求說明“應該是什么”的問題,或者說,它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做出這種選擇,而不做出另一種選擇?不同于實證分析的是,規范分析是倫理的判斷,它并不是先去檢驗經濟運行過程,而是先去檢驗假定本身,并通過對假定的檢驗,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

制度經濟學中的分析,基本上屬于規范分析。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中所進行的分析,基本上屬于實證分析,但這些實證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這些規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實證分析的嚴密性所掩蓋著的錯誤規范,那么,無論在實證分析上如何煞費苦心,都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均衡(中山大學2002研)

答:均衡是在經濟學中被廣泛運用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均衡最一般的意義是指經濟事物中有關變量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經濟事物之所以能夠處于這樣的一種靜止狀態,是由于在這樣的狀態中有關該經濟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夠相互制約和相互抵消,有關該經濟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滿足。正因為如此,進一步地,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往往在于尋找在一定條件下經濟事物變化最終趨于靜止之點的均衡狀態。

在微觀經濟分析中,市場均衡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就一個經濟社會中的所有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種商品的供求和價格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市場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場都達到均衡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4.比較靜態分析(山東大學2011研)

答:所謂比較靜態分析,它是考察當原有的條件或外生變量發生變化時,原有的均衡狀態會發生什么變化,并分析比較新舊均衡狀態。例如,在均衡價格決定模型中,當外生變量的變化使得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時,均衡點的位置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新舊均衡點的分析比較就是比較靜態分析。

二、簡答題

1為什么稀缺性是產生經濟問題的根源?(中山大學2003研)

答:(1)稀缺性指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了能用于滿足欲望的資源的狀態。這里的稀缺不是指這種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可以消耗盡的,也不是指這種資源的絕對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與人類需求相比,其供給量總是不足的。

(2)稀缺性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之所以有經濟行為,之所以要從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活動,是由于人類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對物品和勞務的需求是無限多樣且永不停止的??墒窃诂F實生活中,用來滿足這些無限需求的手段即用來提供這些物品和勞務的生產資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任何社會和任何時期人們都會面臨的一個基本事實,它反映了欲望的無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引起了人類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并產生大量的經濟問題。

(3)由稀缺性產生的經濟問題主要有:第一,生產什么。面對稀缺的經濟資源,人們需要權衡各種需求的輕重緩急,確定生產什么物品,生產多少,何時生產,以滿足比較強烈的需求。第二,如何生產。由于各種生產要素一般都有多種用途,各種生產要素之間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技術替代關系,所以同一種產品的生產往往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經濟社會必須在各種可供資源組合中,選擇哪一種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產方法。第三,為誰生產。因為存在稀缺性,沒有人能獲得他想要的一切,每個社會都必須建立某種機制來為其成員分配產品。

上述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問題,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產生了經濟學。

2談談經濟學中的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研)

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是經濟學的三種分析方法。由于經濟學的目的在于尋找均衡狀態,所以可以從研究均衡狀態的角度來區別和理解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這三種分析方法。

(1)靜態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條件下某一經濟事物在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實現的均衡狀態。例如,在均衡價格決定模型中,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給定的情況下,二者的交點即為均衡點,此時的價格為均衡價格,此時的數量為均衡數量,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均衡點不再發生變化,這就是靜態分析。

(2)比較靜態分析是指考察當原有的條件或外生變量發生變化時,原有的均衡狀態會發生什么變化,并分析比較新舊均衡狀態。例如,在均衡價格決定模型中,當外生變量的變化使得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時,均衡點的位置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新舊均衡點的分析比較就是比較靜態分析。

(3)動態分析是指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變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例如,蛛網模型就是一個典型的動態分析。

3試述馬歇爾經濟學說的特點。(北師大2003研)

答:馬歇爾經濟學說的特點包括:

(1)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最大特點是它是集新舊經濟學之大成的折衷主義。馬歇爾在否定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吸收和利用邊際學派等的方法論和理論觀點,對舊的供求論、生產費用論、資本生產力論、節制論等經濟理論加以改造,綜合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

(2)馬歇爾經濟學說的理論體系,是以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為基礎的。馬歇爾認為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無非是基于兩種動機的行為:追求“滿足”,促進人類的經濟行為;避免“犧牲”,制約人類的經濟行為。

(3)運用所謂“連續原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連續原理是指各種社會經濟現象之間沒有明確的嚴格區別,它們之間存在連續的關系。馬歇爾認為各種經濟現象都是互相決定的,沒有起決定作用的東西。

(4)運用邊際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種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馬歇爾認為,產品的生產、交換和分配同產品的“邊際增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連續的函數關系。同時,馬歇爾還把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運用在價值論和分配論上,甚至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上,如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各生產要素相互配合的替代原則等。

(5)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之間的關系。馬歇爾認為,動態均衡雖然是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但它比靜態均衡更為復雜,況且近代生活的正常狀態是靜態而不是動態的,所以靜態均衡應是經濟研究的起點和基礎。依據此觀念,馬歇爾把各種經濟指標的數量,特別是價格和分配份額的決定都歸結為相反力量相互沖擊和制約而形成的均勢問題。

馬歇爾經濟學說中的許多內容都成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石,但是也存在與現實不符,需進一步改善的地方。

三、論述題

簡述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蘭州大學2009研)

答:西方經濟學從它的產生一直到現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和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以及后凱恩斯主義階段?,F對各個階段簡單介紹如下:

(1)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盛行于15~17世紀中期。該學派的主要觀點是:“黃金白銀是財富的象征,認為財富的積累必須借助于商業貿易的發展,一個國家應該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上鼓勵出口,限制進口”。該學派專注于流通領域的研究。

(2)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主導的時間段大致為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為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約翰·穆勒和薩伊等,代表著作為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該學派專注于國民財富的增長和積累,是對重商主義的革命,突破了重商主義局限于流通領域的狹小研究視野,將經濟學研究領域擴展到對生產領域的研究上來。

(3)新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輝煌的時期為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法國的瓦爾拉斯(三人被稱為邊際三杰)。將古典經濟學推向成熟的則是希克斯的代表作《價值與資本》以及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分析基礎》,新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代表作為馬歇爾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該學派起源于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等發起的經濟學邊際革命,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單位滿足程度。雖然新古典經濟學派和古典經濟學一樣都是在完全競爭這一框架里分析經濟學問題,但它使用的分析工具卻不一樣,同時它的研究領域也進一步擴大到了消費和需求方面。

(4)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盛行于20世紀30~70年代,代表人物為英國的凱恩斯、羅賓遜·瓊和美國的薩繆爾森。與新古典及其先前的經濟學流派借助完全競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剖析經濟學運行不同的是,凱恩斯主義強調政府作用的“看得見的手”。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經濟大蕭條,打破了完全競爭市場的神話,證明了市場也是有缺陷的。市場不可能讓經濟活動自動出清,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對其進行調控,那么調控者則是掌握一定話語權和資源調配能力的政府,這樣凱恩斯主義嶄露頭角,成為了經濟學的新寵并受到政府的青睞。凱恩斯主義從需求角度來研究國民收入增長問題,認為失業和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應歸結于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革命宣告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其代表作為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5)后凱恩斯主義

后凱恩斯主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有貨幣數量論集大成者弗里德曼、理性預期創始人盧卡斯等人。20世紀70年代出現經濟停止增長、失業加劇的滯脹局面,打破了凱恩斯主義的神話,自由主義重新抬頭,他們認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的過度干預不但不會將市場調控到健康的道路上,反而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市場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黑龙江省| 阳高县| 台中市| 合川市| 东台市| 江华| 萨迦县| 太湖县| 历史| 铁力市| 旌德县| 钟祥市| 岑巩县| 前郭尔| 兰州市| 遂宁市| 新疆| 金坛市| 汤原县| 延庆县| 南乐县| 托里县| 嘉兴市| 阿巴嘎旗| 高密市| 四会市| 舞阳县| 漳浦县| 石门县| 个旧市| 綦江县| 子洲县| 淮安市| 诸暨市| 扶余县| 永城市| 江源县| 三门县| 蒙山县| 游戏|